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物与非生物2

2.1 生物与非生物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使用放大镜。

2. 观察蜗牛,学会描述其形态和生活习性。

3. 学会初步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实验的方法。

2.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决某些具体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本节课实验,问题的探索,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 学生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同时,更加增强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器材准备

放大镜、培养皿、米醋、胶头滴管、水槽(装器材)、蜗牛。

教学重点

1.

2.

3.

4.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蜗牛的形态结构。 蜗牛的感觉。 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教学难点

蜗牛的结构和感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幻灯片展示:观察下列图片,如果让你把其中的物体分成两类,你会怎样分?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生物:有生命的物体。

非生物:没有生命的物体。

今天我们就来向同学们介绍第二章,观察生物。

幻灯片展示“猜一猜”像鱼不是鱼,终生海里住,远看像喷泉,近看像岛屿。——鲸鱼 说它是牛,不拉犁头,春夏秋冬,背着屋走 。——蜗牛

谈一谈:请找到蜗牛的同学谈谈,是在哪里找到蜗牛的,请没有找到蜗牛的同学谈谈,他是

在哪里找蜗牛的?

1. 蜗牛的生活环境:蜗牛喜欢温暖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生活

2. 蜗牛的食物:主要以一些植物的叶和嫩的叶芽为食物

3. 蜗牛的形态:形态多样,但身体结构结构基本相似

幻灯片展示不同形态的蜗牛。

观察蜗牛的工具——放大镜

一、放大镜的使用

1. 放大镜的结构:放大镜一般用玻璃做成,用手摸可以感觉到它是中间厚,边缘薄。

2. 放大镜的作用和特点:放大镜能将观察现象放大,看到的是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3.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将物体放在放大镜的后方,前后移动物体,以获得大而清晰的图象。如果所要观察的物体不能移动,可以同时移动观察者的头部和放大镜,以获得大而清晰的图象。

学生活动一:学生明确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后试着观察自己的指甲、头发等。

二、观察蜗牛

学生活动二:把蜗牛放在培养皿上,用放大镜观察蜗牛,在课本图2-2中标出眼、口、足、壳、触角等部分。

1. 蜗牛的外形特征

(1)壳:体外有一个螺旋状的外壳,它具有保护作用。

(2)头部

触角:有两对,前一对较长,后一对较短。

眼:着生在长的一对触角的顶部,具有视觉作用。

口:着生在触角的下方,具有摄取食物的作用。

(3)腹部是较肥大的足,是运动器官。

2. 观察蜗牛的运动特点

学生活动三:观察蜗牛爬过的地方回答下列问题

(1)蜗牛爬行时会在玻璃上留下痕迹吗?

会留下粘液,由于足内有足腺,能分泌黏液。作用是可以减小摩擦,传递某些信息。

(2)蜗牛为何要四处爬行?

寻找食物,逃避敌害,繁殖后代等。

3. 蜗牛的生理特征

学生活动四:

(1) 用铅笔头分别清触蜗牛的触角,足和壳等部位,蜗牛有反应吗?哪个部位最

敏感?

(2) 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后,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于

阴影中,蜗牛将怎样行动?

(3) 在正在爬行的蜗牛前方0.5米处,用力鼓掌,观察蜗牛有没有反应。

(4) 在培养皿两边分别放一点米醋和几滴蔗糖,看蜗牛将怎么行动?

学生活动后要同学总结蜗牛的生理特性:蜗牛具有触觉,视觉,嗅觉和味觉,没有听觉。

三、生物和非生物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还了解了蜗牛一旦受外界的刺激(如铅笔头触碰),蜗牛就会很快作出反应。

问:那么请问我用铅笔碰课桌,课桌有什么反应?

点拨:这是由于蜗牛是生物,而课桌是非生物,生物对刺激有反应,而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这是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之一。在小学里我们已经知道:生物是具有生命的物体,

非生物是不具有生命的物体。

讨论:

下面我们以蜗牛为生物的代表、课桌为非生物的代表说说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知识回顾:请学生自己归纳今天学的知识点,回答后教师再做些补充。等学生初步掌握后通过以下例题进行巩固。

例题:

1.世界上的物体可以分为:

有生命的

和无生命的

2. 蜗牛的生理特征:

具有 、 、 和 但没有 。

3.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1)猫 (2)老鹰标本 3)冰块 4)机器 5)雨花石

(6)桂花树 (7)鱼 (8)含羞草(9)课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