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君子泰而不骄"

子路篇载: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泰,此字训诂不易,学者由《易经·泰卦》解,谓作“通”,引申出“安”。故今译孔子语细分为两种:其一,“君子通达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通达”(《论语译说》);其二,“君子舒泰,但不骄矜。小人骄矜,但不舒泰”(《论语新解》)。多数人倾向于第二种,即将泰字理解为泰然、安详、从容。

《论语》中还有“今拜乎上,泰也”(子罕篇),“约而为泰”(述而篇)。前者为骄纵,后者为奢侈,皆是泰之引申义。读先秦古汉语,不懂训诂,确实很难。起码,需备《辞源》《古汉语大词典》《中华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

“君子坦荡荡”(述而篇),“君子不忧不惧”(颜渊篇),“君子矜而不争”(卫灵公篇)……故君子始终光明正大,心地坦然,安定从容。“君子学道则爱人”(阳货篇),“君子尊贤而容众”(子张篇),“君子和而不同”(子路篇),君子“内省”(颜渊篇)……故君子总是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谦虚谨慎。

“小人长戚戚”(述而篇),心胸阴暗、褊狭,常紧张、纠结,易忧愁、恐惧。人是复杂的矛盾体,其特征在小人身上尤其明显。小人内心多自卑,却打肿脸充胖子,似乎总是自信满满。这种刻意为之的掩饰,并非油然而生,不自然,因而常常表现出不安分的躁动,乃至张狂。故小人不可能舒泰、安详。

孔子回答子张关于如何才可以从政的问题,说要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行。五美之一便是“泰而不骄”(尧曰篇)。孔子有具体解说:“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无论人多人少,无论势大势小,君子都不敢怠慢,这不就是从容而不骄矜吗?孔子不是从道理上解释,而是以具体事例说明,什么叫做“泰而不骄”。

“泰而不骄”,或“骄而不泰”,既是对人内心状态的界定,又是对人处事方式的描述。二者一表一里,相辅相成。

考察人生,大约有泰而失之骄者,亦有不骄而未能泰者。细琢磨,求不骄相对容易,求泰则难。这是钱穆先生的见解,有理。

白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