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七下[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16《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侣俸中学 陶鸿中

导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背诵默写并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句。 2. 理解两篇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过程与方法:1. “以读会意”,范读、推荐朗读、比赛读。

2. 疏通文意,然后背诵课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设计巧妙的问题引导完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学习古人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2.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导学重点:1. 读、背诵课文。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品味文章的寓意,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导学难点:1.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 学习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的写法。 导学课时:4课时

导学方法:朗读法、讨论与点拨相结合、品读法、比较阅读法。

第一课时 (总第27课时)

导学要点:学习《陋室铭》 1、指导朗读; 2、疏通文意。

一、导入、简介作者及背景

陋室铭

刘禹锡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今属广东省)刺史。以后还当过夔(ku í)州(今属四川省)、和州(今属安徽省)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827)

今天修复的安徽和州刘禹锡陋室

花香不在多

刘禹锡

室雅何须大

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

刘禹锡的故事:

1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调整仕途得失的一条基本心理原则。刘禹锡因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按规定,他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地方官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地方官很生气,吩咐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迁到县城北门,由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附近垂柳依依,刘禹锡见景生情,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地方官见其仍然悠闲自乐,又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刘禹锡身居斗室,提笔写下了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资料链接

铭,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记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10字,与格言颇相似。本文虽只有81字,却是铭辞中的长者。“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期间在当地居住的简易房子。

座右铭:座右铭的铭文比其他铭文更为简短,有的只是一两句话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边,用以自警。座右铭的内容是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或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汉代崔瑗的《座右铭》“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

墓志铭:是中国古代一种悼念性的文体。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

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也可以是别人写的。

二、指导朗读

铭(m íng ) 德馨(x īn ) 苔(t ái )痕

鸿儒(r ú) 案牍(d ú)

有亭南名山青苔馨斯?。阳。不。痕。是孔上诸在陋子阶葛高室绿庐云,,,,:有草惟仙色西何吾入蜀则陋德帘子之云

无无灵水丁谈案丝。不。笑牍竹在有之之鸿深

儒劳乱,,形耳有往。,龙来则无

可以调素琴,阅金白经。

自主学习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自读,疏通文意。 2.本文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 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文章结尾再一次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并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并分析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疏通文意

2

•原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④。

•注释: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 īn )]这是简陋的房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译文:这间简陋的房子,只因主人的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原文:谈笑有鸿儒⑥,往来无白丁⑦。•注释:⑥[鸿儒]博学的人。鸿,大。⑦[白丁]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译文: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

来往往的没有没有平民(读书人一般有功名)。

•原文:南阳诸葛庐⑫,西蜀子云亭⑬。

•注释:⑫[南阳诸葛庐]诸葛亮隐居南阳住

的草庐。

⑬[西蜀子云亭]杨子云在西蜀的屋舍。西蜀,今四川。子云,即扬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哲学家、文学家。

•译文: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草玄亭。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②。水不在

深,有龙则灵③。

•注释:②[名]出名,有名。③[灵]灵验。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

•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⑤。

•注释: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屋内染上了青色。

•补充:上:长到,蔓到

•译文: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原文:可以调素琴⑧,阅金经⑨。无丝竹之乱耳⑩,

无案牍之劳形⑪。

•注释:⑧[

调素琴] 弹琴。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⑨[金经] 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⑩[无丝竹之乱耳]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⑪[无案牍(dú)之劳形] 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案牍,指官府文书。行,行体、躯体。

•补充:乱:使„„乱。劳:使„„劳累。•译文: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

伤心。

•原文:孔子云:何陋之有⑭?

•注释:⑭[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

四、作业:熟读课文。

导学反思:

第二课时 (总第28课时)

导学要点: 1、探究思考 2、拓展与巩固

一、整体把握(内容和结构)

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第一层(从开头至“惟吾德馨”):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也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了伏笔。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描写居室环境和日常生活。先以“苔痕”二句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再以“淡泊”四句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无丝竹”二句则含有对比的意味,突出了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

第三层(“南阳诸葛庐”至“何陋之有”):运用类比手法,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 二、探究思考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类比”是同类事物或有同种性质的事物之间的比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概括了全文主旨。

3、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陋室的? 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找出

相关语句并作简析。

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来写,抒发了作

者高雅自适的生活情趣。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写陋室清幽宁静的自然环

境。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陋室来往客人的情趣之

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的情趣、超尘绝俗的胸襟,怡然自得的神情。

分别用一字概括陋室的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的特点:幽、雅、安。 4、品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句中“上”、“入”二字的妙用。

“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 达到了化静为动的效果;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5、分析下面一句话的言外之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作者是否不喜欢听音乐?(从“调素琴”可以得出否定的回答。)“调素琴”跟“丝竹之乱耳”有什么区别?由此可见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态度。

4

无丝竹之乱耳,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案牍之劳形。

正面——实写

反面——虚写

高雅脱俗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作者借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杨雄的屋舍来类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杨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说明自己也有他们一样的德操与才能。

7、品味文章的寓意。

所谓“寓意”,主要是指作者的志向和抱负,这是托物言志文章的核心。

练习二 《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 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何陋之有”一句,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后一句,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即本文开头所说的“惟吾德馨”。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8、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9、作者一方面写自己的心静体闲,一面又暗示自己要再展才华,兼济天下,是否矛盾?为什么? 作者一方面是向朝中当权的保守派显示自己并没有遭受打击郁闷寡欢;另一方面,是等待时机,再图报效国家。

不慕富贵

10作者写陋室不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拓展与巩固

1、在充分领略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后,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明确:性格、志趣的产生与时代是密切相关的。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权;朝廷上,牛、李两党互相倾轧,妒贤害能,任人惟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只能独善其身,保持自己高洁的人格,特立独行,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资料链接:关于本文的“文外曲致”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已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题》中有所流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

5

至于“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的意义”这个问题,可肯定,也可否定。

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深。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周恩来在人群嘈杂的闹市区读书)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有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包括自身修养,精神境界以及树立道德标准。作为一名当代中学生,有义务,也必须树立继承中华优良传统的思想。我们必须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的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联系现实,发表见解

设喻引题

水龙

喻喻

陋室德馨

你觉得下面的学生铭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陋室铭

环境清幽(景幽)

陋室不陋

交往高雅(人雅)生活恬适(事安)

古贤自喻

陪衬比喻

反问点题托物言志

安贫

乐道高洁傲岸

4、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就是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课堂练习

(一)找出课文中对偶句: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调素琴,阅金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二)《陋室铭》诵读指导要点示例:

第一层中,前四句是铺垫,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作者的正意。

第二层写“陋室”。“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读时须一事一顿。六句中有虚笔,虚笔读得轻一些,才有韵味。

第三层是结束语。“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制造悬念),然后用肯定的语调读末两句。本层也可用调侃语调读,要读得有点韵味。

6

五、作业

背诵默写课文。

导学反思:

第三课时 (总第29课时)

导学要点:学习《爱莲说》 1、指导朗读; 2、疏通文意。 一、导入

荷花--花中仙子。

莲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殊不知,莲花还是高洁的象征呢,这恐怕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①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洲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资料链接:写作背景

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文学家,人品高尚,胸怀洒落。任南康军地方行政长官时,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文章。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谈谈爱莲花的道理。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托的是莲花的形象,言的是君子之志)

荷花欣赏

《爱莲说》视频资料

7

经典朗诵《爱莲说》ppt 视频朗读

练习五 “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

1.何陋之有? .

2.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8

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 友人惭,下车引之。 .

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熟悉“之”字的几种常见用法。 参考答案:1. 宾语前置标志。 2. 助词(“的”)。 3. 取消句子独立性。 4. 代词。 5. 代词。

作业:熟读课文成诵

导学反思:

第四课时 (总第30课时)

导学要点: 1、探究思考 2、拓展与巩固

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整体把握

文中莲的现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者正是从这个整体出发,得出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这个结论的;又据这个结论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

作者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只喜爱莲花呢?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气质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有种种美德,我们无法尽知,而只能通过莲的形象来探求。

莲的形象的象征意义:

具体地说,“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俗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

“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

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9

前一部分,对莲高洁的形象铺排描绘;

后一部分,揭示了莲的喻义,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菊花

水仙花

草松树

二、衬托的手法

“衬托”是用某一种事物来衬托另一种事物。用来衬托的两种事物通常有主次之分(类比则没有)。衬托的运用有种种不同的情况,有时可以区分为正衬、反衬,有时则无法区分。

《爱莲说》中,以“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应属于反衬,但“菊之爱”究竟属于何种衬托,就很难说清。“菊之爱”有两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地里的人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从前一重意义来看,本文作者与之相反,他不赞成避世,而主张入世;从后一重意义来看,则“菊之爱”与“莲之爱”亦似有相同之处。据此,我们不妨说作者以菊来烘托的本意也许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

10

在污浊的世间不随波逐流,永远保持自己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不做独善其身的隐者。

三、揣摩语言

下面语句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作者这种写法颇似“一字褒贬”,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此外别无贬辞,但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

作者再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莲,花之君子者也。 (主旨句)

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你认为名人或身边的同学中有这样的例子吗?试着说一两个。

这句话表面上是说生长环境的污浊,可莲却不被淤泥沾染;实际是说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名人的:像鲁迅在日本东京留学时不与清国留学生一样赏樱花、学跳舞,努力读书学习。 身边的:在非主要学科考试也不舞弊,不与一些同学一样追求名牌等等。 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品格”的高下是:(1)莲,(2)菊,(3)牡丹。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

作者认为“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同意不同意均可,只要能答出新意,理由充分即可,比如不同意,我认为牡丹才是花中君子,它不为恶势力屈服,虽遭贬,仍不改其志,按照自身的规律开花。嬴得花中美誉。等等。

《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三种:隐逸的人生观;贪图富贵的人生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小结: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四、拓展

11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江南曲

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兰花:高洁

竹子:虚心有气节 红叶:历风霜而愈红

五、课堂练习 1、口头练习

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些有寓意的植物,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

例:我喜爱梅花,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

说:我喜爱„„,因为它是„„,„„。 2、练习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爱莲说》诵读指导要点示例

①本文前一段介绍情况,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发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②前一段首句是总说,当用提顿语气读;“可爱者甚蕃”要读得分明。以下依次说菊、牡丹、莲,其间应有明显的停顿,“牡丹”后的停顿要长一些,因为以上皆铺垫,以下才是正意所在。

③“予独爱莲之……不可亵玩焉”这个长句是有层次的。“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要轻读。以下可分三层,即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要读出层次感。前两层亦可用描写语调读,有审美感情,读后作稍长停顿,再出末句,以突出莲的品格。

④后一段可分两小层(找出划分的标志,即“噫”字):前一层是三个并列句,以人为喻,分别指出菊、牡丹、莲的品格,要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读出;前两句要读得轻些,后一句当重读。后一层用菊、牡丹、莲的不同遭际来批判世风,全用感叹的语气读,但其间又有细微差别:“菊之爱”一句有惋惜意,“莲之爱”一句有慨叹意,“牡丹之爱”一句有讽刺意。

⑤读毕再让学生找出前后段中互相照应的句子,例如“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跟“莲,花之君子者也”。

12

结束语

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做一个君子。其实,关于莲花的知识还有很多,如莲花的历史、品种;莲叶的防水技能,与莲有关的诗词、歌曲、谜语,著名的赏荷胜地,莲与佛教的关系等,共同构成了丰富的莲文化,课后我们要多收集这方面的资料,我们再找个时间进行交流。

六、作业

练习四、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导学反思: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