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这下彻底没隐私了

  该来的总会来的,呼吁多年的手机卡实名认证终于动真格了,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强制要求下,三大运营商终于统一行动,对手机的实名认证采取最后行动。在人们感叹因黑卡带来的骚扰或将过去的同时,个人隐私彻底曝光的担心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用户关心,风口浪尖的手机卡实名认证究竟会为我们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靴子落地的手机卡实名认证   为了切实推进电话用户实名制,工信部正在全力组织电信企业于2015年9月1日前在其实体营销渠道全面配备二代身份证识别设备。此后,电信企业各类实体营销渠道要全面配备二代身份证识别设备,在为用户办理入网手续时,必须通过使用二代身份证识别设备核验用户本人的居民身份证件,并通过系统自动录入用户身份信息。   早在2010年,工信部其实就宣布实施手机用户实名登记制度,不过当时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支持,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而在2012年12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中,将公民个人电子信息保护和电话用户实名制纳入法律层面,并在2013年9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工作,只不过由于各方沟通以及技术环境所限,手机卡实名认证实施效果并不太理想,以至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在2014年12月31日联合印发《电话“黑卡”智力专项行动工作方案》。五年的时间,手机卡实名认证步步推进,最终推出了史上最强手机实名认证。   用实名保护手机用户   前文提到黑卡一词,其解释为“未进行实名登记而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传播淫秽色情信息、实施通讯信息诈骗、组织实施恐怖活动等违法犯罪活动的移动电话卡(含无线上网卡)。”,绝大多数手机用户都受到过“响一声”等电话骚扰,而房产中介、理财和推销、疑似诈骗等电话也让手机用户不厌其烦。手机卡实名认证便是为解决这类问题推出的,当然,如果不实施实名制,那手机卡用户可以轻松开通多个手机卡,这类卡很多时候只是未来方便而临时办理的,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运营商渠道完成KPI考核,但庞大的数据本身对资源是一种浪费,且会埋下安全隐患。   手机卡实名认证除能避免上述问题外,更可通过实名同用户数据结合起来,利用大数据更好地为手机用户进行服务,从而推动运营商的转型。尤其在移动支付方面,实名之后手机卡完全可以和用户个人信用挂钩,在移动支付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保护用户资金安全,最终为用户带来更多的便捷和实惠。   黑卡之殇   目前市场上现存的非实名制手机卡用户一般可分为四种,即机主姓名为“临时账户”,用户名一项中显示为“某某代办”等临时卡;再有就是手机卡登记信息不完整的;第三种是机主姓名与实际使用者信息不匹配;还有一种是“集团卡”,机主姓名为单位、经办人姓名的。据相关数据显示,光中国移动在网的就有1.3亿张左右的黑卡,在运营渠道疯狂追求KPI的日子里,黑卡数量绝对能让人惊讶。   个人用户临时开卡造成的黑卡其实只占总体数量的很小部分,更多是运营商追求开卡数量下的人为漏洞,在移动支付日益频繁的今天,黑卡漏洞的存在,足以成为滋生犯罪的温床。除短信电话骚扰外,目前黑卡的主要影响与网络诈骗盗窃有关,现在很多网上支付环节都与手机验证有关,许多不法之徒就会利用非法身份证诈骗盗窃,完成作案后就销毁,再换一批。虽然手机卡实名覆盖率在不断提升,但数量庞大的黑卡对大众造成的损失却在逐年攀升,去除黑卡,或许会在短期内对运营商业绩造成冲击,但长远来看,没有黑卡的健康市场才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非实名卡转正   各方利益纠缠让手机实名认证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都没有彻底完成,作为终端用户而言,除被动等待手机卡实名外,更应主动完成手机卡的实名登记和补录,虽然未进行身份登记或补录的手机卡不太可能出现停机的情况,但未来业务办理问题是显而易见的,除用户持本人二代身份证到营业厅现场办理外,对使用者和办理者不同的情况,部分运营商予以放行,允许用户“持办理者委托授权书和身份证明办理信息变更,或通过非户主过户的方式完整号码转移”,但即便如此,过户也会存在地域上的难题,尤其是涉及到异地办卡。当然也有部分地方的运营商开始尝试通过微信提交资料审核的方式,为用户办理实名制业务,这种人性化的操作无疑能为用户实名认证操作提供不少便利。   个人信息安全的争议   除开利益链,手机实名认证最大的阻力出现在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上,在没有推行实名认证的时间里,不断接到垃圾短信、骚扰电话已经表明个人信息资料已经被人轻易泄露,一旦进行实名认证,如何让手机用户相信电信企业能够妥善保护其个人信息资料,相比非实名认证手机卡,经过实名认证手机卡在给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更深入用户生活,不法分子完全可以通过实名信息套取到用户银行、房屋、车辆甚至公司、工作等各种信息资料,一旦出现泄密事件,其影响和危害之深,恐怕远超当下。   除了通过技术手段防护手机卡实名后的个人信息安全外,工信部新规也表明如果运营商不配合实名登记工作,将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同时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如泄露、篡改、毁损或出售用户个人信息,也将面临1万至3万元罚款。此外,后续还将有一系列配套归葬,推动落实网络信息安全保护,建设网络诚信体系。无论相关部门和运营商对于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的承诺规定如何,其势必成为手机卡实名的一大阻碍。   写在最后:势在必行的实名认证   手机卡实名认证在全球范围都是被各国认可的趋势,而前面提到的用户信息安全也都是各国关注的重点,以美国为例,开户者需要提供社会安全号码(相当于身份证号码)、信用卡信息等能够证明身份的文件,不过国外对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本身较为完善,但国内长期以来各层面的利益纠葛让用户和运营商之间的信任度非常低,虽然实名认证手机卡能为用户带来非常多的好处,但用户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心,恐怕会成为实名认证推广的一大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