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医精诚止于至善--追忆好医生王邦成

从医五十载,他谨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入行宣言,精勤不倦、妙手回春,让誓言一诺千金;生命落幕,他将遗体捐献做无言良师,用自己的躯体架起通往医学殿堂的桥梁。他是一名普通的医生,但他却用自己的一生向世人诠释了什么是“医者”

大医精诚 止于至善

——追忆好医生王邦成

王邦成1940年2月出生在普兰店市星台镇徐大屯村,196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他婉拒多家大医院的邀请,带着妻子回到家乡,在普市二医院成为一名内科医生,后又在市中医院继续服务患者。他的一双妙手挽回了无数人的生命,也实现了他学好医,为乡亲治好病的梦想。

医术精湛 妙手回春

王邦成精通内科系统疾病的理论和诊治方法,对内科疑难杂症特别是心血管和神经类疾病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

1990年5月,患者朱庆善因为严重心律失常入院,半夜突然发生心脏骤停,王邦成立即带领科室医护人员进行紧急抢救。上世纪90年代,医疗水平还不发达,医疗设备也不像现在这样先进和普及,对急症病人的抢救大多是依靠医生的临床经验来完成。他一边为病人进行心肺复苏,一边给病人调整用药,同时进行心电图监测。抢救期间病人出现多次心脏骤停,最长一次心脏停跳达30分钟,当时很多人都

认为已经回天乏力没有希望了,但王邦成始终不肯放弃。不放过心电图上一丝一毫的生命迹象,一次次的进行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高度紧张的抢救一直持续到天亮,几位参与救治的年轻医生都累得筋疲力尽,可年过半百的王邦成却毫不松懈、寸步不离地守护在病人的床头,直到第二天中午,病人病情缓解、心跳平稳他才放心地离开病房。将心脏停跳30分钟的患者抢救成功,在当时的医学条件下堪称奇迹。

1991年6月,刚满20岁的小林反复发作不明原因的空腹期低血糖症状,每次发作都口吐白沫出现昏迷,静脉注射葡萄糖后症状又很快得到缓解,短短两个月时间,小林就消瘦了20多斤。倍受病痛折磨的小林四处求医却得不到明确的诊断,精神压力也越来越重。王邦成仔细检查、分析和总结小林的诊治病历,在对他进行血清胰岛素、C肽、葡萄糖测定后,客观诊断小林患上了胰岛素瘤。因为胰腺发生病变,无节制地分泌出大量胰岛素,导致他血糖不断下降,出现低血糖反应,表现为四肢抽搐、意识丧失、昏迷不醒。在王邦成的建议下,二院成功地为小林进行了手术治疗。康复出院那天,小林的妈妈拉着王邦成的手久久不愿松开,不断重复着:“你就是活菩萨,救了我儿子的命,也救了我们全家的命„„”

1996年11月,中医院收治了一名叫王文茂的高血压Ⅲ期心脏病患者,住院期间反复发生心力衰竭症状,但原因不

明。王邦成每天查房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定时监测血压,在做心电图时发现患者有左心室肥大、心肝传导阻滞和心肌缺血表现。超声心动图显示患者主动脉根部明显增宽,左房主动脉比率≤0.7,经过详细检查再对照医学书籍反复研究,王邦成诊断王文茂患上了马凡氏综合症,并发主动脉夹层瘤,引起急性左心衰。随后,王邦成查阅大量医学书籍,为王茂成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在科室医护人员的精心照看和积极治疗下,王文茂危重的病情逐渐好转,慢慢稳定了下来。此时,王文茂才满怀愧疚地向王邦成说了实话,原来自己已经患病多年,跑了多家大医院都没有准确诊断,上个月才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但被告知自己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本想靠保守治疗别让自己最后的日子走得太痛苦,但病情太危重,担心医院不收治,所以入院的时候才刻意隐瞒了病情,没想到中医院不但查清了病因还给予了自己精心周到的救治。王文茂感激地说是王邦成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也带给他们全家新的希望。

王邦成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医院陪病人度过,用他妻子邹雅芳的话说,王邦成的生活轨迹就是一条直线:从家门口到医院,在王邦成的心里没有比病人更重要的事情。每次查房、问诊,他对每一个病人的每一症状和体征都认真分析推敲,从不放过一点可疑之处,经常为了病人的某一症状和体征没有合理解释而彻夜查阅资料,直到搞清楚为止。多年来经他

诊治过的病人没有出现过一例差错事故,他也成为科室的顶梁柱和医生们的主心骨,有急重病人需要会诊时“找老王主任来看看”已经成了大家的共识。

博学笃行 诲人不倦

“时间最宝贵,生命价更高。要想不虚度,只有学到老”这是记者在王邦成读书笔记扉页上看到的一句话。王邦成的一生都在学习,不停地更新知识,不断接受最新的医疗理念和方法。他将学习作为伴随自己终生的事业,也将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与年轻同事分享。

王邦成的学习笔记一直记到他去世的前一周,他生前自费订阅的《医疗通讯》现在还继续寄送到家里。翻阅他的学习笔记,每一本都有详细的索引,内容包括常见病最新治疗方案及药物推荐;疑难杂症临床表现及治疗指南;国际、国内医学机构最新研究成果及医疗信息;自己对临床病症的见解和治疗体验„„一个个重点符号、一道道红线标注无声的记录着王邦成对知识的渴望和锲而不舍的执著追求。

王邦成每个月都会拿出一部分工资用来购买书籍和订阅医学报刊杂志。二院外科副主任姜世光现在还清楚地记得,1990年自己在沈阳学习的时候,王邦成让他帮忙购买新版《神经病学》和相关专业英文资料。这都是当时医学院研究生攻读的学科前沿书籍。

一个医生在疾病面前束手无策,那是失职和羞耻,也

是医生最大的痛苦。所以,在年轻人才的培养上王邦成不遗余力、毫无保留。现任皮口二院院长的王法堂刚走出校门就遇到了王邦成,是王邦成引领他走上从医之路,与王法堂同期进入二院同样受到王邦成教诲的年轻医生如今也都成为二院各科室的骨干和学术领头人,说起王邦成对皮口二院的影响,王法堂用一句话概括为:没有王邦成的引领和带动就没有皮口二院今天的蓬勃发展。

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医生,临床经验几乎空白,面对疑难杂症更是无从下手。王邦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培养他们一步步走向成熟。年轻人出诊时他在旁边静静观察,发现问诊和检查有缺项、漏项,他会用商量的口吻给予提示,诊断结果和药方他先过目,有不妥之处他提出建议共同探讨,并详细阐述理论根据和科学来源。每一次交流都让年轻医生有所感悟,每一次沟通都让年轻医生有所收获,日程月累,他们的医疗水平也逐渐得到提高。姜世光刚毕业时感到自己神经和心脑血管方面的知识有所欠缺,王邦成就有针对性的将脑底动脉环、神经系统内表解剖等相关知识细心传教给他,让他受益终生。

在任中医院任内科主任期间,王邦成发现科内医生对心电图知识了解的不够全面,于是他就主动开办学习班为年轻大夫上课。王邦成从电生理知识讲起,将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学习所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其他科室的医生也纷

纷夹着书本跑来听课,一时间大家纷纷购买相关书籍开始钻研业务知识,医院里掀起了一股学习的热潮。十几年过去,当年王邦成讲课的情形大家仍记忆犹新,主任医师、内三科主任邓洁说,自己心电图方面扎实的功底就是在那时候打下的。

在采访过程中,与他共事过的医护人员对王邦成共同的评价是: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他常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从事医药研究的人,一定要有一丝不苟的精神,纸上错一笔无干大雅,医理上错一着人命攸关,来不得一点马虎。”在严于律己的同时,王邦成对他的医疗团队也提出十分严格的要求。中医院现在还保留着一项不成文的制度:护士交接班前两小时要对每一个病人认真巡查、详细准确记录病情。中医院党委副书记曲秀华介绍说,这一制度的由来还得追溯到二十多年前,一名年轻护士在一位脑出血患者的交接班记录上写到:病人两瞳孔略不等大„„记录被王邦成看到后,对护士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两瞳孔等大就是等大,不等大就是不等大,略不等大是差多大?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如此含糊不清的病情交待,是对自己工作的不负责!更是对病人生命的漠视!从此,王邦成要求每天交接班时不但医生要详细检查作好记录,护士也要提前2小时进行诊查,并做好交接班记录,记录上要求术语准确,不许使用含糊不清的语言。20多年来这一制度在中医院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很多

患者也成为直接受益者。

王邦成不但向年轻医生传授医疗技术,还教会他们与病人进行换位思考,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关爱病人。现任二院CT室主任的李群至今还记得王邦成对自己的一次严肃批评。在为一名86岁的女性患者进行X光照射后,依据患者升主动脉动脉瘤、主动脉壁钙化等症状再结合病人曾有梅毒史,李群在诊断书上写下诊断结果:梅毒性心脏病。在医生办公室看到这份诊断书后王邦成马上找到李群,对他的诊断结果提出异议,认为在诊断依据不充分的情况下不能轻易下结论,另外将写有“梅毒性心脏病”的诊断书毫不隐蔽地摆放在医生的办公桌上,会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精神上伤害。王邦成语重心长的叮嘱他“医生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更要学会对生命的尊重”。这句话李群铭记在心,至今仍不敢忘记。

多年来,王邦成严慈相济、甘为人梯,先后两次主动将自己内科主任的位置让出来,给年轻人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自己甘愿做他们背后强有力的支持者,默默无闻地辅佐优秀年轻人成长和进步。高风亮节令人感佩。

廉洁行医 德传天下

有着40年党龄的王邦成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事事处处都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任科室支部书记时起到很好的带头引领作用,退休后也不忘共产党员本色。2012年王邦成跟随儿子到大连生活,他到大连后的第一

件事是将自己的党组织关系转到所在社区,并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党员义务奉献活动。今年1月病情已经开始恶化的王邦成还主动找到社区缴纳了全年的党费。

王邦成淡泊名利、一生清廉。王邦成的两个儿子都在大型国企上班,收入稳定、家庭幸福,是老两口的骄傲。但说起两个孩子艰苦的求学经历,王邦成的妻子禁不住流下眼泪。成绩优异的哥儿俩高中毕业后都考到北京去读大学,高兴之余,孩子的学习费用成了他们家“甜蜜的负担”。夫妻两个人微薄的工资收入要赡养双方四位老人,要维持家庭基本生活,再供两个儿子念大学,实在是捉襟见肘,于是每学期开学前,一家四口都要围坐在一起,计算学费及半年的基本生活费,精打细算后让孩子把钱一次性带走,半年内父母不再给他们一分钱。每次送走孩子夫妻俩都会难过很长时间,“一直到大学毕业,北京著名的景点哥儿俩一个也没去过,为了节省路费,只有等到孩子放假家人才能团聚,让孩子青春年少的美好时光陪着我们一起在清贫中度过,真是舍不得啊!”对此,很多人不理解,夫妻俩都是医术高明的医生,捧着金饭碗怎么还能让家庭生活过得如此拮据?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王邦成和妻子多年来坚持的一个理念:身着白衣,在医生这个神圣的岗位上,昧良心的钱一分不能拿。

王邦成对待病人不分贫富贵贱职务高低,都一视同仁。 “为患者节省每一分钱”是王邦成多年的行医习惯。

他认为药物是治病急救之品而不是养生品,凡小病大药、浅病重药、无病进药,都是有害而无益于身体健康的,医生不能打着治病救人的旗号乱开药,加重病人负担,损害病人健康。一位患者因感冒来到中医院要求开抗生素、打点滴,但坐诊的王邦成常规检查后告诉他回家多喝水多休息就行了,不用吃药也不用打针。头一回在医院里遇到不给开药的医生,患者十分不解,听了王邦成耐心细致地向他解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后连连点头满意地离开医院。

看重医德,看轻利益。王邦成从来不给患者开大处方,经常是几块钱就给人治好病。面对患者为了表达感激之情送来的红包,更是全部回绝。为了不让农村来的病人多花一天的食宿费用,他常常推迟下班时间,能当天解决的病症绝不拖到第二天,遇到家庭困难的患者他还自掏腰包垫付医药费。2000年退休后王邦成又被中医院返聘,这期间,他和老伴的身体都不太好,需要经常去医院看病,每次他都先挂号交费再做检查、治疗,有患者主动提出用自己的医保卡给他带点药也被王邦成拒绝。返聘后中医院每个月给王邦成开1900元工资,后来根据相关政策、参照其它医院标准,院领导研究后准备提高他的工资,没想到意见刚一提出就遭到王邦成的坚决反对,他认为现有的工资正好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再提高工资自己心里会感到不安。

清贫而充实,温和而坚定。王邦成将高超的医术与高

尚的医德完美结合,将自己的一生完整地奉献给了他热爱的医学事业。

终美至善 生命永恒

从医一生,王邦成从死神手中夺回无数人的性命,但病魔还是无情的将他与亲人分离。因患恶性淋巴肿瘤医治无效,王邦成于2015年4月3日晚上10点10分在家中病逝。遵照他生前的愿望,家人拨通了大连市红十字会的电话,王邦成的遗体被接到大连医科大学遗体和器官捐赠中心,用作教学科研之用,他也成为普兰店市第一位、大连市第232位遗体捐献者。人生落幕,王邦成为自己开启了另一段特别的生命之旅。

在遗体捐献自愿书上,王邦成写道:“„„靠国家助学金我才念完了大学六年的书,从医40多年,虽然也在医疗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终生无何造就,与党和国家的期望及父母家庭为我做的相比真是微不足道„„”“„„多年前我看到一篇《在“生命意义”展室感悟崇高精神》的报道,天津医科大学创始人,著名内分泌学家、医学教育家朱完彝教授逝世前留下遗嘱:我志愿将自己的遗体无条件奉献给医学事业,为祖国医学教育和提高疾病防治水平做点贡献,我看到这篇报道后深受感动,保留这份珍贵的材料至今,多次拜读„„为什么我就不能向他学习呢?人死后只能留下一具没有任何灵魂的尸体,烧了不如捐出可能有点用处,我主意

已定,不可反悔,希望妻子、儿女不要阻拦,能实现我的愿望就是对我最大的尊重和孝敬,并委托你们尽早办好有关手续,让我放心”。落款日期是2014年12月16日,那是他患病后结束第二次化疗出院回家的日子。

学医出身的王邦成很清楚遗体捐献后意味着什么,肉体被切成组织,器官被做成标本„„携手并肩走过半个世纪的老伴心里同样明白可以预期的如此种种,但他们更明白没有解剖学就没有现代医学,医学院学生认识的第一根神经、

第一条动脉都需要从志愿者遗体上找到。“宁可他们在我身上错划千刀,也不要将来在病患身上错划一刀”正是怀着这种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王邦成在捐献志愿书上亲笔签下自己名字。2015年3月19日,在王邦成的催促下,儿子将《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志愿书》送到了大连市红十字会。在家属姓名栏里,有妻子和两个儿子庄重的签名。“我们希望他入土为安,让亲人有个可以祭奠的地方,但我们更尊重他的选择”,如此大爱,闻者无不动容。

生命因短暂并仅有一次而显得宝贵,而心怀大爱的王邦成却战胜了有限的生命,用自己的发肤体躯,让更多的医学生掌握丰富的人体知识,无言地为社会和人类进步做出最后的奉献,他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英雄,他的名字值得人们永远铭记。

“始于平凡、安于平淡、终于无私、归于自然”是王

邦成一生真实的写照。妻子邹雅芳深情地抚摸着丈夫的照片,轻声叹息:“他也就是尽到了一个医生的职责,做了一个医生分内的事情,只是他做得比较认真。他的一生就是为医学而生的。”

段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