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株洲市城市形象及景观风貌专题研究

目 录

第五部分 株洲市城市景观及城市形象设计专题研究 ................................................. 1 第一节 城市形象设计的概念和内容 ........................................................................ 1

1.1

1.2

1.3 城市形象的定义和内涵 ................................................................................ 1 城市形象的特性 ............................................................................................ 1 城市形象设计的一般策略 ............................................................................ 2

市域自然地理概况 ........................................................................................ 2

市域风景旅游区概况 .................................................................................... 2

近郊风景区 .................................................................................................... 3

沿江风景带 .................................................................................................... 4

市区旅游公园 ................................................................................................ 4

人文历史发展概况 ........................................................................................ 6

市域人文景观概况 ........................................................................................ 7

市区及近郊区人文景观 ................................................................................ 8

城市绿地系统 ................................................................................................ 9

城市水体系统 .............................................................................................. 10

城市设计要素现状 ...................................................................................... 10

城市形象定位 .............................................................................................. 13

城市形象设计原则 ...................................................................................... 14

城市形象建设总体策略 .............................................................................. 14

城市形象设计的物质空间建设 .................................................................. 16

城市绿地系统及水系统规划 ...................................................................... 20

城市环境质量较差地区的整治 .................................................................. 21

需要重点设计的城市景点和结点 .............................................................. 22

城市各类区域 .............................................................................................. 26

城市轮廓线设计 .......................................................................................... 27

景观走廊 ...................................................................................................... 27

建筑色彩 ...................................................................................................... 28 第二节 株洲市自然景观资源现状 ............................................................................ 2 2.1 2.2 2.3 2.4 2.5 第三节 株洲市人文景观资源现状及历史发展分析 ................................................ 6 3.1 3.2 3.3 第四节 城市景观系统现状 ........................................................................................ 9 4.1 4.2 4.3 第五节 城市形象设计及景观系统发展策略 .......................................................... 13 5.1 5.2 5.3 5.4 5.5 5.6 第六节 市区城市设计重点建议 .............................................................................. 21 6.1 6.2 6.3 6.4 6.5

第五部分

株洲市城市景观及城市形象设计专题研究

第一节 城市形象设计的概念和内容

1.1 城市形象的定义和内涵

城市形象(City Identity System)是指城市性质、功能等内部要素的外在综合反映。它包括城市自然、人文和生产、生活等复杂要素,是这些丰富内涵的物态表现及其所传达的各种信息的综合印象。良好的城市形象不仅使城市人能享受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发展旅游事业,更能吸引城市发展所需的资金和人才1。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活动的载体和产物,既表现为城市外部形象这一物质形态环境,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过程,通过城市形象这一“文化符号”积淀和体现,并使主体得以认识和感受。因此城市形象(包括实体形象和空间形象)的创造,不仅局限于传统城市设计中视觉美的追求和客体形象的简单构造,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形象是城市设计内容的全部,除了要考虑城市的艺术美之外,还要考虑城市居民生产和生活的使用,更要考虑城市文化的继承和创造。主体对城市形象的认同或反馈,都是以其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通过对客体的认知和反应过程而发生的2。

城市形象建设是对城市原有特征的设计、重塑和展示。在完成城市形象的定位以后,还需要构建形象建设框架和步骤,才能使形象战略具体化,便于实施和运作,而这个框架涉及空间布局的独特性和合理性、城市功能的公益性和服务性、市容景观的鲜明性和观赏性、城市理念的内化性和统领性、辖域整合的典型性和示范性等多个方面。

1.2 城市形象的特性

城市形象具有以下一些属性:

整体性。即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以及各类物化的城市构成要素在城市空间地域上的整体组合。

相对稳定性。即城市形象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其中各个因素都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表征的特殊性。对城市形象的感知源于城市特色。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城市形象建设的基础,城市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历史积淀等是构成城市形象的人工要素。

效益的公共性。城市形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其建设非任何个人投资者力所能及;另一方面,良好的城市形象能给城市中的各个利益团体和个人带来正面效应。因此,需要宏观调控手段协调城市形象各构成要素的发展,城市形象建设应1

2 参见:周江,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形象建设的思考—以长沙市为例,规划师,2000.6 参见:杨新海,也谈城市形象的认知与创造,新建筑,1997.1

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

1.3 城市形象设计的一般策略

包括以下策略:

1. 尊重城市历史文脉,营造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氛围。

2. 合理利用城市自然资源,塑造有特色的城市空间景观形象。

3. 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建构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结构。

4. 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5. 构建现代化开放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设施。

6. 提高科技水平和文化素质。

第二节 株洲市自然景观资源现状

2.1 市域自然地理概况

株洲位于罗霄山脉西麓,南岭山脉至江汉平原的倾斜地段上,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北中部地形岭谷相间,盆地呈带状分布;东南部均为山地,山峦叠嶂,地势雄伟。自然条件有以下特征:

1.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生长期长。风向冬季多西北和北风,夏季多正南风。

2. 水域637.27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5.66%;平原1843.25平方公里,占16.37%;低岗地1449.86平方公里,占12.87%;高岗地738.74平方公里,占6.56%;丘陵1916.61平方公里,占17.02%;山地4676.47平方公里,占41.52%。山地主要集中于市域东南部,岗地以市域中北部居多,平原沿湘江两岸分布。

3. 株洲市域河流长度5公里以上的有341条,其中30公里以上的19条,100公里以上的7条,均属湘江水系。湘江干流在株洲市域内全长89.6公里,占湘江总长的10.46%。

4. 株洲市域总计水资源644.97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18.7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626.27亿立方米。

6. 株洲市域的植物种属古老,种类繁多,群落交错,分布混杂。自然分布和引种栽培的约有106科、296属、884种。其中珍稀乡土树种约有40余种。市区森林覆盖率54.4%。

2.2 市域风景旅游区概况

2.2.1 空间结构及分类

根据株洲市域风景旅游资源的分布类型、价值特征和功能规模,空间结构形成以株洲市区为中心,炎陵县境为重点,106、320国道为连线,各县(市)域为群体,“南北两线,一带五区”的风景旅游网络格局。

1. 南线──从市区向东南直至井冈山西麓。依次有醴陵西山风景名胜区、攸县司空山风景名胜区、茶陵云阳山风景名胜区、酃县炎帝陵风景名胜区、桃源洞自然保护区。

2. 北线──以大京、仙庾岭、空灵岸、湘江带等景区为主,由城区公园和城郊景点构成。

3. 一带──由320、106国道沿线分布的株洲县大京、醴陵西山、攸县灵龟峰、茶陵云阳山、炎陵炎帝陵等景区及各景点构成,纵贯市域南北的风景旅游带。

4. 五区──即醴、攸、茶、炎、株五县(市)域内的景区、景点构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性的风景旅游区。

风景旅游区可分为以下几类:

1. 山岳:醴陵西山、茶陵去阳山、攸县司空山、炎陵县霄山脉群峰。

2. 溶洞:醴陵石燕洞、三狮洞、攸县鸾山皮佳洞、茶陵潞水犀牛洞。

3. 瀑布:炎陵县珠帘瀑布,东坑瀑布,龙碴瀑布。

4. 湖泊:攸县酒埠江水库,株洲县大京水库。

2.2.2 风景旅游区资源评价

市域风景旅游资源分布较广,类型多样,价值较高,具有一定的潜力优势和基础条件。但目前风景旅游事业发展缓慢,仍处在初始起步阶段。体现在:

1. 资源分布集约程度低,旅游景观面散线长,综

合效益差。

2. 各类地域性、综合性的风景旅游区少,相应等

级地位不高。

3. 风景名胜区的建设规模偏小,基础服务设施功

能不配套。

4. 旅游网络未建设完善,旅游产业未形成规模。 图 1 大京水库

2.3 近郊风景区

株洲市近郊有以下一些风景旅游区:

1. 大京水库,位于株洲市东南方,距市区10余公

里,南面临近浙赣铁路和320国道。景区内峰峦叠嶂,

湖库周围阡陌纵横,山水一色。

2.

婆仙岭,位于白关乡境内。旧时,因其界邻醴

图 2 仙瘐岭寺庙

陵、湘潭、浏阳、长沙四县,有四邑名山之谓。山有老少二峰,树木茂密,风景特佳。唐代在少峰依山筑金轮寺。1958年寺庙被毁。

3. 仙瘐岭,又名仙女岭。位于株洲市荷塘区蝶屏乡境内,海拔233米。相传唐玄宗之孙李豫之妻沈珍珠,为避“安史之乱”,在此修行成仙,故而得名。初有庙在山之巅,始建于唐朝。清道光年间,邑人改建于山之腰,后几经修缮,现仍保持原貌,并有碑记。现拥有仙庾庙、文昌阁、天圣泉、大戏台、仙女湖、蝴蝶亭等多处景点。

4. 古桑洲风景区,位于湘江马家河。洲上居民素以养蚕种桑捕鱼为生,洲的东部有清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之墓,中部为桑树种植地,西部为居住地。

5. 五云峰风景区,位于群丰镇石塘村境内。1984年被列为市级文化保护单位,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

2.4 沿江风景带

湘江生态经济带自南向北绵延128公里,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两类(见附表)。旅游资源的选取应遵循下列原则:

1. 景观特色突出;

2. 景观类型丰富,不重复,不单调;

3. 人文景观的来源要明晰,这是一项重要的旅游内容;

4. 尽可能减少人工包装景观的成分;

5. 各景点的间距按照精确的时间设计,保证游客的舒适感和兴奋感,减少乏味感;

6. 景点需按不同风格分出主次,分别发挥主导和辅助功能,增加游客的选择性。

2.5 市区旅游公园

株洲市区内的旅游景点包括:

1. 芦淞区神农公园,位于建设中路和沿江中路间,老城中

心区西北侧,背倚湘江,神农阁矗立峰顶。

2. 石峰区石峰公园

石峰公园地处商业区与工业区交界处,东靠市区主干道,

南临湘江,占地153公顷,主峰海拔167.38米,相对高度120

米。山虽不高,但错落有致,被誉为新城 “绿宝石”。制高点云

峰阁立于群峰之巅,是市中心重要的标志点之一。

以及尚未开发的一些景点,如:

图 4 石峰公园云峰阁

3. 水竹湖公园

4. 天台公园

5. 凤凰山公园

6. 雪峰岭植物园

7. 东湖公园

图 3 神农塔

第三节 株洲市人文景观资源现状及历史发展分析

3.1 人文历史发展概况

3.1.1 地名起源

株洲又名槠州,最早见于南宋人文集。“株”字可能取自株田。株洲、株田相距数里,五代时株田已较著名。“洲”字取自古人以湘水两岸为 “洲”。两字联缀而成地名。一说因地多槠木,且“槠”、“株”同音,故又名“槠洲”。

3.1.2 农耕文化

远古时期,株洲地区就有先民生息繁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所辖醴陵、攸县、茶陵等县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颇多。据考古发现,在株洲县漂沙井黄霞垅磨山有60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溪文化遗址,以及叠于其上的4000多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

株洲市辖炎陵县鹿原陂(又称炎陵山),古书记载安葬着中华民族的始祖与黄帝轩辕氏并称的炎帝神农氏。炎帝开创了中国农耕文化,缔造了中华古国的农业文明,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修葺一新的炎帝陵,巍峨雄伟,吸引着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凭吊先尊。

3.1.3 建宁港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株洲属楚之黔中郡。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巫中地区为黔中郡,株洲属之。公元前202年,建长沙国,株洲是长沙国领地。三国时吴国设建宁县,属长沙郡。株洲城市发展,自建宁港始。

公元589年,隋灭陈,废建宁,入湘潭。公元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复置建宁县,属南云州;六年后,唐太宗元年,将建宁并入湘潭,直至解放前株洲一直属湘潭县管辖。

3.1.4 解放战争和根据地文化

株洲有着悠久的革命传统。曾先后涌现了以李立三等为代表的传播马列主义新思想的革命前驱,左权、谭震林、杨得志、耿飙、宋时轮、陈明仁等举世闻名的军事将领也都出自株洲。

1906年,孙中山先生领导同盟会的萍(乡)浏(阳)醴(陵)起义。1926年至1927年,这里曾是湖南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的所在,安源工人运动的烈火也曾在这里熊熊燃烧。1927年1月,毛泽东对株洲的农民运动进行了实地考察,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八七”会议后,以株洲工人纠察队、八叠农民自卫军为主体的秋收起义队

伍,向敌人发起了进攻,而后挺进井冈山。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茶陵、炎陵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陵曾是湘赣苏区的“模范县”,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多次在这里从事伟大的革命实践活动,在株洲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革命活动的史迹。1930年9月13日晚,毛泽东召开了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扩大会议,初步总结了两次围攻长沙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回师江西,攻取吉安的决策,为排除“左”倾错误对红军的干扰,粉碎敌人第一次“围剿”创造了有利条件;还有接龙桥工农革命军战斗旧址,等等。株洲人民为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湘赣苏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献出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儿女,谱写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灿烂篇章。

3.1.5 工业文化和交通枢纽文化

1949年8月3日株洲宣告解放,8月12日成立湘潭县株洲区人民政府。1951年5月,株洲从湘潭县划出成立专辖市。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株洲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国家将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的四项安排在株洲建设,即株洲硬质合金厂、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电厂、株洲洗煤厂。随后,又安排兴建株洲冶炼厂、株洲化工厂、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车辆厂等20多个中央、省属企业。这批重点项目的引进布点,不仅构架了工业新城,而且逐步带动了株洲地方工业、劳服企业、乡镇企业和区街工业的发展,从而基本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等重工业为主,电力、煤炭、轻工、纺织、电子、塑料、皮革、服装、制药等多业发展的工业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株洲率先实施了企业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搞好搞活国有企业的措施,一批支撑株洲工业发展的大中型企业又在改革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被新闻界誉为“株洲现象”。以有色冶金、化工、铁路运输机械为依托的“三大产业群体”逐步形成,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冶炼厂、株洲硬质合金厂、株洲车辆厂、国光公司、湘大公司、千金药业公司、火炬火花塞公司等企业的利润占全市实现利润总额的90%以上。

株洲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南靠广东,北依长江,东眺江浙沪,西连巴蜀、云贵,有联系华东、华南、西南的经济纽带城市之誉,是我国南方最大的交通枢纽。京广、浙赣、湘黔三条铁路干线和106、320国道以及正在建设的京珠高速公路和国家将要建设的上瑞高速公路交汇于市区。株洲火车站是全国五大客货运输特级站之一,株洲北站是江南最大的货运编组站。千吨级船舶顺湘江而行可直抵长江沿岸城市。黄花机场距市区不过60公里,有高速公路相连。

3.2 市域人文景观概况

株洲市域人文景观分为以下几类:

1. 近代革命史迹: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旧址──醴陵东富寺、株洲县伏波庙、毛泽东主持连队建党旧址──炎陵水口吐家洞,毛泽东与朱德第一次会见遗址──炎陵十都万寿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每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遗址等。

2. 历史文化古迹:炎陵县鹿原陂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陵寝──炎帝陵,茶

陵县城宋代万城墙,醴陵市南宋渌江石拱桥,茶陵高垅镇岳飞手迹“光泉”石刻,株洲县漂沙井乡大溪文化遗址,醴陵市新阳乡东汉、明初大陶窑遗址、始建清代的炎陵县城米泉书院,醴陵西山渌江书院,炎陵县城米泉书院等。

3. 宗教活动胜地:株洲县空灵岸(观音岩),攸县阳升观,株洲荷塘区婆仙岭等。

4. 城镇公园:株洲市石峰区石峰公园,芦淞区神农公园,醴陵市仙山公园,攸县、茶陵烈士陵园,株洲县估波岭。

5. 传统民俗节庆:株洲炎陵节──祭祀炎陵神农氏的各种活动仪式;炎陵县龙碴瑶族风俗“盘龙节”庆会等。

3.3 市区及近郊区人文景观

株洲市区及近郊区人文景观包括以下内容:

1. 协丰绸布店,位于株洲市南区徐家桥南头东侧约

50米处的解放东街176号,座北朝南,硬山顶,封火山

墙,砖木结构,两层阁楼式。前面当街,大门上方有晒

廊,店内为一大通间,长28.2、宽8.45米,店后紧挨建

宁港。

1930年8月中共红一方面军攻打长沙未成功。9月

12日,部队从长沙突围,13日抵达株洲,总前委驻解放

东街协丰长绸布店。13日下午,在协丰长绸布店楼上,

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扩大会议

-株洲会议。初步总结了围攻长沙的经验教训,为结束

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迈出了第一步,是红军确立建

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的认识的开始。中国革命的两位伟

人毛泽东、朱德参加并主持了会议。株洲会议以它对中

国革命的深刻影响而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史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绸布店改做株洲市衡器厂

厂房。1987年,厂房成为危房,衡器厂迁出,今房子闲

置待修,被用作储藏室。

1984年10月,株洲市人民政府公布红一方面军总前

委株洲会议旧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 资福寺,位于南湖街。

3. 老莱子墓

4. 罗哲烈士墓,位于马家河乡高塘村。

6. 罗学瓒烈士墓

图 5 协丰绸布店

图 6 资福寺

第四节 城市景观系统现状

4.1 城市绿地系统

由于株洲市的丘陵山地形态和城市组团式布局,城区周围和城区组团之间保持着大量的山林植被,对株洲市的城市生态环境与绿化起着良好的作用。

2000年底,市区生产防护绿地面积为116.3公顷。公共绿地面积为218.94公顷,占城市建成区用地的3.3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3.94 m2/人。其中公园绿地总面积195.40公顷。

图 7 河西区天台山路街心绿带

1990年以后,株洲市城市绿地现状有所改善。具体体现在:

1. 点、线、面的绿地系统初步形成。市级公园初具规模,道路绿化逐年发展,园林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大型企业、市属机关、居住小区内部的绿化环境逐渐改善。

2. 绿化空间控制区对城市的影响逐步受到重视。如: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休疗养区、水源保护区等的建设、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但株洲城市人均绿地指标离国家标准尚有较大的差距,存在以下问题:

1. 市级公园虽初具规模,但数量少且设施不完善,公园建设、管理水平滞后,城市各区发展不均衡,类型单一。

2. 生产绿地严重缺乏,苗圃提供的树种难以满足城市园林绿化的要求。

3. 园林绿化科研实验基地少,未达到为城市绿化建设服务的目的。

4. 防护绿地严重缺乏,集中体现在各区的机械、冶金、化工企业污染最重的地段,没有形成足够的防护林地,不能很好地改善环境。

5. 居住区绿地占总用地比例过低。

6. 对绿色空间控制区内的景观娱乐区,如: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过于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对环境风景资源的保护。

7.

城市道路的建设与绿化未同步进行,至使行道绿化单调,绿化带宽度远低于国

家标准。

8. 城市发展与绿地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规模膨胀过快,规划预留的公共绿地和组团隔离带逐步被蚕食,不利于形成城市大范围布局合理的城市绿地空间结构。

4.2 城市水体系统

株洲市沿湘江有河港近十条,其中河东白石港干流最长约28公里。市区范围内主要的水系包括:湘江,汇入湘江的三条支流-白石港、建宁港和枫溪港以及三条支流周围的鱼塘、洼地。

湘江上游目前的生态环境质量较好,湘江下游自神农公园以后,因流经株洲电厂、洗煤厂、株洲冶炼厂、株洲化工厂等污染较为严重的大型工矿企业,环境质量有一定下降。

图 8 株洲市区湘江沿岸景色

湘江的三条支流除枫溪港目前的环境质量较好外,白石港、建宁港流域的环境质量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以建宁港流域较为严重。

图 9 白石港现状 图 10 建宁港现状 图 11 枫溪港现状

4.3 城市设计要素现状

4.3.1 城市景观轴线

株洲市已成型的景观轴线包括炎帝广场—天台山路—新华路的景观道路轴线和沿湘江的景观视廊。

图 12炎帝广场—天台山路—新华路景观轴线

4.3.2 城市结点

目前的城市结点有包括重要道路之间的交叉点(如中心广场、红旗广场)、道路与

河流的交叉点(如株洲大桥桥头广场)以及重要道路的尽端(如炎帝广场)等。

图 13 炎帝广场

图 14 株洲大桥桥头广场 图 15 中心广场

4.3.3 城市地标

现状城市地标包括:

人工建筑物:电视塔(神龙铁塔)、株洲大桥、中

心广场、金融大厦、国宾酒店、火车站。

目前株洲市的高层建筑(12层以上)集中分布于

湘江东岸的建设路两侧和天台山路—新华路两侧,形成以中心广场为交叉点的十字结构,这个结构与株洲目前的主干道路结构是相一致的。

自然景观:神农公园的神龙阁、石峰山。

4.3.4 城市界面

沿江中路和沿江南路为人工开敞界面。

建设中路、建设南路、人民中路、人民南路、新华西路以及天台山路为人工连续界面。

沿湘江两岸为自然开敞界面。

4.3.5 城市公共开敞空间

目前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有:

中心广场、株洲大桥桥头广场、炎帝广场、滨江绿地以及厂区组团内部的公共绿地等。

第五节 城市形象设计及景观系统发展策略

5.1 城市形象定位

城市形象的定位应从城市的现状和历史发展脉络出发,充分发掘城市的形象资源优势,体现城市发展进程的客观规律3。

同时应当认识到城市形象定位不仅仅是对城市历史和现状的概括,而且应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起一定的导向作用。

株洲市地处湘江流域,自然景观环境优越,虽为工业新城,但城市文化、地理、气候条件决定其不仅应具有现代工业城市的功能,而且应当充分利用潜在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塑造一个具有时代感、炎帝文化特征和山水园林特色的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蕴含着市民对城市的集体意识,在城市形象定位时有必要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市民对城市的印象和感受。

在社会调查统计中,市民认为“株洲目前的城市特色”5个选项的排列为:现代化工业城市:66.27%;其它:11.31%;滨江城市:10.96%;炎帝农耕文化城市:7.88%;山水城市:3.58%。可见,市民对株洲的主要印象还是一个“现代化工业城市”。

在株洲市总体规划社会调查结果统计(以下简称社会调查统计)中,市民认为“最能代表株洲形象的景物”前4位分别是:炎帝广场:73.81%;中心广场:43.96%;神龙铁塔:41.96%;湘江大桥:40.0%。应当认识到,市民对炎帝广场的认同,不仅是对炎帝文化的认同,更多的是对现代化城市公共环境的认同。在另一项对“株洲公共活动场所”数量的调查中,有73.50%的人认为不够,19.81%的人更认为严重缺乏。可见,开辟市民公共活动的场所,为市民提供交流和娱乐的外部环境是未来城市建设中需重视的问题。

根据以上对城市形象的认识,初步确定株洲的城市形象定位为:以炎帝农耕文化和工业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传统悠久的现代化山水城市。

这样的定位体现了以下内容:

1. “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涵盖了炎帝农耕文化—建宁港文化—根据地文化—工业文化的演变发展过程,是株洲地区自人类文明历史以来发展过程的概括和总结。其中炎帝农耕文化和工业文化是株洲特色较为鲜明的城市文化。

2. “山水城市”符合株洲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同时也是对工业化社会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的反思,体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为株洲市容环境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 “现代化”对株洲市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申有顺,关于城市形象战略研究的几点思考,规划师,2000.6

城市形象的提升与城市现代化是密不可分的。

5.2 城市形象设计原则

1. 城市发展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保护珍贵的自然景观资源,创造山水交融的城市景观特色。

2. 保护珍贵的文物古迹和富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弘扬以炎帝为代表的中华农耕文化,开展生态农业旅游等新兴产业。尊重历史,在传统文脉基础之上,塑造具有场所感的城市空间;同时应避免“假古董”对真古迹的破坏。

3. 塑造新世纪现代化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的新形象,注重工业区环境质量的提高和优美城市空间的创造,开展工业旅游等新兴产业。

4. 提高城市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市民的文化素质,鼓励创新。

5.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消除城市环境的“死角”,对市容较差的地区进行重点的改造整治。

6. 创造市民交流的公共活动空间,依循城市发展的文脉塑造具有历史积淀的场所,加强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塑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5.3 城市形象建设总体策略

贯彻城市形象建设指导思想和原则,实现城市形象建设的任务,需要从城市设计、硬件建设、宣传教育、组织领导等方面全方位的运作,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城市形象建设总体策略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5.3.1 城市形象建设的步骤

城市形象建设是一个从局部突破到整体完善的长期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1. 个性突破阶段(2002-2005年近期规划),主要目标:消除形象污染,塑造城市精神,高起点的美化、优化、强化第一形象,初步确立个性鲜明的形象特色。

2. 城市美化阶段(2006-2010年中期规划),主要目标:升华个性品质、明确城市景观结构,实现个性与共性、局部与整体、环境与功能、行为与观念的和谐统一。

3. 现代化初步形成阶段(2011-2020年远期规划),主要目标:提高城市的文化和科技含量,在扩大对外开放、发展现代化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中,塑造较高层次的城市个性美、整体美、功能美和意境美。

4. 现代化全面飞跃阶段(2021-2050年远景规划),主要目标:借鉴中外最新经验、技术和文化,在城市形象硬件和软件的各层次、各领域,全面、高标准的提升城市质量,广泛开展国际国内经济、政治、科教、文化、体育等各种交流活动,向现代化大都市迈进。

5.3.2 城市管理措施

城市形象建设作为城市政府机构和规划部门的一项主要任务,应在城市管理和运作上采取以下一系列措施:

1. 制定城市形象建设战略,明确城市形象设计定位,并以立法的形式推出。现代化的城市形象塑造工程需要有科学、合理、严密、权威的发展战略。

2. 建立和完善城市形象设计的指导、协调、推进机构。城市形象建设横跨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领域,涉及规划、城建、市容、环保、绿化、司法、交通、工商业、科教、新闻、文化、卫生体育、外事、旅游等城市生活的各层次、环节和部门,是具有综合性、协调性、联动性的工作,需要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权威性的组织领导体制和推进机构。

3. 建立城市形象建设投资机制和奖惩机制。从资金来源上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多渠道筹措资金;从投资效用上,建立以投资补贴与奖励制度为内容的“正投资”机制和以罚款和收费制度为内容的“负投资”机制。

4. 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形象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如“三同时”制度(与城市形象建设有关的重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其形象设计应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和同步完成);形象建设目标责任制度;形象建设的调控与验收制度;形象破坏的限期恢复制度;形象建设的评估考核制度等。

5. 广泛开展城市形象对外传媒宣传。充分利用国内外重要的大众传媒宣传自己,扩大影响;努力营造区域性、全国性、国际性的多种自我宣传媒体。

6. 深入开展城市形象意识和市民评议活动。把形象建设办成“全民工程”,充分保障市民参与,使市民了解城市形象建设的目标和蓝图,增强责任心、自豪感和自觉性。

5.3.3 城市物质空间建设战略

城市形象建设是城市物质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根据上文提到的城市形象建设步骤,城市物质空间规划和城市设计在不同的阶段应注重以下不同的内容:

1. 个性突破阶段。制订城市景观规划,明确城市形象。消除形象污染,治理绿化环境、水环境、建筑质量较差的地区。拯救和保护现有的人文历史地区。

2. 城市美化阶段。在城市的关键结点、区域以及值得保护的自然、人文景观地区进行重点的城市景观设计,以此为生长点,初步形成城市特色。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基本杜绝脏乱差地区。

3. 现代化初步形成阶段。通过保护和整治在老城区初步形成具有人文历史特色的保护地区和自然景观保护区,在新城区塑造现代化的城市新形象。在城市重点的结点、道路和区域实施空间和景观设计,创造市民交流的公共活动空间,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和水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初步构建城市景观系统的框架。

4. 现代化全面飞跃阶段。城市呈现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新形象和新精神。在完善城市空间结构、交通系统、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同时,形成完整的城市景观系统, 城市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得以保护和发扬,具有代表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和外部空间,市

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空前提高,对城市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5.4 城市形象设计的物质空间建设

5.4.1 城市景观结构

株洲市城市景观结构可总结为以下特色:“一带,二轴,五楔,二环”。

“一带”即湘江风光经济带。重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包括:古桑洲、石峰大桥、京珠高速公路、石峰大桥、石峰公园、神农公园、沿江路、株洲大桥及桥头公共绿地、湘江东北岸高层建筑群、神龙电视塔、建宁港、建宁大桥、枫溪港、凿石公园、渌口、空洲等景观。

图 18 湘江风光经济带重点设计区域

“二轴”即两条景观轴线,一条为“仙庾岭、大京水库风景区-宋家桥-新华路-株洲大桥-天台山路-炎帝广场、神龙电视塔-九龙山-五云峰”的东北-西南向轴线;另一条为“昭山-石峰公园、神农公园-石峰大桥-炎帝广场、神龙电视塔-建宁大桥-枫溪港-五里墩”的西北-东南向轴线。

(左:从神农公园看电视塔;右:从河西区看神农公园)

图 20 东北-西南向轴线

(从新华路一侧农行大厦看中心广场、株洲大桥、电视塔)

“五楔”即在城市呈辐射状向外拓展的同时,在各组团间保持五条生态走廊,分别为:白石港流域、建宁港流域、枫溪港流域和白马-石峰公园、九龙山-五云峰丘陵地带。其中建宁港流域既是自然生态走廊,也是人文生态走廊。

“二环”即环抱于株洲市区周围的山体和生态绿地环,和代表现代化城市形象的城市快速外环线。

5.4.2 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保护

5.4.2.1 自然景观保护

自然环境保护包括对重要自然景点、山系、水体、风景旅游区、公园的保护和四条楔入的生态走廊的保护。其中自然山体保护包括对枫溪生态城周边山体,董家塅地区、文化路地区、荷塘铺乡太阳村及周边地区、毛塘坳地区、清水塘北部地区、响田路西侧地区、天台山地区、河西东湖、粟雨地区等山体及植被进行培育、保护,并严格控制脊线不会受到破坏。

人文环境保护包括对一些具有特色的片区保护,根据其功能特色,进行不同的景观风貌处理。

5.4.2.2 人文景观保护

1. 河东工业组团

河东地区四大城市工业组团要体现现代工业特征,在工业用地和工业建筑的周围边,结合地形条件形成绿色保护带,以绿带环绕工业区。以株洲电力机车厂、车辆厂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内部历史悠久的厂房和厂区内部五、六十年代新建的职工住宅等需重点保护,可考虑开发厂区旅游项目。

图 21 河东工业组团值得保护的工业建筑、住宅建筑、外部景观和生活方式

2. 河西新城市中心区

河西地区应体现现代化城市的景观环境特征,建筑布局有序,密度合理,城市组团与城市主干交通设施关系明确,在立交和城市主要交叉口形成开阔的城市空间,并结合丘陵山地形成依山就势的城市景观风貌。

河西中心片区形成以现代风格为主的建筑与城市广场景观片。将河西天台山路轴 19

线两侧地区和天台公园周边中心地区,建设成为体现现代城市功能的文化、体育、金融、商务信息中心及旅游观光胜地。

3. 河东老城中心区

在社会调查统计中,关于“株洲老城区中应修复及保留的地区”占前4位的分别是:徐家桥:54.85%;解放街:21.27%;小青瓦马头墙:8.42%;宜人的街道尺度:

1.92%。因此,规划中应对这些城市历史空间和建筑元素进行保护和复兴。

芦淞商业区和东湖商业区形成以传统建筑风格为主的商业街和商业片。重点保护解放路和南湖街一带的传统建筑和街道以及徐家桥集市等。

图 22 解放路传统建筑

图 23 河东老城中心区值得保护的区域

(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南湖街传统建筑,明代石板桥(解放路),建宁港,资福寺(南湖街),南湖街街景,徐家桥集市)

5.5 城市绿地系统及水系统规划

株洲的绿地系统将以其独特的山水环境为背景,继续强化和完善以城市公园、近郊风景区、道路绿化组团隔离带和城市防护林带将自然山水连接起来的绿化格局,构

成园林城市完整的绿化网络,并与道路,建筑等形成独特氛围的绿色空间,创造良好

20

的城市环境和城市意象。

城市水系统将以湘江风光经济带为主轴,保护枫溪港流域的生态环境,改善白石港流域的自然景观质量,提高建宁港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在湘江两岸(枫溪大桥至石峰大桥)白石港两岸(水竹湖公园至湘江),枫溪港两岸(董家塅至湘江),建宁港两岸(红旗路至湘江)形成绿化风光带体系,为城市居民提供丰富的游憩用地。湘江风光带规划宽度为20-60米,其余风光带规划宽度为10-30米。

规划考虑利用水体和自然山体形成城市边缘绿地,突出株洲山水清远的自然景色,以河流绿化作为边界,结合湘江和河港、铁路、公路防护林,将景观通过水域、绿带引入城市,使城区内形成青山绿水,城区外东、西两侧形成城市山体绿色背景。

5.6 城市环境质量较差地区的整治

在保护城市自然和人文资源、构建城市新形象的同时,因注重消除形象污染,提高城市环境整体质量。重点整治的地区包括:南岳岭地区、龙泉路地区、麻园地区等。

这些地区主要分布在核心区与组团间的交接区域和铁路两侧区域。

图 24 城市需整治的地区

第六节

市区城市设计重点建议

城市设计的目标在于将目前分散的城市景观串联起来形成系统,进而扩散影响至城市的各个区域,使市民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能够感知自己所处的位置,并获得集聚和交流的场所,融入城市生活。城市设计的重点包括重要的标志点和结点设计,重要的道路、边沿设计和重要的保护区域设计。

21

6.1 需要重点设计的城市景点和结点

在城市中心区和重要地段,应以重要景点(地标点)为中心,形成控制区域,并通过视觉通廊将地标点串联起来。

在城市的中心区、市区城市的主要入口、重要的道路交叉口以及具有景观价值的大型公共建筑设置区应形成空间景观结点。城市结点处空间形态应精心设计和严格控制外,还应设置标志性的建筑物,形成城市意象的结点,加强市民对株洲城区的方向感。

6.1.1 城市主要出入口

1. 清石路与京广铁路交叉口

2. 田龙路出入口

3. 新华东路(宋家桥)出入口

图 26 田龙路出入口

图 25 清石路出入口

图 27 宋家桥出入口

22

4. 莲易公路东出入口

5. 冶炼厂西部与湘黔铁路交叉点出入口

6. 火车站

图30 火车站

图 28 莲易公路东出入口及隧道

图 29 冶炼厂西部与湘黔铁路交叉点出入口

6.1.2 放射路与外环路交叉点

1. 红港路—外环路(红旗北路)交叉点

图 31 红港路—红旗北路交叉点

2. 新华路—外环路(红旗中路)交叉点

图 32 新华路—红旗中路交叉点

23

3. 龙泉路、浙赣铁路—外环路(红旗南路)交叉点

图 33 龙泉路、浙赣铁路—红旗南路交叉点

4. 芦淞路—外环路(红旗南路)交叉点

图 34 芦淞路—红旗南路交叉点

5. 沿江北路—外环路(石峰大桥)交叉点

图 35 沿江北路—石峰大桥交叉点

6.1.3 其它重要道路交叉点

24

图 36 建设中路—新华西路交叉点(中心广场)

2. 响石路—建设北路交叉点

3. 新华东路—东环路交叉点

图 37新华东路—东环路交叉点

4. 芦淞路在市交警法制学校的交叉路口

图 38 芦淞路-交警学校交叉点

6.1.4 铁路与道路交叉点

1. 新华西路—京广铁路交叉点

25

图 39龙泉路—京广铁路交叉点

2. 芦淞路—京广铁路交叉点

3. 红港路—京广铁路交叉点

4. 田心路—京广铁路交叉点

5. 人民北路—京广铁路交叉点

6. 建设北路—湘黔铁路交叉点

6.1.5 河流与道路交叉点

1. 沿江北路—白石港交叉点

2. 沿江南路—建宁港交叉点

3. 省道1815线—枫溪港交叉点

图 40省道1815线—枫溪港交叉点

6.2 城市各类区域

6.2.1 开放公共空间

作为城市景观要素之一的城市广场,其用途及特点多种多样。株洲作为一个新兴城市,有必要也有可能建立新型的广场式的公共活动中心。规划提出以下几个主要的城市广场:

1. 炎帝广场:作为市区社会活动中心场;

2. 湘江—桥东西桥头广场:为市民活动中心场所;

3. 河西文化艺术中心广场:作为文化活动和娱乐中心场所;

26

4. 芦淞商业广场:作为商业购物和娱乐中心场所。

此外,规划要求重要公共设施在建设时预留一定的用地作为开放空间,室外空间的设计应从适应人行活动为原则。

6.2.2 高层建筑群

规划从景观角度考虑应将高层建筑设置在需强调其外观形象的重要地段。这些地段包括:

城市中心区:包括规划确定的芦淞商业中心区,河西中心区。

城市主要道路两侧:特别是沿建设路、新华路、天台路、长江路等。

城市主要入口和结点处:天易高等级公路与京珠高速公路与西环路交叉口,以及火车站广场,田心北门,曲尺中心,中心广场等其它大型广场附近地段。

6.3 城市轮廓线设计

快速环线以内中心片区,建筑密度较高,

建筑以中高层为主,建筑之间以成片绿地点

缀。在河东商贸中心地段和河西公共中心以

高层为主,结合城市广场形成市区景观聚集

中心,将城区四周景观视线走廊引向景观中

心,该地段为城市轮廓线的高峰。

要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空间,就

必须认真研究城市建筑的规模和其形成的空间尺度。按照地形环境和功能布局,市区以下列两种尺度较为合适。

1、由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城市广场构成的大尺度空间,主要集中于城市中心区和其它重要结点,一般较适合乘车观赏。

2、由低、多层住宅、小型公建和城市绿地构成的小尺度空间,一般适合于行人和骑车人观赏。 图 41 从湘江上看株洲轮廓线

6.4 景观走廊

27

图 42 株洲电视塔、炎帝广场-天台山路-株洲大桥-新华路景观走廊

以西环线、南环线、东环线、天易公路两侧的城市交通设施与道路绿化相结合,创造城市的交通景观,并在两侧规划布置密度较小、体量较大的建筑单体和群体,在两侧多布置开放性的城市空间,形成城市主干交通线景观走廊。

结合湘江风光带,结合京珠高速公路、上瑞高速公路、京广客运线、京广、浙赣、湘黔铁路形成的大量防护林带,形成城市大范围、大尺度的城市绿色景观长廊。

6.5 建筑色彩

城市建筑色彩与当自然环境、文化传统、气候特征有密切关系。株洲市区建筑在绿色背景下,宜以浅色为主,即白色、浅灰色。同时,以黄色、红色为呼应,体现传统文化特征。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