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往往也是文学上的高手.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往往也是文学上的高手。

司马迁的《史记》留下了千百人物的鲜明形象:帝王将相,谋臣策士,游侠优伶,鸡鸣狗盗。时过两千年,光彩犹在。

《资治通鉴》是编年史,不以人物的传记为主体,但也常有妙笔刻画,有时寥寥几十字,便是一篇绝妙的微型小说。试举一例。

武则天当政时期,为了巩固女皇的统治屡兴大狱。公元692年,一场迫害大臣的所谓谋反案涉及了名臣狄仁杰还有崔宣礼等数人,狄仁杰据理申诉,武则天有心赦免从轻发落。于是在金殿上展开了一场争论,那些应运而生的酷吏主张杀,正直的大臣则极力反驳。在这些大臣生死攸关之际,史学家笔头一转,出来一个小小的插曲,记叙了崔宣礼的外甥霍献可的一番表演,原文只八十字,不妨引载一下。

殿中侍御史霍献可,宣礼之甥也。言于太后曰:“陛下不杀崔宣礼,臣请殒命于前。”以头触殿阶,血流沾地,以示为人臣者不私其亲。太后皆不听。献可常以绿帛裹其伤,微露之幞头下,冀太后见之以为忠。

全文写了两个入木三分的精彩细节。一是霍献可为了显示他不徇私情与舅舅截然划清界限,死乞白赖地坚请杀崔宣礼。声称若是不杀,他就死,何等毅然决然,公忠体国。当然,他并不真舍命,但也很豁得出去,到了碰头流血的地步。二是事后继续发挥这场自鸣得意的表演效果,他常装模作样地用块绿绸子裹着额上的伤,最妙的是偏把绿绸在帽檐下微微地露出来,好让武后看见不忘他这次表现。你瞧,这绸子的颜色和搁的地方!真是苦心孤诣,怎生想出?

八十字!活画了一个在政治风云中的官场小丑,卑鄙的灵魂,恶心的形象跃然纸上了。这是犀利的史笔,也满可以算得上是一则纪实的小小说。

霍献可原不是要人,谈不到历史上名垂千古,即使在这一案件的风波中,他也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尽管他极尽表演之能事,以武则天的明察善断也未必拿他当回事。但他无疑是政治舞台上的一种类型,司马温公颇具慧眼匠心,不惜在这部记述历史大事的巨著中,稍带给了他一笔。八十字的刻画,足以使他不朽了。千载之下,我们读来,仍感到这位霍献可丑相毕露,可笑,可鄙,可悲,印象至深。也很有似曾相识,并不陌生之感。谁说历史就只是历史呢?

当然,这则小小说的作者是否可算到司马光的头上还可研究。一部《资治通鉴》浩如烟海,许多人参加了这个大工程,司马光是个主编。如果只因为他是大学士请他挂个名领个衔,或者不过听听汇报,作点可有可无的原则指示,并不亲自动手,那么称之为司马光的小说,显然不当。但他为此书穷竭几十年时光,日以继夜,可以说从原始资料的阅读到材料的精选和文字的仔细斟酌加工,都是动了手的。他不是个甩手掌柜,所以我姑以名之。

1.本文主要就司马光的一篇短文发表议论,可为什么要在第二小节里插上一段《史记》的评述呢?回答不超过25个字。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真是苦心孤诣,怎生想出?”这句话产生了怎样的修辞效果?回答不超过30个字。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3.“这是犀利的史笔,也满可以算得上是一则纪实的小小说。”为什么这样说呢?请你写出两点理由。

理由①:                          

理由②:                          

4.“谁说历史就只是历史呢?”这句话含意很深,含意是什么呢?请根据前文的提示加以回答,不超过25个字。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5.对照原文,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三项是   。

A.“光彩犹在”四字意在赞美《史记》一书中形形色色的正面人物形象。

B.“应运而生”一词,意在惊叹特殊时代产生了特殊人物。

C.“八十字的刻画,足以使他不朽了”,这既是惊叹司马光的文字功力,又是嘲讽霍献可终成历史“名人”了。

D.“他不是个甩手掌柜”,这是在暗中批评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挂名领衔,不务实际。

E.《资治通鉴》虽是一部著名的编年史,但也不乏有一批绝妙的微型小说。

        

阅读答案:

答案:见详解解析:

1.目的是使作为判断的第一小节更有说服力。或主要是照应第一小节文字,否则“往往” 二字无处生根;2.(1)作为反问,感慨人世间竟然还有如此无耻之人。(2)作为反语,讽刺霍献可为取得武则天宠信,竟到了挖空心思的地步。以上两个答案可任取其一;3.(1)因为这史料充满了故事性、趣味性,堪与小说媲美;(2)因为这史料中的主人公性格鲜明,具有典型化,堪与小说媲美;(3)因为这史料中的人物极具文学的形象性,堪与小说媲美;(4)因为这史料中有两处精彩的细节刻画,堪与小说媲美。以上答案可以任选其二;4.像霍献可这样的人物历史上有过,现代社会中也出现过。或:霍献可这类人历史上有,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见过了;5.ABE

提示:

1.做此题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尤其要结合第一小节相关的语言文字。如“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以及“往往”二字。正因为如此,如果没有司马迁的《史记》一例,仅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一贯到底,那么上述的相关文字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给人以莫名其妙之感。明白了这一点,可以总结答案了。

2.解此题首先是要能看出这句话采用的哪一种修辞手法,其次可结合上一句话“最妙的是偏把这绿绸在帽檐下微微地露出来,好让武后看见不忘他这次表现”,这就是目的,为了取得武则天的宠信,简直到了不要脸皮的程度。明白了这一点,再看“真是苦心孤诣,怎生想出?”这里用了两个修辞。一是反语,一是反问。结合前一句话,可拟就答案。

3.解此题要借助原始资料,仔细琢磨,为什么称这则史料也可以算得上是一则纪实的小小说呢?再去考虑小说中有哪些特点与之吻合。的确,史料反映的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可这则史料写得很有特点,这些特点与小说的一些特点很相似,所以作者称之为“也可以算得上是一则纪实的小小说”,有哪些特点呢?换言之,有哪些理由支持这一说法呢?试着回答就行了。

4.此题题干告诉我们,“根据前文的提示”,前文有什么提示呢?请看“千载之下,我们读来,仍感到这位霍献可丑相毕露,可笑,可鄙,可悲,印象至深。也很有似曾相识,并不陌生之感”。这里就有鲜明的提示。“千载之下”四字,把议论的时代一下子拉到了今天;“也很有似曾相识,并不陌生之感”,这是有感而发的语言。明白了这两点,可以作答了。

5.解此题首先排除A项,因为原文的“光彩” 二字,指的是《史记》中留下的千百人物的鲜明形象,这些人物当然不可能都是正面人物。其次排除B项,因为从原文来看,“应运而生”一词的运用并无惊叹之意。最后排除E项,《资治通鉴》既是一部编年史,就不可能有微型小说记载其中,因为微型小说的重要特点是虚构,更不要说有“一批小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