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段跃庆:从怒江大峡谷迈向世界

  入刊理由: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努力,加快发展,尤其是西部大开发10年来的加速前进,实现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民族团结、宗教有序、人民安居乐业,不断开创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新局面。      巍峨高耸的山脉、蔚为壮观的大峡谷、深邃湍急的江河、处处是神灵的丙中洛、丰富多样的珍稀动植物、神秘悠久的宗教文化、引人入胜的歌舞节庆、精美绝伦的民族工艺,这就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其山雄川秀、民风朴实、特色鲜明向世人展现一个独具魅力的世界。美妙的歌声吟唱不尽她的美丽,动人的语言述说不完她的迷人。   怒江州位于滇西边境,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域,以雄奇险峻的怒江大峡谷闻名于世,高黎贡山与碧罗雪山绵亘数百公里,造就怒江大峡谷的壮美景观。   作为有“东方大峡谷”美誉的怒江,在全州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努力下,经过历届党委、政府多年的建设发展,尤其是西部大开发十年来的加速前进,实现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民族团结、宗教有序、人民安居乐业,不断开创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新局面,“怒江大峡谷”品牌蜚声海内外,无数游客纷至沓来,让深居滇西的怒江,从大峡谷迈上世界舞台,成为众多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   是什么使这个一度被称为“瘴疠之区”“不毛之地”的边疆民族地区旧貌换新颜?本刊记者前往怒江专访了中共怒江州委书记段跃庆。      科学发展   浇灌繁荣之花      “看天一条缝、看地一道沟、出门过溜索、种地像攀岩”,这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许多群众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位于滇西边境的怒江州由于生存发展环境恶劣和长期建设投入不足等原因,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所辖的4个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一半的农村人口还处于贫困之中,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怒江是集云南山区、民族、边疆、贫困“四位一体”省情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怒江州98%以上的面积是高山峡谷,坡度在25°以上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76%,生存与发展空间十分狭小。同时,怒江州地处中国“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核心区,生态保护关系全局,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生存生活条件、特殊的社会发育水平,使怒江州长期处于全国发展的后位。怒江州4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城乡居民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和云南省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长期以来,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社会发育程度、特殊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形成了边疆的、民族的、生态的、贫穷的一系列非常特殊的“怒江发展问题”,导致怒江至今仍然是云南扶贫攻坚的“上甘岭”。   段跃庆告诉记者,怒江发展中面临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长期投入不足,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据统计,从建州至1997年近50年间,国家对怒江州的建设投入累计仅为9.7亿元,还不到云南同期总投入的1%。二是社会发育程度低,以教育为代表的社会事业十分落后。怒江州至今仅基本完成低水平的“普九”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6年,各类人才仅占人口总数的3%。三是保护任务重,生存与发展空间严重受限。怒江州担负着450公里边境线的固边守土责任,承担着占全州58.3%面积的自然保护义务,保护的投入与承担的义务极不协调,生存与发展空间严重受限。   面对困难,怒江人民没有退缩。如何改变贫穷现状,推进怒江跨越发展?站在怒江大峡谷的岸头,段跃庆对此可谓成竹在胸。   思路决定出路。面对特殊的州情,中共怒江州委、州政府认识到,推动怒江科学发展,首先必须解决思路问题。在温家宝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白恩培书记的关心重视下,2007年7月,在昆明举行“怒江州总体发展思路工作座谈会”,请各级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为怒江的未来发展把脉支招,集中干部群众智慧编制了《怒江州中长期发展总体规划》。同年9月至12月,中共怒江州委在全州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大讨论活动,凝聚50多万各族人民的发展智慧,从怒江实际出发,总结50多年的发展实践,把怒江置于全国、全省发展大格局中,深入研究怒江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机遇,为确保怒江在全国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不落伍、怒江各兄弟民族不掉队,提出了怒江“二次跨越”的发展战略,力争在解放初期实现社会形态历史跨越的基础上,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新的历史跨越。围绕“二次跨越”战略,确立了“生态立州、科教兴州、矿电强州、文旅活州”的发展思路,明确了“三基地、一品牌”的发展目标(国家级水电基地、国家级有色金属基地、国家级多元民族文化及生物多样性基地、打造怒江大峡谷世界知名旅游品牌),坚定不移地实施“三步走”发展步骤(第一步全州GDP到2010年实现70亿元;第二步到2015年实现120亿元;第三步到2020年实现200亿元,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四番,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达到全国全省人均水平),为国家国防安全、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怒江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民族文化多元性和原生性的主要保留区,州内居住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是怒族、独龙族、傈僳族。元代以后,普米族、白族(那马人、勒墨人)、藏族、彝族、纳西族、景颇族(茶山人)、汉族先后进入怒江腹地,形成了这一区域狭小而民族众多的峡谷民族分布局面。先后进入怒江的各民族,依托峡谷特有的生态环境,创造着自己的文化,由于所处特定的环境和成因,使他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特点。持竹标的独龙汉,托弩弓的怒族娃,敬美酒的傈僳妹与奇石怪木共同生存在这大气磅礴、绝壁千重的怒江大峡谷中,形成了中国乃至世界最独具魅力的峡谷民族文化。   为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怒江州连续三年开展了“阔时”旅游文化节系列活动,着力打造节庆品牌和宣传名片,不断提升发展软实力。成功举办了“2007滇西北4+2旅游论坛”“2008云南首届民族服装服饰文化节” “2009首届云南少数民族酒歌大赛”“百名企业家牵手怒江”“百名记者聚焦怒江”“庆祖国60华诞,边疆―北京心连心”等重大活动。推出的精品文艺大型舞蹈诗《母亲河》、《傈僳人》,均荣获全国舞蹈最高赛事“荷花奖”和“文华奖”;推出的纪实片《走路上学》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出版发行了《和谐之谷》《走怒江》《名人笔下的怒江》《记者眼中的怒江》等有影响的音像和文学作品;茸芭莘那等一批优秀人才走出了怒江,走向了全国;“阔时”旅游文化节被评为云南省“十大民族狂欢节”,怒江被评为全国20个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之一,怒江对外影响力进一步得到提升,为云南的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作出了积极实践和有益探索。   怒江州具有丰富的自然和神秘灿烂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怒江州生态环境的保护,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有利于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由于其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制约着生态旅游的发展。对此,段跃庆认为要始终坚持把抓生态作为事关怒江长远发展的“生命线”,在发展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毫不放松生态文明建设。围绕“生态立州”的思路,着力实施“山顶封和禁、半山移和退、河谷建和育”三大生态功能区建设,建立“怒江开发与保护立体建设模式”。   一是创新生态良好和农民增收“双赢”的新模式。立足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相对脆弱、生存发展空间严重受限、农民增收难的特殊州情,大力实施建设百万亩林果基地、百万亩中药材基地、百万株庭院经济、百万头商品畜基地“四个百万”工程,采取“党委领导、政府组织、林业牵头、扶贫配合、财政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方式,按照“政府补助苗木,农民自发种植,验收合格有奖,形成规模优势,吸引市场投资,建设支柱产业”的思路,大力推行“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并把生态建设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实行“山顶封和禁、半山移和退、河谷建和育”,在不同的海拔区域内,大力培育核桃、漆树、花椒、草果等特色种植业,山羊、生态鸡等养殖业。同时坚持多元化投资和扶持机制等措施。截止2009年底,省、州、县三级财政累计投入“四个百万”工程建设资金逾1 亿元,完成林果产业基地169万亩,庭院经济林153 万株,中药材基地50万亩,大小牲畜存栏112万头(只)。“四个百万”工程建设既保护了生态又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怒江州近30万的农民从中受益,农民收入60%来自于“四个百万”工程。怒江、澜沧江泥沙含量呈全线下降趋势,减少水土流失约200万吨,重大地质灾害发生率明显降低。   二是创新水电开发生态移民的新模式。在澜沧江黄登水电站筹建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了长效补偿+配置耕园地+后期扶持的“1+1+1”的“黄登模式”。即在水电站施工区移民安置实行长效补偿的基础上,为移民人均配置0.3―0.5亩的小规模农作物和经济林果种植发展园地,并享受统一的后期扶持,其长效补偿标准以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标准逐月兑现给移民。段跃庆表示,初步预测,通过这一模式,移民年纯收入可达4355―4762元,超过云南省平均水平。   三是创新生态立法研究工作的新机制。把《怒江州水资源保护与开发条例》立法研究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完成了《怒江州生态州建设规划》《怒江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规划》编制工作,通过立法来调整怒江流域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怒江州检察机关围绕“生态立州”战略,专门成立了环境资源检察机构,办理案件48件,开展了生态环境建设领域职务犯罪案件的查处工作,在生态建设法律保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改善民生   呵护幸福之花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是一个只有3万多人口的民族自治县。在这里,神秘美丽的独龙江令人神往;在这里,“人神共居”的丙中洛令人流连。千百年来,各民族兄弟在这里繁衍生息,过着宁静祥和的生活。   这里的宁静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   由于连续降雨,普拉底乡东月各河河水水位上涨,2010年8月18日凌晨1时30分左右,一场特大山洪泥石流席卷而来。泥沙夹杂着巨石,从海拔高差上千米的东月各河奔涌而下。顷刻间,房屋被毁,桥梁荡然无存,停放在玉金铁矿公司东月各铁矿选冶厂厂区内的数十辆大型货车也被冲翻、损毁、推到怒江边上。60万立方米的泥石流堆积物将怒江江面的宽度占据了50米。   危难时刻,各级党委、政府与灾区人民心连心。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分别作出重要批示。李克强要求国土资源部要指导和帮助地方应急抢险工作,抓紧搜救失踪人员,采取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周永康要求立即组织救人,并进一步作出精细部署,对灾害易发地区要把各种预防措施做充分,尽力减少人员伤亡。   2010年8月20日,由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率领的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工作组、民政部副部长孙绍骋率领的国家减灾委工作组在中共云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罗正富等省州领导的陪同下,风雨兼程,紧急赶赴灾区,指导抢险救灾工作。   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白恩培批示要求怒江州和省直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领导的批示,全力寻找失踪人员,救治好伤员;迅速组织转移灾区群众到安全地带,认真安排好灾区人民生活;加强气象和险情监测,切实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秦光荣批示要求立即启动灾害应急预案,全力以赴搜救失踪人员,做好转移安置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工作,千方百计抢通道路、通信、电力,确保生命线工程畅通,确保抢险救灾工作顺利开展,密切监测预警,防止次生灾害危及施救人员安全。同时,委托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刘平立即率省级有关部门迅速组成省政府工作组赶赴灾区,指导抢险救灾工作。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批示要求怒江州和贡山县组织力量全力搜救失踪人员,及时疏散和安抚受灾群众,并迅速查明事故原因,采取有力措施,预防次生灾害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中共云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罗正富,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孔垂柱等也作了批示。   灾害发生当天,副省长刘平率省政府抢险救灾工作组抵达灾害现场,并连夜召开抢险救灾现场会。会上,刘平传达了省委、省政府对抢险救灾工作的最新指示,并转达省委、省政府对奋战在抢险救灾一线的广大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干部群众的亲切慰问,要求各级各部门抓紧搜救失踪人员、全力救治伤员、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产生活、科学组织抢险救灾,确保不再发生大的次生灾害和安全事故。   怒江州委、州政府在第一时间启动了重特大自然灾害救助一级响应,要求民政等相关部门全体干部职工全力投入到抗灾救灾工作中。为切实保障灾区群众的衣食住行,怒江州在第一时间组织调拨起运救灾物资,包括400床被褥、30顶帐篷等第一批救灾物资立即运抵灾区。怒江州公安、民政、安监、国土、水利、交通、卫生等相关部门积极投入抢险救灾,现场指挥部组织怒江军分区、武警部队、民兵和州县机关干部及时疏散了灾区及沿江群众1000多人。   在抢险救灾的同时,为了防止次生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更大的损失,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采取多项措施加以防范。他们及时把灾害点附近群众疏散到安全地带以及临时成立的受灾群众安置点,根据防汛应急预案,组织村、组一级的防汛预报员,对灾区进行24小时的雨情监控。国土部门认真做好对其他泥石流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工作。民政、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商务、公安部门及时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做好医疗救护、卫生防疫、药品供应、社会治安工作;气象部门做好气象服务保障工作;通信、交通等部门保证地质灾害应急的通信畅通和救灾物资、设备、药物、食品的运送。根据地质灾害应急处理的需要,及时调集人员,调用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的设施、设备。   贡山“8.18”泥石流灾情牵动着正在昆明出差的段跃庆的心。虽出差在外,段跃庆书记却时刻牵挂着灾区群众的安危,挂念着灾区群众的冷暖,惦记着受伤群众的伤情。段跃庆刚刚结束18日上午在昆明的工作情况汇报会后,立即从昆明赶往灾区,并在途中不断用电话向中共怒江州委、州政府工作组了解救灾工作情况,安排部署抢险救灾工作,经过12个小时风雨兼程,于 19日深夜零时30分赶到福贡县,并立即赶往福贡县人民医院,代表中共怒江州委、州政府看望慰问从贡山转到福贡县人民医院救治的8名受伤的群众,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和问候。在县医院住院部,段跃庆一一探望病房,嘘寒问暖,关切地询问他们的身体情况,救治情况,一一为他们送上慰问金。   段跃庆说:“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牵挂着你们,时刻牵挂着大家的安危,我代表州委、政府来看望慰问大家,大家受苦了。在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正全力以赴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将来还要重建美好家园。希望大家安心养伤,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希望广大医护工作者继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统筹安排,精心治疗,给伤员以最好的治疗和护理,让他们早日康复,重建家园。”   慰问结束后,在福贡县人民医院段跃庆主持召开了工作座谈会,听取了福贡县支持、支援贡山抗灾救灾工作情况的汇报。对中共福贡县委、县政府及各部门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要求,福贡县委、县政府要进一步做好综合协调工作,做好国家、省各级领导到贡山指导抢险救灾的相关服务工作,动员发动全县干部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全力做好从贡山转移来的伤病员的救治工作,全力以赴做好福贡县境内交通的保通工作,确保道路畅通。积极做好沿江群众的思想稳定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全力搜救失踪人员,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全力救治伤员;全面排查灾情隐患,加强气象监测,防止次生灾害发生;搜救人员要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救援工作;加强对外宣传和灾情统计工作;加强电力、公路等基础设施的抢修工作,确保救援工作顺利推进,把灾情损失降到最低……在巨大的泥石流堆积物上,每一台忙碌的设备、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跳动的音符,与滚滚的怒江合成一首壮烈的“保民生”之歌。   2009年在中央和云南省的“两会”上均把“保民生,促发展”提到了重要位置。而怒江州“二次跨越”的目标是富民强州。在战略实施的一开始,中共怒江州委、州政府就坚持把促进人民富裕放到首要位置,从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入手,把公共财政更多地向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困难群众转移,努力让各族群众从“二次跨越”中得到更多实惠,共享发展成果。2009年,怒江州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以州为单位统筹新农合工作的试点,参合率达94.43%。在云南全省率先推行了以州为单位的药品(耗材)统一竞价采购、统一配送工作,实现城乡药品同质同价。1.2万城镇居民纳入城镇低保,13.8万农业人口纳入农村低保,农村五保户全部纳入供养范围,特别是在教育资源整合、文化软实力提升、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迈出了新步伐。   以农民为首、以民生为重看“三农”。中共怒江州委、州政府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以扶贫攻坚为切入点,以新农村建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山区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等惠民政策实施为突破口,突出工作重点,全州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2.59万亩,粮食高产创建10万亩,建成20万亩木本油料基地,粮食生产连续三年喜获丰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三农”工作取得重要突破。   一是整合力量、合力攻坚。借鉴广西“东巴凤”扶贫会战和云南“两山”扶贫会战经验,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要求,坚持“集中力量、整合资金、渠道不变、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跨行业、跨部门整合资金,突出重点,在怒江全州掀起了一场扶贫攻坚大会战。仅2009年,共到位各类扶贫资金1.2亿元,有效整合各部门支农涉农资金7790万元,实施“兴边富民”、农村低保、移民开发、整村推进、劳务输出、产业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扶持等扶贫措施。启动实施了“沪滇对口帮扶计划”,编制完成了《独龙江乡整乡推进整族帮扶综合发展规划》,对独龙江乡开展“整乡推进、整族帮扶”试点工作,翻开了独龙江综合扶贫开发崭新的一页。   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目标,根据城郊型、山区型、路边型、移民型、旅游型等不同类别,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定了14个试点村,做到一村一名指导员、一乡(镇)一支工作队,并由州级财政安排工作经费。同时,各乡镇安排了1名专职副乡长负责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指导员工作,创建了中元村、杏花村等一批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示范村。   三是突出特色、培育产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逐步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通过产业化经营集中闯市场。仅2009年,发展“两社一会”55个,按照特色化定位、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的要求,突出独龙牛、乌骨羊、云黄连、鸡脚稗、漆树等原产地项目,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了三河村林果药材、菁门村蓁艽种植、和波村林下草果种植等一批特色产业村。   改善民生,让教育开出幸福之花。怒江“二次跨越”既是经济的跨越,也是社会的跨越,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跨越。中共怒江州委、州政府在千方百计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积极探索教育资源整合之路。针对校点较为分散、办学成本高、办学效益相对较低的实际,采取相对集中办校,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按照“撤并山区学校、扩大乡镇学校、做强城区学校”“普通初高中办到县以及乡镇、小学办到乡镇和学区、学前教育办到村委会”的思路,启动了教育资源整合的4个“1+1+1”的办学新模式,即:采取以“政府主导+企业捐助+融资贷款”的方式筹措资金;以“政府统筹+教育实施+部门参与”的模式整合资源;以“试点先行+分步实施+全面推开”的步骤稳步推进;以“新农村建设+校安工程项目+社会投资办学”的办法捆绑资金。筹集资金1.68亿元(其中:国家和省级7279万元,州县投入2410万元,企业捐助2093万元,融资贷款5000万元),完成了353个小学校点整合。特别是在试点中将农村低保政策向农村中小学生倾斜,使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到140元左右(国家补50元、农村低保60元、州县补20元、勤工俭学补20元)。教育整合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2009年,怒江全州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96%,初中毛入学率达97.3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37.1%;高考总上线率77.7%,比上年提升15个百分点,全州受教育年限6.6年,三年内全州受教育程度平均提高了0.8年。   关注灾情,关心群众;以农民为首,以民生为重;坚持生产发展,促进人民富裕,蔚为壮观的大峡谷处处开遍幸福之花。      维护稳定   绽放民族团结之花      怒江是多民族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居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之首。做好民族工作对巩固和发展全州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形成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并长期保持下去,既是怒江‘二次跨越’的重要前提,也是怒江‘二次跨越’的主要任务。”段跃庆告诉记者,长期以来,中共怒江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始终把民族团结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定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动摇,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凝聚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团结”的强大民族精神,展示了各族干部群众团结进步的强大力量,形成了各民族亲如一家、同心同德、共建家园的良好局面,共同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美丽篇章。   一是民族经济得到新发展。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民族政策,坚持把促进民族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项目推动等举措,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2009年,温家宝总理对独龙族出行难问题作出重要批示。8月,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长秦光荣视察怒江,召开省政府加快怒江发展专题工作会议,给予了怒江各族群众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为加快怒江发展奠定了基础。10月,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深入到独龙江调研,召开加快独龙江发展专题调研工作会议,把独龙族确立为沪滇对口帮扶对象,翻开了独龙族发展崭新的一页。2010年1月,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怀着对边远、民族、贫困地区的深切关怀,在深入怒江州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实施怒江“五大工程”的新要求。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怒江经济社会迎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三年增长20%以上,农民增收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增产,森林覆盖率三年提高四个百分点达到72%。   二是民族团结稳定大局得到新巩固。针对怒江“涉少、涉边、涉藏、涉教”维稳任务繁重的特点,中共怒江州委、州政府坚持重心下移、工作前移,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大下访、大接访活动,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的作用,推进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常态化、规范化,2009年怒江州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6631件,调处成功率达99.8 %,有效预防和控制了集体访、越级访、重复访的发生。2008年,率先在云南省开展了以“送服务、采信息、解民难、聚民心”为主题的“公安民警进万家”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广大民警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千家万户,听民声、解民难,送温暖、献爱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针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牢牢把握民族团结稳定大局,依法协调民族关系,多年来怒江州没有发生一起涉及民族关系、影响民族团结的非正常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特别是拉萨发生“3.14”事件、新疆“7.5”事件后,面对复杂形势,怒江州上下按照州委、州政府的安排部署,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以藏区和边境地区为重点,及时组织干部入村访贫、排查调处隐患矛盾、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有力地维护了怒江州藏区和边境地区稳定,抵御了境外敌对势力和达赖集团的渗透破坏,为保持云南全省的团结稳定大局做出了贡献,得到了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三是民族工作管理水平得到新提升。中共怒江州委、州政府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日常宣传思想工作,建立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按照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要求,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职责,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制作傈僳语、独龙语、怒语、普米语等民族语宣传材料和图文并茂的VCD光盘下发农村、社区、学校、企业、厂矿,每年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月、民族团结周和民族团结示范村创建活动,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使怒江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础更加巩固,确保实现民族团结、社会长治久安的目标。   四是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得到新加强。怒江州把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突出抓好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少数民族干部在全州干部中占到了83.4%,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在全州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占到了80%,少数民族人大代表在州人大代表中占到了87.8%。怒江州形成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离不开、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外来干部与本地干部相互离不开、部队与地方相互离不开的和谐局面。   西部大开发的10年,是怒江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的10年。   维护好长治久安、民族团结的局面,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多年来,怒江州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共怒江州委、州政府领导全州各族人民,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倍加珍惜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让美丽的怒江大峡谷始终能够安享宁静、和谐,魅力永存。      峡谷怒江   建设桥头堡新通道      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云南时,从调整完善中国对外开放总体格局高度,作出了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重大战略部署。2009年12月,中共云南省委八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把我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战略目标。这是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着眼国际大势、立足全国大局,结合云南实际,把云南置于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充分把握云南的生物优势、民族文化的优势和邻边优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三大战略目标任务”给怒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   为把怒江融入云南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总体目标大格局中,打造云南省“桥头堡”建设的前沿阵地,怒江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法宝,在解放思想中推进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中促进解放思想。在一轮又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推动下,通过学理论、学先进,找差距、找问题,各级各部门、广大干部摒弃封闭保守狭隘的“峡谷意识”,树立你投资、我欢迎,你有求、我服务,你困难、我帮助,你发财、我发展的理念,冲破阻碍改革开放的种种思想观念,革除束缚改革开放的陈规,改变影响改革开放的体制机制弊端。坚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把“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与毗邻国家发展贸易交往和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商务考察团到邻国和先进地区学习取经,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扩大开放,采取一系列的“节会搭台、经贸唱戏”活动,吸引外来投资者洽谈投资,通过开展“阔时”旅游文化节、滇西北“4+2”旅游论坛、“百名企业家进怒江”和“百名记者聚焦怒江”等系列活动,宣传了怒江,扩大了怒江的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广交了朋友,搭建了平台,拓宽了渠道,使怒江的开放途径不断得到拓宽,全州上下的开放意识不断增强,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正在形成。   “怒江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有富集的民族文化资源、有邻边的区位优势,在‘两强一堡’建设中怒江不仅大有可为,也要大有作为。”段跃庆表示,怒江要紧紧抓住难得机遇,找准结合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努力打造国家级多元民族文化及生物多样性基地,努力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重要新通道。   一是以“四个百万”工程为抓手,加快打造怒江大峡谷生物基地。怒江是全球景观类型、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是中国原生生态系统保留最完好、垂直生态系统、全球温带生态系统最具代表性的地区。近年来,摒弃以过度消耗资源换取GDP增长的传统模式,立足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相对脆弱、生存发展空间严重受限、农民增收难的特殊州情,以生态建设为抓手,以产业化为切入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实施建设百万亩林果基地、百万亩中药材基地、百万株庭院经济、百万头商品畜基地“四个百万”工程,探索一条实现生态良好和农民增收“双赢”的新路子。采取“党委领导、政府组织、林业牵头、扶贫配合、财政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方式,按照“政府补助苗木,农民自发种植,验收合格有奖,形成规模优势,吸引市场投资,建设支柱产业”的思路,大力推行“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并把生态建设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实行“山顶封和禁、半山移和退、河谷建和育”,在不同的海拔区域内,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畜则畜,大力培育核桃、漆树、花椒、草果等特色种植业,山羊、生态鸡等养殖业。同时坚持政府、社会、企业、干部、农民等多元化投资和扶持机制等措施。   通过实施“四个百万”工程,既保护了生态又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解决了农民增收难题,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2009年,怒江州森林覆盖率较2006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达到72%,怒江、澜沧江江水泥沙含量呈全线下降趋势,减少水土流失200万吨。怒江州四分之三、近30万的农民从中受益,农民收入60%来自于“四个百万”工程。“四个百万”工程,成为了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实现了千家万户参与、千家万户受益的目标。   对于今后的工作,“我们要紧紧抓住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机遇,以‘四个百万’工程为抓手,充分发挥林业优势,推进中低产林改造,大力培育、扶持、引进林业龙头企业,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建设,加大力度开发绿色产品,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生态富民。”段跃庆告诉记者。   二是以大力发展多元民族为着力点,加快打造多元民族文化基地。近年来,怒江坚持立足多元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不断增强发展的软实力、竞争力。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连续三年开展了“阔时”旅游文化节系列活动,着力打造节庆品牌和宣传名片,不断提升发展软实力。成功举办了“2007滇西北4+2旅游论坛”“2008云南首届民族服装服饰文化节”“2009首届云南少数民族酒歌大赛”,推出的精品文艺大型舞蹈诗《母亲河》、《傈僳人》,获全国舞蹈最高赛事“荷花奖”和“文华奖”;“阔时”旅游文化节被评为云南省“十大民族狂欢节”,怒江被评为全国20个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之一。在今年工作中,怒江要紧紧抓住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机遇,树立大视野、大理念、大手笔的思维,把旅游业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旅游发展机制,引进大公司、大集团参与怒江旅游开发,加快推进怒江大峡谷世界知名旅游品牌建设进程。以建设多元民族文化及生物多样性基地为目标,着手编制中长期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高起点、大手笔策划包装“怒江大峡谷”品牌形象,实施一揽子媒体推广活动。要大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推出文化精品,加快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步伐。   三是以片马口岸为立足点,努力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重要新通道。怒江州地处滇缅印结合部,是云南省从昆明出发到南亚直线距离最短的地州,拥有中缅两国间最大的陆路贸易口岸和滇西北通往东南亚的惟一陆路通道――片马口岸。多年来,怒江立足沿边优势,始终把扩大开放作为带动全州发展的重大战略来抓,为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重要新通道奠定了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紧紧抓住云南省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机遇,加大片马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提升口岸效益,加快口岸转型步伐。加快推进片密公路前期工作,努力建设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战略新通道。”段跃庆告诉记者。   一是实施通道建设工程。在提升境内交通畅通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向上级争取支持,把六密路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加快推进把片马口岸建设成云南通过缅甸进入印(印度)巴(巴基斯坦),连接东南亚及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二是实施口岸建设工程,加大对口岸建设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口岸调整转型,积极推进口岸从地表资源向地下资源、从单一型贸易向复合型贸易转变,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三是实施产业建设工程。依托怒江农特产品资源优势,争取农特产品出口基地备案县,以农特产品出口为突破口,打造农特产品出口基地群带。通过合作开发缅甸矿产资源,重点扶持一批以铁矿等有色金属进口的企业,建立进口商品基地库,不断丰富口岸经营项目,为口岸经济的繁荣巩固奠定基础。四是实施机制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大片马口岸管理的机制、制度建设力度,加强对外开放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建立与缅甸等境外双方互信合作的机制,研究制定有利于口岸发展的扶持政策。五是实施战略规划。抓紧编制怒江“十二五”口岸经济区域规划和项目立项工作,统筹考虑,全面发展,把片马口岸和其他重要通道建设成为云南连接南亚、东南亚的,具有高度开放、高度自由贸易的西北边陲重镇,提升怒江沿边对外开放的战略水平。六是加快对内开放。加强与发达城市和友好城市的合作与交流,引进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推动怒江州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更进一步。推进滇、藏区域经济合作,拓宽合作领域,推动滇、缅、印对外经济合作,扩大合作机遇。七是扩大对外招商引资工程。合理和有效利用境外资金,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形成最佳的招商引资环境,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      展望未来   推进怒江跨越发展      当前,怒江州正处于“十一五”规划与“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承接时期,处于前10年西部大开发向深入实施新10年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战略节点,处于“五大工程”规划建设的重要起步阶段。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对于怒江站在新的起点上,牢牢把握机遇,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实现跨越发展、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采访中,段跃庆告诉记者,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怒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立足州情实际,创新发展理念,突出发展重点,必须牢牢抓住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扶贫攻坚“五大工程”规划建设的重大机遇,紧紧围绕“三基地、一品牌”战略目标,努力打造兰坪、泸水两个“增长极”和福贡、贡山两个“发展极”,努力把怒江建设成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生物产业的原料基地,原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沿边开放的新通道,把怒江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民更加富裕的边疆民族自治州;建设成为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环境更加优美的边疆民族自治州;建设成为政治清明、民族团结、社会更加和谐的边疆民族自治州,努力实现怒江“二次跨越”。   (一)坚持把生态作为富民强州之本,全力打造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生态是生存之基、发展之本,是怒江最具潜力的优势和特点,是最重要的资源和资本,是最珍贵的品牌和形象。紧紧抓住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机遇,全力打造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一是全力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抓好怒江、澜沧江流域生态恢复治理,做好生态脆弱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治理整顿怒江面山开矿、采石行为,开展石缸河锡钨矿矿山和�a江河流域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实施福贡县城和泸水县六库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大力实施怒江面山、城镇面山绿化工程,动员全社会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提高州县乡政府所在地面山绿化率。继续实施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力争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由72.90%提高到75.44%。二是全力推进生物产业原料基地建设步伐。抓住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机遇,以“产业化”的思维、市场化的理念发展生态产业,走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双赢”的路子,努力实现资源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林业改革目标。以“四个百万”工程为抓手,充分发挥林业优势,推进中低产林改造,大力培育、扶持、引进林业龙头企业,重点实施好与“百万亩”中药材基地、“百万亩”林果基地、独龙牛保种扩繁体系等建设相互促进的农特产品综合加工、畜产品综合加工等项目建设,发展绿色经济,使怒江的山更青、天更蓝、水更绿,群众的腰包更鼓。   (二)坚持把矿电作为富民强州之路,在培育矿电产业上实现重大突破。围绕“三基地、一品牌”战略,加快培育矿电优势产业。一是以兰坪省级工业园区、泸水特色工业园区为平台,重点抓好低品位氧硫混合铅锌选冶、30万吨工业硅加工、75万吨干法水泥生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石缸河矿区的科学化、规范化开采力度。二是在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和妥善安置库区移民的前提下,努力推进怒江、澜沧江干流水电开发。积极争取国家尽快审批怒江干流水电开发先期方案,加快推进澜沧江干流黄登、大华桥电站建设。建立220kV输变电通达四县、110kV输变电连接主要电源点、35kV输变电覆盖全州的骨干电网,打通电力输出的南北两个通道。力争开工建设与干流开发相配套的500kV输变电线路。为全州产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   (三)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富民强州之基,在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重大突破。坚持把改善基础设施作为怒江长远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来推进,全面加强公路、铁路、民航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加快形成联通内外、通达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一是完善公路交通。完成在建金六、六曼、剑兰三条二级公路的建设,建成怒江对外高等级公路主通道。完成独龙江公路、福贡至贡山卡脖子路段改造、德钦至贡山(捧当)公路、怒江二桥交通环线等工程,尽早开工建设维西白济汛至福贡利沙底公路、丽江(石鼓)至兰坪(通甸)公路及丙察公路等。适时启动进藏第二通道建设工作,推进腾泸二级公路项目前期工作。二是推进机场建设。推进新建怒江机场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三是开展铁路前期工作。争取将大理至兰坪铁路列入国家铁路网规划并开展建设前期工作。同时,继续抓好能源、农田水利、信息化等建设,使怒江州的基础设施制约瓶颈得到初步缓解。   (四)坚持把发展科教作为富民强州之策,在以教育为代表的社会事业上实现重大突破。加快教育事业,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一是加快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工程。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推进山区“小学办到乡镇、中学办到县城”集中办学,加快撤并“一师一校”校点,到2011年收缩全部一师一校;到2015年收缩教学点和规模较小的村小;到2020年中小学校收缩到100所左右,收缩近90%的学校,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申办怒江职业技术学院,使怒江州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0年以上,民族素质大幅提高,从根本上解决怒江教育落后问题。二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州战略。突出工作重点,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在培养本土人才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各类优秀人才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科技合作与交流等工作,努力建设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着力解决人才不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   (五)坚持把文化旅游作为富民强州之略,在打造怒江大峡谷世界知名生态旅游品牌上实现重大突破。把旅游业作为带动怒江州服务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来培育建设,围绕原生态旅游的目的地的要求,建设生态之谷、人文之谷、和谐之谷,加快推进怒江大峡谷世界知名生态旅游品牌建设进程。重点围绕“一线、两点、两块”加快旅游开发。“一线”就是加快怒江沿线的旅游开发。“两点”就是加快六库和丙中洛两个重点景区的建设开发。“两块”就是加快独龙江景区的开发建设,推进兰坪老君山、大羊场、锣古箐等景区景点规划和建设,不断提升怒江旅游的竞争力、吸引力。要树立大视野、大理念、大手笔的思维,把旅游业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旅游发展机制,引进大公司、大集团参与怒江旅游开发,加快推进怒江大峡谷世界知名生态旅游品牌建设进程。要大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推出文化精品,加快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步伐。   (六)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富民强州之力,在打造沿边开放新通道上实现重大突破。紧紧抓住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国内资本加速转移的机遇期,借助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优势和云南省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机遇,超前谋划,积极参与,构建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一是实施通道建设工程。在提升境内交通畅通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向上级争取支持,把六密路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加快推进把片马口岸建设成云南通过缅甸进入印(印度)巴(巴基斯坦),连接东南亚及南亚的国际新通道。二是实施口岸建设工程,加大对口岸建设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口岸调整转型,积极推进口岸从地表资源向地下资源、从单一型贸易向复合型贸易转变,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三是实施产业建设工程。依托怒江农特产品资源优势,争取农特产品出口基地备案县,以农特产品出口为突破口,打造农特产品出口基地群带。通过合作开发缅甸矿产资源,重点扶持一批以铁矿等有色金属进口的企业,建立进口商品基地库,不断丰富口岸经营项目,为口岸经济的繁荣巩固奠定基础。四是实施机制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大片马口岸管理的机制、制度建设力度,加强对外开放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建立与缅甸等境外双方互信合作的机制,研究制定有利于口岸发展的扶持政策。五是实施战略规划。抓紧编制怒江“十二五”口岸经济区域规划和项目立项工作,统筹考虑,全面发展,把片马口岸和其他重要通道建设成为云南连接南亚、东南亚的,具有高度开放、高度自由贸易的西北边陲重镇,把片马打造成“边境经济合作特区”,提升怒江沿边对外开放的战略水平。六是加快对内开放。加强与发达城市和友好城市的合作与交流,引进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推动怒江州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更进一步。推进滇、藏区域经济合作,拓宽合作领域,推动滇、缅、印对外经济合作,扩大合作机遇。七是扩大对外招商引资工程。合理和有效利用境外资金,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形成最佳的招商引资环境,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   (七)坚持把扶贫攻坚作为富民强州之重,在解决特困群体的生产生活条件上实现重大突破。发展之道、为政之要是富民;民心所向、民意所在也是富民。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坚决的行动、更加有力的措施,全力打好扶贫攻坚“上甘岭”攻坚战,下决心扭转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长期落后的局面,特别是紧紧抓住云南省大力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攻坚,重点解决160万深度贫困群众温饱问题的重大机遇,通过产业扶持、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等措施,加快解决怒江州普米族、独龙族、怒族、傈僳族等整体性、深度贫困群众的脱贫问题。对具备一定发展条件的,通过整村推进、整乡推进切实加快脱贫步伐。对就地难以发展的,实行易地搬迁,按照“移民就路、移民就市、移民就富”的原则,采取相对集中和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加快移民搬迁步伐,尽快改变“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局面。力争到2015年,稳定解决5.89万深度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巩固8.18万贫困人口的温饱。   (八)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富民强州之举,在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上实现重大突破。城镇化有利于城乡统筹,有利于聚积要素,有利于搞活流通,有利于公共服务。目前,怒江州城镇化进程仅处于城镇化初期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仅为21.38%,发展任务十分繁重。要抓全国、全省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有利时机,力争每年不低于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全州城镇化进程,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空间布局原则,加快形成六库、金顶两个十万人口规模的小城市,上帕、贡山县城两个万人人口规模的中心城镇,以通甸、丙中洛、片马等为主的“重点集镇”“旅游小镇”“边贸小镇”,构建规模适度、功能互补、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互为依托城镇空间体系格局。一是规划统筹,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生态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要相互统一。继续抓好六库新城区在建项目及医院、学校、集贸市场、垃圾和污水处理厂等市政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二是实施好城区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抓好滨江生态“十里长廊”建设。三是加快各县县城所在地、中心集镇、旅游小镇的规划建设,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四是推进房地产开发项目,突破土地收储瓶颈制约,统一规划,加快建设步伐。五是加强城市交通改造和公交系统,缓解城区交通拥挤的状况。六是加强水厂及配套管网的建设,对原来水厂及配套生产供水管网工程的改造。七是建设城市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改善城市排水管网,新建一批污水收集管网、排水管网及污水处理厂等排水设施建设。      站在怒江大峡谷之间眺望未来,怒江的经济社会将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以建设和谐怒江为目标加速前进,各族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民族团结繁荣,社会稳定和谐,怒江将无愧于“东方大峡谷”的称号,焕发最美的英姿,吸引更多海内外宾客的到来。   责任编辑:张正彪      相关链接   段跃庆简历:   段跃庆,1958年12月生,198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民族史学博士。   1983年7月至1997年4月任教于云南大学中文系,历任学生党支部书记、教工党支部书记、党总支副书记、书记等职;   1997年4月至2001年12月任云南省文化厅副厅长;   2001年12月至2005年7月任中共云南省委副秘书长;   2005年7月至2007年5月任保山市人民政府市长;   2007年5月至今任中共云南省怒江州委书记。   主要作品有:   著有《历代妇女词百首选注》《白水斋诗抄》《历代诗人咏云南》《大学语文自考必读》等;主编有《云南诗词》《大理行》《天下第一奇观――石林诗歌选》《阿诗玛之魂――石林散文选》《中国古代美学的发掘与透视》等。   另有参编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论文、诗词、楹联、书法等作品曾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