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周期考核总结报告

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周期考核总结报告

(2004—2006年度)

考核评审专家组

(2007年12月12日)

本次校级重点学科的周期考核是我校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专家组受学校委托,遵照《校级重点学科建设期满考核工作方案》,于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对全校21个校级重点学科2004—2006年度周期建设情况进行了考核评审。兹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核评审的依据

考核评审工作必须有所遵循。此次考核评审工作的依据是学校正式发文“有言在先”的有关规定,主要是下列四个文件:

2003年9月9日绍学院发〔2003〕84号文件《学科建设规划(2003-2010年)》; 2003年11月28日绍学院发〔2003〕115号文件《绍兴文理学院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2003年10月20日绍学院发〔2003〕102号文件《各层次重点学科、重点扶植学科的科研考核标准》;

2003年10月20日绍学院发〔2003〕101号文件《绍兴文理学院校级学科带头人管理暂行办法》。

四个文件可供凭借和对照的主要内容如下:

1.《学科建设规划》提出的相关要求(绍学院发〔2003〕84号文件)

学科建设目标:到2010年,努力使课程与教学论、中国古代文学、计算数学等学科进入省级重点学科(A类);争取有学科进入教育部重点学科行列,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重点学科。其他校级重点学科争取有3-5个进入省级重点学科(B类)。启动新一轮校级重点学科建设,使校级以上重点学科达到15-20个。

以硕士学位点的要求建好重点学科。第一层次重点学科六个,争取在2006年前达到硕士学位点的要求。具体学科是:中国古代文学、计算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细胞生物学、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有机化学。第二层次重点学科六个,争取在2006年前达到硕士学位点的要求。具体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数量经济学、企业管理、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三层次重点学科九个,争取在2010年前达到硕士学位点的要求。具体学科是: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应用数学、岩土工程、环境科学、基础数学、理论物理、汉语言文字学、民商法学、计算机应用技术。

学科队伍建设目标:第一层次的重点学科,争取在2006年前达到:60岁以下,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学术地位与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1名以上;60岁以下教授8名、博士8名以上,学科梯队合理。第二层次的重点学科,争取在2006年前达到:60岁以下,在省内外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学术地位与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1名以上;60岁以下教授5名、博士5名以上,学科梯队合理。第三层次的重点学科,争取在2006年前达到:60岁以下,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具有学术潜力与发展前途的学科带头人1名以上;60岁以下教授3名、博士3名以上,学科梯队合理。

重点学科每三年评定一次,实施动态管理。以必备条件和科研量化条例为依据,进行目标管理。对三个层次的重点学科每年进行考核,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科将予以提升层次奖励,对达不到要求的给予警告、降级直至淘汰处理。

2.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绍学院发〔2003〕115号文件) 第十五条 建立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制度,分别按照重点学科三个层次的考核要求进行考核。

第十七条 重点学科建设期满后,由校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组织专家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重点学科,可继续申报下一周期校级重点学科;对建设成效不明显的学科,取消下一周期重点学科的申报资格。

3.各层次重点学科、重点扶植学科的科研考核标准(绍学院发〔2003〕102号文件) 第一层次重点学科:

(1) 平均科研分达到要求的300%以上。

(2)科研项目: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项/年(第一位)„„

(3)科研经费:人文社科类:15万元/年;经济、理科类:30万元/年;工科类:60万元/年。

(4)论文专著:人文社科类:一级以上刊物论文(含权威出版社出版的专著)5

篇(部)/年,(其中SSCI收录1篇/年);经济、理科类:一级以上刊物论文(含权威出版社出版的专著)4篇(部)/年,(其中被三大索引收录1篇/年);工科类:一级以上刊物论文(含权威出版社出版的专著)2篇(部)/年,(其中被三大索引收录1篇/年)。

(5)获奖:三年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理、工科类含专利和省级及以上鉴定成果)。

(6)人才培养: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 第二层次重点学科:

(1)平均科研分达到要求的200%以上。

(2)科研项目: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项/年(第一位)。

(3)科研经费:人文社科类:10万元/年;经济、理科类:20万元/年;工科类:40万元/年。

(4)论文专著:人文社科类:一级以上刊物论文(含权威出版社出版的专著)3篇(部)/年;经济、理科类:一级以上刊物论文(含权威出版社出版的专著)2篇(部)/年;工科类:一级以上刊物论文(含权威出版社出版的专著)1篇(部)/年。

(5)获奖:三年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理、工科类含专利和省级及以上鉴定成果)。

(6)人才培养:开展研究生班培养工作。 第三层次重点扶植学科:

(1)平均科研分达到要求的150%以上。

(2)科研项目: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0.5项/年(第一位)。

(3)科研经费:人文社科类:5万元/年;经济、理科类:10万元/年;工科类:20万元/年。

(4)论文专著:人文社科:一级以上刊物论文(含权威出版社出版的专著)2篇(部)/年;经济、理科类:一级以上刊物论文(含权威出版社出版的专著)1篇(部)/年;工科类:一级以上刊物论文(含权威出版社出版的专著)0.5篇(部)/年。

(5)获奖:三年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理、工科类含专利和省级及以上鉴定成果)。

(6)人才培养:参与研究生班培养工作。 考核等级:

(1)考核结果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等。

(2)凡达到相应层次要求五条及以上者为优秀,四条为合格,三条及以下者为不合格。

4.学科带头人考核基本要求

本次是对重点学科进行周期考核,而并非对所有校级学科带头人进行周期考核。但考核重点学科势必涉及学科负责人,因此在学科周期考核中,作为校级学科带头人的学科负责人,自然同时需要接受考察。考察的依据是学校《校级学科带头人管理暂行办法》(绍学院发〔2003〕101号文件)。相关内容有:

考核:学校按“严格考核,优胜劣汰”的原则,对学科带头人进行考核。„„期满考核在任期结束时进行。期满考核不合格者,取消校级学科带头人资格。

期满考核目标:其中期中考核的后两年考核按期中考核基本要求执行,同时使所在学科成为省级重点学科或省级重点扶植学科,或达到硕士点建设的要求。

期中考核基本要求:

(1)学科建设规划起点高、符合学校发展需要,具有前瞻性,学科建设计划详细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并能根据发展需要及时修订计划。

(2)培养或引进优秀人才,并确保骨干队伍的稳定,高级职务比例、研究生比例逐年上升,学科梯队结构合理。

(3)组织开展重大课题(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课题、重大横向课题)研究1项以上。

(4)校级学科带头人须在国内一级刊物或国外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1篇(排名一)以上,或在权威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以上,或获省部级奖励(排名一、排名二)1项以上,或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通过省厅级以上鉴定、验收2项以上或主持完成的科技成果转让2项以上,并已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学科梯队总量上须在国内一级刊物或国外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以上。

(5)组织开展教学研究与教改工作,所在学科获得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以上或发表教研论文2篇以上或编写教材1部。梯队成员教学工作质、量达到教务部门规定要求。

(6)图书资料、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实验条件明显改善,结合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积极开展实验基地建设。

(7)在本学科的国家和省级有关评估中达到合格以上等级。 (8)完成学科建设计划中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考核工作的思路

此次考核工作的思路,既与中期检查保持一致性,又从建设期满的实际出发,具体确定为“就事论理,惩前毖后;达标育点,分层过关;内实外优,优胜劣汰”。

(一)就事论理——考核的原则

就事,让事实说话,定量对照检查,凭借数据支撑。 论理,作理论思考,定性分析评估,进行科学论证。 (二)惩前毖后——考核的目的

惩前,总结以往经验教训,分析产生问题的各种原因。 毖后,提出今后改进意见,推动学科建设的科学发展。 (三)达标育点——考核的导向

达标,以学校提出的学科建设规划和重点学科考核指标为依据,考察各学科的达标情况。

育点,以学校发展规划为导向,通过考核,推进培育申报硕士学位点的重点学科的建设。

(二)分层过关——考核的方法

分层,即按学校所规定的三个不同层次的重点学科分层进行考核。分层不是分等,各层都有优劣。

过关,即对照学校规定的各个不同层次重点学科的要求进行考核。过关不能过场,要有整改措施。

(三)内实外优——考核的重点

内实,考核各学科是否把内部的工作做实,做到纵向加速提升,实现“软硬兼备”:软件建设显现亮点,硬件建设日趋完善。

外优,考核各学科是否高瞻远瞩,宏观把握,面向全国乃至国际,做到横向日益知名,努力“造物强人”:造物就是出丰硕的物质成果,有一流的科研产出,有知名的研究特色;强人就是出优秀的学术人才,有强大的学术队伍,有著名的学者专家。

(四)优胜劣汰——考核的预后

优胜,对周期建设考核合格的重点学科建议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些学科经重新申请和确认,可进入第二批校级重点学科继续建设;其中具备条件的学科,可推荐申报硕士学位点,并建议学校加大投入,重点扶植。

劣汰,对未达到周期建设要求的重点学科,建议不再列入第二批校级重点学科。对

这些学科应提出限期整改的要求。

三、考核评审的概况

(一)考核结果

凭借上述文件的相关规定,按照上述考核工作思路,专家组确定了相应的考核项目,在学科建设处汇集和核实相关材料的同时,听取了21个重点学科负责人的汇报,并与各学科核对了有关数据,然后对照指标,将考核结果汇成了以下一览表:

(见下表《2004—2006年度校级重点学科周期考核结果及建议》)

2004—2006年度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周期考核结果及建议

(带△者为校级学科学科人)

(二)学科评价

根据考核情况,对照学校相关文件颁布的标准和要求,兹将各层次重点学科分为合格和限期整改两类:

1.第一层次重点学科: 合格(4项及以上达标,8门):

中国古代文学(1、2、3、4、6共5项达标) 课程与教学论(1、2、4、5、6共5项达标) 计算数学(1、3、4、6共4项达标) 区域经济学(1、2、3、4、6共5项达标) 应用化学(1、3、4、6共4项达标)

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1、3、4、6共4项达标) 企业管理学(1、2、3、4、6共5项达标) 机械电子工程(1、2、3、4、6共5项达标) 限期整改(达标仅3项或以下,1门): 细胞生物学(1、4、6仅3项达标) 2.第二层次重点学科: 合格(4项及以上达标,4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2、3、4、6共5项达标) 中国现当代文学(1、2、4、6共4项达标) 机械设计及理论(1、4、5、6共4项达标) 环境科学(1、2、3、4、6共5项达标) 限期整改(达标仅3项或以下): (无)

3.第三层次重点扶植学科: 合格(4项及以上达标,5门): 理论物理(1、2、4、6共4项达标) 汉语言文字学(1、2、5、6共4项达标) 岩土工程(1、2、3、4、6共5项达标) 基础数学(1、2、3、4、6共5项达标) 计算机应用技术(1、3、4、6共4项达标) 限期整改(达标仅3项或以下,3门):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1、2、3仅3项达标) 应用数学(仅1、4、6仅3项达标) 民商法学(仅1、4仅2项达标)

四、申硕学科的推荐

根据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对照硕士学科整体条件客观评估指标体系,此次考核中,专家组按照相关原则,提出了申硕学科的建议名单。

(一)申硕提名原则

确定原则应关注纵横:纵向宜关注历史、现状和未来,横向宜关注校内外、省内外和国内外。为此,确定申硕提名原则为以下4项8条:

1.基础原则(关注历史基础) (1)推进省级重点

我校的三个省级重点学科自1996年以来通过几轮建设已有相当基础,具备一定实力,应尊重历史积淀。这些学科已在原有省级重点扶植学科的基础上分别晋升为省级重点学科A、B类,在省内外已有一定影响。省级重点学科是申硕的重要条件,应优先推出。

(2)扶植市校重点

市级重点学科和校级第一层次重点学科是学校郑重推荐和慎重确定的,同样应尊重历史积淀。这些学科的实力和相关条件大多优于其他学科,可以作为申硕的基础。凡具备实力、有望成功申硕的,在同等条件下应予充分考虑。

2.实力原则(关注现有实力) (1)对照考核标准

学校的考核标准是在“以硕士学位点的要求建好重点学科”的前提下制订的,可以作为我校规划申硕学科的基本要求。考核标准是检测学科建设的刚性指标,其结果应是学科现状的具体描述,因此凡能满足考核标准的学科,在申硕中应予大力支持。

(2)考虑申硕条件

申硕条件是申报或酝酿申报硕士学位点的学科的要求和目标,“实力面前人人平等”,凡有学科能满足或接近申硕条件者,应予优先推荐。凡通过近期大力建设有可能具备申硕条件的,应予积极扶植。

3.需求原则(关注发展需求)

(1)适应发展需要

申硕要看学校做实做强、办出特色的需要,也要看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凡有利于学校内涵提升和地方发展需要的学科,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2)注意发展潜能

学科发展潜能有利于培育和形成硕士学位点,有些学科虽然某些方面暂时处于劣势,但若该学科具有前瞻意义,或能适应学校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或者通过整合可望迅速发展,或者加大扶植力度可望有较快较大发展,亦可规划为申报硕士学位点学科。

4.全面原则(关注全面和谐) (1)考察横向地位

申硕将面临省内外同行的竞争,只有客观而准确地推出在全省全国同行中有一定地位和学术影响的学科,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凡有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学术成果和学术发言权的学科,应予优先考虑。

(2)兼顾宏观平衡

我校拥有文学、理学、工学、医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八大学科门类的众多学科,作为综合性大学发展的需要,从宏观着眼,各大学科的建设既要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又要和谐兼顾,科学发展。因此,各大学科中最终均宜有代表学科进入重点,进而形成硕士学位点。此外,为了学校宏观发展的需要,还应给当前条件暂不成熟的大学科留下申硕的空间,并从现在起有计划地加以培育,积极创造申硕条件。

(二)申硕学科建议

根据学科周期考核情况,参照申硕提名原则,提出建议如下: 1.首批申硕学科

目前通过加大建设力度或经过整合可推荐申硕的学科(12门):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门类:文学;省级重点A类)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门类:教育学;省级重点B类)

计算数学(是否可与基础数学、应用数学等学科整合?学科门类:理学;省级重点B类,市级重点)

理论物理(学科门类:理学)

区域经济(学科门类:经济学、管理学;市级重点) 汉语言文字学(学科门类:文学)

机械设计及理论(是否可与机械电子工程等学科整合?学科门类:工学,新增市重点)

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是否可与新增市级重点学科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整合?学科门类:工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门类:法学;市级重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门类:文学;市级重点) 应用化学(学科门类:理学;市级重点)

企业管理学(学科门类:管理学,新增市级重点) 2.后续申硕学科

(1)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条件可推荐申硕的学科(4门): 细胞生物学(学科门类:理学;市级重点)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医学院,市级重点) 环境科学(学科门类:理学) 岩土工程(学科门类:工学)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门类:工学)

(2)大力创造条件可争取申硕的学科(2门)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门类:文学) 民商法学(学科门类:法学)

五、现状评价和建议

(一)现状评价

在这次周期考核中,专家组明显地感受到学校在学科建设方面的力度和成就。一段时期以来,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基本完成了综合性本科院校的学科布局。三级重点学科建设进展顺利,学科特色正在形成,申硕工作也已全面启动。在学科建设的管理和服务方面,学校还专门设立了学科建设处,还在经费上努力为学科建设提供了配套支持。这一切,都为进一步深化学科建设和开展申硕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尤其令人欣喜的是,中期检查以后两年多来,不少重点学科的面貌已显著改观,有了很大的进展。其中进展特别显著的学科有汉语言文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它们的达标项目比中期增加了2—3项;周期考核比中期检查时达标情况更好的学科有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与教学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岩土工程、基础数学等,它们已经达到或接近所在层次的优秀水平,另有理论物理等学科发展势头极好。这

说明,有接近40%学科的建设水平比中期有了明显的提升。这些学科中,有的学科已在省内外甚至国际同行中产生积极影响,有的学科已经产生和孕育了一些知名学者,有的学科高质量成果产出较多,如理论物理、中国古代文学等学科。其他还有一些学科,在筹措科研经费方面效果显著。此外,在21门校级重点学科中,除2门学科之外,大多数学科已参与联合培养研究生,与中期检查相比较,增长了36%。在对学科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的考核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有9位担任学科负责人的校级学科带头人达到或接近达到相关的要求,他们之中,包括王建力、寿永明、章融、朱志勇、王晓初、倪仁兴、齐陈泽、俞军、弭忠祥等。另有一些学科负责人,虽暂未被列为校级学科带头人,但对照校级学科带头人指标,也已达到或基本达到,他们之中包括张新华、施维林、李生校等。

总之,我校从纵向观照,尤其是近几年来,学科建设有了重大进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因而成为学校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从横向比照,从总体考量,我校重点学科建设现状并不理想,问题很多,尤其与已有硕士学位点的同类院校相比较,可以说,我校的学科建设后进了。要想跻身省内同类高校的前列,尚需通过艰巨努力。这一方面是由于创办本科较晚、先天不足等客观原因,但也有重视不足、建设不力等主观因素。具体表现在:

1.学科架构方面

从学科整体观照,我校学科架构尚不完善。一是重点学科的布局有待进一步调整,以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二是学科之间不平衡,需要在不断力求相对平衡的过程中互动、互补和提升;三是全校资源未能很好整合,院系界线尚未突破,影响学术力量的汇聚和团队的形成;四是同一学院乃至同一大学科中的学术力量未能很好整合,学科重置严重,人员分散,不利于学科发展。全校现有23个各级(含市级)重点学科中,共有重置学科7个,有的甚至人员重置,既浪费宝贵的人力、财力资源,又影响做实做强,更无益于申硕。

2.学科水准方面

许多重点学科的建设状况处于低层次水平,而且很不平衡,重点学科间差距较为明显。绝大多数学科尚未形成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薄弱。有的学科虽有一些亮点,但学科内部结构不完善,发展不全面,“偏食”、“跛足”现象较为严重。现有重点学科中,比较过硬的、在省内外有所影响、能在全国同一学科中显示优势的学科极少。有些学科虽然纵向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一旦“出口”面向同行,在省内外缺乏应有竞争力,横向排名较难领先。

3.学术队伍方面

许多学科及重要方向研究力量较弱,缺乏优秀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在省内外同类学科中,多数学科带头人缺乏知名度和影响力,其学养、学识、学术水平均有待提升。不少学科队伍缺少旗帜。不少学科梯队不完善,队伍较杂,结构失衡,后继乏力。在职称和学历结构上,60岁以下教授和博士数量普遍不足,21个校级重点学科中,教授博士人数均达标的仅3个学科,教授或博士人数仅一项达标的也只有5个学科。13个学科全部未达标。在年龄结构上,青年学者普遍偏少,需要加速培养。在研究方向的结构上,有些学科中不同研究方向的成员间,相关性、相融度都较差,以致成果分散,给凝聚团队和凝练强项带来困难。有些学科培养和引进教授、博士的力度不够,决心欠大。学校有关部门也需强化学科龙头意识,加大支持力度。个别学科在队伍建设上心中无数,既缺乏规划,又颇显畏难。有些学科在组合学科队伍时随意性较大,甚至临时“拉郎配”,以致学科队伍经常变动,互相重叠,很不稳定。这些学科如果申硕,明眼的专家极易发现,结果肯定是“一票否决”。

4.科学研究方面

许多学科缺少标志性科研成果,高档次论著或效益显著的应用型成果不多,而且尚未形成特色强项。不少学科的主要科研数据集中于少数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成员。有些学科的部分成果缺乏相关性,学科特点与研究方向的设置之间、各研究方向之间以及各研究方向与梯队成员的实际工作和科研成果之间的关联度,如上所述,严重不足,拼凑痕迹明显,冲淡了学术力度和学科的专门化程度,影响学科地位的肯定。在大部分重点学科的科研成果中,成果方向分散,内容较杂,欠缺集约型、系列化的成果,因而未能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拳头产品、特色产品和强项,未能吸引国内同行的眼球。尤其是省部级以上获奖寥寥,21个校级重点学科中,省部级以上获奖达标的仅3个学科。承担省部级以上的项目欠多,21个校级重点学科中,省部级以上项目达标的不足2/3。纵向科研经费更不能与兄弟高校相比。主办或承办省部级以上学术会议极少,许多学科的学术影响尚未波及省内外同行。

5.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

许多学科一直忽视申硕条件,现在虽然参与联合培养研究生、学科组成员担任硕导的学科已有增加,但相当一部分学科系挂名,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工作。不少学科教改不力,有些学科甚至不屑形成教学成果,教改项目和教学获奖空白,或者级别不高。许多学科不重视教材建设,长期留下缺憾。21个校级重点学科中,有教改项目或教学获奖,或教材编写成果的学科不足半数,与申报硕士点的要求相距甚远。

6.工作条件方面

许多学科的实验室、资料室建设离硕士点的要求相距更远,万元以上设备和图书期刊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一些学科的设备和图书资料并非真正属于学科本身,真正具有学科特色的设备和图书资料除个别学科外,普遍仍属原始状态,需要大力投入或使用现有经费,加快建设。事实上有的学科并不缺乏经费,缺乏的是既追求实效,又力争达标的必需的工作条件的建设。

7.学科负责人方面

我校的学科负责人,宽泛一点说,都是事实上的学科带头人,是他们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带领着团队成员开展学科建设。只不过作为学科负责人的学科带头人,水平不一,影响不等。对照校内自定要求,21名重点学科负责人若均按校级学科带头人指标衡量,达标或基本达标的仅有一半。学科负责人的不少重要项目空白,对照硕士学位点学科带头人的要求就更欠缺。有的学科负责人对学科建设缺乏信心和动力,更缺乏规划和举措;有的则安于现状,缺少紧迫感和危机感。尽管多数学科和方向负责人在学科研究上有一定成果,但也有一些学科或方向负责人的成果与学科和方向不相吻合,缺乏造诣,这将直接影响申硕,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需要加速形成“对口”的高档次成果。有的学科负责人虽然自身科研状态较好,但缺乏对整个学科发展的战略思考和科学部署,以致学科建设进展迟缓。此外,按申硕的需要,更必须及早培养年轻的学科及方向负责人。

8.学科建设管理方面

尽管学校已经设立了学科建设处,但管理、服务人员不足,与其承担的任务尚不相称,因而有些工作,如建设数据库等未能及时进行,影响了学科管理、服务、评估和指导。此外,对三个层次的重点学科,学校规定需每年进行考核,这项制度却未能坚持。事实证明,2005年5月中期检查后,由于两年半内没有进行认真检查,有的重点学科的建设停滞不前,依然故我。到这次周期考核时,这些学科原来的存在问题没有改变。同时,有些学科的经费使用不规范,许多经费未能妥善用在促使学科建设取得实效的“刀刃”上,其中有些学科的经费使用比例严重失调。有些学科对于考核工作不够重视,学科秘书工作有待指导,基础工作没有做好,报送材料十分粗糙,支撑材料不完整,数据不准而且矛盾,有时还矛盾上交,反映了工作和治学态度不够严谨,影响考核进展。

(二)几点建议

1.牢固定位,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所谓定位,就是牢固确立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工作为中心”,这是国内教学型大学的流行语。诚然,学科水平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层次、

学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鲜明的学科特色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内容,加强学科建设是提升办学层次、提高竞争力、促进发展的第一要务。它对于学术梯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位点建设、教学改革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必须进一步从战略高度认识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和重要作用,把学科建设与学校发展及办学模式和谐统一起来,以此作为我校第二轮创业的重中之重。

必须认识到,没有高质量的学科,就不会有高质量的课程;没有高质量的学科和课程,就不可能提高教学的“含金量”。没有高质量的学科,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师资;没有高质量的师资,就不会有高标准的教学型大学。没有高质量的学科,也不会有硕士点;没有一定数量的硕士点,就永远不会有绍兴大学。就教师个人言,如果光教学,不搞科学研究,就一辈子只是个“教书匠”;假如边教学,边搞学科研究,就有可能成为学者型的专家,成为教育家。如果我校没有相当数量这样的教育家,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只是一句空话。

我们认为,学校领导在喊响“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的同时,强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是完全正确的。在学校工作中,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不能动摇。为此,建议学校通过此次考核,进一步强调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正确处理学科建设与教学等各项工作的关系,摆正学科建设的位置。要动员全校教师积极投身所在学科的建设,更好地以科研促教学,提高学科及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要调整学科布局,争取形成若干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群。在学科建设中,要重点发展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建设密切相关的应用性学科,提高学科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优势;重点扶持在国内有一定影响、有知名学科带头人的基础学科。专家组非常赞同我校第一次党代会报告(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加快学科建设”的要求: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走差异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做实做精基础学科,做大做强应用学科,做成做优特色学科,使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结合,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交叉,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相促进,多学科互相渗透、协调发展。优化学科布局和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培育学科生长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生态。面向学科发展前沿,立足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求,根据现有学科基础、实力及发展潜力,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建设一批重点学科、特色学科,争取增列“省重中之重学科”。校地合作、多元投入、互惠互利,加快与地方支柱产业、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的应用学科、人文学科、新兴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我们认为,这样的定位前提,必能保证我校学科建设的顺利开展。建议乘校党代会东风,把“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落到实处,推动我校科学和谐的发展。

2.科学定向,继续以申硕为近期目标

所谓定向,是指确定学科建设的方向。学科建设的方向即终极目标是与大学承担的任务相一致的,就是为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发展科学。为此,所有学科的建设都应以大学的三大任务为导向,以三大任务为目标。我校要更好地履行大学的职能,就必须不断提高学校档次,积极申办绍兴大学。而要建成绍兴大学,如上所述,近期必须以申硕为目标,坚持以“硕士学科整体条件客观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整合和建设重点学科。

我校要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学校档次,建成绍兴大学,成为地方知名高校,并跻身省内重点大学行列,硕士学位点的建立和不断拓展是必要条件。而硕士学位点的突破,当寄希望于学科的统筹整合,并以“硕士学科整体条件客观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努力建成省内外具有影响的优秀重点学科。这就需要打破院系界限,全校统盘规划,集中资源优势,找准学科生长点,大力培育能够显现特色的重点学科。那些富有地方特色或边缘优势的学科,均应成为重点关注、大力整合的目标。假如我校忽视学科资源的整合,学科建设不以硕士学位点标准为参照,我校的申硕就很难获得进展。相反,假如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科整合形成特色强项、以硕士学位点的标准建设重点学科,那么今后我校的硕士学位点将源源不断。因此,学校对各重点学科应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学术队伍、科学研究、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条件和学科与方向带头人等五个方面,都要加大建设力度,落实有效措施,分期分批达到应有水平。各学院要与学校密切配合,在大力支持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时,继续努力建设院级的重点学科,并努力催生新兴的重点学科。人事、财务、资产等各部门则应增强学科意识,努力为学科建设服务。要通过全校的学科整合,学校与各院、各部门协调一致,争取近年内在申硕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专家组同样十分赞同我校第一次党代会报告(征求意见稿)所提出的要求:坚定申硕目标,切实加强建设,重点抓好10个首批“申硕”学科,尽早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争取到2012年建成15个左右硕士点。我们认为,“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学校在申硕上要继续做到年年有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错过每一次可能的机会,尽最大努力在我校申硕的第一时间成功申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展硕士学位点,从而在本科教学的基础上,形成研究生教学的新格局,展现我校教学的新面貌。

3.合理定员,建设一支优秀的学术队伍

所谓定员,主要指遴选和确定学科学术研究人员,形成学科学术研究的团队。学科学术研究人员的团队骨干,包括学科负责人、方向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等。每一学科的负责人和每一方向的负责人一般只有一人,但作为骨干,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则并不嫌多。我们认为,学科负责人应当是学科带头人,他是整门学科的旗帜和

“掌门人”,是省内外学科领域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方向负责人应当是学术带头人,他是某一研究方向的专家,是在某一学术研究领域有影响的学者。为此,建议学校视此次考核结果,指导有关学科调整学科负责人和方向负责人,进一步遴选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应当看到,我校除了需要引进必要的人才,在现有专任教师中也大有潜力可挖。2006年底全校进入各级重点学科中具有高级职称及博士学位者总数160余人,至今尚有290余名具有高级职称及博士学位者未进入学校重点学科建设行列,其中近2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仍游离于学科之外。学校宜通过规划、引导和培养,把更多的人员吸引到重点学科建设中来。

我校从2005年重点学科中期检查以后,开始实行行政指导下的学科带头人负责制,这无疑是正确的。这是因为,学科带头人和学科负责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学科带头人是学术的,学科负责人是行政的。在学科建设中,应当努力将两者统一起来。应当说,现有的学科负责人大多是有一定成果的学科带头人,但遴选和优化学科负责人、方向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我们建议,凡是缺乏有造诣、有建树、有影响的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学科,应当选准确有发展前途的对象加速培养,并使其成为学科或方向负责人。整个学校应当通过培养和引进,孕育一批年轻而有造诣、有建树、有影响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形成一支强大的优秀的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议学校反思学科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的选用标准、评选制度和评选程序,进一步明确学科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的条件、职责与权利,使学科和方向负责人与学科、学术带头人真正统一起来,使学科由行政负责制真正转变为行政指导下的学科带头人负责制,不断增强学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当前尤其需要创造条件,包括通过培养和引进,尽可能逐步使校级学科带头人与校级以上重点学科及方向负责人统一起来,以利重点学科建设和申硕工作的开展。专家组十分认同我校第一次党代会报告(征求意见稿)所提出的要求:突破学科建设瓶颈,培养、引进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建立学科带头人加团队的人才集聚模式,形成中青年教授为主体,结构合理、富有团队精神的学科发展梯队。专家组愿我校在这方面有较快进展。

4.规范定责,完善学科建设管理办法

所谓定责,是指为了保障学科建设的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必须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岗位职责管理。在学科建设中,每一学科、每一相关部门、每一研究人员、每一管理和服务人员,都应当按规章办事,明确自己的职责,并努力按指标保质保量地完成学科建设任务,达成学科建设每一阶段的目标。

为此,建议学校参照兄弟院校,尤其是已有硕士生培养经验的知名同类院校的学科

建设,修订并完善我校学科建设的相关规划、制度、办法和标准。与此同时,强化目标管理,真正实行学科滚动建设制度。学校的既定要求和相应措施旨在强化目标管理,实行学科滚动建设制度,必须坚持。通过考核,对于建设成效突出的重点学科应给予奖励和表彰,对不合格的重点学科应给予警告、限期整改直至取消的处分。这项措施对于强化目标管理,真正实行学科滚动建设制度,加强我校学科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次考核中,专家组分层次排出了合格和限期整改两类学科,我们建议,对周期建设合格的学科应予鼓励,其中特别优秀的可分别推荐申报“省重中之重学科”或“省级重点学科”,或校级高一层次重点学科;限期整改的学科,整改的时间可为两年(2007—2008),此期间的经费可按原标准50%下拨,整改期满考核合格者可补足整改期间的经费,并申报第三批校级重点学科;考核不合格者则不再补足整改期间的经费,建议取消申报第三批校级重点学科资格。对有条件申报硕士学位点的学科则建议进一步加大扶植力度,帮助解决各项重大问题和实际困难,不放任自流,不自生自灭,不但要确保学科建设不断发展,而且要通过各种有力措施,确保申硕成功。专家组十分赞赏我校第一次党代会报告(征求意见稿)所提出的要求:完善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建立学科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实行经费资助与学科建设成效紧密挂钩,全面提升学科发展层次和水平,努力实现学科建设的整体跨越。专家组满怀信心地认为,只要全校上下认定目标,戮力同心,我校的学科建设就一定会有一个质的提升,从而实现学科建设的历史性跨越。

以上是专家组很不成熟的意见,有些数据和情况难免有所出入,仅供参考,敬请批评。

考核评审专家组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松泉 王建平 李益民 沈红卫 张炎兴 徐敩祖 潘承玉

[附] 2004—2006年校级重点学科周期考核主要指标对照表

2004—2006年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周期考核主要指标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