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美国电影看美国梦的文化内涵

 第25卷第3期 2010年3月宿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Vol . 25, No . 3Mar . 2010

doi :10. 3969/j . issn . 1673-2006. 2010. 03. 023

从美国电影看美国梦的文化内涵

艾 琦,   杨 昕

1

2

(1. 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言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2. 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外语系安徽合肥230031)

摘要:美国梦是美国电影一个常见的主题, 它作为美国文化与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调在美国只要经过自身努力和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和实现自身的理想, 亦即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来取得成功, 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来取得成功。美国电影作为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 通过对普通人追求梦想的描述, 阐述了美国梦的文化内涵和精髓。个人主义、自由与平等、自我依靠与奋斗和个人成功是美国梦不可或缺的文化内涵。关键词:美国梦; 美国电影;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I 106. 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10) 03-0065-03

1 美国梦的含义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 如果你曾有个梦, 如果这个梦不是美国梦, 那说明你还梦得不够, 那么究竟什么是美国梦, 为什么法国人、德国人、日本人、中国人当然包括美国人自己都一直有着美国梦呢?

所谓美国梦, 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坚持不懈的艰苦奋斗便能获得美好生活的理想, 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劳动、勇气、智慧、创意和决心取得成功, 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帮助。美国梦就是美国人所追求的美好社会, 是美国文化的缩影。美国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们提供了平等的机会, 让他们为实现梦想而在这块土地上不懈地努力。“每个人只要努力奋斗就能成功”一直是“美国梦”的核心含义。

[1]12-13

Brockovich ) 、《阿甘正传》(Forrest Gump) 、《美国梦》(American Dream) 、《新美国梦》(In America ) 、《当幸福来敲门》(T he Pursuit of Happyness) 。电影中美

国梦的追求及实现的背后是美国文化的核心表现:个人主义、自由与平等、自我依靠与奋斗、个人成功。2. 1 个人主义——《永不妥协》

个人主义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 在美国人的思想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美国文化价值观念中, 个人主义是社会存在的前提, 个人的自由是目标, 而政府只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和工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美国理想主义的全部目标, 这就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个人主义哲学的实质。以这种哲学为荣的美国传统理想主义所需要的仅仅是坚定这个立

[1]217

场。”影片《永不妥协》(Erin Brockovich ) 就充分体现了美国文化对个人价值的重视。女主角埃琳・

2 美国电影中的美国梦

好莱坞电影对于塑造和维护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而“美国梦”, 则一直是好莱坞这座电影“梦工厂”创作电影时所要表现的核心主题。通过对普通美国人的关注, 表现出其身上的积极、进取和乐观精神, 则成为好莱坞导演们制造美国梦的重要手段。本文选取了四部经典的好莱坞电影, 主人公均为美国“普通人”的代表, 通过分析他们各自对“美国梦”的追求与实现, 解读其中包含的鲜明的时代特征及当代美国社会文化价值的核心。这四部电影分别是《永不妥协》(Erin

布罗克维奇是一位经历了两次离婚并拖着三个孩子的单身母亲, 在一次交通事故之后, 无路可走的埃琳

只得到律师埃德・马斯瑞处打工度日。一天, 埃琳偶然地发现了一些十分可疑的医药单据, 在埃德的支持下, 埃琳发现当地社区内隐藏着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而居民们对此并未察觉。在埃琳的坚持下, 居民们逐渐被埃琳打动, 团结起来对抗污染。埃琳也成为了他们的核心人物。在各方的帮助下, 社区居民终于得到了赔偿, 并创造了美国历史上同类民事案件的赔偿金额之最。埃琳用无比坚韧的毅力与恒心向世人证明了一个“弱女子”的价值, 尤其是电影中埃琳一个人去和大公司抗争直到最后取得胜利更是体

收稿日期:2009-07-18

作者简介:艾琦(1978-) , 女, 安徽合肥人, 在读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现了对个人价值的追求与实现。“在美国, 有时候一个小人物可以同一个大人物、大公司甚至政府和总

[2]统对抗。”这种个人尤其是小人物崇尚个性、独自

将自己仅有的财产背在背上, 一手提着尿布, 一手推

着婴儿车, 与儿子一起前往无家可归者的收容所。实在无处容身时, 父子俩只能到公园、地铁卫生间这样的地方过夜。其中的精彩台词都表达了对梦想的坚持, 如“如果你有梦想, 就要守护它”(You have a

有了目标就要全力dream , you gotta protect it . ) , “

以赴”(You want something. Go get it! ) , 尤其是片名中Happyness 的拼写错误是别具匠心的, 它暗指

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景。影片中, 威尔・史密斯看到墙上涂鸦中一个单词拼写错误, 他说了这句话:幸福里面没有为什么, 只有我。(It's not H-A-P-P-Y-N -E-S-S. Happiness is spelled with an “I ”instead of

. ) a “Y ”

电影主题就是对幸福的追求, 实际上也是对美国梦的诠释, 对梦想和幸福永不放弃的追求。而所有这些都来自于自我依靠与奋斗, 这也是无数不同个体的美国梦的实现途径。2. 4 个人成功——《新美国梦》

在美国这个大熔炉里, 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成功。美国梦其实就是一种信念:人们只要通过辛勤努力就可以在美国实现梦想, 取得成功。

影片《新美国梦》(In America ) 讲述了一个爱尔兰的家庭移民到美国纽约的事, 约翰尼为了追求自己的演艺事业, 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来到美国, 像很多梦想到美国发展演艺事业的人一样, 约翰尼初到美国, 一切都不那么顺利, 在理想远未实现之际, 尝遍了生活的艰辛。但是约翰尼坚信自己的梦想终会实现, 在执着、乐观、自尊和坚忍后终于实现自己的梦想。

个人成功是美国梦文化内涵的精髓和终极体现, 个人成功意味着梦想的最终实现, 不管这个具体的梦想是什么, 但一定要实现, 要成功。在具备个人主义、自由与平等、自我依靠与奋斗这些元素之后, 只有再加上个人成功才意味着完整的美国梦。《新美国梦》中最简单的美国梦就是在这个陌生的国家快乐地生活, 也是无数背井离乡来到美国生活的人的简单而艰难的移民梦。电影中这一家人虽然生活艰难, 但这个移民家庭还是在陌生城市坚韧地生活, 守着亲情、希望、信念、奇迹与爱。

面对困难与挑战的精神, 一直是美国人所钟爱的。2. 2 自由与平等——《阿甘正传》

自由与平等是实现美国梦和个人价值的必要条件, 《华盛顿观察》曾经对美国人的美国梦做过调查:“美国梦是一个被众多美国人普遍信仰的信念, 机会均等是美国梦的灵魂。社会阶级纵向流动, 尤其是由下层阶级至上层阶级的社会流动是美国梦表现出来的最为显著特征。”美国文化中特别强调机会平等而不是结果的平等, 强调政治权利的平等而不是经济结果的平等。正是因为这样, 无数普通人才可以通过自己的奋斗实现自己的美国梦。“美国教育制度也比较主张人人平等, 它反映出美国人的信念, 就是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有机会接受好的教育, 只要个人有这个意愿就行。美国人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 即使中小学成绩不好的学生, 如果机会来了还是能有好的表

[3]现。”

《阿甘正传》正是这一理念的典型反映, 影片讲述了一个残疾人的非凡一生。20世纪40年代的阿甘, 还是个孩子的时候, 靠着母亲独自抚养, 他愚笨, 臂上必须佩戴一个表示低能的臂章, 但他觉得能理解母亲的每一句话。要上学了, 可是当地的公立学校不能接受他, 因为他的智商只有75。虽然智力低下, 但他却并不为此苦恼, 因为妈妈告诉他“笨有笨的作为”(Mama says stupid is as stupid does) 。他的诚实、善良和坚韧不拔使他成为橄榄球明星, 成为大学里的萃萃学子, 成为美国大兵。正是由于阿甘坚持内心的自由和美国文化中的平等观念和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才造就了普通人的美国梦, 同时也造就了在每一个美国人心中所珍藏着的那个美国梦[4]。2. 3 自我依靠与奋斗——《当幸福来敲门》“美国人追求个人之自由与平等, 历来主张人应当自立、自强。在美国人眼中, 惟有不懈的自我奋斗才有可能获得自我的实现, 体现出人生存于世的意义和价值, 也只有依靠自我奋斗而获得最终成功的人, 才会赢得美国人由衷的尊敬和赞叹。”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取材于美国著名黑人投资专家Chris Gardner 的人生经历。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式励志故事。加德纳投入到奉献颇高, 却也回报不斐的股票行业, 然而, 他的成功梦很快就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多年来积累的家底被迅速耗尽, 连自己的房子也被银行抵押, 伤痛的妻子琳达更是甩手离去。从此, 小克里斯托弗便跟着爸爸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活。在最潦倒、最困难的时期, 加德纳只能[5]

3 结束语

怀有美国梦, 并努力奋斗实现它, 成为吸引世界各地人民移民美国的主要原因之一——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斯瓦辛格在2004年麦迪逊广场演讲时更是

阐述了他自己对美国梦的理解:不管你出生在哪里, 不管你的父母亲是谁, 无论你的国(下转第80页)

B1:(tearing a slip of receipt off the electronic counting Machine ) Here' s the receipt .

A 2:I mean the receipt .

B2:Yeah, this is the receipt.

A3:发票!

B 3:Oh , you mean the commercial invoice , just a minute. [9].

此例双方的冲突表现在对receipt 一词的理解上。这位外国顾客(似乎不太像是口误) 显然把发票和收据混为一谈了, 所以他坚持收银员应该亲手开一张receipt, 而对中国收银员来讲, 尤其是配备了现代收款机的商店里, “收据”就是机器上吐出来的纸条。这显然是各自认知环境的不同造成的, B 不能从一系列的语境假设中寻找到关联, 从而未能做出合适的语境选择而正确理解话语。

(4) A is the author. B is an African. The conversation took place on a Sunday afternoon in the winter of 1986in Brussels.

A1:Do you want a cup of coffee? B 1:No thank you , I' m not hungry . A2:Do you want a cup of COFFEE?

B2:No, thank you, (short pause ) I' m not hungry. (pause)

A 3:Would you like to go and have a drink ? B3:Yeah, sure, it' s cold outside.

A4:Some coffee perhaps?

[9]

B 4:Sure , fine .

以上交际双方各自的文化背景是不同的, 在跨文化交际中, 双方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不同而导致的交际失败时有发生, 这种现象的出现常常以各自的误解而告终。当然, 也会有双方做出适当的让步, 从而满足相关的文化期待, 而寻找到关联的。文化是以深入和持久的方式控制个体的行为。如前所述, 交际双方都会有各自的文化期待。在以上对话中, 双方的冲突是围绕着关于“咖啡”的理解上。B 是西坦桑尼亚的海雅人, 那里以种咖啡为主, 咖啡是象征友谊、殷勤和财富的产品, 给客人吃(上接第66页) 籍、信仰和种族背景如何, 只要你去奋斗去努力, 你就有机会成功, 这就是美国梦。这也就是美国电影中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现实中的美国梦过度强调了物质财富和个人成功, 很多人一生都在追寻着这个梦并期待着梦想的实现, 虽有成功, 但更多的是失落与破灭, 梦醒时才觉得无助和荒唐。

参考文献:

咖啡豆是赞赏的表示。在日常生活中, 咖啡是食物而不是饮料。这和西方人恰恰相反。这就要求双方进行调适, 以改变其认知语境。首先, A 必须理解B 的咖啡是食物的观念, 而B 也要放弃只有吃饭时才喝咖啡的习惯。这样, 交际双方的认知语境就会发生改变, 同时也适应了各自相关的文化期待, 从而寻找到了关联。上例的跨文化交际取得了成功, A 改变了自己的话语方式, 从而使B 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有足够的关联假设去推导A 的交际意图。A 将喝咖啡改为喝饮料, 再引导出喝咖啡, 从而改变了B 的认知语境——咖啡是吃的, 而接受了A 喝咖啡的邀请, 从而使交际达到了成功。

4 结语

交际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互动, 任何一种交际理论模式必然会涉及最普遍的社会现象, 关联理论也不例外。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阐释了交际, 对深入研究跨文化交际提供了全新的框架。

参考文献:

[1]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 1999:1.

[2]熊学亮. 认知语用学概[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115. [3]何自然, 冉永平. 关联性:交际与认知导读[M ].北京:外

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1.

[4]冉永平. 论关联理论的社会维度[J ].外国语, 2002(3) :30-36.

[5]何自然. 近年来国外语用学研究概述[J]. 外国语, 1995

(3) :60-62.

[6]孟继有, 殷宝书. 英语学习背景知识新编[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61-62.

[7]刘辰诞. 教学篇章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87.

[8]Blakemore B . Understanding Utterance :An Intr oduction to Pragmatics [M ]. Oxfor d:Blackwell P ublisher s, 1992:60.

[9]何刚. 语用的跨文化视野[J ].外语研究, 1999(4) :20-25.

[1]董小川. 美国文化概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高小康. 好莱坞与当代文化中的美国偶像[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1(2) :45-49.

[3]李柏思. 美国人的特性及其对美国教育的影响[J].美国

研究, 2001(1) :124-131.

[4]李一鸣. 当代美国的文化经典——阿甘正传[J]. 当代电

影, 1997(2) :95-99.

[5]杜钢, 张会兰美国文化传统浅探[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

学报, 2005(1) :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