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债权和股权的区别

债权和股权的区别

债权:得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民法上权利。本于权利义务相对原则,相对于债权者为债务,即必须为一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民法上义务。因此债之关系本质上即为一民法上的债权债务关系,债权和债务都不能单独存在。

股权:股票持有者所具有的与其拥有的股票比例相应的权益及承担一定责任的权力。 区别:

1、收益方式不同:债权一般情况有固定期限固定利息收入,股权没有期限按企业盈利情况分红(股息)数额不确定。

2、风险程度不同:当企业破产时清偿顺序不同,先还债,后还股,股权可能不能得到清偿。

案例:

去年银行次级债、混合资本债发行规模激增244.6% 一年股权融资领衔,一年次级债融资主导,规模庞大的商业银行似乎进入了股权、债权轮番融资的双

轮驱动时代。

日前,央行公布的《2011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刚刚过去的2011年,银行次级债、混合资本债发行规模达3169亿元,同比增长达到了令人吃惊的244.6%。

回过头去看,2010年银行通过股权融资推动核心资本充足率上升0.9个百分点;2011年,又大量发行次级债拉升了银行资本充足率0.55个百分点。进入2012年,情况又将如何?

债权融资激增

历史数据显示,2010年末,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2%,比年初上升0.8个百分点;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1%,比年初上升0.9个百分点。2010年,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上升幅度超过资本充足率升幅0.1个百分点。

根据监管层的有关规定,银行资本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构成。核心资本包括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长期次级债务等。

当核心资本规模增加时,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均受益;但附属资本增加只提高资本总规模,并不影响核心资本,因此其可带动资本充足率上升,

但不影响核心资本充足率。

“商业银行在2010年普遍采取了配股、增发等方式进行股权融资,补充核心资本,由此导致了核心资本充足率的上升。”有分析人士表示,资本充足率的上升也大部分得益于该年核心资本规模的扩大。 步入2011年,经过一轮股权融资后,银行采取了次级债为主的债权融资方式。

数据显示,2011年末,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71%,同比上升0.55个百分点;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24%,同比上升0.16个百分点。

不难看出,与2010年情况正好相反,资本充足率的涨幅远大于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涨幅。原因无他,银行在去年选择了发行次级债的方式补充附属资本。 央行数据显示,2011年,银行次级债、混合资本债发行规模达3169亿元,同比增长244.6%。 股权融资来临?

解释次级债规模激增的原因时,分析人士认为,一方面,2011年市况不佳,一些银行找不到股权融资的时间窗口;另一方面,还有一些银行2010年已进行了大规模的股权融资,短期内难以继续。这种背景下,次级债对提升资本充足率而言,变得越发重要。

2011年,包括光大银行H股上市、招商银行350亿A+H股再融资等在内,曾有多家银行推出股权融资计划,但碍于市况不佳等多种原因,融资靴子迟迟未落地。

就在今年2月初,光大银行副行长林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适当的资本窗口对发行股票非常重要。

进入2012年之后,情况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上海、香港上市的中资银行股票行情日渐看涨,对急需补充资本的银行来说,实施融资计划的契机正逐渐成熟;而对于整个资本市场而言,2012年或将又是一个股权融资年。

“就等老天爷给出一个适当的资本窗口。”林立此前还表示,光大银行H股上市相关工作都在正常进行,包括准监管部门的审批、基石投资者的引进、非交易路演的宣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