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学第一章重点

第一部分 教育学

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 识记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PS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了教育一词。

(1)广义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概念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PS :1. 学校教育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2. 兼顾社会和个体两方面给教育下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

3、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三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PS :1. 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 教育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才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4、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説)

(1)神话起源说(朱熹)

(2)生物起源说

法国利托尔诺和英国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它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美国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心理起源说”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因此是不科学的。

(4)劳动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持这一观点的主要集中在苏联和我国。

PS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主要内容:

(1)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

(3)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

(4)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5、教育的形态

类别划分

(1)非形式化教育和形式化教育

形式化教育主要指定型的实体化教育。

(2)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3)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4)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6、教育学的概念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2)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现象被认识和研究,便成为教育问题。

(3)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的内在动力。

(4)教育事实是对现实教育活动方面的概括,是可以观察和统计的,也是与“教育价值”相对而言的。由于任何活动既是合乎规律性又合乎目的性的活动,因而,任何的教育活动同时包含着事实的和价值的两个方面。

(5)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教育与外部诸要素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二) 理解

1、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主要记住六艺、四书五经、七艺(三科四学)、七技}

①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

(1) 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 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

(3) 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内容简单,主要是传递生产经验,教育方法单一,只限于动作示范与观察

模仿、口耳相传与耳濡目染。

②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

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同时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 PS :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

⑴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手中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⑵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力相脱离和相对立。

⑶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⑷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 古代中国

(1) 学校萌芽。五帝时期有名为“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序”、“校”。 商代学校名称“大学”“小学”“庠”“序”。大学、小学之分,表明商代已经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划分阶段。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名称。

(2) 西周教育。周王朝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特征“学在官府”(学术官守),教育制度有“国

学”、“乡学”之分。学校教育基本学科“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3)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显学:儒墨两家。战国时期,养士之风大盛。

稷下学宫是养士的一个缩影。

(4) 两汉时期的教育。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元朔五年,建设

太学,是当时最高教育机构。东汉灵帝,设立鸿都门学,是一种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是我国学校制度的开始),开

设四馆——儒学馆、玄学馆、文学馆、史学馆。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

(6) 隋唐时期的教育。重振儒术,三教(儒、道、佛)并重的文教策,选士制度采取科举制。六学(国

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7)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宋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教育内容是“四书”(《论语》、

《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宋代盛行书院,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崇阳书院、茅山书院)。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2. 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的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由高到低:(1)婆罗门(2)刹帝利(3)吠舍(4)首陀罗 婆罗门教育内容记诵《吠陀》。佛教教育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3. 古代埃及

古王国末期的埃及已有了宫廷学校。

职官学校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招收贵族和官员子弟,肩负着文化训练和业务训练的任务。农民子弟与奴隶子弟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4. 古代希腊、罗马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雅典注重身心的和谐教育,教育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和武士。

5. 中世纪西欧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6.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提倡的新的文化和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埃拉斯莫斯(伊拉斯谟)、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等人。

PS :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和贵族性。主要表现为:

(1) 在教育目标上,反对僧侣主义教育,提出身心和人格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

(2) 在培养对象上,扩大了教育对象,反对体罚和侮辱儿童,强调尊重、爱护儿童。

(3) 在教育内容上,反对“神道”之学,提倡人文之学。

(4) 在教学方法上,破除经院学风,提倡新的教学方法。

③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A .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具体表现为:

(1)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1763年作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

育的国家。

(3) 教育的世俗化。

(4) 教育的法制化。

B .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现代教育呈现出一些全新的特征: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具体内容:

(1) 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2) 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

(3)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C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 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2)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的规律之一。

(3) 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4)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5) 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6) 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

(7) 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PS :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

2、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及教育科学的关系

(1)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学研究并揭示教育规律,具有客观性。教育方针政策是一定的阶级、集团为了教育上的利益而制定的,具有主观性。当然二者是有一定联系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规律;教育学也要围绕着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探讨,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

(2)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它是运用理性思考对实践经验的系统化、科学化概括。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3)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教育科学是有关教育问题的各种科学理论的学科群,它包含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学论、课程论、教育技术学等。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基本的、一般的问题,是从整体上分析教育问题的,而其他学科是从则是从某个角度对某个方面问题的研究。

3、宏观角度,教育学研究的价值

(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人类有关教育的认识大概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日常教育经验,另一种是科学的形式,即“教育学”。教育学是对日常教育经验的一种历史性超越。教师只有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去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教育经验,才能将其纳入到对教育的科学认识之中。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教育学对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是有理论依据的,而不是直接建立在感性经验与判断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是一种科学的解释。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的研究目的不仅是威力促进教育理论知识的增长,而且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实践。教育学扮演着一种“中介”或“桥梁”的作用,沟通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4、微观角度,教育学研究的价值(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5、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教育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成萌芽、独立形态、科学化、现代化四个阶段。

(1)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的教育学著作有《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守仁的《传习录》、无名氏的《大学》、韩愈的《师说》、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伦演说家的教育》)等。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A . 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观点与意义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① 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播学于平民:不分贵贱、贫富、等级,播学于四夷:不分地域、种

族”。

② 论教育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

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③ 论培养目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④ 论教育内容

⑤ 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孔子因材施教的前提是

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特点,在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学、思、

行相结合(即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

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 . 孟子的主要教育思想观点

孟子持“性善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主要表现为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提出了理想的“大丈夫”人格,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 . 荀子的主要教育思想观点

荀子持“性恶论”,教育的作用“化性为伪”。荀子将人才分为四个等级,即俗人、俗儒、雅儒和大儒,教育当以大儒为理想目标。

D . 墨家的主要教育思想观点

作为墨家的代表人物,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培养“兼士”,墨家教育内容的特色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墨子认为人的知识来源分为三个方面,即“亲知”“闻之”和“说之”。

E . 道家的主要教育思想观点

道家主张“绝学”和“愚民”,认为“绝学无忧”。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道家主张教循自然原则。道家反对儒教的礼教,主张培养“上士”或“瘾君子”。

F . 《学记》的主要教育思想观点与意义

《学记》(收入《礼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

① 论教育的功能。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玉不

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② 论教育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学记》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

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尊师重道。“师严然后道尊”

藏息相辅。

豫时孙摩。“豫”是预防,“时”是及时,“孙”是指循序,即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

谓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摩”指观摩。

启发诱导。“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长善救失。

学不塌等。即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

特点的问答式教学法,也叫“产婆术”或“苏格拉底法”。第一步,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步,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柏拉图《理想国》,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伴随着近代欧美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在19世纪达到高潮。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著作《政治学》,认为“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他主张一部分人可以受教育,一部分人即奴隶则是不可受教育的。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源泉。

昆体良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值得注意的是,昆体良已经对班级授课进行了一些阐述,这是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一系列对后世有影响的教育家及教育代表作:

洛克的《教育漫话》

卢梭的《爱弥儿》

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

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

斯宾塞的《教育论》

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思想观点与意义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

一书中主要论述的观点是:

①“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世界图解》。

②教育适应自然

③学制系统: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

④班级授课制

⑤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教学原则。

(2)康德的主要教育思想观点

康德是18世纪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和践行者,反映在《康德论教育》,“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作为哲学家,康德曾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教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3)裴斯泰洛齐的主要教育思想观点

裴斯泰洛齐在西方教育史上,他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赢得“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的称号。

(4)洛克的主要教育思想观点

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白板说”,认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提出了“绅士教育论”。在其著作《教育漫话》一书中,他详细论述了绅士教育的内容(体育、德育和智育)及方法。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的主要教育思想观点与意义

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1806年)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同时,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其主要教育观点:

①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②教育目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③在西方教学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④教学四阶段论。即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赫尔巴特的教学四阶段论,后被他的学生席勒发展为五段,即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形成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

赫尔巴特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2)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观点和意义

杜威的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他提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其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反映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主要观点:

a) 论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b) 论教育的目的。“教育无目的论”。

c) “从做中学”,五步探究教学法,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

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PS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

①生活即教育 ②社会即学校 ③教学做合一

(三)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法国的比纳、美国的霍尔和桑代克,代表作《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纲要》。

2、文化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兰格、利特。代表作《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教育与文化》等。

3、实用主义教育学

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设计教学法》。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社会主义教育学)

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其他代表作: <苏>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苏>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苏>凯洛夫的《教育学》

1939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我国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5、批判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当代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代表人物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布厄迪尔。

(四)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等人提出的教学理论,充实了教育学的内容,提高了教育学的科学化水平,被视为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通过近20年的小学教学改革实验,出版了《教学与发展》一书。他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

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结构教学论”,强调“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有两篇文章构成,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他的和谐教育思想,他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1970年,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6、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A 、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具有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B 、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C 、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D 、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E 、教育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又有相对独立性,并有促进与反作用于他们

F 、马克思主义唯物辨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研的方法论基础。

(三)运用

1、“教育”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动物之间的”哺育”是一种自发行为,与动物的生理需求和生存本能相关,动物的学习以本能为依据,因此不能称为“教育”。忽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培养的机械的“灌输”不是教育;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养育”行为在个体与社会关系方面起不到一种明确的引导、促进作用,因此也不能称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