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年寒假传统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湖州,一个环太湖唯一以湖命名的城市。大凡江南有水的地方,因了水的氤氲和水的灵动,城市都会带有些许的阴柔和细腻,也正是城市的这种波动的阴柔和细腻,隐隐地融入并成就了这些城市的女人性格。而唯独湖州,由于太湖的浩淼,因此,这座城市的性格似乎在温柔的同时又多了几分豪爽和睿智。

由于从小就在这座城市长大,一直没有离开过,常常感受着迂回的温润空气和从太湖里吹来的清风,使得对湖州的多情感受,还是在很小的时候。记得那时有部台湾电视连续剧叫《珍珠传奇》,演员和剧情现在都有些恍惚了,但是里面的歌词却依然记忆犹新:“天姿蒙珍宠,明眸转珠辉,兰心慧质出名门,吴兴才女沈珍珠”。当时就觉得吴兴是个好地方,后来多读了点书,才知道“山水清远”的吴兴,就是自己脚下这座从战国时期春申君时就建立的城市!而一个“碧波三千顷”的太湖,更是占据了这座城市的无限美好和全部温柔以及豪情气度。

基于这份情结,于是根据学院07—08学年社会实践工作要点安排,我在10年2月对湖州当地尤其是德清的民风民俗进行了调查,走访了湖州很多角落,听取了当地民众的很多声音,也研究了有关书面资料,并向有关地区人们发了调查问卷,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湖州房屋

旧时城市房屋以砖木结构为主。豪门富贾有前厅、中楼、后花园或3进5进,间以回廊、小院、天井,并“五匠精工”(泥、木、石匠外,加雕花匠、漆匠)。闹市区,多建高大风火墙。乡村中上人家是砖墙楼房,中下人家是泥墙楼房,平民较少。一般多取前后有附檐式,前附檐一侧间(东边居多)隔出为灶间,其余为走廊,可以从走廊进入灶间,后附檐为猪羊棚。若两兄弟3间(或5间),另一侧亦设灶间,兄弟各占l间(或两间),中间为“人家屋”,往往为父母和祖父母所住。民国初,农村也有微州式楼房,即无前附檐,但大门推进约1米为前廊。大门外,另置一对随手开关的矮门,以防鸡、鸭、犬入内。十地贫瘠的丘陵区多草棚,普遍为外籍(如温州、平阳、安徽、河南、苏北等地)贫穷移民所居住。解放后,城市多建钢筋水泥三四层楼房,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楼房多四五层楼,通常一户为1间或数间,农村在70年代前变化不大,进入80年代,开始兴建西欧田园式别墅,俗称“西洋楼”,但为数不多,大都是仿照城市住房模式,设有阳台栏杆等。
湖州饮食习俗

饮食以大米为主,辅以麦面、番薯、六谷等。解放前,由于城乡居民生活贫困,也有以瓜、菜和杂粮代之的。今一般一日3餐,1稀(早餐)2干(中、晚餐)。山区亦有3餐干饭的。农村在农忙时,午晚之间加点心,德清、安吉谓4餐,长兴曰腰餐。菜肴以新鲜蔬菜为主,辅以荤腥。农家常置腌制品:盛夏自制土酱,俗称甜面酱;入冬将青菜切细晒干,撒盐腌制,谓之冬菜;腊月,鱼肉经腌晒称腊,安吉及德清山区还制作小笋干、毛笋干、笋衣、馊笋、水压笋等。

旧时农村富户,常请烧酒师傅酿制“米烧”,备以常用。每逢春节,家家酿制甜白酒,以待来客。今农村生活水平提高,自制土酒之风渐哀。

湖人多喜欢饮绿茶,少数人喝红茶。湖州市郊以及德清、龙山、武康等地,喜喝橙子芝麻茶,或橙子、芝麻烘豆茶。山区无橙子者也有用嫩笋干替代的。城镇居民昔在茶中加橄榄,俗称“元宝茶”。
湖州特产

湖笔 湖笔,被誉为“笔中之冠”。湖笔之乡善琏镇,相传秦大将蒙恬“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发明了毛笔,因此善琏建有蒙恬庙供之。湖笔笔尖有一段整齐而透明的锋颖,一般都是用上等山羊毛经过浸、拔、并、梳、连、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制而成。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笔”和“毫虽轻,功甚重”来形容制笔技艺之精细,所以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说。

绫绢绫绢 绫绢的特点是轻如蝉翼,薄若晨雾,质地柔软,色泽光亮。绢可代纸作画泼墨,绫则用作装裱书画,还可制作戏剧服装、台灯、屏风、风筝、绢花等工艺美术品。由于绫绢装裱书画具有平挺、不皱不翘、古朴文雅的特点,所以自唐代起就被列为贡品,有“吴绫蜀锦”之称,并远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风行于海外,瞩目于人间。

湖州羽毛扇 湖州羽毛扇的特点是毛片平薄,质软风柔,式样美观,以选料名贵、制作精细而蜚声国内外。通常采用洪泽湖、鄱阳湖等湖泊中的雁、鹰、鹤、鸱、天鹅等野禽的翅尾,经过选毛、出片、理片、缝片、接管、串毛、装柄、整形、装绒、绘画等十一道工序加工而成。高档的传统羽毛扇,扇柄用鹤羽或鹅羽羽管劈丝编织而成,用玛瑙、檀香链铜丝为钉铰,十分昂贵;一般扇柄则用竹、木制成或采用山羊脚骨制成。羽毛扇种类有100余种,主要有诸葛扇、桃形扇、圆形扇、半月扇和绒折5种。其中桃形扇在1981年全国扇子质量评比中,由于它的造形美观和工艺高超而得第一名。

紫笋茶 长兴顾渚山的紫笋茶始于唐代就作为进贡珍品。紫笋茶以芽色带紫,形如竹笋,叶底肥壮面朵,茶汁碧绿如茵,兰香扑鼻,甘味生津,茶性温和,提神醒目而著称于世。

太湖百合 太湖百合盛产于湖主湖沿岸地区,个在肉肥,营养丰富,芬香微苦,为夏季清凉饮料。百合中含有微量秋水仙碱,对人体有抗癌作用。

长兴板栗 长兴板栗,历史悠久,明朝被列为贡品,色红肉厚,味美可口,营养丰富,品质优良,主要品种有油光栗、马齿青、大红袍、魁栗,茶果栗等品种。[nextpage]

湖州特色习俗:
轧蚕花(轧,方言音“嘎”)浙江湖州市含山、善琏、德清县及新市等地,在每年清明庙会祭拜蚕种的习俗,其中多有民间艺术表演,规模盛大。每年从清明节(俗称“头清节”)开始至清明第三天(俗称“三清明”)结束。

头清明最热闹。除本省蚕民外,更有从江苏吴江等地,及苏州和杭州的游人,纷纷涌向含山,大多是蚕乡农民,多达七、八万人。传说蚕花娘娘在清明节时化作村姑踏遍含山土地,留下蚕花喜气,得“蚕花廿四分”,因此,蚕民把含山作为“蚕花圣地”。蚕姑们踏蚕花前都要先到山顶蚕神庙进香,争购彩纸蚕花戴在簪头上,有的在甘蔗上插几枝蚕花,意为“甘蔗(甜)节节高,蚕花养得好”;年长者身背红布包的种蚕,称“蚕种包”,上山绕一围,可让蚕种染上喜气。清明一早在上山途中,类似出会的祀神仪典就已开始,其形式有二种:一为拜香会。包括“吊臂香”、“扎内蜻蜓”、“拜香童子”及吹打乐等;二为抬菩萨出游(抬有“总管菩萨”、“土地菩萨”、“宗将军”等地方神祗)。并夹“抬阁”(“盗仙草”、“赵云救母”、“三戏白牡丹”、“打渔杀家”、“西游记”等)。山下河港里大船小船摩舷撞艄,做各种民间技艺表演。有“打拳船”(也称“擂台船”、“哨船”,在船上表演拳术、舞狮等)、“踏拔船”(也叫“浆船”、“快船”,以赛速度为主),“标杆船”,在船上竖起的竹竿上表演杂技(女性较多)“龙船”等。游含山时,男女青年并故意挤挤挨挨,方言称“轧(音嘎)发扎发”,期盼蚕花茂盛,俗称“轧蚕花”。如今其间陋俗已禁绝,祀神仪典也大多停止。但具有三百余年历史的“轧蚕花”,及踏含山的传统民间艺术表演习俗仍不减当年。

湖州文人:

俞平伯:

德清县城关镇地处水乡平原,自古就以其环境优美、风俗典雅为许多文人墨客所称赞。红学大师俞平伯就出生在这里。1993年,俞平伯纪念馆在城关镇落成。俞平伯(1900—1990),名铭衡,字平伯,浙江德清人。他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学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对《红楼梦》的研究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在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都表现出了一位进步文化名人的思想品德。投身新文化俞平伯曾祖是近代著名经学家俞樾。其父俞陛云为晚清探花。受家庭熏陶,从小奠定了坚实的国学基础。1915年春他就读于苏州平江中学,一学期后,即考入北京大学文科。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俞平伯开始从事白话诗的创作。1918年5月,他的处女作《春水》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期上。同年,又参加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以增进民平知识,唤起平民自觉心为宗旨”到民间讲演,宣传新文学运动和爱国民主思想。年底,加入北大“新潮社”,担任社干事部书记,并成为《新潮》月刊的主要撰稿人。 “五四”运动爆发后,俞平伯参加北大学生会新闻组,在北京街头散发传单、从事宣传鼓动工作。并在《新潮》第1卷上发表了《中国神圣思想的一种主张——严禁阴历》和《我的道德谈》等文,竭力反对封建的神圣思想和三纲五常。又撰写了《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观》一文,分析、批评当时反对新诗的社会论调。1919年底,俞平伯从北京大学文科毕业以后,即赴英国留学,并与《红楼梦》朝夕为伴。回国后,先后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上海大学、北京外国语学校、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大学等学校任教。同时,参加了“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进步文化团体。1922年1月1日,他与叶圣陶、郑振铎、朱自清、刘延陵等人,创办了“五?四”以来第一个诗月刊《诗》,为新诗创作提供园地。同年又出版了第一部新诗集《冬夜》,这是继《尝试集》、《女神》后的中国第三本新诗集,表现了写实与进取精神。此后,《古槐屋词》、《西还》、《忆》、《雪潮》(与朱自清八人合集)等诗集相继出版,大部分为写景抒情,思国怀乡之作,也不乏抨击黑暗现实之力作。其诗论代表作有《诗底进化的还原论》等文,竭力主张推翻“诗底王国”,“恢复诗的共和国”,回到平民中间去。他对古典诗词也颇有研究,曾著有《读诗札记》、《读词偶得》、《清真词释》、《唐宋词选译》等著作。与此同时,俞平伯还从事小说、散文的创作。早在1919年,《新潮》月刊就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处女作《花匠》,以花匠将花枝强扭成奇形怪状来批评矫揉造作,表达自然发展的要求,后被鲁迅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20年代起,转以散文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