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面临着三大挑战

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面临着三大挑战

[导读]:中国保险业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成长后,在2011年面临极为严峻的新考验。具体表现在保费收入增速下滑,资本市场形势严峻,保险资金运用承受巨大压力。

保险业面临三大考验

中国保险业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面临着与过去三十年完全不同的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第一,传统投资面临收益率下降的挑战。

保险业投资收益率下降将成为全球保险业面临的共同挑战。这是由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全球出现金融压抑决定的。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金融市场的预期回报将处于较低水平。目前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陷于停滞、失业率居高不下。比如,美国在2008年房地产泡沫破灭后进入了漫长的去杠杆化和资产负债表衰退。2008年以来,占美国GDP近70%的消费者开支平均年化增长率仅0.2%。美国家庭净值从2006-2008年底损失了12.7万亿美元,但家庭按揭债务从2007年高峰仅减少了445亿美元。资产负债表衰退使得美国经济面临重蹈日本式失去十年的风险。欧洲经济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在需求不振的情况下仍不得不紧缩财政,经济已处于衰退边缘。受发达经济体经济停滞的影响,新兴市场经济增长面临下滑的风险,为此土耳其、巴西央行已分别于8月4日和31日下调基准利率50个基点。中国经济增长也面临外需下滑、通胀仍在高位运行、房地产调控效果尚未显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上升的压力。在全球经济增速下滑和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的情况下,全球股票市场估值面临趋势性下调压力,股票投资进入低回报时代,中国也不例外。

全球经济已进入负实质利率的金融压抑时期。由于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债务庞大,发达经济体不得不通过实施负实质利率的金融压抑政策减轻债务人负担。美国、欧元区、英国最新公布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3.8%、3%、4.5%,但基准利率却分别只有0.25%、1.5%和0.5%。中国也存在负实质利率的金融压抑。8月份中国的通胀率为6.2%,一年期基准利率为3.5%,十年期国债利率为3.86%。对以固定收益投资为主的保险资金投资而言,低利率意味着低回报率,负实质利率意味着占资产总量80%以上的固定收益组合难以保值。摩根士丹利预测,如果美国十年期国债利率维持在2%-2.5%,2012年美国寿险公司的盈利将降低5%。由于保险的资产与负债久期是金融业中最长的,因此受金融压抑的负面冲击也最大。特别是保险资产在会计分类中销售类、交易类占多数,资产价格极易受市场波动影响。而银行资产大多以摊余成本入账,资产价格不受资本市场影响。金融压抑不仅使固定收益产品难以保值,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反映经济持续增长的股市估值也会下调,这在中国股票市场已得到反映。中国股票市场的估值已从2007年的60-70倍市盈率下降到目前的11倍左右,已与国际市场的估值接轨。

除估值与国际市场接轨外,中国股票市场还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第一,中国经济正在进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原来靠高投资和高投入的

增长模式亟待改变。在全球经济增速下滑、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任重道远的情况下,我国经济未来很难再现2000-2010年黄金十年中GDP年均增长10.9%、通胀率仅

2.2%的情景;第二,在2008年基本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后,A股市场的供求关系已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使不考虑每年近万亿元的IPO和再融资压力,A股市场流通股市值从2005年不到1万亿元增加到目前近19万亿元,增加了18倍。股票市场的供求状况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第三,中国正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有效需求下降,资本回报率下降。美国旧金山联储的经济学家基于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经济增长放缓的分析,得出结论认为,美国股市可能会进入15年的熊市,市盈率将从目前的15倍跌至7倍左右。日本人口总量的高峰期是在1990年,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及宏观经济的高峰也是在1990年。此后随着泡沫破灭、人口老化,资本回报逐年下降。从中国的人口结构来看,人口红利大概还可延续到2015年。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34-54岁壮劳力的净增加量是500万人,但这之前的10年这一年龄段的壮劳力人口增加9000万人。所以从中长期看,中国的资本收益率也会逐步下降,中长期债券收益率有可能进入趋势性下降的通道。现在,日本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一直在1%左右徘徊。台湾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人口老化、经济放缓以后它的债券收益率也是不断下跌的,台湾的十年期政府债收益率通常只比日本同期国债高20基点。

金融压抑导致的财富转移、股票市场估值与国际接轨、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收益率下降将使保险资金面临中长期资产收益率趋势性下降的风险。由于保险的负债成本较高并具有刚性,资产收益率趋势性下降将使中国保险业未来面临重大的考验。因此,中国保险业应该强化负债成本控制并在继续做好传统投资的基础上拓展非传统投资的渠道,并引入风险对冲机制,增强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第二,保险业的传统发展方式面临挑战。

目前国内市场有146家保险公司,这些公司在核心竞争力上差异很大,但总体上都处在粗放式发展阶段,存在着“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耗、低效益”的“三高一低”现象。寿险产品中仍以保证回报的投资型产品(包括分红等)为主。

未来在传统投资渠道回报率难以提升的市场环境下,这种“三高一低”的发展模式及产品结构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挑战。过去几年来,中国保费收入中与投资相关的保险产品,例如寿险中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的市场份额大幅增加。与此同时,传统保障型产品的份额出现萎缩。今年上半年中国寿险业保费收入5153亿元,其中分红险保费收入占比达91.6%,保障功能较强的传统寿险占比不到10%。投资型产品比重过高,导致行业发展容易受到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目前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而目前5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5.5%,中长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超过4.5%,在销售渠道和收益率上都对保险产品形成了直接的竞争。

近年来,金融脱媒的现象十分明显。在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进入低回报率时代后,各种金融产品之间的竞争更加白热化,保险公司、保险产品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导致了保险负债成本上升。中国保险行业,尤其是寿险业基本上已经没有费差益,盈利主要依赖利差益。有些地区银保业务的费用率甚至超过4%,个险销售的费用率也一直居高不下。金融行业的竞争力既取决于资产管理能力,但更取决于负债成本。从金融子行业的比较看,目前银行负债成本在1.2-1.5%左右,

而且由于金融压抑的存在,实质负利率的情况可能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在利率市场化之前,银行利差有强有力的政策保证,随着存款活期化的加剧,银行的负债成本甚至有进一步降低的可能;证券、基金更是没有负债成本,相反还可以收取交易渠道费用和赎回费用;保险业中的寿险负债成本是2.5%的寿险预定利率+营销成本和管理成本,远高于银行和证券、基金的负债成本。因此,保险业要取得竞争优势、防范中长期系统性风险,转变发展方式控制负债成本已经刻不容缓。

第三,保险行业资产负债匹配面临挑战。

资产负债匹配包括收益的匹配和期限的匹配。在期限匹配方面,中国债券市场长期产品少,难以完全的期限匹配。目前中国发行的长期国债、金融债较少,主要的发行期限在5-15年,企业债发行期限较短,且很多优质企业更倾向于发行短期融资券。因此对于负债期限长达15-30年,甚至终生的寿险产品,难以找到合适的资产负债匹配的投资产品。期限不匹配会带来流动性风险和再投资风险。在过去高速发展阶段,流动性风险并不突出,但一旦发展速度慢下来,期限不匹配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会逐步显现。

收益匹配主要是指资产收益在负债久期内要覆盖负债成本。但由于保险负债成本是既定的,而资产收益取决于资本市场,并受宏观经济、人口结构、资产会计分类的影响,有很大不确定性。因此,在防范收益错配方面,控制负债成本显得越来越重要。

控制负债成本关键在于优化销售方式、产品结构并对产品进行科学定价。加强对定价风险的管理将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关键环节。我们要吸取日本保险业在历史上的沉痛教训。上世纪70年代起,由于日本利率攀升,日本寿险公司出于竞争需要不断提高预定利率。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长期利率降至4%以下,但日本寿险公司为发展业务,仍将预定利率维持在5%-6%的高水平,保费收入和行业资产迅速膨胀。到上世纪90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率逐年下滑,远远低于保单预定利率,导致了巨额的利差损,众多保险公司陷入偿付危机当中。

因此,在资本回报发生趋势性变化初期,未雨绸缪,加强对产品的定价风险、资产负债错配风险的管理,事关保险业未来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现在欧洲主要的寿险公司已经开始降低保证回报的水平,而且许多公司已不再销售保证回报的产品。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保险产品定价的市场化也不可避免。定价市场化后,如果产品结构不变,由于激烈的市场销售竞争,必然导致产品的预定利率不降反升,从长期来看,这将会给保险业带来系统性风险。

面对挑战,中国保险业应转变发展方式,改变粗放式发展模式,创新销售方式和渠道,优化产品结构,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在金融压抑的环境中短期内求生存和发展,长期则可防范潜在的资本回报率下降带来的资产负债错配的系统性风险,实现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