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理念与实践探索_刘劲松

研究生教学

2015. 6

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理念与实践探索

刘劲松

徐明生

任学梅

吴丰顺

雷军红

摘要:针对当前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展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理念和思路。阐述了高水平国际化课程的内涵,对课程的建设方法、实施路径和建设成效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国际化

作者简介:刘劲松,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处长,教授,武汉430074;徐明生,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教学改革与质量评估办公室主任,武汉430074;任学梅,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医学研究生处副处长,武汉430074。

课程教学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1]。加强课程建设,重视课程学习,对研究生知识结构的拓展、批判思维的形成、科研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是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和紧迫任务。

一、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是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必然选择

建设研究型、综合性、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战略,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广阔国际视野、充满创新活力及较强研究能力的研究生队伍。在现代教学活动中,研究生是课程教学的认识主体和价值主体,他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扮演着双重主体角色:面对教师,他们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面对学术活动,他们是研究活动的主体。学习主体与研究主体的一致性,决定了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目标不能限于新知识的获取,而应把学习活动推向创造性活动,加速知识学习与学术研究的自然转换,实现从课程学习向新知识探究的飞跃。因此,研究生课程建设需要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该培养目标的新变化。

目前普遍认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研究生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而拓宽国际视野、提升科研能力和提高科研素养主要应该

在科研阶段加以实现。显然,这种教学理念导致研究生课程结构过于扁平化,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多元化需求[2]。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研究生课程建设应以“面向学科前沿、面向国际一流、面向国家需求”的教育理念,将课程教学目标从“坚实基础”的单一重心拓展到“坚实基础、学科前沿、国际视野”多元方向。“坚实基础”是指研究生应该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这是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必须坚持和巩固。“学科前沿”是指研究生应该深入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学科前沿,广泛了解本学科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这些问题,仅仅通过阅读文献或在科研活动中逐步摸索还远远不够,应该在课程学习阶段就能得到启迪和训练。“国际视野”是指研究生应该拥有一定的国际观,能够熟悉本学科的国际规则、观念和技能,能够熟练使用外语进行交流与写作。这样的问题,仅仅靠外语教学和全英语课程是不够的,应该通过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加以解决。以往的研究生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较好地实现了“坚实基础”的教学目标,而“学科前沿”和“国际视野”教学目标则没有充分实现。

如何实现研究生课程教学目标从“坚实基础”到“坚实基础、学科前沿、国际视野”的拓展?笔者提出了开展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的思路,旨在通过课程建设,在研究生课程体系中打造一批精品、示范性

基金项目: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题“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与创新”(编号:2014-JY-066)

32

2015. 6

课程,从整体上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和授课效果,以期更好地实现“学科前沿”和“国际视野”的教学目标,从而更好地帮助研究生实现从学习者向研究者的角色转换。

二、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的内涵

高水平课程体现在“三高”上:高水平的学者,用高水平的教材,以高质量的授课,取得让学生满意的教学效果,将培养研究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与让研究生深入了解学科前沿与动态、最新成果与方法的有机结合。这样的课程在内容上应该具有系统性、基础性、专业性和前沿性。其中,专业性和前沿性体现在教师能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在授课时融入与课程相关的前沿内容。

在“三高”中,特别强调高水平的学者,这样的学者应是国际上本学科高度活跃的一线研究人员,取得了知名的学术成果,拥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较大的学术影响。这样的学者能在授课时将自己的科研体会融入教学过程,使研究生听课之后,除了学习知识之外,还能够全面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最前沿的课题与成果,能够体会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受到真切的科研教化。高水平的教材,更多体现在专业性和前沿性方面,更多体现在能将教师自己高水平的科研实践融入授课之中。高质量的授课,体现在教师应该具有缜密的逻辑、流利的口才、风趣的表达上,以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高质量地完成知识的传授。

国际化课程是指在国际观念的指导下,把国际的、跨文化的观念与知识融合到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外语授课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国际观念、视野和技能的课程[3]。这样的课程应该兼具前沿性和开放性,能够将国际前沿成果、先进教学理念、国际规则和技能、异域文化、外语授课等诸多要素融入一门课程之中,核心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观念、视野和技能。这就要求任课老师应该熟悉本学科的国际规则,充分了解异域文化,熟练使用外语。外语教学只是其中的要素之一,与全英语课程有着本质的不同。

高水平和国际化不是截然分割的概念。一门课

程可以同时兼具高水平和国际化的要素,成为高水平国际化课程。

三、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是研究生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引领和提升研究生课程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在高水平国际化课程的设计、布局、实施过程中,既要充分体现高水平国际化课程的内涵要素,实现其服务功能、引领与示范功能,同时又不能游离于课程体系之外,脱离研究生课程的整体功能。要将其建设成为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精品课程,更好地服务于课程整体功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为此,我们提出了“思路先行、理念引导、机制激活、制度保证”的建设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经过不断探索实践,逐步摸索出了一套“确定目标与标准-课程立项准入-课程内容构建-课程管理与评估-课程激励与淘汰”的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路径。

1. 明确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标准

为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标准,我们组织了多轮学术大讨论。经过广泛讨论和深入思考, 逐步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组织各学科以点对点方式,精选

3~4个国内外排名靠前的同学科或相似学科为样

本,对研究生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找出自身的差距。同时,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承担研究生课程,现身示教。通过这些举措,逐步明确了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目标及标准。

2. 建立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准入与立项制度

根据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标准,建立课程申报与审批机制,并从2009年起启动该项工作。根据高水平国际化课程特点,明确提出在学科基础课模块中,重点建设高水平课程,在专业课模块中,重点建设高水平国际化课程的总思路。各学科依据自己的学科优势及研究生培养目标要求,优化本学科的课程体系,合理布局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在各模块中的比重,并有计划地组织高水平学者牵头课程申报。通过专家对课程目标准确性、课程内容先进性、教学设计科学性、师资队伍合理性、预期教学

33

研究生教学

效果明确性等方面的全面审核,并结合课程负责人就课程建设思路合理性、建设方案可行性、建设目标可实现性等问题的现场答辩,择优确定立项建设课程。

2015. 6

学效果评价与专家水平评估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估相统一的质量评估机制。在此基础上,实施了课程评估与验收。

3.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要素,是保障课程建设质量的关键。高水平国际化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既要充分体现学科前沿,反映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最新研究方法,也要充分体现相关学科领域知识的交叉融合。在课程知识内容的构建上,按照“夯实基础、追踪前沿、整合优化”的建设思路,提出了以课程知识系统性为主线,以前沿知识作牵引, 以基础知识为后盾, 以相关交叉学科知识为侧翼的知识结构架构。要求根据学科发展变化、人才需求变化和课程实际教学效果需要,及时调整、凝练、丰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通过重视基础知识铺垫、经典理论构建、关键问题突破和前沿研究进展的教学,强化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跨学科性,注重课程内容与科技前沿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对接,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5. 建立课程建设激励与淘汰机制

授课教师的责任心及潜心投入,是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是课程建设质量的重要基础。我们通过积极探索,建立了一些有利于调动、激活专家、学者投身于研究生课程建设积极性、创造性的激励机制。

(1)积极推行研究生课程责任教授制度。聘课程评估为优秀的课程负责人为责任教授,通过责任教授的聘任及后续管理,可将高水平国际化课程的建设成果巩固下来,不断传承发展。

(2)将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的成果、工作量及质量评价结果列入相关系列教师考评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要求。

(3)完善教学成果奖励政策。设立教学成果奖、教学质量奖、教学团队奖、教学竞赛奖、课程建设示范工程奖等,对各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予以奖励。

(4)建立课程退出机制。对评估过程中发现问题较大、短期内经整改仍难达到建设目标的课程,终止继续建设,课程负责人三年内不能再申报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项目。

四、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成效

4. 强化课程监督与评估机制

课程监督与质量评估是保证课程建设顺利进行及推动质量提升的重要引擎和助推器,对保证课程建设质量至关重要。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制定并完善了系列相关管理制度,同时在质量监督与评估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实践。

高水平国际化课程评估是项复杂的工程。一方面,在课程建设的不同阶段,评价目标和重点有所不同,评价功能需要有不同定位;另一方面,高水平国际化课程的属性决定了其质量标准具有多样性,影响质量的指标具有模糊性及不确定性。这些都要求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经过探索,在评价目标定位及指标体系构建上,我们提出了按照既有利于对课程质量进行客观、公正评价(评价功能),又有利于发现问题(诊断功能),更有利于指导、引领课程进一步更新(导向功能)为原则来遴选评价指标和确定指标权重的指导思想,依此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课程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式上,建立了教学督导及研究生教

1. 建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

课程

华中科技大学从2009年启动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以来,共有621门课程获准立项建设,占全校研究生课程总数的38.6%。已有381门课程通过评估验收,其中82门被评为优秀课程。

通过课程建设,每门课程都建立了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有效改变了过去一人一课的现象。通过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的知名学者引领课程教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得到拓展,前沿性、学术性增强,国际化特征更加明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更加灵活多样,研究性教学法[4]、项目导向教学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等得到广泛应用,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同时出版了一批配套

34

2015. 6

的高水平研究生教材,引进一批高质量的国外原版教材。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院系的主体作用,力促院系将课程建设纳入学科建设的大战略进行统一规划,协同推进。

2. 取得了让研究生满意的教学效果

研究生是课程教学的认识主体,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研究生提供良好、优质的知识服务,满足他们对各方面知识的最大需求。课程教学对研究生需求的满足程度是反映研究生课程质量与教学效果的客观标准。

通过建设高水平课程,强化科研与教学的互动,实现了将科研优势向教学优势的转化,促进了研究生科研训练的前移,研究生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建设国际化课程,把国际的、跨文化的知识观念与文化融合到课程中,使研究生不出国门就能领略大师的风采,享受国际一流教学,感受跨文化交流,开阔了国际视野。

对高水平国际化课程教学有关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59.5%的研究生认为高水平国际化课程总体教学效果明显高于其他课程;通过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学习,56.2%的研究生认为对扩大自己的学术视野非常有帮助,97.3%的研究生认为对科研选题、科研思维训练的帮助很大。

2. 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积极发展的激励机制

从近几年课程建设实践看,主要还是靠外生动力驱动、引导,院系的主体责任发挥不够,教师原动力未完全激活。下一步需要在内生力量的激活方面下功夫,通过良好的制度设计和机制创新,不断激发院系的积极性和教师的创造性。

3. 拓宽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持续发展的融资

与投入机制

持续的经费支持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需要进一步完善投入机制,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筹措建设经费,加大对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常态化投入。

4. 积极推进以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引领研究

生课程建设全局

课程对研究生的培养作用是通过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来综合产生的。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虽然打造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生精品课程,但它们毕竟只是一门门孤立的课程,如果忽视课程体系的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也难以达到整体的培养效果。下一步要在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基础上,探讨通过高水平国际化课程的引导、示范,以点带面,推动研究生课程的整体和全方位建设。

3. 课程建设提高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为学

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信息分析表明,近几年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逐年提高。2013年学校SCI 收录的3000篇论文中的

5. 加强网上教学资源开发和网络课程建设

随着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的深入,应大力推进高水平课程建设成果向网络课程的转化,构建动态的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课程,让更多的研究生能够分享高水平课程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2418篇,Ei 收录的2149篇论文中的1932篇,均是

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撰写的,使得学校SCI 和Ei 论文数量在全国高校的排名从2009年的19位和14位分别上升至2013年的第7位和第8位。

五、问题与思考

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是一项崭新的工作,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需要不断总结与改进。今后的建设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教育部. 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 教研

〔2014〕5号,2014-12-05.

[2]郭雅丽,任永泰,邓华玲,等.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3):47-50.

1. 强化研究生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协同发展的

联动机制

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离不开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一流的师资队伍;而课程建设又能极大地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推动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

[3]朱锋. 论高校课程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高等教育研究,

2012(8):24.

[4]龙宝新. 论“研究性课堂”的构架与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

教育,2011(7):31-38.

(责任编辑周玉清)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