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书馆学概论复习

1. 微观对象:是指图书馆的各个组成要素,及作为其工作对象的知识、信息等。 宏观对象:是指图书馆系统、图书馆事业、图书馆与环境的关系。

2. 人们对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发生了如下变化:

第一,由对个体图书馆的研究,发展到对群体图书馆的研究,即对图书馆事业的研究; 第二,由只研究图书馆本身,发展到研究图书馆的有关知识、信息及组织等问题; 第三,有孤立地去研究图书馆及其各个组成部分,发展到用整体的、联系的观点,从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经济的、科学的观点去研究图书馆与社会、图书馆与文化、图书馆与人类信息交流的关系;

第四,由静止地看待图书馆,发展为将图书馆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有机体”; 第五,由单纯地研究图书馆学的对象问题,发展到寻找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

第六,从近期图书馆学发展来看,信息技术对于图书馆发展与进步的决定作用越来越大,由于数字时代图书馆实践的影响,技术因素广泛渗透并带动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变革,图书馆学从术语到学术规范都发生了变化,图书馆学研究也更加务实,同时也更加求新、求变。

3. “图书馆学”一词,最早在1807年由德国的施莱廷格。

4. 第一阶段,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的具体工作技术或者是图书馆管理。 a. 整理说:德国的施莱廷格在1808年《试用图书馆学教科书大全》;

b. 技术说:德国的艾伯特在1820年《图书馆员的教育》;

丹麦的莫尔贝希在1829年《论公共图书馆》;

美国的杜威在《杜威十进分类法》;

c. 管理说:英国的帕尼兹和爱德华兹在《图书馆纪要》、《图书馆管理》;

第二阶段,把图书馆视为整体系统来研究并考察其在社会环境中的功能。

d. 社会说:美国的巴特勒是第一个将科学方法系统引入图书馆学研究的人。

e. 要素说:中国的杜定友在1932年提出的“书、人、法”三要素;

中国的刘国钧在1934年《图书馆学要旨》提图书、人员、设备、方法。 中国的刘国钧在1957年《什么是图书馆学》又提出“读者、图书、领导

与干部、工作方法、建筑与设备”五要素说

f. 知识社会学:德国的卡尔斯泰特1954年《图书馆社会学》;

印度的阮冈纳赞1931年《图书馆学得五定律》:

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都有其读者;节省读者的

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

第三阶段,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交流。

g. 交流说:美国的谢拉“社会认识论”的实质就是交流;

前苏联的丘巴梁

中国的黄宗忠在1962年《试谈图书馆的藏与用》——矛盾说

中国的刘国钧在1981年《图书馆学基础》——规律说

中国的宓浩《图书馆学原理》——知识交流说

中国的南开大学图书馆学系《理论图书馆学教程》——文献信息交流说 中国的周文骏在1983年《概论图书馆》——文献交流说

中国的吴慰慈在1985年《图书馆概论》——中介说

h. 新技术说:美国的兰开斯特《电子时代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员》《走向无纸信息系统》。

第四阶段,信息资源成为图书馆工作的对象,因而也成为了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 i. 信息资源说:美国的切尼克《图书馆导论》;

j. 知识管理说:有学者提出了“知识集合”的系列观点, 图书馆的本质是知识集合;

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应转变为知识集合;图书馆学的宗旨就是为人们

主动获取知识提供最佳工具与方法等。

事业及其相关因素。

5.图书馆哲学是普通图书馆学的核心。

6. 客观知识是图书馆学的逻辑起点,知识组织是图书馆学的逻辑中介,人是图书馆学的逻辑终点。

7. 比较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各国的图书馆事业,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图书馆、图书馆体制、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经验或问题进行比较研究。

8. 比较图书馆学的研究类型主要有三种:

a. 地域研究。这种研究吧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图书馆事业发展与有关的决定性

背景因素联系起来,给予描述性的综述和批评性的分析。

b. 跨国研究。这种研究是对两个国家或者更多国家中的与图书馆相关的某一技术

性问题,从多国度或多文化角度所作的研究。

c. 实例研究。这种研究深入地分析一种图书馆类型,或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一种

关键因素。

9.应用图书馆学有两种含义:

狭义英国图书馆学是指以图书馆具体工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图书馆工作的环节、

程序、方法和技术的学科。

广义应用图书馆学是指将图书馆学的原理同有关学科某些实用研究结合起来,研

究有关学科本身所涉及的实践与应用方面的问题的新学科。

10. 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具体任务主要包括:

a. 加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课题:图书馆哲学,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图书馆学体系结构,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图书馆学发展趋势研究,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图书馆性质与职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与进展,图书馆学思想史。

b. 大力开展图书馆应该用理论与应用方法的研究;主要课题: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协调,编目工作与书目信息服务,信息整序工作(分类标引与主题标引),各类用户的信息需求与使用特点,文献信息开发与利用,文献信息的检索与利用,图书馆建筑与设备,计算机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等。

c. 重视开展图书馆现代化的研究;主要课题:电子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利用,图书馆文献的数字化工作及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问题,网上信息资源的虚拟链接和利用,编目工作自动化,利用计算机进行各类(多媒体、流媒体等)信息存储和检索,图书馆计算机管理集成系统,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等新形态图书馆的研究,web2.0技术引入图书馆引起的图书馆及出版工作的变革,移动信息处理技术进展形成的随身图书馆技术研究。

d. 开展图书馆技术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的研究;主要课题:图书馆信息加工过程的标准化,文献数字化工作标准化,检索语言的标准化,机读目录格式的标准化及元数据标准体系的构建;名词术语的标准化,图书馆分类法的标准化,文献著录的标准化,数据库等数字化信息存储格式的标准化,网络通信协议的标准化。 e. 开展图书馆学教育的研究;主要课题:新技术革命对图书馆学教育的影响;图书馆学教育体系研究;图书馆人才素质要求与课程设置,图书馆学人才教育与培养模式研究,图书馆学教育手段的研究,文献检索课教学,图书馆学教育史研究。 f. 开展图书馆事业史和图书馆学发展史的研究;

11. 图书馆学学科之间的联系包括直接关联与间接关联。

直接关联的学科的类型:a.同族关系,b. 交叉关系,c. 应用关系

与图书馆学有同族关系的学科:情报学、文献学、目录学、档案学。 与图书馆学有交叉关系的学科:教育学、社会学。

与图书馆学有应用关系的学科: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信息科学等。

间接关联学科:哲学,数学,信息论(申农),控制论(维纳),系统论(贝塔朗

菲)等系统科学。

12. 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

a .调整研究对象,立足更广阔的实践基础;图书馆学研究要突破传统图书馆机构的局限,立足于更广阔的实践基础。要充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可能,有效组织、控制知识的共享和创新。图书馆概念的“泛化” 。一方面,一些新生的经济部门和社会部门正在涉足图书馆的业务领域;另一方面,图书馆的业务空间和服务领域也扩大了。图书馆的概念有可能包括传统图书馆之外的一些组织机构和图书馆内部新的工作机制。图书馆概念的泛化就是图书馆领域的渗透和被渗透。 b. 融合理论与技术,创造学科发展新优势;图书馆学理论和方法必须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交叉发展的学科优势,并进而使之转化成为资源优势,在虚拟知识空间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c .重视对知识的组织与控制,强化管理学科色彩;图书馆学研究应强化管理学思想,积极参与知识管理研究,不仅要重视解决图书馆机构内部的知识管理问题,也要研究社会上各类组织机构中的知识管理问题。要使图书馆学与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相适应,建设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崭新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

d .积累与创新相结合,探索新的学科生长点;

(1)文献建构研究:主要指对文献形式结构与文献功能的关系的研究。

(2)元数据研究:把书目理论和元数据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推动书目控制

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使书目控制对象扩展到了虚拟知识空间。

(3)搜索引擎研究:运用检索语言,主动参与搜索引擎研究,推动搜索引擎的

建设和完善。

(4)数字图书馆研究:面向应用,不仅考虑用户需求,而且要研究著作权许可、

个人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等问题。

(5)知识管理研究: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将推动图书馆学研究超越传统图

书馆机构的局限,面向更广阔的实践基础。

13. 图书馆是社会记忆(通常表现为书面记录信息)的外存和选择传递机制。是社会

知识、信息、文化的记忆装置、扩散装置。它是一种机构,更是一种社会机制。

14. 图书馆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文献信息资源、用户、工作人员、技术方法、建筑

a. 文献信息资源: 是图书馆赖以存在和开展工作的物质基础。

种状态和过程的知识。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知识是认知主体以其认知图式适应、同化被认知客体的信

息内容,经整合而再现的观念化、符号化的有序信息集合。 (1)信息、知识:信息是再现的差异,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过程以及关于这

(2)文献:记录在物质载体上的信息。

(3)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所收藏和链接的各类型文献信息的总和。 b. 用户(读者):他们是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包括个人和集体。

c. 工作人员:图书馆活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是使文献信息与用户发生联系的

中介和枢纽,是使文献、信息的价值由潜在变为现实的关键。

d. 技术方法:是做好图书馆工作的主要手段。

e. 建筑与设备:是图书馆的物质条件。

其中决定性的要素是图书馆工作人员。

15. 人类信息交流的形式主要有两种:直接交流和间接交流。区别在于是否借助工具。 直接交流是指人们之间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信息交流;其优点在于生动、直观、

感受性强。主要媒介是语言,此外还包括动作、表情等体态语言。而且直接交流无需任何工具就可以进行,所以比较方便、迅速、反馈及时。局限性: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的存贮受到限制;直接交流还要收到语言本身的局限。 间接交流是指人们通过辅助工具而间接接触所产生信息交流;优缺点与直接相反

16. 图书馆的属性分为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

图书馆的一般属性分为:社会性,依辅性,学术性。

a. 社会性:是指图书馆作为人创造的社会机构,在其发展过程中能体现出不同社会形态的特点。

(1) 图书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图书馆是人类社会形成后,人们在实践活

动中由于共同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都

给图书馆打上了自己的烙印。

(2) 图书馆的文献具有社会性;图书馆的文献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记录社会与自

然知识和信息的载体。

(3) 图书馆的读者具有社会性;图书馆是广大社会成员共同使用馆藏文献的场

所。公共图书馆主要是面向社会,为社会各个阶层、各行业的公众服务。

(4) 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工作具有社会性;图书馆事业必须依靠全社会才能兴

旺发达;图书馆的工作就是提供社会化的资源共享服务。

b. 依辅性:包括依附性和辅助性。依附性是指图书馆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

在经济上必须有所依附。所谓的图书馆的服务性,正是由于这种经

济上的依附性所决定的。辅助性是指图书馆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

处于辅助地位。依附性是图书馆存在的经济基础,而辅助性是图书

馆存在的功利目的。

c. 学术性:

(1) 图书馆是整个科学研究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2) 图书馆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学术性活动;

(3) 现代图书馆广泛采用各种现代化设备,需要从学术角度进行不断的探讨;

(4) 图书馆工作人员很大一部分属于科技人员;

图书馆的本质属性:是指图书馆本身所固有的并且对图书馆的各个方面都起制约作

用的一种属性。图书馆的本质属性是中介性。

a. 图书馆是中介性机构: 图书馆是帮助人们利用文献进行间接交流的中介物。文献通过图书馆与读者见面,读者通过图书馆与文献建立联系。

实线表示间接交流(正式渠道),虚线表示直接交流(非正式渠道)

b. 图书馆的中介作用;图书馆的中介作用是通过图书馆工作体现出来的。

c. 图书馆的中介性和其他属性的关系;图书馆的社会性、依辅性、学术性都是由

中介性派生出来的。

(1) 中介性是图书馆的社会性的基础;

(2) 中介性是图书馆依辅性的根据;

(3) 中介性是图书馆学术性的先决条件。

17. 图书馆的职能从根本上讲是由图书馆的中介性决定的。主要职能有

a. 社会文献信息流整序的职能;由对馆藏文献的分类、编目、保管贮藏等实现。 b. 传递文献信息的职能:

(1) 传递文献的内容信息;

(2) 传递关于馆藏文献的信息; 主要工具是图书馆目录

(3) 传递网络信息;

传递文献信息的形式有主动传递和被动传递。

传递文献信息的职能主要通过流通阅览、参考咨询等服务来实现。

c. 开发智力资源,进行社会教育的职能:

(1) 开发馆藏文献资源

(2) 开发网上信息资源

(3) 启发用户智力,培养用户进行科学思维的能力

d. 搜集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

(1) 是图书馆最古老的职能

(2) 是图书馆其他职能的基础

(3) 现代图书馆保存职能更多地体现在对文献的利用上,保存的目的在于使用。 e. 满足社会成员文化欣赏娱乐消遣的职能

18. 目前我国图书馆的类型主要有: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科学图

书馆、专业图书馆、技术图书馆、工会图书馆、军事图书馆、儿童图书馆、盲人图书馆、少数民族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科学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是我国图书馆事业的三大支柱。

19. 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图书馆是美国国会图书馆和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

20. 各国国家图书馆的类型:公共性的中央图书馆;国会图书馆兼作国家图书馆;

大学图书馆兼作国家图书馆;科学图书馆兼作国家图书馆

21. 国家图书馆的作用:提供必要的中心图书馆服务;领导国家信息系统中的图书馆

成员;积极参加国家信息系统和制定全面发展规划。

22. 在中国,公共图书馆主要指由国家和群众举办,为大众服务,按行政区划设置并

受政府各级文化部门领导的图书馆,包括国家图书馆,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地区、市、州、盟等行政区图书馆,县(区)图书馆,乡镇图书馆,街道图书馆,少年儿童图书馆等。

23. 省(自治区、市)图书馆是我国公共图书馆的骨干。

其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a. 它是为科学研究服务的重要基地;

b. 它应当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为各行各业生产建设提供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 c. 它应当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社会教育中心。

d. 它是地区性图书馆间合作与协调的组织者;

e. 它是图书馆业务辅导和图书馆学研究的推动者。

其担负的主要任务是:

a. 宣传马列,党和政府的政策、法令;

b. 为本地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书刊资料;

c.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d. 搜集整理和保存文化典籍和地方文献;

e. 开展图书馆学研究,对下级馆进行业务辅导;

f. 推动本地区个系统图书馆的协作和协调。

24. 县(区)馆是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基础,地级馆是省级馆联系县(区)馆的纽带。基层公共图书馆还包括社区图书馆、街道图书馆和农村乡镇图书馆(室),是公共图书馆的补充。

25. 我国科学专业馆都不是公共性质,为科研起着“耳目”、“尖兵”、“参谋”的作用。

26. 高等学校图书馆担负的具体任务:

a. 根据学校的性质和任务,采集文献资料,进行分类编目和管理;

b. 配合学校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宣传;

c. 根据教学、科学研究和课外阅读需要,开展流通阅览和读者辅导;

d. 开展参考咨询和信息服务

e. 开展文献检索教育和辅导;

f. 统筹全校文献资料信息工作;

g. 开展馆际协作;

h. 培养图书馆专业干部;

i. 学科理论、方法和现代化手段研究。

27. 图书馆事业产生的前提:只有当社会上各种图书馆的数量、质量、规模、发展速

度和组织形式发展成为联系紧密的图书馆整体时,才能构成社会的图书馆事业。

28. 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四点原则:

a. 图书馆事业建设应与国民经济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b. 国家办馆与社会办馆相结合;国家办馆是国家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图书馆事业中期核心和骨干作用。国家办馆和社会办馆相结合特别是县以上的公共图书馆要加强对民办图书馆的业务辅导。国家应该制订激励政策,鼓励个人和社会团体投资于社会公益事业和文化事业。

c. 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分工协作,密切联系;

d. 发展图书馆学教育,加强图书馆学研究;

29. 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六个发展阶段:

a. 新中国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稳步前进阶段(1949-1957年)

1956年7月文化部召开“全国图书馆工作会议”,同年12月,高等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

b. 受“大跃进”影响图书馆事业盲目冒进, 发展大起大落的阶段(1958-1962年) 1962年后,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进行整顿。

c.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图书馆事业遭到严重破坏的阶段(1966-1976年) d. 图书馆事业获得迅速而全面发展的时期(1976-1984年)

1980年中共中央书记处通过《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

1981年教育部修订《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成立全国高校图工委

1982年文化部颁发《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

e. 各类型图书馆全面改革,探索办馆模式的时期(1985-1991年)

1987年中宣部等联合下发《关于改进和加强图书馆工作的报告》

f. 深化改革,建设现代化图书馆的时期(1992年- )

30. 我国图书馆事业结构是以行政关系为基础,在纵向联系上的特点是隶属等级制。

31. 馆际合作是资源共享的前提之一,是从统一编目、出版联合目录,馆际互借开始。

32. 资源共享是指图书馆的全部或部分功能为许多图书馆所共享。图书馆所拥有的藏

书、人员、设备、工作成果等都是可共享的资源。

33. 资源共享概念的出现,有着两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其一是科学专业图书馆的发展;

其二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新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

34. 资源共享业务包括6个方面内容:

a. 文献集中编目

b. 馆际互借

c. 合作发展馆藏与文献资源布局

我国1987年成立了“部际图书情报协调委员会”;

文献资源布局是指在一个地区、系统、国家甚至国际上,通过合理安排文献资源的分布,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d. 建立藏书贮存系统(贮存图书馆)

e. 图书馆自动化与文献信息网络建设中的合作与共享

f. 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图书馆文献数字化工作中的合作与共享

35. 图书馆网是传统图书馆间合作、联合的扩大和发展,是众多图书馆为实现资源共

享而组成的图书馆群体。

可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图书馆事业网,一类是文献信息的电子计算机检索网。

36. 图书馆法是由国家立法机关依据一定的法律程序制订或认可的有关图书馆事业

和活动的专门法规。它是建立与管理图书馆、制定图书馆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总依据。图书馆法具有强制性、规范性、概括性、稳定性等特点。

37. 英国在1850年颁布了《公共图书馆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全国性公共图书馆法。

38. 我国在1910年颁布了《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是以政府名义颁布

的第一部图书馆法。

39. 图书馆工作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信息输入工作,一类是信息输出工作。

40. 电子出版物的定义为: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

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者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阅读使用,用以表达思想,普及知识和积累文化,并可以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媒体。

41. 电子出版物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出不同的类型。

a. 按载体形态;

b. 按文献类型;

c. 按信息的记录方式;

d. 按信息的存储格式。

42. 文献的整理包括分类、主题标引、著录和目录组织等环节。

43. 我国使用的比较广泛的分类法是《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图法),《中国科

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科图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人大法)。国外比较著名的有《杜威十进分类法》、《国际十进分类法》等。

44. 用户服务工作也称读者服务工作,是指图书馆文献的使用和服务工作。主要包括:

用户发展;用户研究;流通推广;宣传辅导;参考咨询;文献检索;网络信息导航与服务;用户教育与培训。

45. 信息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拓展主要有:馆外主动服务;预期式信息服务;网络环

境下的馆际互借服务;图书馆环境下的联机服务;互动式多媒体用户教育;学习服务;新型网络信息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

46. 图书馆管理学是研究图书馆管理的基本理论、管理过程、管理方法、各种具体管

理和图书馆管理趋势的科学。其内容主要包括:

a. 图书馆管理的基本理论。包括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管理的对象、范围、目的、

任务、手段等;

b. 图书馆管理过程。包括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协调等;

c. 图书馆管理方法。包括行政、经济、法律、数学、运筹学等方法;

d. 图书馆各种具体管理。包括行政、人员、经费、文献、设备、建筑和环境等的管理。

47. 图书馆管理研究主要热点主题包括:

a. 图书馆管理理论

b. 图书馆管理体制

c. 图书馆业务管理

d. 图书馆行政管理

e. 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

f. 图书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

g. 图书馆经营管理

h. 各类型图书馆管理

i. 互联网环境下的管理问题

48. 业务部门机构设置首先应考虑便于管理,各部门之间既有明确的分工,体现各个

部门的工作范围、职责;其次要便于协作;接着机构的上下之间分级管理;最后把性质相近的工序组织在一起;一般地说,图书馆业务部门的设置以工序为主要依据,以用户工作为中心。

49. 根据实际设置部门结构,通常设立下列部门:

a. 采编部门:负责文献资料的采集、整理、交换、通报;

b. 外借阅览部门:负责用户登记、文献利用、阅读指导、文献复制;

c. 参考咨询部门:负责编制二次文献、解答用户咨询;

d. 文献典藏部门:主责书库管理、文献保护;

e. 业务研究辅导部门:负责业务辅导、组织业务研究和交流、建设图书馆学文献资料、负责地区中心委员会和学会工作;

f. 特藏部门:负责珍本善本文献和特藏资料的管理流通。

g. 自动化部门:负责自动化系统的开发、管理与维护。

50. 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内容主要有:

a. 文献采集工作制度:包括采集的标准和办法,采集工作细则。

b. 编目工作制度:包括编目工作细则、分类规则、著录条例、目录组织规则等。 c. 借阅工作制度:包括用户借阅规则、阅览工作组织。

d. 书库管理规则:包括保存本书库、基藏书库、辅助书库及特藏书库划分和管理。 e. 自动化工作规则:包括机房管理、数据保存、访问权限、数据安全、设备更新。

51. 图书馆岗位责任制是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每个工作人员的岗位、应达到的

基本要求和应负的责任。核心内容有:

a. 确定岗位,明确岗位的工作范围;

b. 明确各岗位的责任和具体任务;

c. 规定每项工作质和量的指标;

d. 规定工作人员处理工作问题的权限;

e. 关于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规定;

f. 每项责任的赏罚规定。

52. 馆长负责制是行之有效的图书馆管理体制。实行馆长负责制,就是要明确馆长在

行政领导和业务管理方面的职权和责任。职责主要有:

a. 主持制定全馆的规划、计划,进行工作总结;

b. 调整、充实和改变人员结构,建设人才队伍;

c. 制定经费预算,掌握经费开支;

d. 指导文献建设和自动化建设;

e. 抓好业务研究和经验交流,处理对外事务等。

53. 馆长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条件主要有:

a. 管理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调配人员的能力;

b. 进取精神:事业心和责任感、变革求新的思想;

c. 创造能力:有效利用图书馆资源,创造有效的组织规模和优良环境;

d. 应变能力:客观的态度、兼容的品质、信息意识。

54. 图书馆统计有几种不同的涵义:

一是指统计工作,二是指统计的结果,三是指图书馆统计学。

图书馆统计(工作)就是用数字来定量反映图书馆工作的实际情况,以便对图书馆实行计量化管理。

55. 图书馆统计的作用:

a. 认识图书馆活动规律的有力工具;

b. 开展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客观依据;

c. 图书馆科学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d. 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56. 图书馆统计的指标体系:

a. 馆藏文献量指标:包括各种文献的入藏数量、入藏时间、价格、文种、来源及分类统计。

b. 用户量指标:包括各用户的构成、数量,及其动态,用户与馆藏的比例关系。 c. 借阅量指标:包括文献借阅的分类数量及其与用户数量的比例关系。

d. 图书馆深化服务指标:包括参考咨询、文献开发与数据库建设等。

57. 六种主要的图书馆统计比率:

文献利用率=用户借阅文献总件数⨯100%全馆馆藏文献总件数文献流通率=某库、某室一定时间内被借阅文献总件数⨯100%某库、某室所藏文献总件数 用户到馆率=全年到馆用户人次全年借阅文献总件数⨯100%用户阅读率=⨯100%用户实际人数用户实际借阅人数 文献拒借率=未借到文献的总件数 ⨯100%文献保障率=用户所要借文献的总件数馆藏文献总件数馆藏文献总件数⨯100%=⨯100%学龄以上居民总人数用户人数

58. 图书馆统计分析的方法:

a. 分类分析法:按某些变动标志进行分类,在对各类进行分析、比较。

b. 对比分析法:通过纵向对比、横向对比来研究事物发展的规律。

c. 动态分析法:按时间顺序排列一系列指标数字,形成动态数列,分析动态数列的发展速度和增减速度。常用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和季节系数法。

d. 相关分析法: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各种统计量之间以及各统计量与某一外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确定其相互作用的程度。常用一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等方法。

e. 结构分析法:计算某一事物的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比重的分析方法。

59. 图书馆统计分析的步骤:

a. 确定分析目的,弄清所要解决的问题;

b. 收集统计数据;

c. 审查统计资料;

d. 建立数学模型;

e. 进行分析与预测;

f. 提出分析意见和改进工作的方法和措施。

效益=60. 图书馆工作评价实质上是图书馆工作效益的评价。其公式为: 输出功能=输入成本

这里的功能,对物来说,表明了物的用途;对人来说,表示人所起的作用。成本指的是寿命周期成本,包括制造和使用成本。效益与功能成正比,与成本成反比

61. 图书馆工作的评价标准:

a. 信息量和信息价值

信息价值由信息的准确程度、新颖程度和实用程度所确定。

b. 信息利用率

c. 信息效果

62. 图书馆评估是对图书馆工作全面、系统地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考核和评价的过程。

它是图书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63. 图书馆工作标准,是指经过国际、国家标准机构认可并予以颁布的,对图书馆工

作、技术、设备等的数量和质量的规格和要求。图书馆工作标准化,就是对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技术方法及设备等实行统一的原则和规范。

64. 图书馆工作标准化的原则:

a. 科学性原则

b. 简化原则

c. 统一原则

d. 协调原则

e. 稳定继承原则

65. 图书馆标准按适用范围划分有以下五种:

a. 国际标准;如:国际标准书目著录总则(ISBD )

b. 区域性标准;如:英美编目条例(AACR )

c. 国家标准;如:文献著录总则(GB3792.1-83 )

d. 行业标准;如:文化部:中国机读目录格式

e. 图书馆标准;

66. 国内外图书馆界和信息部门有关管理改革和创新的理论谈送或部分具体措施: a. 图书馆产业化改革,开展有偿服务;图书馆构成要素有:

(1) 图书馆的本体产业,这部分属于非商品性的无偿服务;

(2) 文献信息的生产及其技术的咨询服务和经营业,这部分属于商品性的有偿服务

(3) 图书馆相关产业,即以劳务形式出现的图书馆文化服务行业;

(4) 图书馆附属产业;

b. 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

c. 图书情报一体化;

d. 特色图书馆;

e. 一馆两制;

f. 全面质量管理;

g. 委托管理:是指把原来由政府管理的部门委托给民间团体或企业进行管理。委托只能限于机械性的事务劳动,参考、外界服务等不能委托他人管理,因为图书馆员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资料检索和参考咨询等服务上。

h. 业务外包:即在企业或团体价值链中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服务和管理效益。图书馆业务外包是通过委托外部企业或团体提供本来应该由图书馆内部操作的各种业务活动和服务,以起到降低成本、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和改进质量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通过业务外包,图书馆可以集中精力更有效地完成本馆的核心任务和目标。图书馆业务外包的主要内容有:

(1)

(2)

(3)

(4)

(5) 分编业务; 一揽子采购; 数据库建设; 馆外设备的利用; 非经常性项目和工程的设计和建设;

i. 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

j. 学习型图书馆组织;

k. 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67. 数字时代图书馆的未来发展趋势: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等。

68. 传统图书馆包括纸质图书馆和自动化图书馆。

69. 新形态图书馆则是指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图书馆。这种新形态的基本特征是:图书

馆的绝大多数工作采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信息载体发生重大变化,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和所处地理位置的限制查询和使用图书馆在网络上传递的信息。

70. 数字图书馆定义为:保存数字格式存储的电子文献并通过计算机和网络传递所藏

数字化信息,同时对网上信息进行虚拟链接并提供服务的实体性或虚拟性的信息机构或信息机构群。

71. 数字图书馆的功能:

a. 各种传统载体文献的数字化;

b. 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c. 数字化资料的传送与发布;

d. 组织有效地访问和信息查询;

72. 数字图书馆的必备要素:

a. 数字图书馆应当拥有独立的宏大规模的馆藏数字化信息资源。

b. 数字图书馆应当拥有高速、可靠和开放的网络资源,可全天24小时向社会提供电子信息服务。

c. 数字资源应当拥有高效率和操作方便的搜索引擎和浏览器,可自动进行分布式信息检索,并通过网络远距离获得全文信息和各种超文本信息。

d. 拥有数字化信息资源制作、存储、发布、维护系统和能力。

73. 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特征包括:数字化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式管理等。也有人

认为包括一下5个特点: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提供的知识化、信息实体虚拟化。

74. 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a. 观念落后,认识不足;

b. 缺乏高新技术的支撑;

c. 建设队伍人才培养不足;

d. 知识产权问题;

e. 缺乏协调,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75. 虚拟图书馆是一种网络二次系统,是因特网上组织信息资源的一种有效而又经济

的形式。虚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也是有区别的,表现在:数字图书馆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而出现的,而虚拟图书馆是伴随着因特网的产生而出现的概念,是将某一学科或领域的因特网资源的线索汇集之后,以主题树或数据库方式结合超文本链接提供给网页浏览者。两者相比前者重点在馆藏信息数字化、网络化;而后者则强调对相关Internet 一次网络文献的网络、搜集与组织。

76. 虚拟图书馆的内涵

a. 虚拟图书馆的信息均为数字信息,是与物理载体文献完全不同的虚拟信息。 b. 多种媒体信息均以数字格式存储。

c. 利用数字技术。

d. 虚拟图书馆的信息来源不仅仅局限于图书馆的文献,而是整个社会。 e. 虚拟图书馆的业务范围要大于传统图书馆。

f. 虚拟图书馆馆藏信息的采集、整理、标引等采取联机并行方式。

77. 复合图书馆不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简单结合,而是两种图书馆形态有机

结合在一起的统一体,是一种全新的图书馆模式。

78. 复合图书馆的构成要素,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的综合。

复合图书馆构成要主要有:

a. 印刷型书刊、电子文献等信息资源;

b. 读者及联接网络的用户;

c. 能适应传统与数字化、网络化符合环境的工作人员;

d. 传统建筑设备及计算机;

e. 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及传统技术;

f. 通信网络或信息通道;

g. 管理,包括传统图书馆及数字化信息、网络管理等。

79. 复合图书馆的优势:

a. 信息资源丰富,来源渠道更多,品种更齐全。

b. 服务范围广,读者更多,效益更好。

c. 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d. 虚实结合,能满足不能读者的需求与选择。

e. 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f. 图书馆的功能更全面、更完善。

g. 能使图书馆的发展既符合社会实际,又适应未来的需要。

80. 复合图书馆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a. 文献信息收集功能;

b. 文献信息处理功能;

c. 文献信息存储功能;

d. 文献信息转换功能;

e. 文献信息检索与咨询功能;

g.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功能;

h. 教育功能;

i. 情报功能;

j. 娱乐功能;

81.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公共图书馆,作为人们寻求知识的

渠道,为个人和社会群体进行终身教育、自主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公共图书馆是地区的信息中心,每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馆藏资料和图书馆服务不应受到任何意识形态、政治或宗教审查制度的影响,也不应屈服于商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