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庆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整理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整理

写在前面的话:

病原生物学我上学期考的 不知道这学期重点有没有变化 这份是上学期临考前整理的资料 希望能帮到大家 第一部分 微生物 微生物:

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可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分类:非细胞型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多细胞蠕虫型微生物 节肢动物 质粒:

存在于细胞胞质中的双股环状DNA ,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分类:F 质粒、R 质粒、col 质粒、Vi 质粒 特性:1、可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性状 2、可自我复制并遗传给子代 3、不是生命活动所必须的 4、可转移或丢失 带菌者:

体内带有病原菌,但不出现临床症状。可将细菌传染给他人,危害性大,是重要的传染源。 分类:1、健康带菌者 2、恢复期带菌者 凝固酶:

能使含有枸橼酸钠或肝素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 意义:1、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2、抗吞噬作用,使感染局限化。

特性:耐热。易被蛋白酶分解破坏。具有免疫原性。

L 型细菌:

在实验室培养过程中,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特性:1、高度多形性。 2、对渗透压十分敏感。

3、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油煎蛋”样菌落 4、许多G-和G+菌都可形成L 型菌。 5、仍有一定致病性。

卡介苗(Becilli Calmette Guerin,BCG ):

是将有毒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于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13年230次传代而获得的减毒活菌株。是毒力变异株。 现广泛用于人类结核病预防。 荚膜(capsule ):

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较厚的粘性物质。

鞭毛(flagellum ):

细菌菌体上附着的细长+波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分为单/双/丛/周 四类鞭毛。

菌毛(pilus or fimbria):

多数G-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附着的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的丝状物。 分为普通菌毛+性菌毛。

芽孢(spore ):

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

热原质(pyrogen ):

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消毒(disinfection ):

杀死物体上/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不一定能杀灭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

灭菌(sterilization ):

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含芽孢在内的所有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接合(conjugation ):

受体菌与供体菌通过性菌毛相互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

转化(transformation ):

受体菌直接从周围环境中吸收供体菌游离的DNA 片段,从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

转导(transduction ):

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一段DNA 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性状。

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fusion):

温和噬菌体的DNA 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使细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和宿主之间、微生物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状态。是对宿主有益无害的生理性菌群。

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

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在某些特殊条件下被打破,原来在正常时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就成为可致病的菌群,称条件致病菌。

侵袭力(invasiveness ):

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

水平传播:

病原微生物在人群个体之间的传播。

垂直传播:

病原微生物通过胎盘或产道由母体进入胎儿体内的方式。

支原体(mycoplasma ):

一类缺乏细胞壁、有高度多态性、能通过除菌滤器、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能形成有分支的长丝。

衣原体(chlamydia ):

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螺旋体(spirochete ):

一类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fungus ):

一类有细胞壁、细胞核和结构完整的细胞器,但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分化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virus ):

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以复制方式进行繁殖。

病毒体(virion ):

结构完整成熟、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原发感染后,病毒长期潜伏在组织中,不产生感染性病毒,不出现临床症状,但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出现急性发作。如单纯疱疹病毒。

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us):

病毒感染后有很长潜伏期,既不能分离出病毒,也不表现出症状,几年或几十年后发生进行性加重疾病致死。如感染麻疹病毒引起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Dane 颗粒:

具有感染性的乙肝病毒。呈球形,直径42nm ,有双层内外衣壳。 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

呈柱状,以三聚体形式存在于包膜上,可凝集红细胞、吸附宿主细胞。是流感病毒主要表面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

以四聚体形式嵌于病毒包膜上,呈蘑菇状,可水解细胞膜上各种多糖受体末端的N-乙酰神经氨酸,促使病毒释放。是流感病毒主要表面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

甲型流感病毒HA 基因发生点突变,变异幅度小,属量变,导致编码氨基酸发生改变,常引起局部中小流行。

抗原转变(antigenic shift):

甲型流感病毒HA/NA的抗原性突然改变,变异幅度大,属质变,常引起大流行。

内基小体(Negri Body):

狂犬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内增殖时,在胞质内形成嗜酸性、圆形或椭圆形的包涵体,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发酵:

工业用培养微生物制得产物的任何过程。 抗生素:

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性地抑制或影响别种生物机能的有机物质。

一、 试比较G-菌和G+菌细胞壁结构主要异同点,在医学实践中意义。

意义:1、在致病上:G+菌 磷壁酸对宿主细胞粘附作用 G-菌

脂多糖(LPS )活性作用 2、在诊断上:革兰染色鉴别细菌

3、在防治上:抗生素选择,如青霉素、溶菌酶 二、 试比较细菌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三、 列表分析HBV 抗原、抗体检测的结果 两对半: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抗HBc

四、 简述构成细菌致病性的物质基础和作用。 细菌致病性=侵袭力+毒素

侵袭力定义: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 1、粘附素: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表面结构。粘附是细菌感染致病的第一步。 2、荚膜:抗吞噬作用、抗有害物质影响。保护细菌,令其在体内迅速繁殖致病。 3、细菌侵袭性酶:攻击破坏细胞。助长细菌扩散。

4、细菌生物膜:细菌生长过程中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形成的一种与浮游细胞相

对应的存在形式。

组成:细菌+自身产生的细胞外基质。 功能:

A 、抵抗抗生素作用 B 、 对抗机体免疫防御 C 、与医疗器械相关感染

毒素定义:细菌生长过程中产生释放的毒性成分。

外毒素:由G+菌和部分G-菌活菌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 内毒素:存在于G-菌中,在细菌死亡裂解后才释放出的毒性脂多糖(LPS )。 五、 试述病毒感染细胞后细胞发生的变化。 1、杀细胞效应——细胞裂解死亡

2、稳定状态感染——某些病毒进入细胞后能够复制,却不引起细胞裂解死亡,出现变化有:细胞融合、细

胞表面出现病毒基因编码的抗原。 3、 包涵体形成

4、细胞凋亡——是一种由基因控制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属正常的生物学现象。 5、 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第二部分 寄生虫

寄生物(parasite ):

寄生于另一生物并从其获得营养,使之受害的生物。分植物性/动物性寄生物。 动物性寄生物=寄生虫,均为无脊椎动物

宿主(host ):

寄生关系中受损害的生物。

终末宿主(definitive host): 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

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的发育或变态必需的宿主。

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

有些寄生虫不仅可在人体寄生,还可感染某些脊椎动物,并完成与人体内相同的生活阶段。作为人类寄生虫的传染源,在流行病学上起到保虫和储存作用,这种动物称为保虫宿主。

转续宿主(transfer host):

某些蠕虫幼虫进入非正常宿主体内,虽能生存,但不能继续发育,长期处于幼虫阶段。当其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才能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转续宿主。

生活史(life cycle):

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宿主转换的全过程。 直接型:生活史中只需要一种宿主。

间接型:完成生活史需要中间宿主或媒介昆虫。

感染期蛔虫卵:

蛔虫受精卵由粪便排出后,在外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经过三周左右的时间,卵内含物发育为一条幼虫。这种虫卵经人误食后,可感染蛔虫病。这种虫卵称为感染期蛔虫卵。 感染阶段(infective stage):

寄生虫生活史中对人体具有感染性的特定阶段。

兼性寄生虫(facultative parasite):

基本上是自生生活生物,只在偶尔情况下进入宿主体内。 可转变为寄生性,营寄生生活。

机会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 parasite): 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体内处于隐性感染状态。

但当宿主免疫功能受累时,出现异常增殖、致病力增强的一类寄生虫。 滋养体:

能够进行运动、摄食和生殖的原虫生活史期,常是原虫的致病阶段。 包囊:

在环境不宜条件下,由滋养体分泌物形成囊壁,包绕虫体而形成。

属静止期,常是传播和感染阶段。 病媒虫:

传播疾病的媒介昆虫。 虫媒病:

由医学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传播的疾病。 变态:

医学昆虫各时期在形态、生理、生态上的变化。

中绦期(metacestode ):

绦虫的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阶段。

疟原虫再燃(recrudescence ):

疟疾初次发作停止后,患者若无再感染,仅由于体内残存的少量红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大量繁殖,达到发热阈值后而引起的疟疾再次发作。 原因:疟原虫抗原变异+宿主免疫力低下

疟原虫复发(relapse ):

红内期疟原虫经药物治疗或人体免疫杀伤作用被彻底消灭后,无再感染的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潜隐期,又出现疟疾发作。

幼体增殖:

一种寄生虫感染中间宿主后,幼虫在其体内发育繁殖,依次产生许多下一代幼虫,大大增加感染终宿主或第二中间宿主的机会。这一过程称幼体增殖。

迟发型孢子(Bradysporozoites ,BS ):

疟原虫的子孢子同时进入肝细胞后,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休眠期后才开始发育,并完成红外期裂体增殖。这样的子孢子称为迟发型孢子。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自然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这些寄生虫既可寄生在人体内,又可寄生在脊椎动物体内,人和动物体内寄生虫互为传染来源。

旅行者腹泻:

蓝氏贾第鞭毛虫寄生于人和某些哺乳动物的小肠,引起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贾第虫病。因本病常见于旅行者,故名。

生物源性蠕虫:

生活史较为复杂,发育过程中幼虫需要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或兼有增殖,发育至感染阶段经中间宿主感染人的蠕虫。

伴随免疫:

免疫应答对体内已有寄生虫无杀伤清除效应,但具有抵抗同种寄生虫幼虫再感染能力。

带虫免疫:

免疫应答使宿主体内寄生虫处于低密度低繁殖的细胞组织类型,导致无明显症状的临床痊愈,产生抗特异性攻击能力。

医学原虫(medical protozoa):

寄生在人体管腔、体液、组织或细胞内的致病性或非致病性原虫。

一、 简述疟原虫红内期发育过程及与致病的关系。 红内期发育过程:

裂殖子→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裂殖子 疟原虫在红内期的发育呈周期性。

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为成熟裂殖体→胀破细胞→裂殖子和疟原虫的代谢产物、残余变性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碎片一并入血→一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刺激吞噬细胞产生内源性热原质→内源性热原质+疟原虫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寒颤+高热+出汗 贫血机制:1、大量红细胞被直接破坏 2、脾充血肿大,脾功能亢进 3、骨髓造血被抑制 4、自身免疫溶血

二、 所学的哪些寄生虫感染和人类生产生活有关?引起何种主要损害?

三、 分析钩虫病贫血机理,写出钩虫病防治措施。 贫血机制:

1、钩虫口囊内有钩齿或板齿,咬附破坏肠粘膜并吸血 2、钩虫吸血时分泌抗凝素,加重血液丢失

3、钩虫寄生造成人丢失血量=吸血量+移位伤口渗血量+咬附点渗血量+偶尔肠粘膜大面积渗血量 4、钩虫破坏肠粘膜,影响营养成分吸收,加重贫血发生 5、宿主全身营养不佳时,虽有少量钩虫寄生,仍可造成贫血 防治措施:

1、治疗病人和带虫者 2、管粪,粪便无害化

3、加强个人防护,减少感染机会 4、治疗同时补充铁剂、维生素

四、 根据日本血吸虫生活史写出人感染血吸虫病方式和防治方法。

日本血吸虫随粪便排出体外→有机会进入水中→适宜条件下孵出毛蚴→毛蚴钻入中间宿主钉螺→胞蚴→感染期尾蚴→感染期尾蚴从钉螺中逸出→形成疫水 人与疫水接触或不慎饮入疫水→感染血吸虫 防治方法:1、查治病人病畜,消灭传染源 2、消灭钉螺 3、管水管粪 4、做好个人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