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内涵层次阐释到战略系统构建

从内涵层次阐释到战略系统构建

摘要 对学校特色内涵进行解析,提出了学校特色的三层次说:学校核心特色层、外显特色层、场域特色层。以某学校为例,对学校特色建设战略系统进行了要素分析,探索与特色内涵相呼应的战略:文化战略、CI 战略和整合传播三重战略。

关键词 学校特色建设;学校核心特色;学校场域特色;CI 战略;整合传播战略;山西省实验小学

学校缺少办学特色是我国基础教育生态系统的真实写照。目前学校特色建设涉及的现实困境主要有两点:一是理论层面对学校特色内涵的阐释尚未形成共识;二是对怎样建设学校特色,即建立起一个具有操作性的学校特色建设战略系统的工作亦无成熟经验。为此,本文在建立学校特色内涵的三重结构的基础上,着力于构建学校特色建设的战略系统模型。

一、认识学校特色内涵的三层次:核心层、外显层、场域层

很多学者都将学校特色的内涵界定为学校独特的个性,认为学校特色就是学校的个性表现。对于何谓个性,从哲学意义上将其视为区别于其他个体的本质特征的总和。这就导致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学校特色仍然是一个抽象的术语。笔者在深入研究各种关于学校特色定义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关于学校特色内涵的三层次说,对学校特色内涵的层次进行初步划分和解释。

1. 学校核心特色层

学校核心特色层是学校特色内涵结构的最深层,学校核心特色主要表现为学校文化中的基本假设、学校核心价值观以及共享的心智模式。

首先,学校特色的核心层是学校发展的总动力和总动机。带有明显的学校个性特征的学校各项工作以及学校组织成员的行为表现等,都是由学校的核心特色决定和制约的。

其次,学校的核心特色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组织成员共享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

心智模式等,是以默会知识或是隐性知识的形式储存在组织记忆当中,可以通过组织学习获得、转化和创新。因此,学校核心特色是独特的,排他的;是稳定的,可传承的;是动态的,可创新发展并不断丰富内涵的。

再次,学校特色通过每个人而存在。学校特色存在于学校每个个体当中,因此,学校特色不是没有生命的框架和口号。学校成员个性活跃程度和创造力程度,是学校特色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学校特色的形成正是学校富有创造力和个性的行动者在办学过程中,与内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不断选择和创造的结果。

2. 学校的外显特色

学校的外显特色,是学校特色的载体层,是学校核心特色的外化。研究者对外显特色有不同的划分方式。笔者依据便于观察、操作和改进的原则,将学校的外显特色初步划分为理念、行为、制度、结构、技术五大范畴。

理念范畴,包括特色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学校发展目标等。这些理念只有来源于学校特色的核心层,才不会仅仅是文字表述和宣传标榜。同时,即使某一学校对理念的表述与其他学校没有差异,也往往会由于人们做事的思维方式、组织的假设以及组织成员在潜意识中所遵循的教育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不同,而取得不同的效果。

行为范畴,主要包括教学行为,校长和其他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行为,学校组织的宣传行为,教育科研活动或是专题型传播活动的开展等。构建与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相一致的富有识别度的行为方式,不仅关乎个性彰显和学校形象塑造,而且关乎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理想的最终实现。

制度范畴,是指由准则、价值观和各种规范构成的学校组织运行的社会框架。不仅包括成文的校纪、校规、奖惩规则,还包括不成文的行为规则、学校传统和共同的行动逻辑等。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包括一切为组织生活提供稳定性和意义的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

-认知性基础要素,以及相关的活动与资源。尤其文化-认知性要素更是深入特色的核心层,对于组织与行动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这些制度要素对学校成员的行为产生约束作用,使学校成员了解和养成在此地做事的方式,进而在无意识中使得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表现出学校个性。

学校的组织结构,指学校系统内各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校特色建设是学校本质上的改进和变革,所以,我们在学校特色建设中应该设计最为合适的组织结构,以使学校办学理念的传播和学习,可以得到人格化的、无阻碍的和具有弹性的结构支持,使学校特色向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

技术范畴,这一范畴涉及学校日常运作的计划、操作、程序和控制,包括如资源的利用、课程的设置和安排、组织政策陈述和环境布局等。这个范畴的外显特色直接展现在观察者面前,最容易被感知。但是这种具体化、视觉化和器物化的外显还不能象征学校特色。外显和象征之间存在着象征化过程。所谓象征化的过程,即是从徽标、校训到校本课程等,真正浸入人心,被教师所接受,并内化为组织成员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的过程。所以,只有蕴含深层次的理念内核,技术范畴的外显才能表征特色。

外显特色具有直观性和可塑性,可以在学校内、外传播。但如果没有涉及特色的核心层面,那么外显层面的特色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同时,外显特色的构成要素的某些部分也可以转化为核心特色,这主要通过组织成员延伸和重构组织的隐性知识系统而实现,学校的特色内涵也因此不断得以丰富和清晰。

3. 学校的场域特色

根据开放系统理论,组织不是运行在真空中的自在的主体,它必是嵌入一定的环境当中,并同周围的环境之间存在着动态互动的关系,由此不断地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一所学校具有什么样的特色和个性,不是由学校自封的,而是在与受众互动交流过程中,

所形成的受众对学校的一种印象和评价。学校的场域特色就体现在学校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中,这种关系表现为受众对于学校特色的认可、信念和美誉程度。

学校场域特色塑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建立学校特色与公众关系,以及处理好学校和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的过程。学校场域特色的建立依赖于受众的认可和信念,而这种信念和美誉建立的基础在于受众对学校产品,即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能够满足学生家长和受教育者多样性的需求。所以,学校必须了解社会的期待,并有相宜的举措,并与学校特色相关主体建立长期的、稳定的沟通与联系,唯有这样特色才能生成,政府、家长、学区和社区等利益相关者才能成为学校特色创建的参与者、支持者和维护者。

综合以上认识,本文构建了由核心层、外显层和场域层组成的学校特色内涵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二、系统分析:学校特色建设的战略选择:文化战略、CI 战略、整合传播战略 与上文由内而外的学校特色的内涵层次相呼应,学校特色的建设由内而外的战略组合系统包括三大战略类型:文化战略、CI 战略和整合传播战略。下面笔者将结合对山西省实验小学的质性研究结果对系统模型加以阐释。

1. 文化战略

文化战略是学校特色战略的源泉和灵魂。为了探索山西省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实小)是如何实施文化战略的,笔者对于访谈结果进行了类属分析,由此发现:

第一,文化战略的关键是凝聚共同的假设、信念和价值观。实小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德育美学观指导下的育人价值观。“我知道,我体验,我能行,我美丽”的校训体现了实小的育人取向。紧紧围绕在学校价值观周围,组织成员在进行各方面实践时所共同持有的信念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美唤醒情感,从“这样做是对的”到“这样做很美”,激发、提升人格的巨大力量,以美育德、以美育人。

第二,实施文化战略就是不断优化组织共享的心智模式。实小通过致力于营造崇尚教研的氛围、注重教师专业成长的氛围、只要努力就能自我实现的公正的氛围、师际关系和谐的氛围、团体协作的氛围等实施文化战略。这种文化氛围鼓励了组织成员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激发了组织学习与求知的欲望,消除了工作上缺乏积极性与创造动力的障碍,并有力地激发了学校成员个性的活跃程度。由此,文化战略作为学校核心特色战略构成,使学校特色得以不断积淀、传承、创新。

2. CI战略

CI 战略作为特色建设的战略要素之一,帮助学校从理念、行为与视觉上树立个性形象,是学校建设外显特色的有力武器。CI 战略包括三个系统:理念识别系统(MI )、行为识别系统(BI )和视觉识别系统(VI )。

学校理念识别系统(MI ),是指学校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不断总结和提炼从而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具有学校特色的观念体系。山西省实验小学的办学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并以“有文化,会学习;有修养,会做人;有能力,会创新;有个性,会合作”为育人目标。它们是实小基于共同愿景的学校战略规划。实小利用MI 找准学校特色发展定位,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

行为识别系统(BI ),是统筹策划一整套与学校理念相一致的制度规范和活动,使得学校成员的行为带有学校特色的烙印。实小通过一系列开创性活动的开展,使办学理念充分渗透到学校成员的行为中去,使师生的一言一行都体现着自信、自豪和美丽。

视觉识别系统(VI ),是针对外显特色层面技术范畴所实施的战略,帮助学校营造独具特色并富有育人功效的校园环境。在德育美学观的指导下,实小为同学及教师们提供一种时时处处感受到美、感受到爱的环境教育。VI 帮助实小塑造了可一眼辨识的内外一致的学校形象。

3. 整合传播战略

学校特色的整合传播,先要从内部做起。学校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组织氛围是赢得公众信任和美誉的基础,也是对外推广学校特色一系列活动的基础。此外,学校形象的塑造与整合,对外的公关也必不可少。实小注重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致性。学校开办了家长学校,积极邀请家长听专家讲座,并定每周三为“家长接待日”。学校还创造各种机会,使学生参与广泛的社会实践。多样化的方式使教育真正实现了立足学校,联系家庭,走向社会。通过整合传播手段加强特色推广,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教育合力。

根据三大战略对不同层次特色建构发挥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本文构建了学校特色建设战略组合的模型(如图2所示)。

同前文学校特色内涵相呼应,文化战略处于核心地位,只有学校形成从内向外辐射的文化场,学校核心特色才能对内形成共识,对外获得美誉度和社会认可。C 战略处于中间层,一方面,CI 战略帮助核心特色通过学校制度、行为与环境等诸多方面外显出来;另一方面,只有扎根于文化战略,CI 战略才能浸润人心,帮助外显特色向更高层次的核心特色转化。最外层的是整合传播战略,直接面向社会公众,使得公众和各个利益相关者更加了解和支持学校,从而使学校特色得到社会更多的美誉和认可。在学校特色建设过程中,管理者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自由选择特色建设的战略组合。

中华资源库信息备考中心策划组 201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