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五百年前的徽州[散文欣赏]

走进五百年前的徽州

潜口民宅座落在黄山第一峰——-潜口紫霞山麓,地当宁、赣、沪、杭进入黄山之要道,依山傍水、环境优雅。1988年元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优秀博物馆”,内有明、清两代最典型的各式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亭、古桥等古建筑群及距今五百多年的古树、古井、古匾,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中国古建筑史和建筑学的珍贵实例,被誉为“我国明代民间艺术的活专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高度和谐统一的典范”,著名古建筑专家、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先生曾叹之日:“观皇宫去北京,看民宅到潜口”。这里崇山峻岭、环境优雅,景致优美。民间传闻曾经是东晋时期大诗人、散文家陶渊明隐居地。

潜口明园掩映在青山中,前面有个小湖,湖光山色中透出了白色的马头墙,很是诱人。走进这座风景幽雅的名胜古迹,好似人的神情,宛若隔世仿佛又回到明清时代。进入古老的民宅山门,映入游客眼帘的便是20多幢明、清两代典型徽派建筑。各式古村落民居、祠堂庙宇、古牌坊、古亭、园林等建筑群,令人目不暇接、赏心悦目。

村落中用大块的条石铺就了青石路面,还用小小的鹅卵镶嵌出美丽的图案。荫秀桥又称阴阳桥,建于明嘉靖年间,据说此桥由当地尼姑出资所建。桥的一头是尼姑庵,另一头是鸡犬相闻的村庄,桥中央成为佛界与人间的分界线。有趣的是荫秀桥三字琢刻不同,“荫”为阴刻,“桥”为阳刻,“秀”字上半阴刻下半阳刻,单孔小桥两旁护栏砌筑却是罗汉板。岁月悠悠,小桥依然,“师太不知何处去,罗汉依旧笑春风”。善化亭,取旧时“善化贤良释化愚”之意。方形的亭子四柱居空,飞檐翘角,亭顶梁横木上刻的一副楹联特别引人注目,“阴德无根方寸地中种出,阳春有脚九重天上行来”,意欲劝人诚心行善方可积德。还有一副对联寓意也很深刻,“走不完的前程,停一停,从容步出;急不来的心事,想一想,暂且丢开。”石牌坊看上去已很陈旧的样子,牌坊正面并无题字,却雕着一个龇牙咧嘴的“鬼”,手里拿支笔,脚踏方形大斗。原来“鬼”与“斗”合起来即为“魁”字,这是立坊人期望家族子弟多出文魁星。牌坊背面则刻了月宫桂树图,那是立坊人期盼后代能出人头地,上蟾宫折桂,光宗耀祖。胸中小五岳,足底大九州,徽州的老房子是在特定的自然文化环境中形成的。精明的徽州人走遍四方,成为巨富荣归故里,穷极土木,广侈华丽,以明得志。徽州富贾构筑起的幢幢民居建筑,精巧别致,大多是高墙飞檐,白色的外墙高高挺拔,正面宅门上有精美的砖雕,大门两边有细致的石雕,屋内还有各种图案的木雕,这徽州三绝为世人瞩目。

走进徽派民居时,看到家家屋子正中有个天井,觉得很是奇怪。其实在四面围合的深宅大院的房檐下,留下一方天空,这正是徽商的高明所在。小小一方天井的二次折光,既起到通风透光的作用,使人坐于室内就能晨沐朝霞、夜观星斗;雨水经过天井的水沟排入地下,又寓意着“肥水不外流”,徽商真是敛财有道。乐善堂、司谏第、苏雪痕宅……走过一幢幢民宅,飞翘的檐角,鳞次栉比的兽脊斗拱,还有那高低错落的马头墙,绵亘着一幅宗族生息繁衍的历史长卷。思绪随着青石板,穿行在古老的时空间,五百年前的徽州古韵扑面而来。

中央电视台、安徽电视台等国内外新闻单位先后在此拍摄制作专题片及电影、电视剧,如《中华文明五千年》、《八千里云和月》(台湾)、《无梦到徽州》、《王稼祥》、《血滴子秘史》等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