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简化利弊谈
汉字从产生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之一,而且现在还在为我们所用。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这种文化一直传承下来,延绵不断,在这个过程中,文字起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我们之所以在今天还能看懂古书,能读到古人的思想,能学习中国的古文化,正是因为有了文字,正是因为汉字的稳定性。
在几千年的过程中,汉字也经历了自身的发展与演变,而这个发展演变的总的趋势就是由繁趋简。汉字简化的大概经历了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其后的金文、大篆、秦始皇时期统一的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而其中的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以前的文字,还部分保留了象形的意味,而隶变之后,隶书把古文字的圆笔变为方笔,把曲笔变为直笔,使字形平直方正,古文字的象形意味被破坏。在此以后的汉代,魏晋,宋朝等朝代,汉字就已经出现了简体字,“汉代民间应用的简体字就有不少”,“宋元以来简体字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又有进一步发展”(见《古代汉语》王力主编),而且有些简体字被采用为现在通行的简化汉字。如:“亂”,在北魏时代就已经简化为“乱”了。20世纪初,特别是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一批爱国者认为中国之所以远远落后于西方,汉字是落后的根源,所以他们要求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鲁迅先生亦是废除汉字论的倡导者,临死时还留下“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言论。(鲁迅.鲁迅全集(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而要废除汉字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对汉字进行改革,使之既符合发展的趋势又能保留自身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汉字进行了简化,1956年,国务院通过并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在这个方案的制指导下,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对汉字进行整理,通过简化原字、简化偏旁、重新采用古字等方法,编制了《简化字总表》,并于1965年5月发行。
从《简化字总表》发表以来,人们对简化汉字就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态度。有人赞同汉字的简化,“繁体字是到了要精简字数的时间”(《汉字简化的利弊》印刷杂志——陈政雄)“我也觉得使用的繁体字有简约笔画、检讨字数缩限很有必要。”(《汉字简化的利弊》印刷杂志——李国鼎)此外,. 梁东汉在《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中指出 “方块汉字新陈代谢的全部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表音和简化的历史”。(《关于汉字发展方向的思考》江年攀、林志强——福建广播电视
大学学报06.4期)也有人反对,认为汉字简化“破坏了汉字的表意性”,“ 割断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之间的密切联系”。(《汉字简化的回溯和思考》杨新生——《衡阳师范学院学报》08年4期)。根据前人的研究以及我自己的一点思考,现对汉字简化的利弊提出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汉字简化的成功之处
汉字简化体现了经济的原则,更加方便实用。
!.汉字的简化符合汉字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人们对汉认识规律
文字与语言是相辅相成的,文字自产生以来一直为记录汉语提供好的服务,记录了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而汉字的统一沟通了方言,方便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几千年来,汉字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读音),但在意义上却变化不大,这就成为沟通古今,延续我们的中华文化的一个不可替代的载体。
2汉字简化是适应时代需要的体现
(1) 在古代,读书识字是生活富余的人家才能负担的,而且劳动人民忙于生产,也没有精力来学习。而繁体字难记难认,更是难于普及。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中国的文字,对于大众除了身分,经济这些限制之外,却还要加上一条高门槛难!”(鲁迅《门外文谈》)王力先生说:“难学,就是汉字的致命伤。”(《王力文集》第20卷,第219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新中国成立后,各项事业需要发展,而发展需要人才,这就对人民的文化水平提出了要求。广大的人民群众也想学习文化,摆脱落后的思想状态。汉字的简化,减少了笔画数,从繁体字每个字的平均笔画16.1画减少为10.3画,1955年颁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整理了异体字,大大减少了汉字的数量,而且还对字形进行了整理,对笔画、笔顺、字形结构等进行了规范。使汉字易记易写,为人们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对扫盲以及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都有很大的作用。
(2)汉字的简化使汉字处理可以更易信息化,更易于印刷。“一般铅字的繁体字盘字数不过八千,相信简体字字数会少得多。”(《汉字简化的利弊》——
《印刷杂志》07年11月88页余鸿建)这就加快了汉字输入的速度。1965年发布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规定了通用字体的规范字形,力求印刷体与手写体一致。而且通过研究人员的不断努力,现在汉字的输入速度已经与拼音文字不相上下。
3.利于教学的进行
简化字对儿童习字也有很大帮助。偏旁、部件等的减少、省略,使汉字更加简洁,刚开始习字的儿童不用花大部分的时间去记忆字的结构、写法,提高学习的效率,使习字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能够花更多精力于其他方面的学习。
(二)汉字简化的不足之处
汉字简化给社会带来了方便,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1. 汉字简化破坏了汉字的表意性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和字义密切相关,见形而知意。而汉字的简化大大地破坏了汉字的表意性。有些简化字已不能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来解释了。例如“車”,繁体象形字虽然不如甲骨文形象,但是还能看出轮子的形状,但简化后的“车”字已无象形可言。
2. 没有规律,繁简不能一一对应
有些简化字的简化没有规律,不能类推。如“盧”简化为“卢” ,
“爐”简化为“泸” ,但是“爐” “驢”却分别简化为“炉” “驴”。
还有简繁相互转换的问题,有些字采用同音替代,一个字既是另一
个字的简体,又是本字,不了解这种现象的人,在运用时容易出错。
“后”和“後”两字,人们误以为“后”是简化字,“後”是繁体
字。所以,有的人在写繁体字时出现“皇天後土”、“後羿射日”的
错误。(《汉字简化的回溯与思考》——衡阳师范学院学报,杨新生)
其他的如:干——乾、乾,面——麺 ,复——復、複,发——髪、
發等在繁简转化时也易出现错误。(见《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
3. 汉字简化不利于与港、澳、台以及海外华人的交往
汉字的使用者人口众多,遍及全球,除了大陆使用简化字以外,台湾规定使用繁体字,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人基本上使用繁体字。汉字简化,使之与繁体字的距离越来越远,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陆和港澳台以及海外华人的交往。特别是那些没有规律和一对多的简化字,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汉字简化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但是汉字的简化要有一个度,不
能无限简化下去。此外,繁体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遗产,在使用简化字的同时,也应该能够识别繁体字,不应该偏废。
简体字是指流行于群众之中、未经整理和改进的、形体较简易的俗字。它不具有法定性,其写法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有多种。简体字是与繁体字相对而言的,一个字 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而这个形体的笔画数有多有少。那么笔画多的叫繁体字,笔画少的叫简体字。简体字是伴随着汉字的产生而产生的,是古已有之。而简化字则在简体字的基础上,经过专家的整理和改进,并由政府主管部门公布
的。法定简化字,其写法只能有一种,现行简化字是指收入《简化字总表》中的简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