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物料分类账详解

物料分类账详解

一、ML 功能简介

关键词:计划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实际成本法/混合成本法

计划成本/标准成本/实际成本

标准成本|标准成本估算|标准价格

零售价法|毛利率法

1. 为什么使用物料分类帐?

中国会计准则规定:对存货的核算必须采用历史成本法(即实际成本法), 如果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法或者定额成本法进行日常核算的,应当按期结转其成本差异,将计划成本或者定额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而SAP 中则可以使用物料分类帐来解决这个问题。

存货在期末需用实际成本法进行核算,而企业平常采用计划成本或者定额成本进行核算,则期末需结转其差异,调整为其实际成本-SAP 所以用物料分类账来解决

计划成本

定额成本(标准成本) 2. 几个小节:

1. 有人说计划成本法强调的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也有人说计划成本法即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意味着一个使用标准成本的核算体系,其中有两个重要因素:标准价格和标准用量。(标准成本=计划价格*计划数量)

2. 真正意义下的标准成本核算体系(关于这个体系的详细内容此处不再细究)在期末产品的实际成本是按标准成本列示的, 产成品在产品在资产负债表上也以标准成本列示, 通过分析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各种差异来改进管理,

生产工单上的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对工单进行发料和工票确认后,得到标准成本;实际价格分割,重估工单后,工单体现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差异,差异可结转至物料(产品)。

各种材料差异一般不需要做任何处理, 可直接挂在损益表的销售成本或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下,也就是说,可将各种材料差异设置成为损益科目或资产负债表科目。

如果每个期间材料差异不大, 特别是现在企业力求能做到JIT (just-in-time) ,零库存或产销相对平衡的情况下, 和会计准则上要求使用实际成本要求就不违背。因此标准成本法核算有一个前提: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差异非常小或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也就是说标准成本≌实际成本。这样平时存货核算使用标准成本,方便了日常成本管理的需求,同时基本满足了财务的实际成本需求,但是,如果差异波动很大, 则标准成本法的优点就无从谈起, 尤其是产品品种多, 材料价格变动大, 产品利润薄,成本核算要求高的行业。

有些管理软件,平常的存货收发业务财务都不记帐,解释是当时确定不了物料的

实际成本,只有到月末才计算出“实际成本”,有人说这是一种很“无聊的月末加权平均法“,它模拟的是手工模式核算,粗略地迎合了财务核算需求,对成本管理来说意义不大,因为成本管理要求是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才分析。

ERP 如果平时采用标准成本就可满足平时管理会计的需求,比如多数制造企业是每天开制造工单的,有了标准成本,在开工单时就能立即知道工单的计划成本和标准成本(事前),工单完毕后可相对“实时”进行横向(比如两个制造相同产品的工单成本分析)和纵向的差异分析(比如分析“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的差异),通过分析可得出差异产生的各种的原因比如投料混乱,替代料频繁,供应商材料质量差,企业自身制造工艺不稳定造成废料,材料价格波动,员工生产效率低下,机器换模时间过长等等,管理者可立即相应采取控制措施,从而做到事中控制,很多企业更会在新产品生产时组织各部门进行Pilit Run,目的就是要找出设计生产工程制造方面的缺陷,否则等到期末才能得到核算得到结果,黄花菜都凉了。

3. 在ERP 系统中, 当然也可使用实际成本法,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取消了后进先出法。

加权平均法包括移动平均法和月末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可实现“实时成本”,但也仅仅是针对对物料(料),对于象直接人工,机器折旧和各种间接费用(工和费)也只能在月末才能得到真正的实际值,在SAP 中,人工,折旧和间接费用可通过作业类型使用计划价传送到产品,月末通过费用分割结构(Tcode :OKES )才能计算出作业的实际价格,所以,真正“实时的”实际成本的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按期间计量的实际成本。

那么,SAP 系统又如何实现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呢?先进先出法的实

现方法大致有两

种,一是采用批次管理(分批法),比如原料每次入库时产生一批次,发

出时使用Batch

determination 策略将先进的材料先发出,二是平时收发不计先后,到月

末使用FIFO

Method 一次性调整,但是这个FIFO 调整似乎是针对Plant Level的,如

果物料采用了分

割评估,这个调整做不到分割评估层,如果没有相应补丁就会出问题。

当然,由于企业持续经营, 所有存货最终都会以各种形态消耗,因此,无论采用何种计价方式, 全部发出存货的成本最终都是一样的, 但从单个期间看,由于采取不同的计价方法,发出同样的存货其成本是不同的, 选择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得到的核算效果会不一样,通常有这么些情况:

I .最好在不违反准则情况下,企业将价格高的存货首先发出,将存货尽可能早地摊销到当期销售成本中去,前期利润就降下来了,因此减少了前期的应纳所得额,即相当于从政府拿到了一笔无息贷款享受延期纳税的税收优惠。

II .企业出于管理绩效考核指标目的,比如利润指标没上去则挑拣价格低的材料先消耗,对于原料是液态气态且混存在一起的企业, 区分原料消耗相对困难则较好操作

利润指标,要不怎么说利润这东西是领导要求怎么做就怎么整出来的。

4.标准成本|标准成本估算|标准价格3者关系,标准成本=标准价格*标准数量,标准成本估算是将产品的各成本部件(Cost component ,也就是成本项目,Tcode :OKTZ )层层滚动累加得出产品的标准价格,前者是一个立体概念,后者是一个点概念,前者告诉用户后者是如何计算而来。

5.还有两种商业企业用来计算成本的方法,零售价法和毛利率法。

零售价法

零售价法适用于商业零售企业一种计价方法,成本计算公式如下:

成本率=(期初存货成本+本期存货成本)/(期初存货售价+本期存货售价) 本期销售存货的成本=本期存货的售价(销售收入)*成本率

毛利率法

毛利率是商品流通企业和制造业反映商品或产品销售获利能力的重要财务指标。 毛利法是根据本期销售净额乘以上期实际(或本期计划) 毛利率匡算本期销售毛利, 并据以计算发出存货和期未结存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包括以下几个公式:

销售净额=商品销售收入-销售折让和销售退回

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

销售毛利=销售净额*毛利率

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

期未结存存货成本=期初结存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本期销售成本。

感觉它们是手工记帐时代的产物,人工不可能为大量的物料交易一一实时记帐,只能在期末再

做个尽量精确的估算处理,如果使用了管理软件系统,已经没有必要这样处理,系统可以自动实时在财务模块和其它相应模块中记录每笔交易,如果使用物料分类帐,可以非常方便地查找到每个物料的期初和期末库存,当期收货和发料的每笔明细交易记录并根据这些数据方便地计算出当期的实际价格。

在SAP 中,除了标准成本估算,还可设置各种版本的成本估算,比如可新产品的成本进行模拟预测成本估算,为开发市场提供快速报价依据和决策支持。

无论是标准成本法还是实际成本法, 都有优缺点, 严格地讲, 都要到月底才能最终确定实际成本。正因为此,所以企业通常混合使用两种核算方法。

二、ML 的主要功能:

1、期末差异分摊

使用ML 可以将物料采购产生的采购价格差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产成本差异、物料价格变更引起的价格变更差异等差异以单层/多层的方式“合理”分摊出去。

物料分类账将物料产生的差异分摊出去(如何分摊,分摊对象)?

无论是标准成本法还是实际成本法, 都得不到实时的绝对的实际成本, 差异总是不可消除的,关于差异的帐务处理方法,一般认为,有3种流行方法:

2、差异账务处理方法

2.1、期间分配法

假使当期差异很大,原则上不允许全部转入销售成本, 否则严重影响当期损益,而应在在产品, 产成品和销售成本间按比例分摊,故此法又称“调整销货成本与存货法“。

有人说:差异分配只不过是将各种差异在销售成本和存货之间进行了分配, 由存货承担的差异依然留在差异账户中并带到下期期初,并未做到“实际成本还原”。在物料分类帐中,由存货承担的差异是可以全部还原到存货中去的, 如果以上期的周期实际价做下期的标准价并且重估物料,则下期期初没有任何存货差异,如图1和图2(Tcode:CKM3),并且使用ML 的的Actual Cost component Split功能也可做到根据成本部件进行传说中的“成本还原”。

图1中表示物料60000056在2007/08期物料分类帐结算完后的画面, 启动物料帐后,CKM3可以非常方便地分析每个物料在某期间初始库存和期初差异(差异包括价格差异和汇率差异) 、本期所有的收货收据, 本期所有的消耗在消耗类别下和期末库存, 本例中, 没有初始库存差异, 本期没有收货, 价格差异64394.32元是后勤发票校验差异, 所以有金额没有库存数量:

物料的差异分配公式是:

期初差异+∑本期收货差异 = ∑本期消耗差异 + ∑期末库存承担的差异

期初差异和收货差异在本期消耗和本期期末库存间分摊, 差异分摊的依据是消耗和期末库存的数量,所以, 本例中期末库存的差异是40195.28 = 64394.32 * ( 5204/(5204 + 3133 ))。

本期期初与本期消耗的差异由本期 消耗和本期 期末库存按数量比例还分摊 在图1-[5]中, 注意价格控制标志已经是V ,即平时使用标准29496752.14/10000元/吨,

在月末加权平均价还原为29573991.33/10000元/吨, 满足了平时标准价格计算抛出差异, 期间还原为实际成本。

第8期物料分类帐结算时针对该料产生一正一反两张凭证。

重估物料, 将标准价格控制S 改成V,

结算凭证如下:

Dr: 原材料 40195.28 (数量5204)

->平时标准成本少计, 期末加上这部分, 因为价格控制已经是V, 则8

月份期末价格是29573991.33/10000元/吨.

Cr:材料采购差异 40195.28 (数量5204)

Dr :物料消耗 24199.04 (数量3133)

Cr:材料采购差异24199.04 (数量3133)

将第8期的材料采购64394.32在消耗和期末库存间分完, 如果是生产性的物料消耗层层上卷后反应到产成品的销售成本和期末库存上去,不需要再冲回。

而第9期期初将冲回期末存货差异部分,在物料分类帐结算时和第8期的结算凭证同时产生, 如果第9期依旧使用以前的标准价格, 则冲回的会计分录如下, 如图2:

Dr: 材料采购差异 40195.28

Cr:原材料 40195.28

*系统还提供一种方法是不重估计物料,将差异部分配到物料而是一中间科目(OBYC-LKW 定义),此法并不大适合中国国情。

图2中, 在第9期间的标准价格依旧是8期的标准价格, 所以差异是40195.28 = 5204 * (29573991.33/10000 - 29496752.14/10000),如果第9期的标准价格设置为第8期的周期单位价格, 则第9期间的期初差异将为0 。换个思路就非常容易理解,第8期在重估物料后期末实际价格为29573991.33/10000元/吨,期末库存价值15390305.09,如图1显示的当前库存值,存货价值为而第9期依旧使用标准价,标准价格是29496752.14/10000,期初库存价值为15350109.81,如图2显示的当前库存值, 相当是进行了一次价格变更,当然在9期期初抛出差异, 除非将上期的期末实际周期价格做为下期的标准价格。

在一些企业,下期的标准价一般在物料分类帐结算前通过成本估算(Tcode :CK40N )获得并且release 为计划价格,同样,在上期物料分类帐结算时下期自动冲回的期初价格差异金额则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冲回下期期初价格差异金额 =(下期标准价格-上期期末周期价格) * 下期期初库存数量。

(2).年末一次处理法

平时不处理差异,年底将累积差异一次结转, 同样如果差异小, 直接到销售成本, 如果差异大同期间分配法在在产品, 产成品和销售成本间按比例分摊。

(3).直接处理法

如果产销比较平衡而差异在允许范围内, 可以将所有差异全部挂在销售成本下,这种方法国内又叫“结转本期损益法”,意思是将差异转入“本年利润”帐户,这是典型的国内“帐结法”的做法,省掉转入主营业务成本再转入“本年利润”这步。

前面已经详细介绍了典型的集中差异分摊的做法,但是并未涉及差异如何在产品在产品间根据什么标准分摊的细节,ML 差异分摊是按期进行的,类似国内的期间分配法,但是ML 的在制品不分摊差异(据说新版本在制品也可分摊差异),而且ML 的多层差异上卷分摊似乎比国内的差异分摊做法更加合理,个人认为,这是中国的成本会计割裂了和PP ,后勤自动集成,只考虑到财务核算部分而且一直还保留手工核算时代的思路,在这种思路下中国成本会计有了分批法、分步法的成本核算,分步法又分顺序结转和平行结转两步,设想一下,如果产成品的中间半成品层级较多,结转步骤将比较多,这种分步的方法也不一定见得准确,如果是计算机系统,为什么不让系统自动实现层层上卷计算成本?

b. 实现实际成本核算和月末加权平均价->PUP

无论是哪种计价格方式,都有其缺点,而ML 则宣称其集中了移动平均价和标准价格的各种优点, 平时物料使用标准价格核算, 差异收集也方便成本管理分析, 差异分析完毕后再在期末将它调整为实际成本, 物料在重估后价格标志可从S 变成V, 价格则变成实际价格即所谓的PUP->Periodic Unit Price->周期单位价格, 本节图1中显示的正是这个结果, 期间8在物料分类帐运行完毕后自动将价格控制标志变成V 。

注意:实施了物料分类帐,如果物料采用移动平均价标志V ,PUP 就= MAP ,

物料分类帐虽然不能分配移动平均价格差异,但是可以记录价格变化情况。

如果采用标准价格控制S ,平时用标准价格核算,期末CKMLCP 在结算重

估物料才得到实际价格PUP 。

c. 实现多币种评估方法

The combined currency type&Valuation profile is called valuation

approach.

货币类型和评估参数文件合成一个叫评估方法的东西,你可以在ML 中只使用多个货币类型, 但是并不一定需要启动多级评估, 很多人会混淆这两个概念。

通常人们喜欢将ML 的货币类型设置成FICO 货币,如果FI 启动了平行货币(附加本位币), 就会有一些有趣的现象出现, 在接下来的(六)ML 货币类型和多级评估会有详细分析.

d. 实际成本分割还原

什么是成本还原?所谓的“成本还原”是国内所谓的“综合结转分步法”中的常用方法, 指的是将产品在产品半成品,把所耗上一步骤的综合成本还原为按原材料、工资及福利费、制造费用等最终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成本信息。

物料分类帐的实际成本分割可以实现这个功能。

如下图3(Tcode:CKM3).

图3-[1]显示ML 使用了3个货币类型, 选择图3-[2]的成本组件(即国内所谓的成本项目), 系统将显示出成本组件(Tcode:OKTZ定义成本组件), 告诉用户成本的构成, 在SAP 系统中, 还可轻松地同时实现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 将费用分成固定和变动, 如图3-[3]。关于此问题,可以请参考本书的CO-PC 篇,

实际成本还原涉及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 需要CK11N/CK40N进行标准成本估算, 各成本组件标准记录各自标准成本。

2. 需要KSS1/KKS1/KKS2/KKS5/KKS6等进行差异计算出各成本组件的各种(9种)差异。

3. 运行ML 将差异传送到各成本部件,如果不使用实际成本分割,可以只传总差异。

4. 可以将各成本组件的差异传到对应的CO-PA 值字段,详细请参考本书的CO-PA 篇。

e. 实际成本组件传输至CO-PA 利润分析模块

在CO-PA 建立标准成本和标准成本部件值字段,平时销售时的成本是标准成本,同时也传输标准成本部件值到CO-PA ,工单的结算参数文件中设置“PA传输结构”比如传输结构CO ,然后Tcode :KEI1制作传输结构CO ,如合成图4。

有两种方式传送产品的差异(即生产成本结算差异) 到CO-PA:

方法一:如图4-[5]中的结算参数文件不设置PA 传输结构,总差异通过

会计科目传送到PA ,步骤是Tcode :OKB9为该科目定义默认的成本对象为PSG, 二是图4-[1]中在系统默认的MM/FI PA传输结构FI 设置一分配行, 源的成本要素是生产成本结算差异科目, 源选择图4-[2]的”成本/收入”,再对应一值字段。

方法二:建立传输结构CO ,在图4-[5]中将PA 传输结构CO 分配给工单

的结算参数文件,源选择“生产订单差异”,并分配9种差异的一个“差异种类”。这样就可将成本部件的各种差异带到Co-PA ,在ML 中分摊差异时不但将整个差异在本期消耗和期末库存间分摊,消耗差异如有产出物料又再上卷,而且在成本部件层也是按这种逻辑分摊差异的,在成本项目(部件)层次上做到实际成本。

此处实际成本还原到成本部件层次,也就够了,有个用户要求说成本还

原要还原到具体物料,

具体各项生产费用科目,够狠!

三、ML 缺陷

ML 当然也有缺陷, 要不企业还不都哭着闹着要上ML 。

a.WIP 不参与差异分摊

在ML 中,WIP 不参与差异分摊和实际成本核算, 如果有大量WIP 的制造企业, 举个例子,为了简便,产品期初无库存,当期做了两个工单,工单A 完工了产出1000

个,

生产成本结算差异100万,工单B 5000个期末收货4800个,还有1000个没整完,生产成本投入和产出差额500万进入则WIP ,本期销售5000个,AB 工单本期总计收货5800个,暂时忽略原料半成品的上卷多层差异,产品本身的单层差异只有工单A 的生产成本差异100万,在5000销售和800期末库存分摊。

等下期工单B 剩下的200个也做完了,WIP 反冲,同时结算出生产成本差异500万,假设下期1000个全部卖出,则500万差异全进下期销售成本,则下期损益严重失真,如果上期留下来的WIP 很大,就比较好玩,你可能发现利润没有了,全在WIP 中,或在当期你会发现利润居然比收入还大的多。传说新的版本可以解决WIP 问题,俺眼睛都望穿了,还是没见到方案。

实施ML ,企业最好无WIP 或少WIP ,象上面的工单B 如果做完4000个,则更改工单为4000,将工单状态改成“TECO”或“DLV”结算生产成本差异,不留WIP ,另1000下月开新工单。

b. 未分配/不包括差异问题

物料消耗能被分配到下一更高层次的生产环节的差异(多层差异) 才能继续分配, 通俗地讲:就是有输入和输出物料的业务才能将多层差异分配出去。何谓有输入有输出?举例如下:

1. 原材料到半成品到最终成品, 如果建立对应BOM 关系,工单的结算差异可通过工单对应的生产版本(BOM+工艺路线的组合) 中分摊差异, 投入的是原料, 产出的是成品, 有投入产出, 多层差异能被分配出去.

2. 311物料跨工厂转移,309转移物料, 都有”投入”和”产出”, 除非你分工厂跑ML ,象311这样的多层差异都能正确分配出去。

而象物料消耗到象内部订单, 没建立对应BOM 关系的CO 订单,成本中心等成本对象,只有消耗投入,没有产出物料,也就是差异上卷没有依据,则跑ML 后这些差异就进入“未分配差异”,如果差异教小,可将差异进入销售成本,成本对象使用PSG ,如果差异非常大,象有的企业未实施PP 投料直接投入生产性成本中心,巨大的“未分配差异”就可能严重影响当期损益。

四、ML 月结问题

ML 出现问题会影响整个月结过程。

d. 多币种造成FI 和CO/利润中心成本数据不一致。

启动了多个币种,如果某一原料价格FI 价格和集团货币(通常也是CO 货币),则会造成FI 和CO/利润中心材料余额和成本数据不一致,当然FI 的当期利润和利润中心Ledger 8A里计算出的利润也不一致。

e .跨期发票或退货影响成本

当月收货,下期才收到发票,如果采购价格或者外币采购时汇率发生较大变化,差异则计到发票校验当期,如果差异较大,影响当期损益,实际上这和实施不实施ML 无关,这种差异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