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不等式 说课稿

《基本不等式》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选择的课题是人教A 版必修5第三章第四节《基本不等式》第一课时。关于本课的设计,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向各位评委老师汇报。

★教材分析

★教法说明

★学法指导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基本不等式”是必修5的重点内容,在课本封面上就体现出来了(展示课本和参考书封面)。它是在学完“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解法”及“线性规划”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究.在不等式的证明和求最值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求最值又是高考的热点。同时本节知识又渗透了数形结合、化归等重要数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问题。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试验、归纳、判断、猜想等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体会数与形的和谐统一,领略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难点:基本不等式的内涵及几何意义的挖掘,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二、教法说明

本节课借助制作的道具,辅助进行直观演示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开始尝试活动.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享受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课堂上主要采取对比分析;让学生边议、边评;组织学生学、思、练。通过师生和谐对话使情感共鸣,让学生的潜能、创造性最大限度发挥,使认知效益最大。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学会。

三、学法指导

为更好的贯彻课改精神,合理的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主体,教师为主导. 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四、教学设计

◆运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引入

◆运用作差法和分析法证明基本不等式

◆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1、运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引入

如图,这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会标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象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展示风车) 设计意图

(1)运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引入,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国数学的历史悠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运用此图标能较容易的观察出面积之间的关系,引入基本不等式很直观。

(3)三个思考题为学生创造情景,逐层深入,强化理解.

2、运用作差法和分析法证明基本不等式

设计意图

(1)证明过程课本上是以填空形式出现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这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符合课改精神;

(2)证明过程印证了不等式的正确性,并能加深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

(3)此种证明方法是“分析法”,在选修教材的《推理与证明》一章中会重点讲解,此处有必要让学生初步了解。

3、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例:已知a 、b 、c 都是正数,求证(a +b )(b +c )(c +a )≥8abc

分析:对于此类题目,选择定理: (a>0,b>0)灵活变形,可求得结果

解:∵a ,b ,c 都是正数

∴a +b ≥2 >0 b +c ≥2 >0 c +a ≥2 >0

∴(a +b )(b +c )(c +a )≥2 •2 •2 =8abc 即(a +b )(b +c )(c +a )≥8abc. 设计意图

(1)这道例题很简单, 多数学生都会仿照课本上的分析思路重新证明。

(2)此例不是课本例题, 比课本例题简单这样,循序渐进, 有利于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