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的百家讲坛

高中语文的百家讲坛模式

离开大学校园已经有接近十个年头了,很怀念读大学的那段时光,尤其不能忘记那些学识渊博的老教授在讲到精彩处的兴致勃勃、意兴横飞。今天听了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杭尧尧老师的《鸿门宴》一文确实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让我想起了那个曾经熟悉的课堂。杭老师的讲课让我想起了正当红的一个“超女教授”——于丹。过人的思维、不俗的谈吐、出色的演说确实能打动人心。但是这堂课也透露出很多发人深思的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提出了让老师成为学者型教师这一目标,但是学者型教师并不等同于学者,也不是大学教授,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把课堂变成大学中的学术讨论课,这样的教学会不会“曲高和寡”?针对杭老师的教学我想提出两点不同的意见:

一“引经据典”与“曲高和寡”

在讲授《鸿门宴》时杭老师下了很多工夫,援引了很多材料,不难看出年轻的杭老师是个知识渊博的人,

我想先摘录杭老师在授课时引用的两段文献资料:

材料一:事怀王而弑之,属宋义而戕之,汉高入关而抑之,田荣之众来附而斩艾掠夺之。------王夫之《读通鉴论。汉高帝二》

材料二: “‘言语呕呕’与‘喑恶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理学,犁然有当。--------钱钟书《管锥篇》第一卷

实事求是地说这两段资料我是没有看过的,当然我也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汗颜,可我也在想这些材料又有多少是学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呢?又有多少学生能真正理解这些材料所表达的意思呢?杭老师在授课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分析历史人物应该结合‘全篇’分析‘全人’。比如想正确地评价项羽这个人我们就应该结合《高祖本纪》《项羽本纪》”。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然而试问,学生当中又有几人通读了《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呢?

面对着这样一个学者型的教师,学生是倍受鼓舞激发了语文学习的原动力还是只能望洋兴叹、妄自菲薄呢?

二.“学术争鸣”还是“研究性学习”

刘心武教授在解读〈红楼梦〉时探讨过这样一些问题,“贾府婚配之谜”“秦可卿抱养之谜”“日月双悬之谜”“贾元春原型之谜” “贾元春判词之谜”等等,这些都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但是这些问题也只能作为一家之言加以讨论,我们在学习〈红楼梦〉节选的时候难道真的要涉及这些内容吗?

杭老师在课后反思时说过一段话:“传统的教学中对于项羽的评价是有失公允的。说他不善用人、优柔寡断、刚愎自用、有勇无谋、放虎归山„„我们最终推翻了‘唯性格论’这些错误的观点。”其实我不完全反对杭老师的观点,但是我也不认为我们可以武断地告诉学生之前那些对项羽的评价都是“唯性格论”的错误观点。

我十分佩服杭老师过人的思维和难得的勇气,我也不反对在课堂上把自己的观点渗透给

学生,但是用整整45分钟的时间为项羽正名是不是真的值得?如果只是为了培养学生不盲从、不迷信的思维习惯,我个人建议将课堂最后剩余的15分钟来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并且把讨论的权利交给学生,然后教师再说出自己的观点,或许也能达到目的。

努力成为学者型的教师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目标,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要把自己定义成学者,更不能将自己的课堂变成“百家讲坛”的模式,因为在“百家讲坛”的舞台上,是无须互动的,更多地是学者个人的表演。我们更应该学习于丹老师,将经典的东西讲得深入浅出,深入人心,贴近大众,于丹为什么能红,我想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她充分考虑到了观众的接受水平,观众的实际需要。我们一直在提倡“因材施教”,我们当然也不能将自己置身于高高的讲台之上,凌驾于学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