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难以割舍的锦州港

  东方集团在本质上是一家以金融投资为主的上市公司,其资本运作的能力远大于实业经营的能力。以2011年经营数据为例,2011年东方集团实现营业收入41.14亿元,实现净利润7.46亿元。而这7.46亿元净利润中,来自民生银行和锦州港的投资收益分别是9.29亿元和0.49亿元,合计达9.78亿元,考虑到当年处置东方家园实业、东方家装等投资收益,2011年东方集团依靠投资取得的收益就达13.95亿元,约为其当年净利润的2倍,这也就意味着2011年东方集团的建材零售、矿业、家居装饰等实业实际处于巨额亏损状态。  东方集团这种经营特色与其创始人的创业特点是紧密相连的。张宏伟,一个从20多年前建筑包工头到2012年新财富500富人榜排名97位的国内富豪,俨然已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家标志性人物之一。美国《华尔街日报》曾将其评为中国民营投资业第一人,其精明、狠准的投资风格令其获得“资本猎人”的称号。张宏伟通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手段名声大振,比如1991年东方集团成为第一个债转股完成股份制改造的民营企业,并成功上市;1994年成立东方财务公司;1996年入股新华人寿7.51%股权;2000年入股民生银行9.42%股权等,使东方集团形成了金融保险、建材流通、港口基础设施、网络信息、房地产和高新材料六大支柱产业。  在这个过程中,收购锦州港无疑是张宏伟的得意之作。在控制锦州港后,东方集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对其进行梳理。首先对锦州港进行主辅分离,突出主业,将锦州港11亿元资产剥离,凡属服务性设施全部划归港务局,只把住生产一块,严格实行政企分开。继而,把1700名生产人员裁减到400多人,在岗人员完全执行按劳分配。随着经营机制的转换,1995年锦州港的吞吐量仅为200万吨,1996年就翻了一番,达到400万吨,1997年进一步跃升到503万吨,跨入国家大港行列。2000年更是高达1005万吨,在全国200多个大中港口中从名不见经传到跃居第22位。事情的发展证明张宏伟最初判断的没有错,港口是一次投入而长期回报。收购当年就实现利润2700万元,1996年达到6300万元,1997年达到8200万元,最近几年的利润回报也比较可观。锦州港良好的发展趋势和利润回报,使之成为东方集团当之无愧的现金奶牛。通过收购锦州港,张宏伟和东方集团实现了三大目的,这也是张宏伟不愿放弃锦州港控制权的原因所在:  一是让东方集团以较小的投入控制了一个质地良好的资本运作平台。在大连港集团控制锦州港之前,东方集团和锦州国资利益大部分时候应是一致的。在现有8名董事中(不含独立董事),两家派出的董事就达5名,且从常理判断,同属国资体系的中石油,其派出的董事在不侵犯中石油利益的前提下,对董事会议题一般会和锦州国资保持一致。这就意味着东方集团实际可以调动的董事是6名,占8名董事的75%,即锦州港以19.73%股权实际控制了3/4的董事会投票权。对于股权高度分散的锦州港而言,控制了董事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控制了公司。这也为东方集团充分利用好锦州港这个资本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锦州港多次的送股、转增、分红给东方集团带来了显著的效益。锦州港自1998年以来,进行了多次的送股、转增和分红(表1),除了在2006年5月22日因股权分置改革没有进行现金分红外,历次锦州港的分红都包括了现金,为东方集团解决了一定的资金压力。比如在2011年,东方集团录得锦州港现金分红1540余万元,而当年其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6.93亿元。更重要的是,通过送股、转增,在做大东方集团持股数的基础上,可以刺激锦州港股票在二级市场的上涨,从而为其及下属子公司利用股票质押融资、解决自身发展资金需求提供帮助和支持(表2)。  三是锦州港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在此当口,作为控制锦州港十余年的东方集团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从长远发展上,都不愿轻易舍弃控制权。在中央振兴东北的计划当中,港口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振兴经济的桥头堡,广东、福建、江浙、上海和天津等地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港口历来都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排头兵。锦州港作为东北地区重要港口之一,其意义不言而喻。当年东方集团取得锦州港的控股权是在当时东北经济非常困难情况下取得的,政府和企业为了解决下岗职工安置、企业负债以及改制的大背景下不得已而为之,张宏伟也非常精明地抓住了这次机遇。发展到现在,随着东北经济复苏增长,中央政策继续向东北倾斜,作为锦州港来讲也遇到一次非常大的发展机会,地方政府肯定也会花大力气发展港口经济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精明的张宏伟是肯定不愿舍弃此次政策红利,因为这将为东方集团后续的资本运作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