首页

湖北省发展战略

【第153期】湖北省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战略

编者按:本文系作者为湖北省纪检干部培训班学员作的报

告摘要。报告分三次讲、涵三部分。第一部分,湖北省的基本情况、五大优势;第二部分,湖北省的发展战略:“两圈一带”;第三部分,关于东湖国家创新示范区的有关情况。本报告立足历史的高度、现实的角度、全球的视野,进行了纵横捭阖的论述,内容丰富,具有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但由于篇幅太长,不得不删除了一些具体内容,特予刊发。

湖北省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战略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副部长 余立国

湖北历史悠久,几千年前就有人类生息。清朝康熙六年,湖北左司改为湖北省,沿袭至今。湖北位于中国内陆腹地中心、长江中游,因地处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简称鄂。国土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070万,其中乡村人口4016万。现设12个直辖市、一个自治州、一个林区、三个直管市、21个县级市、39个县。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过万亿。

一、省情:五大优势

湖北的省情可以概括为这么几句话:鱼米之乡、工业摇篮、科教高地,九省通衢和文化大省。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一)湖北农业优势突出,素有“鱼米之乡”美誉

自古以来就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为什么会是如此,就是因为湖北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禀赋。湖北位于中国内陆腹地中心,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高地和平原兼备,又处于亚热带和温带交替区域,气候具有南北过渡特征,生物物种非常丰富,资源和气候环境十分利于农业生产,土地肥沃,降水充沛,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我省多年来被国家确定为农业主产区(全国共13个)。

我省将继续巩固和发展这种优质农产品优势,通过加强基地建设和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高质量、扩大规模,确立我省农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建成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二)湖北是近代工业发祥地,素有“工业摇篮”之称

作为现代文明主要推动力的工业,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湖北经济发展的命脉。回眸过去,湖北工业曾经历了领跑全国的辉煌历史。早在120多年前的1889年,近代中国“洋务运动”主将之一张之洞主政湖北。他秉持“以工为本”的理念,推出系列新政,拉开了湖北乃至中国近代工业的序幕。新中国成立后,在近代中国工业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湖北,被国家赋予建设“南方工业基地”的光荣使命。“一五”时期,国家根据交通便利、生产地接近原材料产地等生产力布局条件的原则,充分利用长江两岸铁铜矿的资源优势、江汉平原的农业优势、长江航运和京广铁路运输的交通优势,对湖北工业进行布局。“三线建设”期间,湖北再次成为国家投资重点地区,工业建设的主战场转移到鄂西、鄂西北广大地区,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的鄂东钢铁工业基地;以十堰为中心的鄂西北汽车工业基地;以荆门为中心的“鄂中石油化工基地”;以宜昌为中心的鄂西能源工业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齐全的工业体系及雄厚的产业积淀。在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省长宣布,在今后的投资中已策划入库重大项目3.7万个,投资规模总计超过12万亿。同时,确保今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逾万亿,其中工业重点项目将完成千亿元以上(包括咸宁核电等重点项目)。通过这些建设项目的完成与带动,湖北工业将重现辉煌。

(三)湖北科教优势明显,素有“科教高地”之誉

自古以来,“惟楚有才”已成为荆楚的代名词。就是在中国近代社会,湖北的教育也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在张之洞主政湖北时,曾创造过许多“全国第一”:第一所中学、第一所女子师范学堂、第一所大学、第一所职教学校、第一所武备学堂,乃至第一所幼稚院,教育经费全国第一,国外留学生全国第一。发展到今天,湖北的科教力量和人才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在科研方面,在鄂各类科研基地数量总数位居全国第五名,国家重点实验室仅次于京沪位居第三位。所有

这些都是推动湖北科技创新的宝贵财富。

(四)湖北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素有“九省通衢”美誉

“九省通衢”之称是乾隆皇帝授予的。这一称号恰当地概括了湖北及武汉的交通区位优势和突出的枢纽地位。打开中国地图,湖北坐拥龙骨,兼具“得中”“得水”条件,承担“承东启西、接南纳北”功能。以武汉为半径,北到北京、南到广东、东到上海、西到成都(及西安),距离都在1000公里左右,在这个范围内约有70多个大中城市,10亿人口,包容了全国80%的经济总量。自古以来,“湖北通则中部通,中部通则中国通”,湖北及武汉,具有天然的资源组织优势和空间配置条件。因而国家把湖北的交通运输能力定位为“全国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其基本内涵是:建成完善的运输通道网络和转乘枢纽网络,使湖北成为全国重要的客货运输集散地和转乘中心。国务院《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的“五纵五横”10条综合运输大通道中涉及湖北的有3条,4条国际区域运输通道中涉及湖北的也有3条。

(五)湖北的文化优势突出,素有“文化大省”之称

古往今来,文以载道,文以安邦。所谓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功。国家民族兴衰,系于文明一身。湖北曾有过历史的辉煌,也有过现代的崛起,这与楚文化的生生不息紧密相关。从楚国古郢都“号为朝衣鲜而暮衣敝”的繁华,到三国群雄争霸的壮阔,再到辛亥武昌起义的“奔驰不倦,狂热勃发”,无不得益于博大精深的荆楚文化。荆楚文化内涵深厚,具有典型的区域特征,有以炎帝神农文化、楚文化(屈原为代表)、三国文化等为特色的历史文化;有以辛亥起义和一批老区、苏区为代表的革命文化;有以武当山、四祖寺、五祖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有以三峡、神农架为亮点的山水文化;有以巴土、江汉平原风情为特点的民族民俗文化;有以屈原、王昭君、孟浩然、陆羽、李时珍、张居正、张之洞、闻一多、李四光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还有古代青铜矿冶文化,近代工业文化,孝文化等等,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交相辉映、异彩纷呈,影响广泛。还有一大批与荆楚相伴随的历史文化遗产,比如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显陵两大世界文化遗产;武汉盘龙城、江陵纪南城、随州擂鼓墩,大冶铜录山古矿治等

四大古文化遗址;武汉、荆州、襄凡、随州、钟祥五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二、战略:“两圈一带”

(一)“两圈一带”的战略定位与科学内涵

实施“两圈一带”战略是湖北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目标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战略立足于对形势的科学判断,根植于对省情的深刻认识,确立于对规律的正确把握,是对我省既有发展思路(武汉城市圈、中部生态文化旅游圈、长江开发开放、“一主二副”等)的科学继承和创新发展。

对“两圈一带”战略的基本内涵,省领导作了这样的概括:它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为主要目标,以探索新型工业化、城市化道路为首要任务,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即措施),以“二圈”和“一带”为实施载体(即布局),指导和推动新的历史时期湖北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体系。

“两圈一带”不是三大板块的简单拼盘,而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整体。武汉城市圈是湖北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核心,也是实施“两圈一带”战略的龙头;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湖北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湖北长江经济带则是体现流域特色、对接国家规划、推动区域发展集成集合、整体联动的重要纽带。“两圈”覆盖了全省版图,“一带”贯彻于“两圈”之中,发挥着“一线串珠”的重要功能。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有利于实现区域与流域战略的高度融合,充分发挥区域、流域的比较优势,实现全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两圈一带”战略的实施,我们既要注重其统一性即有机联系,也要注重彰显各自特色。要在统筹协调下,充分发挥不同板块的比较优势,彰显区域特色。武汉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其根本目的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切入点是“两型”社会建设,着力点是转变发展方式,动力是推进改革开放,核心是培育中部增长极,为构建重要战略支点提供核心支撑。“两圈”的侧重点是

发挥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以生态文化旅游为突破口,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后发地区探索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一带”则侧重于流域开发,“带”状推进,通过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进一步做足“水”文章,建设现代产业密集区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典型示范带,探索大道流域开发新模式。

(二)“两圈一带”战略的总体目标及其三大板块布局的具体目标

“两圈一带”战略的构建以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为主要目标,这说明战略支点的内涵就是这一战略所追求的目标。所谓区域发展战略支点,应该具有较强的交通枢纽功能、产业牵引功能、要素集散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和创新驱动功能,能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经济支撑、社会支撑、环境支撑、文化支撑和典型示范。因此,省委(九次党代会)将“战略支点”定位为“四基地一枢纽”,即把湖北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使湖北成为中部经济要素富集、充满创新活力。

(三)“两圈一带”总体目标指导下三大板块的战略目标

武汉城市圈要按照中央关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自主创新示范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成为与沿海三大城市群(珠“三角”)相呼应,与周边城市群相对接的充满活力的区域经济中心,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典型示范区,为构建“战略支点”提供核心支撑。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要以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发达的旅游业为引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经济发达的综合性旅游圈、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圈、文化繁荣的特色文化圈、经济社会与生态相协调的科学发展圈,为构建“战略支点”提供重要支撑。

湖北长江经济带要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沿江特色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成为引领湖

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密集带、新型城镇连绵带和生态文明示范带,成为连接“两圈”、推动全省协调发展的空间主轴,进而从总体上形成战略支点的多元支撑。

总的来说,三个板块定位不同,路径应有差异。“武汉圈”要突出“两型”社会的建设特色,着力在体制机制创新和“五个一体化”上重点突破;“鄂西圈”要在改善“基设”的同时,加大旅游品牌建设力度,彰显旅游品牌的优势;“长江带”要突出做好水文章,大力发展“宜水”产业和城镇连绵带。要保护特色“路径”的基础,共同实现“绿色增长”(“两型”要求)、“创新驱动”(自主创新)和“共建共享”(和谐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发展格局。

(四)“两圈一带”实施以来的发展效应

两圈一带战略实施以来已显现巨大的发展效应,最明显的是,它作为一个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实际上已为湖北打造了一个巨大的发展平台,一个巨大的投资平台,一个巨大的创新平台。

随着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将把中国建成国内市场总规模位居全球前列的国家,为抢占中国有利的物流辐射平台,国内外大公司纷纷将物流的重点移师湖北,移师武汉。当前湖北国内市场枢纽地位已经开始显现。东盟谋求在湖北建立面向中部地区的窗口,香港、澳门已将湖北作为最佳内销基地。广东东莞、深圳家具行业整体入驻汉口北。东湖开发区金融后台园区吸引了14家金融机构来此建立后台服务中心。武汉国家稻米交易中心正式揭牌,成为全国区域性粮食交易重要市场。还有大量东部产业正向内地、向湖北转移。襄樊、宜昌、荆州、孝感、黄冈、咸宁等城市中,广东、深圳的工业园区业已次第开花。此次国家实施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涉及湖北的就有汽车、钢铁、有色金属和电子信息等八大支柱产业,尤其是高新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联想控股已与武汉市政府签署100亿元的战略框架协议,帮助武汉在IT、新能源等领域走在全国前列。日本第二大证券商大和SMBC投资株式会社等一批国内外创投机构也将目光聚集在湖北。我们相信,随着“两圈一带”战略的实施,湖北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湖北明天将更美好。

三、关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有关情况

(一)示范区的基础和背景

2009年12月8日,国务院正式下发《关于同意支持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国函【2009】44号)。这是东湖新区成为继北京中关村之后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对湖北和武汉的发展又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

东湖高新区除了具有“武汉·中国光谷”这一品牌优势外,还有产业优势,已成为中国光电子信息最大产业集群。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为主导,生物、新能源、环保、消费类电子等产业为支柱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已成为总收入过百亿、甚而达到几百亿的产业。这里还有巨大的创新优势。

东湖高新区发展前景广阔,将成为全球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将打造世界知名的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基地,将建成引领中部、辐射全国的新能源技术研发服务中心,将建成具有国家竞争力的环保产业基地。通过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到2013年,规模将超过5000亿,将成为全国科学发展的试验区、先进产业的聚集区、自主创新的示范区,将成为国家重要的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

(二)示范区的主要内容

国务院在“批复”(44号)中要求,示范区要通过加快改革与发展,“努力培养和聚集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着力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学技术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推动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科技发展和创新,在本世纪前20年再上一个台阶,使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依靠创新驱动的典范。”这也是国家赋予“新区”的根本任务,为实现这一目标任务,国务院全方位赋予了新区享受国家首个高科技基地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所有政策。省委省政府、武汉市委市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主要内容如下:

1、开展股权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试点;2、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3、新型产业组织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试点;4、开展

政府采购试点;5、开展促进创新企业、企业做大做强的税收政策试点;6、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试点;7、高起点、高水平编制示范区发展规划。

(根据余立国部长讲话稿整理,未经作者审阅)

湖北省发展战略

湖北省发展战略

第一节 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因素

充分认识和科学分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湖北省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客观机遇、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是深入研究湖北省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客观基础。也只有在客观、准确、科学分析判断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困难的基础上来进行湖北省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才具有科学性、可行性。

一、发展机遇

1.世界经济新态势和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对湖北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首先,随着

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的不断变化和亚洲"四小"的迅速崛起,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从"二战"结束时期开始就逐步由大西洋沿岸向太平洋沿岸转移,打破了长期以来的板块式结构,出现了世界经?quot;多元化"、"多极化"的新格局。到本世纪末,随着这一急剧的变化,亚太地区,已成为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热点和最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地区,这给处于亚太地区前沿的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经济建设带来了极其有利的发展机遇。其次,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发挥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速现代经济建设进程,中国及时做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使中国同国际经济的合作与交往更加密切,综合国力日益增强。而目前国内改革开放的大潮正强有力地由东南沿海向中西部推进,连接东疗沿海和广大中部内陆地区的经济大动脉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空前活跃,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有经济学家预言:长江经济带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21世纪最有希望的新的经济增长区。而湖北省地处承东联西、南北交汇的中心地带,万里长江横湖北省1053公里,而且资源赋存条件和开发潜力俱佳,是整个长江经济带中的黄金区段,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其优越的区位和发达便利的交通通讯条件,为湖北省扩大对外开放,加速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前景。

2.中国生产力布局和区域开发的战略转移,为湖北省经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湖北省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农业生产基地,建国以来,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在全国经

济发展的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直到80年代,随着国家沿海战略的实施,国家投资重点逐渐东移,湖北省作为一个重要的原材料输出大省,一方面对支持沿海的高速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另一方面由于价值的双重流失和投资力度减弱,使湖北省的经济发展一度陷入窘境,在全国的战略地位下降,严重地影响了湖北省作为老工家业基地作用的发挥。为了改变这一不合理状况,近年来,国家投资建设已开始由重点区域倾斜向地区和产业相结合倾斜转移,以发挥不同地区的优势。在抓紧沿海开放开发的同时,进一步注重沿江轴线和沿铁路干线地区的开发,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扶持的力度。而湖北省处在南北向京广、京九、焦柳三条铁路干线和东西向长江轴线的交汇处,中国中部的腹心部位,这种新的战略格局为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湖北省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湖北省必将再度成为中国投资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确立,必将为推动湖北省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动力。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区域分工中,湖北省一直处于向长江下游和沿海地区提供廉价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地位,经济结构粗放,产业链较短。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确立,将给湖北省释放出巨大的体制生产力,推动湖北省改变原材料和粗加工产品输出节省的地位。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是以市场为载体,以竞争为核心,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而构建起来的,因而它必将促使区域分工由

垂直分工到水平分工的再调整,强化湖北省产业链的延长和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从而实现湖北省从资源加工区向产品加工区的转化,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第二,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必将增强大中型企业的活力,使之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生力军。第三,通过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必将提高湖北省产品的加工层次和竞争能力,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第四,通过推进区域内外的横向联合,建立和完善开放、有序、统一的大市场,必将进一步促进资源及经济技术优势的互补结合,从而增强湖北省经济实力和整体竞争能力。

二、三峡巨型工程的重要作用

1.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位于湖北省境内的举世瞩目的特大型跨世纪战略工程,是综合治理和开发长江的一项关键性主体工程。经全国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已于1994年底正式开工。三峡工程投资巨大,按1993年5月价格水平测算,其静态投资将达1185亿元。工程建成后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旅游和促进经济发展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上至重庆市、下至上海市的沿江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工程所在地湖北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将产生强烈的影响。

2.规模宏伟的三峡工程建设给湖北省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三峡工程作为世界第一流的特大型水利枢

纽工程,雄跨长江中游的湖北省宜昌市,它的兴建,引起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极大关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又一重心与热点,在一定程度上使湖北省产生了"知名效应",有力地推动湖北省对外开放度的提高。一方面,三峡工程兴建与浦东开发形成上下两极,相互呼应,掀起了长江开放开发的热潮,大大缩短了中国沿海战略向内地梯度转移的进程,加速发长江经济带湖北省区段开放开发的速度,形成了上中下游整体联动、重点突破、全面发展的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新格局。另一方面,由于三峡工程的"知名效应",将使国内外巨贾投资商跃跃欲试,进军三峡工程,促使国内外先进技术、资金与人才迅速向三峡工程建设地区聚集,形成了一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三峡大市场",为湖北省区域经济建设营建了一个十分有利的市场竞争环境。同时,三峡工程巨大的工程量和物资设备需要量及巨额的资金注入,其"在建期"在工程施工、机械设备制造、物资供应、配套项目建设和第三产业服务等领域给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对湖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城镇群体的形成和市场体系的发育等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3.三峡电站的巨量电能供给极大限度地缓解了湖北省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瓶颈"制约,为湖北省大规模的产业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峡电站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相当于7个240万千瓦的大型火电站的发电能力,将成为

世界上永久性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且工程开工第8年(即2002年)就可发电受益。巨量的电能供给,不仅在长江流域能源电力平衡乃至全国能源电力平衡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华中、华东两个地区(尤其是湖北省)下世纪初一段时期内的能源"瓶颈"制约,推动能耗结构转换有着重要作用,而且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正处在电源密集地带,对于带动鄂西密集电源点的潜力开发,加速水电城的建设,引发鄂西电力成倍增长有着十分重要作用。巨量的电力能源为湖北省尤其是鄂西地区丰富的优势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将使湖北省的产业开发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使湖北省的产业规模和经济实力大幅度提高。

4.三峡工程的防洪功能,从根本上解除了江汉平原的水患威胁,为江汉平原的大规模布点建设、迅速崛起提供了有利条件。坦荡辽阔、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气候良好,物产丰富,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发展优势,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商品粮基地之一。丰富的农业资源,发达的农业经济为这一地区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提供了十分优越的生产条件。然而,"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长期以来,江汉平原受着有灭顶之灾的水患威胁,国家和地方都不敢在这里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布点和建设,严重地制约着江汉平原工农业生产的大幅度发展。三峡工程兴建,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江中下游的水患问题,使江汉平原得以挣脱水患枷的束缚和制约,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布点建设,

使这一区域的优势资源得以进行大规模的有效开发,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换,迅速崛起成为能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相媲美的新的重要经济增长区。

总之,三峡巨型工程建设将对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影响作用,三峡工程同其他一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如武钢1000万吨钢、以东汽为主的百万辆汽车、荆门石化40万吨腊油裂解、京九铁路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将为湖北省经济振兴崛起提供重要的支撑力量。

三、"八五"时期所取得的丰硕成就

"八五"时期,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湖北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八五"计划目标,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再次进入了全国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为湖北省实现跨世纪的经济腾飞开创了一个崭新搞的良好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1.国民经济从总体上形成了快速增长的强劲态势,"八五"时期,特别是1992年以后,湖北省经济加速发展,1994年赶上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整个"八五"时期,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12.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是湖北省各个五年计划中增长最快的时期,提前5年完成了原定到2000年翻两番的任务。钢、钢材、汽车、水电、粮食、棉花总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成就显

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212亿元,比"七五"时期增长

2.25倍。京九铁路湖北省段全线贯通,清江隔河岩电站、汉川电厂和阳逻电厂一期工程、武汉天河机场、武汉长江二桥、黄石长江公路桥、宜黄高速公路等计划考核的48个重点工程项目陆续竣工投产,5年间新增发电装机320万千瓦,新增一、二级公路3439公里在,新增城乡电话交换机253万门,全省电力、交通、邮电、通信等"瓶颈"制约有了较大的缓解。

2.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得到巩固和完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发展迅速,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全面展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势头良好。市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加快发育。财税、金融、投资、外贸、价格、流通、土地使用等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在湖北省顺利实施,为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基本框架奠定了基础。开放领域不断拓展,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利用外资大幅度增加。湖北省已有国家级、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5个,开放开发区1个,武汉、黄石、宜昌3市相继被国家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全省对外开放的县市已达90%,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外贸出口总额累计86.57亿美元,年均增长16.8%,相当于"七五"时期的1.78倍;利用外资累计34.25亿美元,年均增长45.5%。湖北省经济加快向外向型转变。

3.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随着"科技兴鄂"战略的实施,基础教育地位得到加强,湖北省已有32个县(市、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及成人教育发展较快。科研实力进一步增强,全省取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2700多项。其中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占10%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占80%以上。社会科学、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取得丰硕成果,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条件得到改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产质量进一步改善。"八五"期间湖北省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年均增长5.7%和3.6%,城乡居民营养水平、居住条件及人均寿命等指标接近小康水平。

四、"八五"时期投资资金构成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构

"八五"时期,湖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11.667亿元,其中中央单位63.11亿元,地方单位1580.56亿元,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单位1497.69亿元(地方906.42亿元),集体经济单位190.04亿元,城乡私人261.87亿元(农村182.73亿元),其他经济单位262.07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尽管湖北省"八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投资率增幅较大,但与沿海地区相比,投资总量仍显小,投资率(29.8%)偏低。

2.投资效益差,投资周期长,固定资产交付有用率较低。投资分散,形不成适度规模,低水平重复多。新兴产业投资不足。

3.投资结构不尽合理。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偏多,如房地产投资增幅过大,特别是高档住宅,写字楼投资过度;技改投资规模偏小。1995年只占24.7%;适销对路、有市场竞争力产品投资力度不足。

综上所述,实现湖北省跨世纪经济全面振兴具有许多的有利条件,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与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是:(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2)国有企业技术改造任务繁重,生产经营困难较多,活力不足,经济效益水平下滑。(3)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的矛盾比较突出。

(4)科技教育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科技优势未能较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优势。(5)对外开放起步较晚,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与沿海先进省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6)资金和能源紧缺矛盾仍是制约湖北省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大难题。这些问题都要求湖北省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否则,将阻滞经济的快速发展。

湖北发展战略是什么?

最佳答案

一、战略机遇

1、产业转移机遇

2、中部崛起机遇

3、创新发展机遇

二、战略转换

1、区位战略向产业战略转换。

2、资源战略向科技战略转换。

3、短期战略向长期战略转换。

4、单一战略向系统战略转换。

三、战略定位及目标

1、战略定位——中部支点

2、战略目标——和谐湖北、创新湖北

四、战略重点

1、工业强省。

2、人才兴省。

3、环境亮省。

五、战略工程

1、产业创新工程。

2、城镇化工程。

3、信息化工程。

4、国际化工程。

中部崛起为湖北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湖北应把握一个定位——中

部崛起的战略支点, 树立两个目标——创新湖北 、 和谐湖北, 实施三大战略——工业强省战略、 人才兴省战略、 环境亮省战略,

推进四大工程——产业创新工程、 城镇化工程、 信息化工程和国际化工程 ,

从而全面提升湖北竞争力,实现在中部的率先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