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科举考试的讲座(一)总述

(2010-07-10 18:46:11)

转载▼

标签: 杂谈

今年的高考结束了,有些人对高考看得很重。其实,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历程而已,并不是全部。我把在广西电视台《读书时分》关于高考的讲座整理出来,放在自己的空间,有心人也可以从中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

第一期:总述

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读书时分》。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中国的科举史,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是我们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但事实上我们除了四大发明之外,还有一个发明,就是中国的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它始于隋朝,结束于满清末年,前后的时间大概经历了1300多年,那么在这1300多年的时间里,科举考试对中国的知识分子乃至于普通的老百姓,都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在隋朝建立之初,隋文帝针对当时的“九品中正制”的取士制度,做了一个改革,这个改革就是举行科举,用科举取士的方式来打破世袭的人才垄断。隋文帝当时进行的这个考试只考了一个科目,就是文学。

隋文帝去世以后,隋炀帝把这个科举的制度继续推行下去。当然隋炀帝并不是想搞什么真正的创新,他只是想做一个标新立异的举动。但是没想到他的这个举动,影响了后面上千年的中国科举考试的历史。

到了唐朝以后,唐太宗为了进一步笼络知识分子,同时也为了更好的搜罗人才,所以唐太宗对科举又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改革的内容就是把科举考试的范围扩大了,由原来单纯的一门变成了要考四门到五门,甚至还有临时增加的一些所谓的针对当时社会情况的内容的考试。

到了武则天时期,这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她对科举考试又制定了一些新的标准。这些标准直到现在有些内容我们还在沿用。比如说在考试的试卷上把姓名密封住,使改卷的人不知道考生的姓名,最后考试结束以后集体地实行评分。这些制度我们到今天仍然在使用着。

到了宋朝,由于宋朝的皇帝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比较宽松,所以宋代的科举达到了一个鼎盛。那么这种鼎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个是录取的进士、状元数量比较多。

第二个就是为统治阶级的文化基础培养了一些重要的人才,并且这种人才的数量得到了一个巨大的发展。

还有就是在宋代理学的基础上使这些知识分子对于国家的命运,还有社会的现实更加关心了。那么与宋朝对峙的一些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在宋朝统治者的影响下也学习宋朝的科举制度。他们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科举考试,当然他们的科举考试并不是完全的像中原一样对文化有多么的关心,而是从个人的统治利益着眼。

到了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这个科举制度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一种就是从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把朱熹的《四书五经》的一些注释作为科举考试的大纲,强行地推行到这个考试的教材里边去。同时采取了所谓的八股取士,这样明清两代的科举,在前面历朝历代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那么这些新的内容有些东西是有进步的,但是总体而言这种科举的制度在逐渐地走向衰落。这些衰落的内容,一方面就是说严重地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再一个就是明清两代的统治者都施行“文字狱”的政策,使得这些读书人不敢过分的关心国家政治,不敢过分的关心百姓疾苦,而是钻到故纸堆里边去学习一些与时政无补的内容。那么久而久之,不仅使思想领域而且在自然科学方面,也都出现了一个较大的失误。

到了满清末年,随着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广大有见识的知识分子看到,仅仅靠科举制度是不能够挽救民族危亡的。在戊戌变法以后科举制度就逐渐地走向衰落,1904年满清政府下令取消科举制度,所以这个科举制度从598年开始进行到1904年结束,前后经历了1300多年的历史。

那么在这1300多年的历史当中,它给我们国人带来的影响也还是有不少。那么具体表现在什么方面呢?就是说一方面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增强一些比如说爱国主义、民本思想等等相关的思想意识,第二个方面就是它对文化的普及还是起到了相当地促进作用。我们大家知道在中国古代是以农耕社会为主的国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政治状况发展不太平衡,在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里面要想推行文化普及,确实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那么因为有了这个科举制度的措施,所以不管是城市里边的、还是乡村里边的,读书形成了一个风气。这种风气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仍然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今天的这个话题我们暂时先谈到这里,关于科举制度的其它一些问题。我们下次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