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洪镇涛在河南省记叙类课文教学研讨会上的报告

洪镇涛在河南省记叙类课文教学研讨会上的报告(二)

老师们,刚才要我对六节课做了点评,评课是很为难的事,他有个得罪人不得罪人的事,我不怕,我评完就走了,你对我不满意没关系,但你们却有得罪地区教育员的问题。现在,评课的标准也不一样,有些东西从有些观念来看他认为是好的,跟评课人的欣赏水平和趣味有关,但这里面,我们就要讨论一些问题了,下面就进入这个环节。孟老师要求我不仅是评课,要我讲一讲我的语感教学。我告诉老师们,要是原原本本详细的向老师们汇报我的一些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说实话,没有八到十个小时那是不够的。现在只剩一个半小时,有些老师还要赶回去,商丘的那么远,所以十一点以前准时结束。还剩一个半小时,我不太可能那么详细的来汇报,甚至还不谈语感两个字。

我想讲一讲这个课我们的评价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分歧,主要是在教学观上存在的分歧。我归纳了一下,一百年来,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观上出现的偏差大致有四点:一个就是我们语文教学领域存在的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语文老师上的课算不是真正的语文课,有时教成了政治课,有时教成了文学课,有时教成了科普课,不客气的说,语文老师个个都是学雷锋的模范,热心去种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之所以出现这种课程性质异化的现象,不是语文课了,是因为教学理念出了偏差,是在语文教学的本体层面出了偏差。偏差之一,知识本位教学观,这种教学观就认为语文课跟数学、化学、物理、地理等课一样,是一门知识课,是一门认知性的课程,学语文主要是学语文知识,只要掌握了系统的语文知识自然就有了语文能力,所以在知识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注重知识的传授,在知识的严密性和系统性上下功夫。那么教哪些知识呢?那就是语音知识,词法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文章学知识,文学知识等等。面对一篇篇课文,就把它作为知识的例证,从课文里领取相关的可以佐证知识的例子,或者抽取某些知识。比如说这里有个夸张,使用了什么修辞呀。。。就是结合课文从中拎出相关的可以足证知识的例子,抽取某些知识。这个词语,本意是什么,有哪些含义,句子是什么,写法什么特色等等。所以长期以来有一种误解,以为学生掌握了语法知识,就会发展符合语法规范的书面和口头语言;掌握了文体和各种文章结构就能写出各种文体和结构的文章;学生了解各种表达方式,他们就会熟练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了解各种修辞方法,他们就会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方法,等等。其实,大谬不然。一个教练员绝不认为一个运动员是靠掌握系统的运动学知识来提高的,而是认为靠运动实践,操作,领悟,包括必要的点拨。比如跳水,就是不停的跳,在跳的过程中教练员点拨等等。然后操作领悟、积累,积累经验,熟练技巧。再操作,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同样,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不是靠系统的语文语言知识,而是靠语言实践,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感受语言、领悟语言,同时生成语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语文知识不是完全没有作用的,学一点可以辅助语文能力的提高,就像一个运动员懂得一点运动知识有益于运动一样。如开汽车,教练告诉操作要领,你就开,去实践……作为中小学生,要掌握语文能力,它也是一个操作的东西,在语言实践中不断感受语言,去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可以提高语文能力。语文基础知识到一定的阶段掌握一点它起个理性关照的作用,特别是学母语,它的语言环境有利。不是说掌握了语文知识才有语文能力。这个理念一定要变过来,当然现在知识本位观受到了冲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现在认为知识本位,这个观念不多,也有,但曾经出现过。

偏差之二就是意理本位教学观,这种教学观就认为语文课和数理化一样,是传授意理的,学语文主要学课文中的意理,意义,道理,学内容。古代语文教育主要是传授儒家经典,让学生接受孔孟之道,现代语文教育传授教材中涉及的自然人生意理,学得了丰富的意理,学生即受到教育又自然有了语文能力。意理文本的教学观念指导下,特别注重意理的灌输,一方面着力挖掘课文中的意理,一方面尽量补充相关的材料,丰富课文中的意理,还常常联系学生的社会实际和思想实际。所以遇上了阐述政治观点的文章,以意理文本自然就教成了政治课,比如高中的课文《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遇上阐释哲学观点的文章,以意理文本就教成了哲学课,比如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遇上表述历史事件的文章,就教成了历史课;遇上文学为主的课就教成了故事课或文艺评论课……

语文老师惨呀,教一辈子还在钻研一个问题,语文课是干什么的还没弄明白!为什么设这个语文课呀?语文课究竟完成什么任务呀?所以就出现了语文课的严重异化现象。意理本位着力于内容的诠释,当然学生掌握意理对语文能力提高也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没有直接的帮助。

偏差之三:人文本位教学观。这是新课改以来出现的,由于强调人文性,提倡综合性学习,还提出什么打破学科中心主义,要沟通语文课与其他课的联系,于是出现了人文本位教学观。这种教学观认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就是人文教育,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文本意理的诠释,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越丰富就越有价值。在这种教学观的指导下,它的异化现象不仅没有得到纠正,而且更加严重。我听过一个课,在河北,中国教育协会举办的,北京的一个小学教师,什么形式都有,唱歌画画跳舞,最后课文读一遍,下课。我感到惊奇,这不是一般老师上的课,是特级教师的课,是师范性质的,是体现新理念的课。我就担心,这是语文课吗?我认为不是,这种情况就多得很,这充满了人文呀?

有个老师教《皇帝的新装》,要尊重孩子们的独特体验吗,发表独特的体验。有个孩子就发表独特的体验,应该向那个孩子学习……两种观点的孩子又辩论,一堂课的结论就是向骗子学习。这堂课完全符合新课改的理念,是不是?老师角色转换,尊重学生的意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充满了人文精神,学生得到了锻炼。我问一句,语文课这样上得了吗?不中。不像语文课,没深入到语言表达里去。所以当前的人文为本教学观非常盛行,就是一个特点-----孩子不读书。

还有一种本位教学观,迷惑性要更大一些,就是方法本位教学观。有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呀,这是真理呀,学语文主要是学学语文的方法,这话有点拗口,好像很有道理。但是问题在哪里?吃饭不是为了把饭吃进去而是为了学习吃饭的方法,这就有问题了。我认为我们学语文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吃饭,孩子们的语文从哪里来,他就是要从范文中汲取营养,吸纳语词语料,积累言语范式,这是语文课第一位的最重要的任务,也是第一位最重要的功能。不是学个窍门学个方法,那不能代替一切。我不否认方法,也不忽视方法,但是那不是本位。一定要从范文中吸纳语词语料,积累言语范式,积累多了自然就会说了。我们小孩子学口语,也是从大人那,从小孩子那吸纳了一些语词语料,积累了言语的范式所以就会说话。到学校学习书面语言,也是要从范文里面吸纳语词语料,积累言语范式。把饭吃进去是第一位的,不是学习吃饭的方法是第一位的,方法本位教学观也不对,或者也不全对。

老师们有问题了: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什么对呀?我的是语言本位教学观。这也是我的语文教学本体论。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本体就是语言。有人就有疑问呀,洪老师话没有错,但是很片面呀,语文课怎么只是学语言呢?它有思想有情感,有知识有文化呀。不错,我是语言本位,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的根本。因为语言是一个载体,它承载着思想,情感,知识,文化,我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自然也就接受了作品中语言承载的思想情感知识文化,这就统一了起来了。我是立足于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表达。2006教师节的时候,温家宝总理到皇城根小学去看望老师,听了一节语文课,语文老师作了一节课,叫《奇怪的玻璃》,结束的时候请温总理讲话,温总理说了几句:“刚才听了一堂语文课,语文课当然要传授一些知识,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教孩子们学会表达。”说的太好了,我从电视里看到的,很高兴,总理是个内行,是个语文教育专家。什么叫表达呀?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叙事状物,可以,我的语言研究得到总理的支持,感到很欣慰。学语文就是学表达的,就是能够让孩子们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来表情达意、叙事状物,这是最根本的。当然也接受一些思想,体验一些情感,也受到一些审美的熏陶,也受到一些思维的训练,但是那是成熟的,在这个过程中自自然然的体现的,不是外加的。

那么语言本体论如何操作呢?大家关心的是具体的,实施策略之一:立足文本,直面语言。为什么要立足文本、直面语言呢?这是由语文阅读教学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我觉得有些提法是脱离了实际。比如说:阅读就是对话,有的说文本的意义不是固定的,是生成的,每个人对文本的意义是不相同的,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说的很有道理。但是这样以来我们的课堂就遭难了,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胡说八道,一千个读者头脑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吗,这些理念似是而非,非常害人。我们说的是中小学的课堂阅读,它不同于成人的阅读。成人的阅读或者为了搜集处理信息,或者为了研究问题,或者为了消遣,或者为了学习,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但中小学生课堂阅读就不然,它是一种范围阅读,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是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的,它基本上属于学习性的阅读,节奏性的阅读。给予语文课所负担的独特任务,中小学生的课堂阅读应该是吸纳语词语料,积累言语范式,形成良好语感,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阅读教学理所当然的应该立足文本深入文本,不能对文本浅尝辄止,更不能把文本抛在一边。但文本包含内容和形式涉及到思想等,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应该狠抓本体直面语言。钱理群教授也主张不能丢弃文本,文本的核心就是语言,要直面语言。现在的有些理念是把成人的接受美学搬到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来,首先我们的课堂是个中小学的阅读教学,专门阅读,老师指导下,有些东西要有结论,不能胡说八道。再说不是文艺性的阅读,成人的文艺作品有时候是多解的,还是有个相对固定的意义,还是有对错之分优劣之别。怎么老师不能判断是非?不能判定优劣呢?所以现在害的老师们都不敢说话了,有的学生就胡说八道,那怎么行呢?当然有些东西不要太拘泥了,过去老师归纳中心思想,通过什么什么……换个说法就不行,太过。但是大致还是有个结论的,除了个别问题不要下结论以外,多数的还是有个判断的。不能把接受美学完全搬到课堂上。

我认为课文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了解文本中写了什么,内容都不了解谈何品味语言呀。我刚才说的,上那个课,第一就是感悟,感悟就是通过读,包括默读和朗读,了解文本中写了什么,大致把握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也就是文章的主旨。第二个层次就是了解作者是怎样组织这些内容的,文章的构建。第三个层次就是在深入到文本中品味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这些内容的,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里用了一个比喻,只是知识层面的,在问一下,有什么作用呀?这就是表达层面,语言运用层面,这就是品味语言。第一个层次是必要的步骤,但是尽量简洁处理,不要把太多的时间花在对内容的理解上,也不能像昨天一个老师花的太少。在理解上的某些障碍老师可以直接帮着学生解决,用不着让学生讨论思考。老师好像有一个习惯,直接告诉学生就错了,非得从她口里问出来,逼。干吗非得逼出来呀,我们老师经常陷入这种尴尬的境地。有个观念在阻碍着他,不能告诉他,那是灌输呀,从学生口里问出来是启发式。一问一答,热热闹闹,什么都从学生口里问出来,这启发式用的好,实际上是个误解。

我认为阅读教学也可以简化为抓两件事,一件事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整体上了解内容、领会主旨并了解布局把握思路,第二件指导学生深入到语言里去,品味范文语言运用之妙,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分寸感情味感。立足文本直面语言,这是我们文本论教学法最重要的一条。我不讲理论层面的。

这就牵涉很多问题了,具体问题我再提一下,一个关于相关材料的引进。老师就有问题呀,凡是文本以外的东西就不能引进呢?那也不是。一篇课文相关的材料很多,比如时代背景,作者经历,相关品论等等,我认为凡是对学习课文语言没有直接影响的一律不引进,确实有直接影响的也要慎重引进,要点到为止,不可太多,要坚决杜绝大量引进相关材料的做法。

第二个问题关于教学手段的运用。在教学中适当的恰当运用一些教学手段比如说多媒体,是无可厚非的,再先进的媒体也是辅助工具,不能代替文本,这种教学手段弄的不好还有副作用。我认为多媒体的运用要防止两种情况:一种是把思维的结果凝固化,比如说文章的结构等,事先做好的结论,到时按钮一按显示出来,强迫学生接受,发现好多老师这样,课堂生成的东西没法用,凝固化了。第二种偏向就是用视频形象代替文本形象,对视频形象的感受代替对语言形象的感受,以为越直观越好。其实,学语文并非越直观越好呀,语文课不一样呀,有的直观不仅不好反而有害,比如说叫林黛玉进贾府……直接放电视画面,增强了直观性趣味性,有助于语文教学,实际上有害于语文教学,他脱离了文本,抛弃了语言形象,剥夺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领悟,钝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觉。举个例子,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三拳,非常精彩……用视频形象来展示,学生只看到打得好,怎么也品味不出文本中描写的三拳,代替不了对文本语言的感受。又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雪下得紧……”,有些东西,语言形象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作品再创作的空间,一旦用视觉形象弄实了反而索然无味。人们读了《红楼梦》,心里都有了黛玉的形象,都很美好,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如果换成看电影看电视剧,人物你就会感到非常失望。视觉形象代替了语言形象,语言形象是抽象的,充满想象的,也是美好的。所以不要去用形象的东西,太直观的东西去诠释语言的形象。

第三点文本内容的直观演示。在阅读教学中运用一点表演朗读是可以的,特别是在小学。但直观演示不能在课堂上滥用。由于理念的不明确,不知道什么叫对什么叫错。

第四,关于课的导入,都喜欢导入,这次六节课不错,没有出现可怕的现象。有老师教《我的小桃树》先问,桃树是先开花还是先长叶?然后研究作者,再研读三首有关桃花的唐诗,这下子就花了一课时以上,三首唐诗也没学懂,这才导入课文。小学有位老师教《猫》,导入就花了五分钟。课的导入,理念来自于凯诺夫教育学五环节教学结构,五十年代教书都懂得。五个环节,一组织教学,二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三讲授新课,四巩固新课,五布置作业。凯诺夫设计这个课堂结构比较实用于那些知识性、认知性的课程,那些课程有比较严密的知识体系构成。但是语文从本质上来说,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建构。对语文来说,导入并不是必要的环节,语文课本上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系统,前后课文并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为什么单元教学不成功呢?就是违背了这一点,不懂得语文教学,它不是一个知识体系,是能力建构。而且每篇课文是独立的封闭系统,勉强的连在一个单元,很牵强。还要找出内部联系,这就不可能了。所以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气氛,有个教学引子也无可厚非。但为了教学千篇一律必须有导入的环节那就不妥当了。至于有人在导入上大做文章,严重的影响了文本的学习,那是绝对不可取的。

第五点,关于读写结合。读写结合的理念本来是不错的,读是吸收,写是输出。读写结合理所当然,但这是从宏观上总体上说的,不能做形而上学的理解,不能做急功近利的处理。

我认为学习语言有三个层次:一是精粹语言,就是内含着传统文化精髓的古汉语精品语言,诗词古文等,不可能立竿见影的同写结合起来。第二是目标语言,就是现代汉语表达的或者翻译的高于学习者的语言发展水平,是学习者攀登更高目标的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精品语言,也不可能立马与写结合起来。第三是伙伴语言,相当或略高于学习者语言发展水平,可能交际使用的语言,这是学了可以用的。我编的教材里都有例文,例文不是名家名篇,是同年人的优秀作文,这是可以读写结合的。所以我们的阅读课本很少有伙伴语言,大多数是精粹语言和目标语言,不易搞立竿见影的读写结合。阅读教学应该集中精力搞好文本的阅读,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立足文本,直面语言。

第二个问题,语感实践与语感分析并重。略了。

第三个问题,把握四个结合,语感训练与思想教育结合,语感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语感训练与审美陶冶结合,语感训练与语文知识传授结合,也略了。

第四个问题加强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略了。

第五个问题,建立一套常模,就语感教学我们通过十几年,也通过各地的实验基地。我们语感教学认定的模式是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生成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这是常模。还可有变模。

设置七种课型,语言教读品味课,语言自读唅咏课,语言鉴赏陶冶课,书面语言实践课,口头语言实践课,语言基础训练课,语文能力测评课。

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个也不说了。

重视诵读和品读。语感教学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我认为读是语文第一教学法,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好多青年教师来问我,课怎么上?读,一个字。只要多读,课基本成功了一大半。课堂上没有朗朗的书声,鸦雀无声,这课多半不成功的。一定要读书,我们自古以来就把学生进学校学习叫做读书,古代的私塾教育以读书为主。后来就不读了,慢慢以讲为主了,读不科学,讲学生才懂呀,科学主义思想作怪,语文教学就不读了。解放以后,50年代初,“红领巾教学法”倡导一种谈话法,现在我们还在用,以讲为主变为以问为主了,本来传统是以读为主,后来变成以讲为主,又变成以问为主,谈话法,一问一答。以问为主好像现在还比较盛行。我们提出以读为主,实际上是历史的回归,是对讲为主和问为主的否定。当然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是在继承历史传统基础上克服了弊端提升到更为科学的高度。读,包括默读和朗读,各有特点,可兼而用之,我们更强调在朗读和默读的基础上的诵读和品读。诵读就是要读出思想,读中感悟思想,读中体验情感,读中把握形象,读中感受语言的韵味。

语文老师的基本功第一条就是要会读,如一些课文一读味就出来了。【洪老师范读《纪念刘和珍君》、《友邦惊诧论》中的片段】要读到位,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思想领悟、审美陶冶你可以读,过去我们是分析思想、情感、形象、语言,都是分析,分析最好的办法就是老师讲。这个不对,现在要感受思想,体验情感,要品味语言。怎么感悟,你可以读。我们不在这个方面下功夫,结果找了很多材料,有用吗?

品读就是把读书和品味语言结合起来。其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比较揣摩法,看过我的书的人就知道,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为主的一些方法,很具体。【举例《背影》中“我赶紧拭干了泪……”及《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活该。”等,略】

品味语言,只要钻进去,只要老师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方面,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别的就不讲了。

我从78年就开始搞语文教学改革,提出变讲堂为学堂,就试图解决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当时钱梦龙提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魏书生提出民主、科学,都试图解决教学的关系问题。但是到八十年代末,我就反思,仅仅是变讲堂为学堂不够,还得解决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九十年代我发表了一篇文章《是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浅论语文教学的误区》,提出了语感教学,提出了语文教学的命题,语文教学的根本就是学习语言,就是解决语文教学本质的问题。语文教学究竟干什么?语文教学本体论确定了语文教学就是学习语言。语文教学要搞语感教学,要培养语感。学语言 的途径是八个字: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学习语言要以学生为主体。实验课题首先是武汉市洪山区,很成功。97年开始,开明出版社邀请我,用我的语文教学理论由我主编一套中小学语文课本,这套理念和这套课本同时推行,于是全国各地开始实验,建立许多实验基地,包括深圳宝安区,湖南长沙,浙江余杭,河北霸州,河南济源,河南平煤集团等,我们的课题原来叫“语文本体研究与实验”,隶属于中语会,中国教育学会批准为十五重点课题。十五过了,顺利结题,又成为滚动课题,现在还在继续实验,全国有一百多所学校是我们的实验基地。叫“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我们有专门的网站。改革还在进行,改革比较艰难,也很有成效。老师们不用担心,我们的实验基地,考试这一点都过了关。搞改革是要付出辛劳的,付出精力的。

今天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