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歌发展脉络复习

诗歌发展脉络复习

简述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

春秋《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本诗歌总集,反映黄河流域的社会面貌,开创了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长江流域产生了《楚辞》。使用楚方言,描绘楚国风貌习俗,有浪漫主义色彩,与《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成为中国两种文学创作路线的源头。

汉代乐府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产生不少出色的叙事诗。东汉文人模仿乐府民歌,创作了一批五言诗,后来统称为“古诗”。到魏晋时代,五言诗的发展日趋成熟,同时还产生七言诗体。

魏晋南北朝陶渊明、谢灵运寄情于山水诗酒,田园山水诗应运而生。以沈约为主的“永明体”作家强调诗歌声律,为唐格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唐朝“安史之乱”前国势强盛。诗歌充满积极进取精神,扫除前代浮靡习气。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派,描绘壮阔苍茫的边塞风光;以王维、孟浩然为首的田园诗人,描绘自然风光,体现诗人宁静的心境;李白诗歌豪放的个性,大胆的夸张手法,清新自然的语言,深深影响后世浪漫派诗人。

“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而衰,浪漫主义热情减退,代之而起的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杜甫的诗充满忧患意识,反映了时代的面貌。白居易以通俗浅显的文字揭露现实,批判时弊,继承现实主义的写作路线。韩愈、孟郊、贾岛在艺术上标新立异,诗风奇特幽冷。杜牧、李商隐、温庭筠为代表的晚唐诗人,讲究诗歌的艺术技巧,但不少诗作因过于晦涩难懂,使诗歌无法引起平民百姓的共鸣。

宋诗继承唐诗的传统,但内容多议论说理,以致显得枯燥无味。

词在唐代已于民间流传,晚唐五代,温庭筠、韦庄、李后主等名家辈出。北宋的晏殊、欧阳修的词的内容离不开男女恋情,风格流于浓艳华美;柳永、苏轼使词脱离了篇幅短小的小令,出现较长的慢词,容纳更丰富的内容,使词的发展得以成熟。

南宋面对外族入侵,许多词人如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写出了激情澎湃的爱国词章。南宋后期时局较平稳,词回复到男女艳情的传统题材,以姜夔为代表的词人上承北宋周邦彦的词风,讲究章法、音律,文字精雕细琢,思想内容贫乏,使词体发展日渐衰微。

元代 曲成为文学主流。曲的文字、结构、音律,都较诗词严格。特色是自然通俗,内容充满现实色彩与消极情绪,文字多俚词俗语。 明、清诗歌模仿唐诗,难有突破;词在清代虽有中兴,但无法超越宋词。

清末为推行政治革新,掀起文学改革的浪潮,古典诗歌一变而为自由体的白话“新诗”。经胡适的尝试,徐志摩、闻一多等倡导新诗的格律,郭沫若、臧克家等的努力经营,新诗的发展终于向前跨了一大步。

一、先秦

《诗经》起源、内容、表现手法

《楚辞》起源、内容、特色;屈原作品风格、地位影响;作品《离骚》。

一、《诗经》的起源

远古时代民间流传的歌谣分散各地,经采诗官搜集整理,编成《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本诗歌总集。产生于公元前十二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反映了这六百年间的社会生活、风俗礼仪、政治状况、男女关系、劳动情形。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民间歌谣。《诗经》在孔子时称为《诗》。到了汉代,由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凡经孔子整理过的书都叫“经”,所以出现了《诗经》的名称。

二、《诗经》的内容

据说《诗经》经孔子删定后,收录的作品共305篇。

o 内容分三类:

“风”是从十五个国度搜集起来的民间歌谣,所以又称为“十五国风”。其中除了“周南”与“召南”两“国”的歌谣是长江、汉水流域的产品之外,其余十三国风全是黄河流域的作品。

“雅”是反映贵族生活的宴会乐章。分为“大雅”与“小雅”,“大雅”是朝廷或举行盛大宴会时演奏的乐章,“小雅”是普通宴会所奏的乐章。

“颂”是敬天地、拜祖宗时的祭祀乐章,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o 内容与歌乐舞的关系:

“颂”-歌舞。更接近原始的文学形式,是歌、乐、舞三位一体,既要用乐器,也要加上动作的歌舞。

“雅”-歌唱。与舞蹈分开,是一种用乐器拍和的歌唱。

“风”-清唱。脱离了音乐与舞蹈,是一种不必配音乐的清唱。

三、《诗经》的写作特色

o 三种写作手法:

“赋”是直接的铺陈叙述,如实地把事情说出来。

“比”是比喻,把所要描写的事物更具体生动地刻划出来。

“兴”是起兴,先由别的事物写起,引到所要写的主要对象。如《诗经》的首篇 《关雎》就采用这种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人以河中小岛雌雄和鸣的雎鸠起兴,写一个男子对一位采荇菜的美少女的思念。

o 诗作内容:抒发个人的失意和忧伤;表现军中的厌战思乡之情;男女恋情

o 风格特点:节制婉转,委婉曲折。影响了中国诗歌以含蓄为美的审美精神。

o 体制:四言一句,看似呆板,但用双声如“参差”、叠韵如“窈窕”、象声词如“关关”、叠句如“窈窕淑女”一再出现,使整齐的句式具有变化;反复咏唱的手法,使诗人的情感发挥更透彻,加强了节奏感与感染力。

四、《楚辞》的起源

《楚辞》产生于战国时的楚地。汉朝刘向整理。把战国时楚国人屈原、宋玉以及汉朝贾谊、庄忌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因作者多是楚国人,定名为《楚辞》。

五、《楚辞》内容与形式的特点

《诗经》的作品,作者多是不知名的民间诗人,但《楚辞》里的诗作,多是知名文人。写作时代是公元前四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之间,反映战国末期至西汉初期的历史面貌。

《楚辞》产自长江流域,内容具有强烈的文人诗色彩,以抒发个人理想、想象力丰富为主要特征;诗中加进了许多楚地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物习俗,带着浓烈的楚文化色彩以及楚国特有的浪漫悲壮的抒情风格,与《诗经》朴实简约的风格截然不同。

形式上,《楚辞》受散文形式的影响,打破《诗经》四言为主的句式,以五、六、七言为主要句式,句法灵活多变,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及楚地方言,对后世杂言诗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六、屈原

生平与创作 战国时楚国人,出身贵族,曾任楚怀王的左徒。内政上主张法治,任用贤人;外交上,主张联齐抗秦,遭亲秦派反对。屈原的诗篇,主要有《离骚》、《九歌》、《九章》和《天问》。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373句,共2490字,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前半部是诗人从自己的家庭世系、品格、修养和理想写起,回想协助楚怀王进行政治改革的经过及被人诬陷的遭遇,表明自己在混浊的时代里也绝不同流合污的信念。后半部写的是自己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全诗揭露并谴责楚国政治的黑暗与社会的混浊,充分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热爱国家、疾恶如仇、坚贞不屈的高尚人格。

《离骚》植根现实,极富幻想。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传说,把历史、人间、天界、现实、幻想交织在一起,创造出奇特瑰丽的奇幻境界。整首诗气势宏伟,在抒情之中又有情节的发展。它词汇丰富,多用对偶句,在整齐的句式中有变化。影响 屈原开创了中国诗歌由《诗经》的写实到《楚辞》的浪漫传统。他用楚文化写成的“骚体诗”,完成了一次诗体的革新,为汉赋、骈文、五七言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汉代

乐府诗内容、特色。

一、乐府诗的内容

汉武帝时委任音乐家李延年设立一个专门掌管音乐的机构,采集整理各地民间音乐与歌词以便在朝廷宴会时呈献,这个机构称为“乐府”。 乐府机关所采集谱曲的民歌,以及由官方聘用的文人所创作的歌诗,叫做乐府诗。

汉代乐府民歌至今只留存四十多首。内容有:

o 揭示战争的残酷,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

o 描述婚姻与爱情,如《孔雀东南飞》、《上邪》。

o 刻划社会上贫富悬殊、民间疾苦的现象,如《孤儿行》、《鸡鸣》、《东门行》。

二、乐府诗的特色

汉乐府民歌,叙事诗在诗坛占主要位臵。

体裁上 以五言为主,也有七言与杂言,形式自由,句式参差,篇幅长短不一,有小诗如《江南》,也有长篇如《孔雀东南飞》。

叙事手法上 剪裁方面,有些选取一个场面,有些截取一个情节,有些甚至铺叙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以对话推展情节,表现主题,是普遍采用的手法,代表作《陌上桑》。

铺叙 通过铺写她的衣服、饰物,以及身边的人见到她时的惊艳神态衬托采桑女秦罗敷的娇美。

对话 通过对话表现太守的骄横无耻、罗敷的勇敢坚贞,以及太守下属来回奔跑的神态。罗敷在太守面前夸耀自己的丈夫官位高、才貌出众,让太守不敢对她存非分之想。

从《陌上桑》来看,乐府诗具备剪裁适当、对话生动、注意细节描写、善于应用烘托手法、语言朴实的特点。乐府民歌的五言、七言(杂言)体,后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诗歌里最重要的形式。

三、唐代

唐诗的发展概况与特色;

代表诗人的诗风与作品。

一、唐诗发展概况 概况: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诗歌数量多、质量高,后代难以超越。

数量 立国不到300年,留传下来的诗歌接近5万首,诗人达2200多人。

文体 南朝开始的新体诗,到唐代定型的律诗或绝句已渐完备;汉乐府已发展为新题乐府的叙事诗和长于抒情的七言歌行。

内容 生活背景不同的诗人用生花妙笔反映社会的不同层面。有边塞景观、田园风光、奇异的幻境、残酷的现实。

艺术 诗人辈出,各具风格,创作手法多有创新。 发达的原因:

o 隋唐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唐朝前期的太平盛世为文学创作与鉴赏提供了物质条件。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文化交流频繁,使诗坛呈现多彩的风格与流派。

o 诗歌体制有它的发展规律。四言诗起于周初,五言诗起于汉代,七言诗与诗歌创作音律的理论萌芽于魏晋南北朝,到了唐朝律诗、绝句正式登场。

o 国家政策对诗歌的发展大有帮助。科举制度以诗赋为考试内容;唐朝历代君王本身也喜爱写诗,造成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提高了诗人的社会地位。 体制特点:

o 字数整齐划一:除杂言体外,五言、七言字数严格规定。 o 句法限制不同:绝句四句、律诗八句。

o 对偶要求明确:律诗、绝句两句为一联,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偶。 o 声律要求严格:押韵-每联句尾押韵,须同押一韵,不可随意更换。 平仄-一句中平仄相间,上下句平仄相对。 唐诗的分期

明代诗人高棅在《唐诗品汇》中把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 初唐-准备阶段

o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内容充实、格调健康的作品改变文风,但未真正洗尽齐梁浮华委靡风气。

o 陈子昂打着复古的旗号,要求文学作品具有鲜明饱满的感情和朴实有力的语言,在创作理论与实践上给唐诗开创了新风气。

o 沈佺期与宋之问继承了永明体关于音韵声律的研究,使律诗定型,律、绝两种诗体在盛唐得以大放光芒。

盛唐-鼎盛时期

o 初唐时确立的各种诗体,此时已完全成熟。

o 出现两大流派:边塞派-高适、岑参、王昌龄;

田园派-王维、孟浩然。

o 李白与杜甫:各种文体在他们手中都运用到出神入化,李白的七言歌行显现宏伟豪迈的气象,杜甫的乐府叙事诗呈现唐玄宗时代历史转折的真实面貌,把唐诗推向全面繁荣的高峰。

中唐-走向衰落

o 沿袭前代诗风,缺乏新意,呈现不景气。

o 中唐后期40年间,韩愈、柳宗元、孟郊、李贺、贾岛诗风奇异险怪,独具一格;

o 白居易、元稹倡导“新乐府运动”,重视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语言通俗易懂,深入人心。与韩、孟崇尚险怪的作风大不相同。

晚唐-日渐衰颓

o 诗歌内涵由注重现实人生转向注重个人感受,有较浓厚的感伤气氛; o 表现手法上出现效仿齐梁时代讲究词句华丽的倾向。

o 李商隐的七律充满朦胧的意象美;杜牧的七绝忧郁深沉,清新流丽。

二、唐代著名诗人的诗风及作品

王维

字摩诘,出身官僚家庭,母亲长年吃斋念佛,对王维的思想影响很深,他的字就是取自《维摩诘经》。官至尚书右丞,有《王右丞集》。 王维擅长各种诗体,尤以五律与绝句成就最大。 诗分前后两期:前期充满抱负与理想,关注时局发展,思想较积极,作品具有现实意义。写过不少边塞诗如《陇西行》、《从军行》、《使至塞上》等多慷慨激昂,抒发了边防将士保卫国家的英雄情怀。 后期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写下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如《竹里馆》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有浓郁的佛教禅味,后人称他为“诗佛”。

在唐代诗人中,王维多才多艺,精通音乐、佛理,绘画,除了以禅理入诗,他的诗描景状物精细传神,苏东坡赞誉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42岁,唐玄宗下诏李白入京,但只是要他为宫廷写作诗文,不让他过问朝廷政事。他无法施展政治抱负,又因他本性刚直,得罪权贵,便上书辞官。安史之乱爆发,他参加永王李璘幕府,朝廷指李璘谋反,李白受牵连流放,途中遇赦。从此过着困苦漂泊的生活,最后在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中病逝。 思想-复杂,他既有儒家“兼善天下”的观念,希望建功立业;又有道家的主张,追求绝对自由;还受游侠思想的影响,乐于救危扶弱。 内容-丰富:有表现怀抱远大理想却怀才不遇的《梁甫吟》; 有关心民间疾苦的《丁都护歌》;

有强烈反对侵略战争的《战城南》;

有赞颂祖国壮丽山河的《蜀道难》;

有歌颂纯真友情的《赠汪伦》。

不管是什么题材,李白的诗个性鲜明,有丰富的感染力。

特色-感情热烈奔放,个性鲜明突出。他放任不受拘束的个性使他容易与权贵发生冲突。《将进酒》最能代表他这种豪迈奔放的特色。

-想象奇特丰富,夸张大胆新颖。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不论写景或抒情,李白都将现实变形夸张,手法大胆又新颖。 -语言自然流畅,质朴清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就像平常的日用语;又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李白擅长形式自由的乐府诗和短小精炼的七言绝句。不论是长篇还是短章,李白的诗都倾注了鲜明的个性,铸造出新奇的意象、新颖的语言、创新的技巧。不仅启发了同时代的诗人,也深深影响后世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诗人。

杜甫

字子美,出身官宦家庭,祖父是唐初著名诗人杜审言。

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一生抱着忠君爱国,为国效命的理念,时时刻刻都忧国忧民。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动乱年代,加上求取功名的道路坎坷不平,深深体会到民间的疾苦。他的诗在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

苦闷之余,往往紧密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他的诗作,就可以看到安史之乱前后的生活现状与历史面貌,所以后世称他为“诗史”。 安史之乱前,他写的《兵车行》和《丽人行》已让人感受到政治的腐败和潜伏的危机; 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三别》、《北征》,体现战火四起,民生困苦的惨痛现实。 晚年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除了呈现自己的贫苦生活外,也贯串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沉郁悲凉的风格。他以时事入诗,把个人的苦难遭遇与国家的命运交融在一起。《登高》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便很传神地体现出深秋里潦倒一生的诗人所处的困境。 讲究创新完美的语言。杜甫说自己“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概括了当时社会的尖锐矛盾;“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产生出人意料、妙不可言的效果。

杜甫说自己的诗“沉郁顿挫”,“沉郁”是指创作风格深沉忧郁,“顿挫”是指声调、词句的停顿转折。表现在作品里就是内容博大深厚,语言刚劲有力、音韵高低起伏、手法曲折多变。他精于各种诗体,无论乐

府歌行、五古、七古,或是律诗、绝句,他都能得心应手,尤其是律诗,既多又好。正因为他的诗博采各家各派的优点,是唐诗的集大成者,有“诗圣”的美誉,使他成为历代诗人学习的最高典范。

白居易

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 讽喻诗-最有价值。白居易写作讽喻诗的目的是通过某些典型事件来揭露社会问题,使政府明白民间疾苦,从而改善社会弊端。如《新丰折臂翁》描写一个老人为了躲避兵役,在深夜“偷将大石捶折臂”的惨痛故事,反映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之深。这些作品主题明确,形象鲜明,含义深刻,都极符合诗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并起着“补察时政”的作用。 感伤诗-两首名作《长恨歌》与《琵琶行》。《长恨歌》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琵琶行》把卖艺歌女的不幸与诗人被贬后的遭遇连在一起,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怨心声。 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叙事诗中。他写诗不脱谏官本色,希望下情可以上达,具有明确政治功利的目的,所以在语言上采用朴实浅白的口语,让妇女小孩都看得懂。不过,个别篇章因为题材、主题的表现需要,也出现华丽的文字,像《长恨歌》里唐玄宗苦恋杨贵妃的叙述,《琵琶行》

中用文字描绘琵琶乐声美妙的段落就是典型的例子。在白居易笔下,上自皇帝贵妃,下至小贩、老兵、歌女,每个人物都形象鲜明,栩栩如生。更难得的是诗人把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人物事件的剪裁,体现诗人的褒贬爱憎,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四、宋代

宋词的起源、发展与特色;

五代词人与北宋、南宋代表词人的词风及主要作品。

一、词的起源

词,产生于隋朝,流行于中唐,成熟于晚唐,到宋代发展至高峰。 与“燕乐”(宴乐)有关。燕乐是一种俗乐,由外来音乐和汉族传统音乐融合而成。最早的词就是为配合这种新兴音乐而作的歌词,所以才有曲子词的名称。在唐代,以琵琶为主要乐器的西域音乐大量传入内地,和内地民间歌曲结合,创制出很多动听的新乐曲,广泛流行于宫廷与民间。

社会安定,城市日渐繁荣,歌楼酒馆、私家饮宴需要音乐助兴,靠演唱为生的歌伎乐工这类行业便产生了。他们为了使唱词能够配合这种新乐曲的节拍,便从事改编或创作一些句子长短不一的歌词。原来的五、七

言诗因格律的限制,适应不了音律变化繁多的乐曲,词这种新的文学形式便代之而起。词的兴起与唐代音乐的发达、城市的繁荣有密切的关系。

二、宋词的发展概况

宋代文学中,成就最高的是词。据《全宋词》的统计,宋词约有二万首,词人一千三百多家。

北宋-三个阶段。

初期-过渡。欧阳修、晏殊和晏几道父子的词受冯延巳影响,承袭了西蜀“花间派”的词风;柳永作品除了描写男女恋情外,还反映都市生活。大量采用民间曲调加以翻新创作慢词,扩大了词的体制与题材。

中期-拓新。苏轼开拓新局面:1、题材范围扩大了,把词从“艳科”中解放出来,提高了词的地位。如怀古、记游、咏物。2、创造了清新刚健的风格,形成豪迈奔放的词风,改变了晚唐五代到北宋初年婉约的风尚。

后期-成熟。周邦彦兼采各家的优点,多用唐人诗句入诗。他精通音律,晚年曾在音乐机关“大晟府”任职,从事词调的整理与规范工作,还创作了不少新调,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典范。

南宋

南渡作家李清照经历了社会变迁,词由明丽清新变为低沉忧伤。这时,慢词盛行,数量远远超过小令,表现手法也更加多样。

前期 豪放派词人如辛弃疾、陆游、陈亮等目睹民族灾难,感到国破家亡的沉痛,写出了激情澎湃的爱国篇章。

后期 前期的慷慨悲歌的救国呼声渐趋微弱,以姜夔、吴文英、张炎为代表的词人上承周邦彦的词风,讲究章法、音律,追求含蓄完美,注重语言雕饰,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但思想内容却显得贫乏,使词体走入死胡同而日渐衰微。

三、词的体制特点

词,就是歌词,指可以配合音乐歌唱的诗。又叫“曲子词”、“乐府”、“诗余”、“长短句”等叫法。

词有许许多多的调子,叫做词牌,如《菩萨蛮》、《满江红》等。最初的词是先有词,再配上曲调,后来的人就依照已有的曲调来填词,逐渐形成了固定格式,句数、字数、用韵、平仄等都要遵照规定完成。为了反复吟唱的需要,有的词调分为上、下两段(称为“阕”或“片”),有的词调还多过两段。

四、五代词人与南北宋代表词人的词风与作品

李煜

李煜,南唐中主李璟的儿子,是南唐最后一个君主,世称李后主。公元975年,宋兵攻破金陵,李煜投降,随宋军北上汴京,从此过着囚徒的生涯。三年后他被赐服食毒药而死。

李煜是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擅长书画、音乐、诗词、散文,但以词的成就最大,有“词圣”的美誉。他的词以亡国前后为分水岭,前期他过着苟且偷安、奢侈糜烂的日子,多写宫廷寻欢作乐的生活,风格绮丽柔婉;后期他过着“以泪洗面”的俘虏生活,多写亡国的哀痛与对过去帝王生活的留恋,风格沉郁悲凉。

他的词最大的特点就是“真”,通过他的代表作《虞美人》,李煜唱出一首亡国之恨的悲歌。他的愁绪之重,只能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问句表现出来。他的词走出了花间派的影子,不再局限于男女酒席樽前的恋情,而是融入深沉的人生与世事的慨叹。经过他的开拓,词作为一种抒情诗体,境界更开阔,表现更多样化,使词在宋代文坛占了主导地位。

柳永

宋初文人多写小令,柳永是第一个创作慢词(长调)的词人,开创了写慢词的风气。

他扩大了词的题材,描绘都市风貌、歌妓生活和自己仕途失意。

创作手法上,把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不避俚言俗语,以浅白的家常语入词。代表作《雨霖铃》,把词人官场失意,一生漂泊,借酒消愁,与好友依依惜别的愁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略

五、现代诗歌

新诗的发展概况与特色。

一、五四新文学运动对诗歌发展的影响

1、新文学的抬头

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内容:A打破文言文和旧形式的束缚,把“白话文”提升到文学的“正宗”

地位。

B提出“八不主义”:

〃 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

〃 不做“无病呻吟”的文字;

〃 不用典;

〃 不用套语滥调;

〃 不重对偶;

〃 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

〃 不摹仿古人;

〃 不避俗语俗字

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内容:提出三大主义:

〃 推倒雕琢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国民文学;

〃 推倒陈腐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写实文学;

〃 推倒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通俗的社会文学。

2、五四运动的爆发

1919年4月,“巴黎和会”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各项权利,激起中国人民的义愤,五月四日,爆发了规模空前的示威运动。它是中国新旧文化、新旧思想的分水岭。最初以语言改革为号召的新文学运动也跟随着这场政治运动提出拥护“民主”、“科学”的口号,反对旧伦理、旧文学,诗坛也出现新气象。

二、新诗的发展概况

清朝末年,西方文学涌入中国文坛,掀起文学改革的浪潮。古代诗歌一变而为散体式的欧化新诗,即“白话诗”。

1918年,《新青年》发表了胡适、沈尹默、刘半农的九首新诗。此后新诗便日渐流行,新诗作家陆续涌现。

1920年,胡适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形式上采用白话体和自由体外,内容欠缺诗味。

1921年中国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出版了《诗月刊》,这是第一份新诗刊物,新诗的发展获得更大的推动力。 同年《创造社》在日本成立。影响力最大的是郭沫若。他的诗集《女神》在中国诗坛激起一股旋风。

稍后“新月社”在北京成立。新月派的诗人对新诗格律认真研究、实验。徐志摩致力于西方诗歌体制的引进和实验。但他只是专心写诗,没有想到要利用理论来带动诗坛创作格律诗。新月派诗人中影响最大的是闻一多,他认为诗歌要有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他的第二本诗集《死水》就是这一主张的实践。

李金发出版诗集《微雨》,标志着新诗中象征派的诞生。现代派继承了象征派的诗学观念,又做了修正补充,代表诗人戴望舒放弃了象征派强调音乐性的诗学主张,重视以视觉意象的组接来含蓄地传达诗人纷繁复杂的内心感受,扩大诗的联想与思考空间。

新诗汲取外国诗歌的营养,经历了不同诗派的试验,在创作内容与手法上终于日渐成熟。

三、新诗的特色(白话诗、自由诗、现代诗)

四、新诗的代表诗人

郭沫若

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在日本成立“创造社”。

1921年8月出版诗集《女神》,在中国诗坛掀起一股旋风。  

文学成就:

在新诗、历史剧、散文、小说各方面都积极创作,以新诗和历史剧成就最高。

他的第一部新诗集《女神》思想内容新颖,形式上运用自由诗体创作,走浪漫风格的路线,确立了他作为浪漫诗人的形象。

《女神》整部诗集充满了对社会黑暗的痛恨,表达了诗人挑战旧制度旧时代的气概。

《女神》里的一首长诗《凤凰涅磐》中,从阿拉伯神话传说取材:凤凰集香木自焚,从死灰中复活。凤凰再生的故事象征了中国和自我的再生。体现了弃旧图新的精神,歌颂了新生的中国。诗的节奏感强,感情有起有落,诗句回环反复,在整齐中有变化。诗人以火山爆发式的情感,唱出了具有反抗精神的时代强音。引人共鸣。

《女神》的浪漫主义特征主要表现在:1、对自我、个体解放和理想的强烈追求。诗人在抒发内心情感时,常以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来直接倾诉,任由感情发泄,来撞击、感染读者的心灵。2、借用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中的形象寄托理想。这些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中的人物,都是诗人理想的化身,他们所唱出的反抗之歌,都是诗人自己的心声。

3、奇特的想像与夸张。如天狗吞月,这种极度的夸张表现了强烈的个性解放和对旧时代的反抗、叛逆精神。

表现手法上,《女神》体现出诗人在诗歌形式上的大胆尝试。他创造了不拘一格的自由诗体。以诗与散文、抒情与叙事结合起来的诗剧,开拓了诗歌创作的新领域。

语言上,1、运用白话口语,采用古今中外的语汇,状物写人,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因而诗的语言不仅异常丰富,而且形象生动,绚丽多彩。

2、运用叠句、排比等句型,形成急促的节奏,以表达奔放炽热的感情。 总之,《女神》的浪漫主义精神,既受了西方积极浪漫主义和中国古典浪漫主义的影响,又表现出郭沫若独特的艺术个性。他把热爱祖国、追求光明的浪漫主义激情,同奇特的想像、比喻、夸张等表现手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雄奇豪放的艺术风格。

《女神》的意义不只是内容具有反抗、进取的五四精神特征,而且是它在形式上做到了“诗体的大解放”,让人们对“白话是否可以入诗”的担心成为多余,使白话新诗真正取代了传统旧诗在中国诗坛上的地位。如果说胡适的《尝试集》是现代第一部白话诗集,是现代诗歌的开山之作,那么,郭沫若的《女神》就是现代第一部真正取代文言旧诗的新诗集,是现代诗歌的奠基之作。

戴望舒

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

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美誉。

 在新诗发展历程中,戴望舒称得上是以很少的作品领导一个诗歌

流派——现代派的著名诗人。

文学成就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他早期的成名作《雨巷》便具有这个特征。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的氛围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状况。

“雨巷”,狭窄寂寥、没有阳光、缺少生气,象征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

“我”在雨巷中踽踽独行,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 “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而难以实现的。

艺术上,《雨巷》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反映,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

戴望舒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转向积极明朗。《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戴望舒后期的杰作。在日军的黑牢里,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诗中“广大的土地”跟诗人残损的手掌一样支离破碎,实际象征的是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写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所产生的种种感觉,其实是发自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希望。这首诗的前后两部分对比鲜明,从词语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多用消极的、冷色调的词,如:残损、彻骨、寂寞、憔悴、阴暗等,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限哀痛的感情。后半部分多用积极的、暖色调的词,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等,表达了诗人坚信中国的抗日斗争必胜,抗日基地是民族复兴的所在。整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比、象征、比喻等多种手法,抒发自己深沉与浩瀚的感情。

从《雨巷》可以看到戴望舒不但吸收了象征主义表现手法的特点,而且还继承中国古典诗词创造意象和意境的传统,为现代主义诗歌增添了浓郁的中国色彩。他认为“诗不能借重音乐”,应该更重视“诗情”,他要探求一种更接近日常口语,能充分表达现代情绪的新的艺术形式。他后期的诗作,便摆脱了早期抒发个人忧郁情感的狭小天地、苍白无力的诗风,在内容上呈现饱满的爱国热情与现代情绪,在艺术风格上体现了构思精巧,语言精炼,形象生动,比喻新鲜,诗情浓郁的特点。带领诗人走出新月派格律诗的圈子,让新诗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了。

中国古典诗词发展流变

一、先秦诗歌

1、《诗经》

1)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此前在首页部分显示#

2)《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a、《诗经》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它推动诗人、作家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b、风雅精神即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c、比兴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d、抒情言志的抒情诗传统,抒情诗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e、诗歌艺术特色方面影响深广。四言诗歌、辞赋、骈文等。

3)听诗经吟诵

2、楚辞

1)、含义: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其直接渊源于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南方祭歌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影响甚至决定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和风格特征。

我们现在讲的“楚辞”,具有双重意义。一是指战国时代南方楚国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二是指诗人屈原的创作和宋玉等人的拟作所集合编辑的一部诗歌总集。

2)、来源:

A、江汉汝水间的民歌如《沧浪歌》《楚人歌》等、

B、楚国民间巫歌、

C、楚国地方音乐如《阳春》《白雪》《涉江》等、

D、楚国方言如“羌”“婵娟”等。

3)、楚辞的编纂

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时期,是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经”并列。 西汉末年刘向整理古籍,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楚辞》一书。

4)、总结

楚辞是楚地文化的结晶,也是楚地文化与中原文化汇融的产物,是战国时代文化精神哺育及战国文学发展的结果。

3、屈原生平

1)、简介:屈原(前340?—前278?),战国后期楚国人。名平,字原,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楚王同姓。楚武王儿子屈瑕的九世孙。

屈原被谋杀,百姓目击了这一谋杀过程,但在当时的暴政下他们必须委婉地说出真相,于是导致了“端午节”的起源:在纪念另一个楚国英雄伍子胥的日子(五月初五)里,举行哀悼屈原的祭礼,用赛龙舟隐喻当时追杀屈原的激烈场面;用包粽子来隐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惨事实——糯米饭象征着屈原的肉体,粽叶象征着装他的袋子,粽丝象征着捆扎他的绳索;而把粽子投入水里,则象征着屈原被人淹死的真相。

2)、出生地:

湖北秭归、湖南巴陵、四川夔州(奉节)

3)、作者生平思想和创作研究

(1)屈原有无其人

(2)屈原的身世生平,“朕皇考曰伯庸”

(3)屈原的身份,文学弄臣、法家人物、巫官。

(4)屈原的思想复杂,政治思想与爱国思想

(5) 屈原作品的真伪,历来学者颇多议论。《大招》、《远游》、《卜居》、《渔父》最有争议,除此之外,屈原作品共计23篇。

二、秦汉诗歌

1、汉乐府民歌:汉代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长歌行》强调了努力奋发: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kun)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文人诗:古诗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之十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漢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淺,相去復几許。盈盈一水間,脉脉不得語。

【注釋】

〔迢迢牽牛星二句〕『牽牛星』,河鼓三星之一,在銀河南。民間通常呼為扁擔星,是天鷹座的主星。『河漢』,就是銀河。『女』,織女星的簡稱,天琴座的主星,在銀河北,和牽牛星相對。『迢迢』,遠也。『皎皎』,明也。 〔擢〕舉也。

〔札札弄機杼〕『機』,織機上轉軸的機件。『杼』織機上持緯線的機件。『機杼』為織機的總稱。『札札』,使用機杼時的響聲。

〔終日不成章〕是說終天沒有織出成品。『章』,指成品上的經緯文理。『不成章』,因織女空有其名,走起來一直向西走,故不能一來一去,一往一復,而織不成章。這裡借以描寫織女的內心哀怨,與原義各別。

〔泣涕零如雨〕『零』,落也。『零如雨』,形容涕淚縱橫的樣子。 〔相去復幾許〕『幾許』猶言幾何,謂距離之近。

〔盈盈一水間〕『盈盈』,水清淺貌。『水』,指河漢。

〔脈脈〕相視貌。『脈』亦可作『眽』,或『覛』,音義均同。作『脈』,係俗字。『脈脈』,一本作『嗼嗼』,一本作『默默』。

說明:這首詩是秋夜即景之作,借天上的牛女雙星,寫人間別離之感,因為是思婦詞,所以從女方的哀怨著筆。

三、魏晋南北朝诗歌

1、三曹

曹操《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我实在是庆幸极了,能用诗歌表达我的理想。这两句为合乐时所加,每章后面都有,与正文内容无关。

寥寥数语,解开了自古以来盘据在人们心灵中的不死情结。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的生命体,每一个生命都会有自己的生存消亡过程,人,也难逃这一自然规律。既然生命如此脆弱而短暂,为何不去珍惜它的存在呢?利用自己有限的生存机会,去做一些应当做且值得做的事,这才是对待生命生存的正确方式。永恒只有存在于不断的运动当中了。

曹植《七步诗》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文学家。从他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来看,其成就确在建安时期一般作家之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诗大家谢灵运曾这样评价说曹植:“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刘勰在《文心雕龙

《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则行以大法(处死),(植)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lu豉chi以为汁,萁向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能见到的最古而完整的七言诗歌

曹丕《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能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赏析:

秋风一日凉一日,闺中少妇的心比这秋夜还要冰凉。西窗的明月皎洁可人,可是她却辗转难眠,坐卧无定。无聊无奈之中,忽尔以手支颐,忽尔轻弹一支思念的曲子。都是那远方的征人惹得自己这般牵肠挂肚,可怜的人儿,你在他乡一切安好?寂这无情的冷月和秋风一直陪着我渡过温长的无眠之夜吧。全诗哀婉缠绵,或许诗人此刻也正是这种心境罢。

2、东晋陶渊明田园诗

1)思想:思想核心是崇尚自然,自然是指导其生活和创作的最高准则,其诗既有哲人的智慧,又有诗人的情趣,隽永厚朴,耐人寻味。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体现了儒家思想。 儒、释、道在他身上均有影响。

魏晋风流的代表,风流中的风流。

饮酒·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四、隋唐五代诗词

1、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一、盛唐的时代风貌

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盛唐涌现出以李白、杜甫、王维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他们共同开辟了一个气象恢宏的诗歌的黄金时代。

1)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

2)集中地体现了盛唐气象的诗人,往往是富有魅力的人物。这些艺术家的出现,以及他们有若神助的艺术,同样呈现了盛唐气象。

二、盛唐诗歌的新趋势

盛唐可以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盛唐气象主要表现为:投身社会和参预政治的热情,高度的自信和自尊。后期,李林甫、杨国忠等奸相当政,这时盛唐气象主要表现为:敏锐的洞察力,暴露社会矛盾的勇气,对国家的责任感,以及对社会危机即将到来的忧虑。

三、盛唐气象的根基

盛唐气象的形成有诗歌艺术方面的原因,例如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意象的运用与意境的呈现等等,这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一书中已从多方面做过论述。 首先是南北文化的交融。归根结底,盛唐气象的出现是由大一统的局面下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社会安定所决定的。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这是形成盛唐气象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人才发展空间的扩大是一个起了直接作用的因素。

总之:开明与开放是盛唐气象的根基。惟开明才能革旧布新云蒸霞蔚,惟开放才能百川汇海博大深邃。盛唐不过短短的五十年,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

2、词的起源

1)、影响词产生的两大因素

①、燕乐的影响

周秦古乐系统—雅乐

汉魏——清商乐(成为南朝音乐主体)隋唐——燕乐(唐代俗乐)兼容并蓄、包罗万象;大量转变成词调的是教坊曲,教坊成为女乐和俗乐的集中地。 ②酒令有关系

3)、词产生的时间

①先秦说②南朝说③隋代说④盛唐说⑤中唐说

4)、词起源于民间

曲子、曲子词、诗余、乐府、长短句

敦煌曲子词《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5)、文人词:张志和、白居易、韦应物、戴叔伦等

【杂歌谣辞·渔父歌】张志和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春江细雨不须归。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掘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6、花间词

唐五代词的中心:西蜀和南唐

花间派:温庭筠是花间派的鼻祖,《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集,后蜀赵崇祚编18位诗客曲子词500首。温庭筠、韦庄齐名,其他如皇甫松、欧阳炯等词人,词风缛采轻艳,绮靡温馥,形成了重尚雕饰,追求婉媚,充满香脂腻粉气味的创作风格。

卷891_19 【菩萨蛮】温庭筠

小山重迭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7)、李煜词的艺术特色

1、真性情

卷889_17 【菩萨蛮】李煜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

2、独创性:扩大了词的题材;表现手法上的创新(委婉含蓄、韵味无穷、直抒胸臆、感情强烈)

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王国维《人间词话》

卷889_24 【浪淘沙(一名卖花声)】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3、语言的生动性、鲜明性、通俗性

卷889_26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说:“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何止言之不文,所谓秀而不实。有唐以降,率土之滨,家家之香径春风,宁寻越艳;处处之红楼夜月,自锁嫦娥。在明皇朝,则有李太白之应制《清平乐》词四首,近代温飞卿复有《金筌集》。迩来作者,无愧前人。今卫尉少卿字弘基,以拾翠洲边,自得羽毛之异;织绡泉底,独殊机杼之功。广会众宾,时延佳论。因集近来诗客曲子词五百首,分为十卷。以炯粗预知音,辱请命题,仍为叙引。昔郢人有歌《阳春》者,号为绝唱。乃命之为《花间集》。庶以《阳春》之甲,将使西园英哲,用资羽盖之欢;南国婵娟,休唱莲舟之引。”《花间集》的内容无非裙袂脂粉、花前月下,让人充分享受人生的各种乐趣。

六、宋代诗词与宋代文化

宋代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座高耸的峰峦。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国力强盛、文化发达的重要时期,宋继唐后,承传开拓,形成了璀璨恢宏、独具风神的宋代文化。

1、概论

宋诗在承传唐诗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形成了可与唐诗抗衡比肩的独立营垒,创作数量空前丰盛。北京大学正在编纂《全宋诗》,据初步统计所收作者不下九千人,为《全唐诗》的四倍。宋代多高产诗人,陆游自谓“六十年间万首诗”。宋诗反映社会视野较前有所拓展,切入生活力度有所深化。宋与唐的时代气象与氛围不同,诗家又勇于创新,因而形成与“唐音”殊异的“宋调”。宋代词作,据《全宋词》辑录,共收词人一千三百余家,词章近两万首。孔凡礼《全宋词补辑》,又增收词人百家,词作四百多篇。宋词数量虽远不迨宋诗,但作为新兴的合乐诗体,既可传诵于文士案头,又能流播于乐人歌喉,强化了它的娱乐性和传播力,拥有众多接受群体。

2、立言淑世 著文醒时

a忧念国运、立志报国的作品,在宋代十分突出和感人。苏舜钦写过不少诗篇力主强兵御侮。

b关注农家,体恤民情,也是宋代文林的良好传统。

c针砭官场腐败、贿赂公行、上层享乐、世风黑暗,在宋人作品中也警策锐利,引人注目。

d宋人重视思理,一些作家惯于以哲人慧眼扫视生活,使许多诗文富哲思、含理趣、染禅味,具有沉厚的理性机趣。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借描绘池塘景观,启示人们:要头脑清醒,心地明澈,就要坚持学习,不断补充新知。

e另一类是从切身体验引发人生反思。如苏轼《定风波》。

3、士风挺拔 人文竞秀

宋代文学的辉煌及其所表现的独特风貌,植根于宋代的文化土壤和历史条件。换言之,宋代文学的璀璨不过是宋代历史条件下文化兴盛的一个表征。

在科学技术方面,宋代也有出色的成就。火药的应用,指南针的发明,天文学和医药学的演进,最为引人注目。

从社会结构上看,有宋一代门阀制度和观念进一步削弱,寒门士人的社会地位也有了提高。

更重要的是,赵宋自立国之初便面临严重的内外交困,在这种氛围中,士人

之间普遍地形成了至今仍为人称道的忧患意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忧乐天下、体国恤民的襟怀不时流露在士人的著述和吟唱之中。

在这种背景下,即使是以面向过去为主的史学也承担了“资治”的重任,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朝廷正式建立记述当代历史的制度,官方和私人都重视修纂史书,如欧阳修、宋祁、范镇等受命纂成《新唐书》,欧阳修改编官修前代史籍,自撰《新五代史》,陆游编撰《南唐书》。由司马光领衔在官方史局纂成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贯通古今的编年体通史。由南宋李焘编撰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则是编年体当代通史的一部巨著。这些史书不仅有重要的“资治”价值,从文学上说,其中的一些篇章也堪称上乘。

豪放派、婉约派

七、元曲

1、杂剧:

元剧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王实甫(西厢记)、白朴(梧桐雨)

元剧五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郑光祖(倩女离魂)

2、散曲:小令、套数、带过曲

马志远散曲《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古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关汉卿的套数

„南吕〃一枝花‟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梁州‟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攧竹,打马藏阄。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缕捧金樽满泛金瓯。你道我“老也,暂休!”占排场风月功名首,更玲珑又剔透;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曾玩府游州。

„隔尾‟子弟每是个茅草岗沙土窝初生的兔羔儿乍向围场上走,我是个经笼罩受索网苍翎毛老野鸡蹅蹅的阵马儿熟。经了些窝弓冷箭镴枪头,不曾落人后,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春秋!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这是关汉卿的一首带有自述心志性质的著名套曲。对于它曾有一些分歧的看法,有人认为它表现了一个“眠花卧柳”的风流浪子形象,有人却认为它表现了关汉卿顽强、乐观、热爱生活的性格。其实,作品本身的思想内涵确是比较复杂的。而要正确理解这篇作品,必须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

元代,知识分子的地位低下,尤其是元初,经过战乱,不少士人流落他乡,有的甚至陷入奴籍,生活是没有保障的。加之蒙古贵族歧视汉族士人,数十年未行科举,堵塞了仕途,改变了历代“唯有读书高”的情况。当时有“„„八倡、九儒、十丐”的提法,可见儒生地位之低。所以,这是一个知识分子无出路、无前途的苦闷的时代。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不少知识分子或流连于湖山之间,或沉溺于声色之中,以排遣胸中的积郁之情。而当时正值散曲、杂剧兴盛之际,不少有才华、有正义感的文人便被吸引到创作活动中来。关汉卿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他一生创作了六十多部戏剧,还有大量散曲作品。他与“书会才人”以及行院中的艺妓有着亲密的关系,还曾亲自粉墨登场,经行戏剧实践,对我国戏剧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这一散套中,关汉卿以“浪子班头”、“郎君领袖”自居,以较多的文字叙述了他“攀花折柳”的生活,并且表示了坚持这种生活方式,除死方休的决心。其间虽然带有沉溺于声色的及时行乐色彩,但是,关汉卿主要是用夸张放诞的语言,写出他愤世嫉俗的感情,并且表现他“蒸不烂、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

响珰珰一粒铜豌豆”的顽强、乐观、幽默的性格。这种性格,体现了不向黑暗势力屈服,不向艰难困苦低头的精神,是我们民族很可宝贵的传统。

这一套曲在艺术上很有特色。作者以大胆而又夸张的笔调,倾诉他一泻无馀的感情。我们可以感到关汉卿对现实不满的愤然之气,而这种愤懑却以嬉笑怒骂的方式表达出来,使作品形成一种诙谐滑稽而又辛辣恣肆的风格。他常用夸大了的形象来表示自己极其鲜明的态度。人们不是瞧不起“书会才人”吗?他就偏要夸耀自己是“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宣扬自己对行院中的技艺样样在行。关汉卿在小令〔四块玉〕中曾写道:“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可见他对自己的生活道路是经过选择和思考的。但是在这一套曲中,他不再那样“与世无争”了,他表示“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这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表现了他坚持自己生活道路的坚强决心,以此向社会、向世俗的偏见挑战。作者奔流的热情需要充分表达,强烈的冲动促使他使用极端的语言,毫不含糊地把事情说到过了头的程度;然而却又是用一种滑稽佻达的口吻,似真似假,似嗔似怒,在夸张的语言中透露出他的不平之气,表现了他那桀傲不驯的性格。

关汉卿使用的是本色生动的语言,有不少奇巧的、却又是取自日常生活的比喻。像“初生的兔羔儿”,“苍翎毛老野鸡”,“窝弓冷箭镴枪头”等是人们熟悉的事物,用以比喻风月场中的情景十分形象生动。又如“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虽然纯是白话,以此来表示他决不回头的态度,却是化平淡为神奇,有很哥的艺术效果。而受人称道的“铜豌豆”的比喻,又是那样耐人寻味而具有典型化的意义。这一切都可以看到关汉卿作为一个熟悉下层人民生活的“书会才人”所受的群众艺术传统的熏陶和影响。

作品还熟练地发挥了散曲形式的特点,显示出自己的风格。 其次,关汉卿用排句、连环句和比诗词更为多样的对仗形式,加强了作品的气势。

八、明代诗歌

明清时代主要是小说大发展的时期,诗歌继续发展,明清时代诗歌流派众多,诗歌创作也很繁荣。

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针对当时虚饰、萎弱的文风,提倡复古,他们鄙弃自西汉以下的所有散文及自中唐以下的所有诗歌,他们的主张被当时许多文人接受,于是形成了影响广泛的文学上的复古运动。除李、何之外,这个运动的骨干尚有徐祯卿、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总共七人。为把他们与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人相区别,世称“前七子”。

后七子

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出现了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文学复古运动,世称“后七子”,其他成员有谢榛、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宗臣。从总体上看,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前七子的文学思想,效法汉魏、盛唐,推崇李梦阳、何景明,同时对格调法度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在创作上,后七子的拟古之风较前七子更甚,存在着创作实践与理论主张的严重脱节。

九、清代诗歌

清初的诗坛上,钱谦益、吴伟业是明末就有诗名、入清后继续保持着相当影响的诗人,他们和龚鼎孳被称为“江左三大家”。他们的人生经历颇为相似,但诗歌的作风和对诗歌的看法却有显著的区别。在明末清初之际诗歌的分流中,他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趋向。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常熟(今属江苏)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在明末他作为东林党首领,已颇具影响。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仍为礼部侍郎。但很快他就告病归,与反清势力保持联系。其诗作于明者收入《初学集》,入清以后的收入《有学集》;另有《投笔集》系晚年之作,多抒发反对清朝、恢复故国的心愿。乾隆时,他的诗文集遭到禁毁。

钱谦益是个思想和性格都比较复杂的人。他的身上,不乏晚明文人纵诞的习气,但又时时表现出维护传统道德的严肃面貌;他本以“清流”自居,却而为热衷于功名而屡次陷入政治漩涡,留下谄事阉党、降清失节的污名;他其实对忠君观念并不执着(《陆宣公墓道行》诗有云:“人生忠佞看到头,至竟延龄在何许?”),却又在降清后从事反清活动,力图在传统道德观上重建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进退维谷、反复无常的尴尬状态,不仅给自己造成心理的苦涩,而且既为明朝遗民所斥责,又为清朝皇帝所憎厌。在他身上,反映了明清之际一些文士人生态度的矛盾。

清初诗坛上,还有一批坚持反清立场、始终不与清王朝合作的遗民诗人,他们从另一种视角记载了时代的变化,表现了对人生价值的探求。其中以顾炎武、屈大均最有代表性。

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入清后更名炎武,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他年少时与同乡归庄参加“复社”,清兵南下,曾在昆山、嘉定一带抗清,以后也为此奔走多年,并始终不仕于清朝。有《亭林诗文集》,另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论著。

屈大均(1630—1696)字翁止,一字介子,广东番禺(今广州)人。曾参加抗清武装,失败后削发为僧,不久还俗,北上游历,与顾炎武等人交往。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家”,而以屈最为杰出。有《翁山诗外、文外》、《道援堂集》等。

清代中期诗坛袁枚等人倡导的性灵说是以强调人的“情欲”为主要内容、以“生趣”为特征的。这不仅与晚明的性灵说一脉相承,也与以王阳明哲学思想为基础的李贽的童心说一致。性灵派把诗人看作是领悟宇宙万物与“神”相通的圣者、智者,他们轻视“六经”,重视创作的主观精神,此乃轻视知识的王学传统在文学领域中的折射。“性灵说”的出现是王学在清代诗坛的复苏。

十、近代诗歌

龚自珍:在近代历史开端之际得风气之先的杰出思想家、文学家。

《己亥杂诗》125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梁启超:鲜明提出“诗界革命”黄遵宪在新诗创作上迈出至关重要的一步,但真正从理论上阐发文学的“改造社会”与“改造思”作用,论述歌谣与新诗的关系及新诗的发展方向等问题的却是梁启超。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关系》是中国文化界收经世至用思想转化为“文学救国论”的一场一篇重要文章,文学治国的思想的出台,透露出新时代的署光,文学的主体也由传统的世绅阶层转化为全体国民,也就是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借文学来解决具体的政治问题。从此,中国文学便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

黄尊宪:成功的创作成为“诗界革命”的旗帜

黄尊宪《今别离》:《罢美国留学生感赋》、《流求歌》、《逐客篇》、《锡兰岛卧佛》、《今别离》、《登巴黎铁塔》、《番客篇》等都是其外交生涯的诗作。《今别离》是诗人在英国任参赞时的诗作,他以乐府诗的形式,歌咏了西方现代化的火车、轮船、电报、照相、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等新事物和新知识,而以爱情纬之,收扰全篇,可谓构思精妙。在类似的诗中,像“华盛顿”、“美利坚”、“埃菲尔铁塔”等外来词汇随处可见。

《今别离》:君在海之角,妾在海之角,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眠起不同时,魂梦难相依。地长不能缩,翼短不能飞,只有恋君心,海枯终不移。海水深复深,难以量相思。

黄遵宪是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在诗人家乡,每当“瑶峒月夜,男女隔岭相唱和,兴来情往,余音袅娜,犹存歌仙之余风。地字千回百折,哀厉而长,俗称山歌,惠、潮客籍尤甚。”诗人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幼耳濡目染着客家山歌,他在《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中这样描述儿时的情景:“牙牙初学语,教诵月光光。一读一背诵,清如新炙簧。”童年时期客家文化的浸染,成为日后诗人开创新诗的主要艺术滋养。黄遵宪非常喜欢客家山歌,他新自收录整理过大量的客家山歌。黄遵宪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国外过着外交官的生活,他曾出使日本、美国旧金山、英国、新加坡等国。20年的外交生涯,开阔了他的视野,也目睹了日本和西方列强的强大,他积极宣扬欧美各国的政治制度,主张“奉主权以开民智,分官权以保民生,及其成功,则君权民权,两得其平,取卢梭、孟德斯鸠之说,读之,行太平世必在民主也。

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虎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酒去犹能化碧涛。

十、现当代诗歌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余光中《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1920年曾留学英国。1923年加入新月社,成为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

“志摩是蝴蝶,而不是蜜蜂,女人好处就得不着,女人的坏处就使他牺牲了。” ———冰心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