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德国汽车产业的战略特征看我国汽车产业强国之路

热点聚焦

从德国汽车产业的战略特征看我国汽车产业强国之路

□卫教善

李庆文

金融危机之后,我国跃居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由汽车产业大国向汽车产业强国的转变,以及如何转变早已经提到我国政府包括汽车业内的议事日程。

就目前来讲,我国汽车产业强国的建设思路还不是很清楚,尚没有形成明确的规划,但是这个目标已经成为我国汽车业内人士的共识和行动指南。如何建设汽车产业强国?应该从哪些方面着力?自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下作者通过分析德国汽车产业的突出特点,梳理汽车产业强国的战略特征,并就我国汽车产业强国的建设之路作一探索,以期抛砖引玉。

德国既是世界汽车的起源地之一,也是目前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根据欧洲汽车产业协会统计,2007年,德国汽车企业全球产量共1210万辆,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16.9%。其销量占西欧汽车销售份额的47%。在汽车消费日益增长的新欧盟国家中,德产车以超过44%的市场份额占主导地位。假如德国汽车业衰落了,欧洲汽车/2011.10

业在全球的上风地位也将丧失。德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成就和战略特征,在整个欧洲最为突出和典型。从一定意义上讲,探讨德国汽车发展战略,就是探讨欧洲汽车产业发展战略。

《中国汽车报》社长李庆文先生曾撰文认为,德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战略主导了欧洲的汽车产业发展战略,也代表了欧洲的汽车发展战略。为此,李庆文社长从7个方面归纳其战略特征。他们分别是:(一)支柱产业地位突出;

(二)

技术领先战略突出;(三)专业化特征突出;(四)垄断竞争结构突出;(五)汽车零部件等相关行业支撑作用突出;(六)国际化能力突出;(七)政府关心支持突出。

在经历了2008年那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之后,德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的正确性、适应性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我们认为,李社长这番总结对于我国如何建设汽车产业强国具有极强的借鉴和导向意义。我们这篇文章就是在李社长这些观点基础上,探讨我国

汽车产业强国的建设之路。

1形成突出的支柱产业地位

的战略构想

美国是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德国则是制造汽车的国家。造世界一流的汽车几乎成为德国人的精神追求。汽车在给德国带来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成为德国科技实力的主要载体。精致一流的汽车成为德国的名片。截至2007年底的数字,可以反映出德国汽车产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德国汽车产业为德国创造了74.4万个工作岗位,占德国产业岗位的1/7;德国国内1/4的税收来源于汽车产业;围绕着汽车开发、制造、销售和使用等环节,汽车产业实现的增加值约占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5;来自于汽车产业的科技创新投入,占德国所有产业科技总投入的1/3,并由此带动了德国其他领域的技术发展。这些数字彰显出,汽车产业是德国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它为德国创造了最多的就业、税收和技术创新成果。

热点聚焦

德国人造汽车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追求,美国人则把这个当作生意来做,日本人和韩国人做汽车则介于两者之间,这是民族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差异,也会导致不同的产业特征和产业发展结局。我国建设汽车产业强国,应该考虑到这种差异以及利弊,扬长避短,统筹规划。就目前来讲,我国汽车产业支柱产业的地位还不够突出,至少不如房地产业突出。近几年,房地产业的暴利从汽车产业抽走了不少资金,导致投资汽车企业的持续性减弱,实际上是对汽车产业发展非常有害的。汽车产业是一项人力、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汽车产业的发展和强大需要持续的投资。这要求政府进行引导,应该限制房地产业等传统行业、非战略产业的暴利,鼓励和引导更多的资本投入到汽车行业,并获得较为合理的回报。

科学发展观提出“五个统,其中也提到经济社会的协调筹”

发展。房地产业的暴利发展,于国于民都非常有害,同样影响了汽车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的巩固。

典的战略学研究成果,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假如能够在市场上达到和保持技术领先,就意味着找到了保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德国汽车产业正是这一战略的典型代表。无论是生产高档豪华车的奔驰、宝马,还是生产普通乘用车的大众,都始终将追求技术领先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基点。

德国汽车的技术领先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一,在环境保护方面,2005年,德国人均汽车行驶公里数、公路货运量与1990年相比,分别增长了48%、138%,这一年的汽车尾气排放总量却与1990年的水平基本相当。一升一降间,折射出德国汽车环保技术的巨大进步。其二,在汽车安全方面,德国公路交通事故发生率一直保持较低水平,并逐年降低,这与德国汽车主动安全技术普及率极高有很大关系。很多安全技术在1981年就已成为常用的汽车标准,2007年德国汽车ESP的装配率达到了46%,我国则仅为7%。其三,在品质方面,德国汽车产业一直把质量监控放在首要位置,其产品多年来一直在质量排行榜上占据领先地位。如在客车领域,固然中国是客车制造大国,但德国是这一领域中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德国客车的使用年限也是最长的。其四,在新能源、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等方面,大众巴西公司较早就有大量灵活生物燃料汽车投放市场,生产生物燃料的机械设备也正在建设中。宝马的氢燃料动力汽车已经过试验阶段,投产使用。其五,在装备制造业方面,德国使其与汽车产业发展

同步甚至超前。众所周知,德国汽车装备制造业,以及其他行业的装备制造业水平都是世界领先的。

重视技术研发和产品储备是德国汽车产业保持技术领先的重要原因。德国的汽车企业始终把技术研发、产品储备和规划,当作公司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整个德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始终都有系统的思考和规划。

保持技术上领先与德国汽车的企业治理者多为工程师出身也有一定关系。企业的治理者、治理团队的知识结构也是德国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企业大多秉承了“工程至上”的企业文化,企业领导者多数是具有专业知识的治理职员,既是一流的工程师,又是一流的治理者。比如,保时捷创始人弗迪南德·波尔舍,是汽车设计师出身;大众集团现任董事局主席文德恩,多年来也曾一直负责研发工作。拥有大量将工程技术和治理技术融为一体的治理者,是德国汽车企业人力资源工作对德国汽车保持技术领先的一个重要贡献。

德国汽车企业重视加强技术研发的投入。德国汽车的研发职员数目庞大,即使在这几年经济不太景气的时候,其高科技人才在汽车行业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处于增长状态,这些科研职员主要集中在研发领域。目前德国汽车企业研发人员所占比例约为11%,企业每年的研发用度很多。2006年的一个统计数字显示,德国每年在汽车研发方面的投入超过160亿欧元,这些投入每年创造出超过3600个专

/2011.10

2

突出的技术领先战略是建设产业强国的根本

无论是奔驰、宝马,还是生产普通乘用车的大众,都始终将追求技术领先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基点。坚持技术领先是德国汽车产业

发展战略的核心。在世界范围内,德国的信息技术未处于领先地位,但在汽车技术方面,德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这两方面存在的巨大反差,使我有时候大惑不解。按照经

17

热点聚焦

利。

我国政府发展汽车产业,最初采取了“市场换技术”的政策,对于发展汽车产业来说,有一定的成效,但是非常有限,仅仅是权宜之计,不能当成惟一的政策措施。近年来大力提倡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诞生了奇瑞、长城、比亚迪、吉利等企业。要让企业家和工程师安心搞汽车,避免功利主义。就国有汽车企业来讲,减少企业家管理岗位的官本位;就民营企业来说,从政策引导上要减少企业家投资汽车产业的投机性。汽车产业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持续的人力、技术、资本投入。美国汽车业的失败,其中一大原因就是汽车金融业的误导,美国汽车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减弱了,汽车产品的节能、环保、安全等技术特征被德国、日本汽车业所赶上。我国汽车业研发能力的虚弱也与功利主义有关,这一点在国有企业表现得最为突出。

在这一方面,以吉利汽车为代表的民营汽车企业做得非常好,政府应该从中总结经验,从政策上进行鼓励和支持。

则集中于特别狭小的细分市场,专心为一类特定狭小的目标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在商用车领域也是如此,德国著名的商用车品牌奔驰和瑞典的沃尔沃、法国的雷诺等,在生产经营上与乘用车业务基本都是分开的,同样享受了高度专业化带来的好处。

从战略上看,这是典型的目标集聚战略。其好处是可以更好地发挥专业化效益,为目标顾客群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好的服务。如奔驰、宝马,他们始终专注于高等豪华轿车这一领域的发展。这类公司,也许并不是规模庞大的团体公司,但绝对是竞争力很强的公司。它的优势和特色就在于专业。

大众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是在普通车型市场,而不是在豪华高档车市场,虽然大众公司也开发出一些豪华轿车、SUV等车型,但仍然坚持作为普通乘用车生产企业的定位。事实上,这也仍然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当然,大众公司也曾一度偏离自己的传统,期望在高端豪华轿车和细分个性市场能有更大的作为。但事与愿违,收效不大,投入却很大,造成的负担也很大。

欧洲的著名商用车品牌奔驰、沃尔沃、雷诺等也是如此。我曾去奔驰参观过,其商用车与乘用车虽然同属一家公司,但拥有各自的企业文化、运营模式和企业理念。沃尔沃为了专注于在商用车领域的发展,还把轿车板块卖掉,这种专业化发展战略被证实是有效的。与之相对的是,当年福特公司在其盈利最强时吞并了沃尔沃轿车,但并未

获益多少。

我国有四大国有汽车集团,一汽、上汽、东风、长安,这四大车企基本上没有突出的专业化特点,要说特点就是对跨国公司的依赖性非常强,并且依靠政府的扶持来发展。这与汽车产业强国的建设背道而驰。

上汽的突出特点是乘用车,旗下上海大众、上海通用都很强势。最近上汽提出大力发展商用车,目

,采用的发标是进入国内“三强”

展模式还是挟洋自重,与内资企业

争市场。这种发展模式,我感觉是一种事倍功半的做法,允许尝试,不值得提倡。

4

市场竞争形成的垄断竞争结构突出

奔驰、宝马和奥迪,它们相互竞争、相互促进,成为世界汽车产业竞争发展的经典案例。

德国汽车市场结构,不仅在整体上体现了垄断竞争结构,而且在重大细分市场上也体现了垄断竞争的特征,表现最突出的是德国高档豪华轿车市场,德国一个国家就有世界著名的三大品牌:奔驰、宝马和奥迪,它们相互竞争、相互促进,成为世界汽车产业竞争发展的经典案例。在德国这样一个狭小的市场空间里,能够生存、发展并成为世界级的三大豪华品牌,证实了垄断竞争结构能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产业。

我国汽车产业有个老生常谈,叫兼并重组。在这方面从德国可以有些借鉴。如果按照我国的提法,把奔驰、宝马和奥迪兼并到一起算

3

突出的专业化特征确保高品质

专业化的优点是可以更好地发挥效益,为目标顾客群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好的服务。

与美国汽车“三大”明显不同的是,德国主要汽车公司具有明显的专业化发展特点。奔驰、宝马集中生产高档豪华乘用车;大众集中生产各种普通乘用车;欧洲其他企业如法拉利、保时捷、MINI等/2011.10

热点聚焦

了,但是德国没有。有专家的研究表明,我国提倡的兼并重组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纸上谈兵。

零部件企业上。中小型汽车零部件企业是德国汽车发展的坚实基础。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到今天,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零部件薄弱,关键零部件技术掌握在跨国公司手里。建设汽车产业强国,必须有强有力的零部件工业支撑,否则永远谈不上产业强国。在“十二五”期间,如果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得不到跨越式发展,建设汽车产业强国恐怕只能是幻影。

这要求我国在“十二五”期间,要把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当成重中之重,从政府、行业、企业等各方面都要认真研究零部件产业配套体系的特点,建设汽车产业强国对零部件产业的要求,主动突破

。这个发展“瓶颈”

德国汽车产业联合会的数据显

示,2007年德国国内汽车产量近620万辆,其中75%出口国外。2007年德国汽车除了在非洲、大洋洲的出口有所回落外,在世界其他地区的销量都有所增长。西欧还是德产汽车出口的主要地区,东欧、亚洲在德国汽车对外出口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中国、俄罗斯正逐渐成为德产汽车重要的销售市场。

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汽车业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国内市场国际化,全球市场一体化。任何汽车公司的发展,都回避不了国际化这个挑战。这也是我国汽车产业回避不了的问题。

建设汽车产业强国的明显标志就是我国要培育几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这样的企业必须灵活运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进行全球化布局。目前,我国有一部分企业,比如,吉利汽车、福田汽车、上海汽车等制定了全球化的发展战略。

在国际化这一方面,德国、美国、日本等汽车产业强国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国汽车业要注意借鉴。

5

汽车零部件等相关行业支撑作用造就强势的产业链

德国一流的汽车零部件供给商,从来都不是整车厂的附庸,而是独立的零部件供给商。

汽车产业长期维持国际竞争力离不开相关产业的支撑,欧洲特别是德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更是如此。德国拥有博世、采埃孚、大陆等世界一流的汽车零部件供给商,这对德国汽车在动力、传动系统及其匹配方面保持世界技术领先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2008年,博世公司营业收入已连续4年名列全球500强汽车零部件企业榜首。另外,德国在激光焊接、数控机床以及油漆喷涂等重大装备领域的全球领先技术,对其汽车产业建立和巩固全球竞争力的贡献也不可低估。

值得深思的是,德国一流的汽车零部件供给商,从来都不是德国汽车整车厂的附庸,而是独立的零部件供给商,这与美国不同。这些专业、一流的世界级零部件公司,具有垄断竞争能力。其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不是体现在组织结构上的垄断,而是技术的垄断,是真正的垄断。在他们与奔驰、宝马等整车企业的谈判中,凭借其在技术领域的强势,同样不容小觑。众多各具特色的中小型汽车零部件企业和相关机构,在支持德国汽车全球领先上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德国汽车的世界竞争力凸显在整车上,根基却在中小型汽车

6

形成突出的国际化能力以便抢占全球市场

德国汽车厂商还拥有庞大的海外产能,汽车制造商和供给商遍布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

德国汽车的国际化能力是一流的。世界各地几乎都有德国汽车轮子留下的痕迹。在世界汽车竞争格局中,德国汽车一直是技术的倡导者、品质的主导者、发展方向的定调者。到目前为止,德国汽车世界领先的地位仍然比较稳定。尽管近些年来,日本汽车业上升势头强劲,但是从总体实力和影响力上看,我以为仍然居德国汽车业之下,经过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震荡后,谁高谁低已经很明朗了。而且日本汽车界的资深人士也认为,德国汽车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7政府的关心支持为产业提

供保障

德国总理默克尔十分重视汽车产业,在国际事务中积极维护德国汽车产业的利益。德国政府对汽车产业的影响和关心程度远远高于美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定本地产品标准,形成技术壁垒排斥外来竞争者。德国先

/2011.10

19

热点聚焦

进严格的汽车标准、法规,长期以来具有非贸易壁垒的作用,大大影响了其他国家汽车企业的进入和发展。目前,包括日本汽车进入德国汽车市场的难度仍很大。这其中除了消费习惯、民族情节、产品质量等因素外,技术壁垒恐怕是最主要的。

二是引导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产品国际竞争力。德国政府非常注重引导汽车产业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进步产品国际竞争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德国政府就很重视汽车排放性能的进步,制定严格的排放法规,推动汽车技术进步。德国政府的这些举措推动了清洁排放轿车在欧洲的畅销。德国政府还通过控制车型投资推动汽车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减少每个车型系列的投资用度,进步汽车产业的增加值,增强灵活性,进步产品质量。德国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对德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是政府全力为汽车产业和企业服务。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被认为是汽车总理。施罗德在任期间,德国汽车企业在中国的活动他都会参加,特别对于大众汽车公司。他也:“德国汽车是全球最好的经常说

汽车,德国汽车制造业是全球目前在相关领域能够提供最好的产品的产业。为使这个局面继续保持下去,我们所有人都需要改进,需要

”从某种用自己的全力作出贡献。意义上讲,施罗德也是德国汽车企

业品牌形象的代言人。

四是在任何经济风险眼前,德国政府总是会立即想到汽车产业,/2011.10

在汽车产业出现危机时及时给予帮助,这也是和美国不同的。20世纪30年代,美国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1750万辆,德国只有17万辆,年产量才近6万辆。为了大力发展汽车产业,德国公布,降低并取消了困扰汽车发展的汽车消费税,使德国老百姓购车本钱大幅降低,政府财政收入也由于汽车消费的增加而增加。

1934年,德国政府出台了各种鼓励、促进开发经济型轿车的政策,并积极加强公路网线的建设。1955年,德国汽车产量已经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性石油危机加剧经济衰退,美国汽车产业面临严重的挑战,生产下降了20%,而德国政府及时采取了一系列短期调整措施,减少了汽车行业的投资,保存了其汽车产业发展的后续实力。

德国总理默克尔同样十分重视汽车产业,在国际事务中积极维护德国汽车产业的利益。她的身影同样经常出现在汽车企业的活动现场,2008年,默克尔亲身与欧宝汽车公司领导人会谈,决定是否对其提供10亿欧元政府担保,帮助其度过金融危机。

我们留意到,金融危机爆发时,就在美国汽车考虑申请政府救助时,德国的政府官员和经济学家已经提出美国人假如救汽车产业,那我们德国人该怎么办的说法。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与美国政府截然相反,从中也可以感受到德国政府对汽车产业大力扶持的态度。

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也离不

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毛主席为一汽的建设题词,邓小平、江泽民、李鹏、作朱镕基都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作出过直接的贡献。政府的重视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这在德国,美国,日本都是如此。

汽车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牵涉面广,关联性强。发展汽车产业、建设汽车产业强国是实现我国“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建设工业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汽车产业目前具有国有、外资、民营3种经济成分,如果没有政府的统一部署,3种经济成分很难形成合力,这也是我国建设汽车产业强国的消极因素。所以,我们强调建设汽车产业强国,政府的作用举足轻重。这一方面,我们要以巴西汽车产业被跨国公司垄断的教训为戒。

建设汽车产业强国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把汽车产业强国的建设同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建设节能型社会等战略结合起来,要同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结合起来,要同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强国的宏伟目标结合起来,要同惠及民生,改善人民生活的目标结合起来。让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

,积极探索和规划汽车产业强国筹”

的建设之路,从政府到行业,再至企业,都要正视差距和不足,作好战略规划,坚持科学发展,为实现宏伟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