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道教"北极驱邪院印"考辨

道教“北极驱邪院印”考辨

一、道教法印的历史渊源与宗教功用

法印是中华道教最重要的法器之一。它是历代的法师们因为宗教法事活动的需要,遵照道教信仰中三清诸神的名号、鬼神司府的称谓及重要道经的内容,模仿人间社会中古代封建帝王玉玺和官府公印而刻造的各种印章。通常以玉、石、木或金、银、铜等质材制作镌成,道教用以上章申表、发书遣文、召役鬼神、通圣达灵、驱邪治病、养身护体等。

道教法印的出现颇早,早在道教教团形成之前,秦汉的方士和巫师已经将法印施用于治病、解厄、辟邪、通神、达灵等活动中,如“天帝使者”、 “天帝神师”、 “天帝杀鬼之印”、“天皇上帝之印”、“高皇上帝之印”、“皇天上帝制万神章”、“天乙北辰章”、“天符地节之印”、“黄神越章之印”等印。后世称这类印章为“方士印”,或称“道家印”。

至东汉道教成立,即沿袭了秦汉方士的这一传统,创制道教的印章。史载天师道祖师张陵即镌有“阳平治都功印”,后被张氏子孙世代沿用至今,成为道教正一派最重要的法器。在道教的古文献中,明确指出太平道、天师道都曾使用“黄神越章之印”施法宣教。葛洪《抱朴子•登陟篇》说:“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黄神越章之印,其广四寸,其字一百二十,以封泥着所住之四方各百步,则虎狼不敢近其内也。若有山川社庙,血食恶神,能作祸福者,以印印泥,断其道路,则不复能神矣。”其后,这种法印的印文随其时代的变迁而有变化,且可分为“黄神”、“越章”两印。从汉唐到宋明,黄神越章之印被道士们广泛使用,成为延用千余年之久的古印。这是道教沿用秦汉方士印的一个典型例子。

凡此类印章,在道书中一般统称为“法印”。如《金锁流珠引》卷二六中谓法印共分三等,天仙道士得二十四印,神仙道士得十五印,考召道士得十二印,又并谓太上老君告天帝君曰:“夫大道符印给有三等道士,天仙道士号天官,主通天上三十六宫,一宫有二十四曹,故居二十四印,以判二十四曹君官司吏也。”“天仙道士行上清玉皇之印,次即元始之印,是常行用者。神仙道士行太上玉京之印,次即飞天九野之印。考召道士行太上老君印,次行三天太上之印。”可见唐时己出现了一大批法印,并有着相当严格的传授使用的仪轨,从而广泛地运用于各种宗教活动之中,正如该书中所言“以用印符引,并檄禁文书行用,又传法箓印佩板等行用不绝,过于公中之官印行用不绝。”

至宋元之际的道教,分为金丹派与符箓派两大门庭,其中金丹派以张紫阳的南宗和王重阳的北宗为核心,符箓派在汉唐传统符箓派(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的基础上,又新分化衍生出许多新的流派,重要的有神霄派、北帝派、清微派、东华派、天心派、净明派等,此外尚有许多分支傍流,所谓“七十二家符法”,可是道教符箓诸宗的兴旺发达。

各宗符箓派别虽其法术简繁精粗有所不同,但多推重法印的功用与神威,如上清派、灵宝派、神霄派、清微派、北帝派、东华派、净明派、天心派等,都有自己的法印。在宋元的道书,有着大量的关于法印的记载。如《上清灵宝大法》、《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灵宝六丁秘法》、《太上灵宝净明法式印》、《灵宝玉鉴》、《鬼谷子天髓灵文》、《道法会元》、《太上元始天尊说北帝伏魔神咒经》、《上清六甲祈祷秘法》、《太上北极伏魔神咒杀鬼录》、《太上赤文洞神三箓》、《上清北极天心正法》、《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三皇内文遗秘》、《太极祭炼内法》、《上清天枢院回车毕道正法》、《三皇内秘文》、《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书大法》、《太上通玄灵印经》、《秘藏通玄变化六阴洞微遁甲真经》等道经中,即载有数百种道教法印的印谱,并对法印的名称、功能、用途、使用方法、制作材料、制作方法及来龙去脉,做了或详或略的阐述,这就为我们研究道教法印的源流、功用及宗教、文化乃至艺术的价值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在道教看来,法印代表着三界神灵职司的威权,故行法用印,犹人间行政施行必用官印。宁全真《上清灵宝大法》卷二七曰:“印者,信也。用者封物相什,亦执政者所持信也。《汉官仪》云:王侯曰玺,列侯至中二千石曰章,其余皆曰印,此世印也。隆古盛时,人鬼各安其所,阴阳不杂其伦,故道之用,惟见于修真练本,以至轻举飞升。中古以降,慢真日益,正道凋晦,邪伪交驰,上下反复,于是出法,以救其敝,表章以达其忱,付降印篆以为信志。故用印之义,近同世格,亦道运因时损益者也。” 《灵宝玉鉴》卷一亦曰:“法之为言正也,正其邪也。亦犹德礼之有政刑,以道之齐之也。故章表奏申关牒符檄,又必假天府之印,以示信也。印则各有师传者,欲天地神祗人鬼知所行之法,有所受之也。道法之分门别派,不知几也。独灵宝为万法之枢,其为印也,无施而不可也。如上章一事,在灵宝法中虽有通章印,然其印文本是三天合同契卷,专为升度亡魂。不知原于何代宗师,乃于印文中除去召魂升天真子佩法八字,遂用为通章之印,故祖师紫极田真君辩之详矣。不若只用灵宝印,为无可瑕疵也。” 可见法印不仅代表着神真的威严与神圣,亦是各个道派传授有绪的信物。

二、北极驱邪院印的沿革

北极驱邪院印是一枚具有相当代表性的法印。近年来,四川陆续发现了一批与此相关的法印。如蒲江县天华乡出土的一枚铜印,即阳刻九叠篆书“北极驱邪院印” [4] 。甚至在阿坝茂县羌族自治县亦发现了了三枚被羌族巫师们所使用的道教法印,分别为阳刻九叠篆书的“雷霆都司北极驱邪院”印、“佛法僧宝雷霆都司北极驱邪院”印,以及一枚道教云篆体的真武“雷神印”。

这里所展示的三方印,系私人收藏。铜质,皆为明代作品。其一为立把片钮,印面方形,径5.5公分,高4公分(见附图一)。其二立把片钮,印面方形,径5.3公分,高5公分(见附图二)。其三亦立把片钮,印面方形,径5.5公分,高4.2公分(见附图三)。这些法印多为明清所造,但其渊源可追溯至唐宋之际,且与道教北帝派、天心派在四川的传播紧密相联。

北极驱邪院之名称及印,首见于《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该书为北宋道士元妙宗编着,书前有政和六年(1116年)序,自言曾访道三十余年,后应徽宗诏赴京校注道经,“因得窍览经箓殆至周遍,神章宝篆靡所不有”,故将所得秘法符印、步纲蹑斗诸术,编成十卷以进上。所谓“北极”,是指“天之中极,万象之所会”,乃紫微大帝之治所。此书卷二收有二种北极驱邪院印印式,一为九叠篆,一为天书云篆。(见附图四、附图五)并有《祭造法印式》讲述其传承及使用法:“昔先师所受真人北极驱邪院并都天大法主印二面,可以雷震枣木,用六丁六甲日至诚焚香,斋戒洁净,命匠开之。……各方一寸八分,以金玉为之,雷震枣木亦得。召六丁六甲使者,结界守护。置讫以朱红付印面,先闻奏上天,次申东岳及关合属去处照会,方得使用。”

这里所说的“先师”、“真人”,是指谭紫霄、张陵。谭紫霄为五代高道,福建泉州人,幼即出家为道士。《南唐列传》曰:“初有陈守元者,亦道士。尝锄地得木札数十贮铜盎中,皆张道陵符篆,朱墨如新藏,去而不能用,以授紫霄,紫霄尽能通之。遂自言得道陵天心正法,窍鬼魅治产病多效。闽王孟昶尊重之,号金门羽客正一先生。闽亡遁居庐山栖隐洞,学者百余人。后主闻其名,召见赐官,皆辞不受。俄而疾卒,年百余岁。今言天心正法者,皆祖于紫霄。”

天心正法为谭紫霄始创,但依托于张陵,故自谓张陵传其符诀法印,并崇张陵为北极驱邪院使。其曰:“驱邪院使张天师,披白鱼髯服,交泰冠,足蹑朱履,左手持都天大法主印,右手仗三昧火铃北斗神剑。”“如三天正一真人服饰。” 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三载,谭紫霄卒于北宋开宝六年(973年),享年一百五十。弟子百余人,唯饶洞天得其真传,并订定《上清骨髓灵文鬼律》,内亦收有一枚北极驱邪院印式(见附图六)。其注文曰:“臣洞天普受真人指示,得天篆驱邪院并都天大法主星印二面,誊本讫埋于故地。遂以印式契对今世间所用,大尺寸八分,即小尺二寸一分,黍尺二寸四分,皆同也。其分寸上天法式数度所表,使鬼神不测于毫发之内,故标于此,为法定制。”

据饶洞天五传弟子邓有功言,饶洞天宏扬谭紫霄之天心正法于世,故道门号其为“正法功臣日值元君北极驱邪院使。升天时以法传弟子朱监观名仲素,仲素以传游道首,道首次传通直郎邹贲,邹贲传臣本师符法,师名天信,至臣有功传于今。” 其时己至北宋末年。邓有功遂据师传,整理重编天心正法,刊《上清骨髓灵文鬼律》、《上清天心正法》传世。故其《上清天心正法》中亦收有二枚北极驱邪院印(见附图七、附图八),并谓“北极紫微大帝乘紫云,带领天蓬以下三十六员大将军,勇猛作法。”

此外,有北宋道士董大仙传北帝、天蓬大法于巴蜀地区。《道法会元》卷一五六《上清天蓬伏魔大法》曰:“昔上清紫微宫北极尊帝都天大元帅天蓬真君,降传秘密之法,务拯群生,蠲除疾苦,垂微妙之诀,以付修真之士。我上清董大仙于蜀城西明山修行上道,忽独遇元帅授文字三册。上则诀目符窍,中则罡斗咒诀,下则役使鬼神行持之法。真人得之,下居府城,功行二十余年,终于西明山持尺乘白鹤白日仙去。秘法藏于山间,后人相传焉。嗣行此法者,系上清北极天蓬门下正法驱邪院破邪真人。” 书中不仅收有一枚北极驱邪院印(见附图九),并详细讲述了制做法印、祭印、行印等仪轨,以及元帅帝钟、天蓬神尺等法器的制做及使用方法。又《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四三、《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卷二五中各收一枚印式,《大成金书》还简略的介绍了此印的使用:“建北帝斋,以代灵宝大法司印,及行雷法,一应文移通用。”(见附图十、附图十一)

从以上所述可知,北极驱邪院印在宋明道书中已收有九枚,且印文各殊,这即说明了当时对紫微大帝的崇拜相当盛行,也显示了不同地区、不同道派的道士们都十分重视北极驱邪院印的神圣功用。

三、北极驱邪院印与天书云篆

考北极驱邪院印印式,一般或为九叠篆书,或为天书云篆。所谓“九叠篆”,又称为“上方大篆”。叠是指印文笔画屈曲盘回,九为数之终,则言叠数之多。隋唐以来,因官印颇大,多用其体,并把印文折叠布局得平满均匀。清陈澧《摹印述》曰:“昔人谓唐时皆九叠文,其实不尽然,厉万榭尝辩之矣。九叠文甚俗,然实出于缪篆填满之法,但加甚耳。”传世唐宋元官印一般为五至七叠,明清则以九叠居多。沙孟海《印学概论》曰:“九叠文不尽九叠,如勾当公事印用七叠,承受差委印仅六叠,都统之印、万户之印乃有十叠,又如行军都统之印等,则叠数不等。名曰九叠者,以九为数之终,言其多也。叠数多寡之故,大抵因印文多寡而为增损,或因时代不同,而所铸各殊;或如三代尚数,各有定仪。明九叠篆印,取干元用九之义。”

所谓“天书云篆”, 亦称“真篆”。因道教法印在形式上虽与人间官府之官印类同,但其功用却是人神交通之凭信。故多强调其印文不当用人们熟知的“凡篆”,而是道教秘传的“真篆”。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十曰:“其文则天章云篆也。” 这里所说的“天章云篆”,亦名“八龙云篆”、“飞天之书”, 其形体如天之流云,故名“天章”、“云篆”。《道藏》中收有许多“云篆”,如《云篆度人经》,全经皆以“云篆”书写。道教认为,这类文字为天界人间所有文字之根本,故又谓之为“本文”。道教经典分为十二部,其中第一即为“本文”。《道教义枢》卷二曰:“第一本文者,三元八会之书,长行源起之例是也。”所谓“本”者,始也,根也。是经教之始,文字之根,万法千章的基础,诠理解奥的关键,“既能分判两仪,又能分别法相;既辩析万事,又能表诠至理也。”故名之为本文。

本文的起源最早,它依天象而成。所谓“三元八会”,三元,即指元始之玄、元、始三气;五德,指天地之少阴、太阴、少阳、太阳及阴阳之和合;三元、五德和合,叫做八会。《洞玄灵宝玄门大义》曰:“古今变文,凡有六种。一者阴阳初分,有三元五德八会之炁,以成飞天之书,后撰为八龙云篆明光之章。陆先生解三才谓之三元,三元既立,五行咸具,以五行为位,三五合和,谓之八会,为众书之原。又有八龙云篆明光之章,自然飞玄之炁,结空成文,字方一丈,肇于未天之内,生立一切也。……三元者,一曰混洞太无元高上玉虚之炁,二曰赤混太无元无上紫虚之炁,三曰冥寂玄通元无上清虚之炁。五德者,所本有三,即阴、阳、和,阴有少阴、太阴,阳有少阳、太阳,就和中之和,五德也。篆者,撰集;云书,谓之云篆。此即三元八会之文,八龙云篆之章,皆是天书。” 《灵宝玉鉴》卷十六亦曰:混沌藏真机,阴阳始分判,“三炁开光,聚炁成文,凝云作篆,五文开廓,八角垂芒,以立三才,以治人道,或以为河洛之书,或倬彼云汉之象,世之所谓真文灵书者是也。然其大者,以之判天地,以之运阴阳,山川之流峙,人物之生成,亦真文玉字应运流光之妙也。”

天书云篆显现空中,变化莫测,乃人文之本。其后又有真圣,将天书演为六十四种文书。陶弘景《真诰》卷一曰:“造文之既肇矣,乃是五色初萌,文章书定之时,秀人民之交,别阴阳之分,则有三元八会群方飞天之书,又有八龙云篆明光之章也。其后逮二皇之世,演八会之文为龙凤之章,拘省云篆之迹,以为顺形梵书,分破二道,壤真从易,配别本支,乃为六十四种之书也。遂播之于三十六天、十方上下也,各各取其篇类,异而用之。音典虽均,蔚迹隔异矣。校而论之,八会之书,是书之至真,建文章之祖也。云篆明光,是其根宗所起,有书而始也。今三元八会之书,皇上太极高真清仙之所用也。云篆明光之章,今所见神灵符书之字是也。” 于是,神真秘传、世人难晓的天书,便演变成为六十四种文字,其中即有云篆神符,亦有俗文世书,所谓“分破二道”,即指符箓与俗文从此分途发展,前者仍用于道门修真通灵,后者则用于世人交际往来。

在道教看来,天书云篆皆是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等圣真传与人间的神谕真信,千形百态的各种符箓即是三界神真的信物,亦是天地造化的载体。《洞玄灵宝玄门大义》说:“神符者,即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是也。神以不测为义,符以符契为名,谓此灵迹,神用无方,利益众生,信如符契。” 正因为如此,故道士在制作法印时,往往强调其印文用天书云篆,以此显示法印所具有的神圣性。

不仅如此,道教的法印往往还加入一些抽象的符号或神像,以强化其役使三界鬼神之灵力。如附图一、附图二中的印文中皆有北斗七星图,以显示此印乃北极紫微大帝所掌,且图案各异,玄虚奇妙。附图三则有南、北二斗星图,左侧七星为北斗,右侧六星为南斗,显得更为诡异。又如在巴蜀出土的一枚“雷霆都司北极驱邪”印(见附图十),铜质。直把,钮有孔。总高3公分,印面方形,径7公分。印文上部为联机的三星,当为道教崇拜的三台星。左侧为“雷都霆师”,右侧为“北极驱邪”,中部有“雷神”,雷神头上有一“王”字,足下踏一“正”字,有象征雷气和雷的带环的圆圈环绕。同类法印贵州省博物馆收藏有两枚,印文稍异,且“师”作“司”,“正”作“罡”。“雷霆都司”、“北极驱邪”本为两枚法印,此印合而为一。亦系紫微大帝所掌。《道法会元》卷五六曰:“雷霆都司,乃北帝专司之所,列官分积,佐玉机之政。凡世间水潦旱魃,悉请玉枢院禀听施行。至于雷霆斧钺,庆赏刑罚,有条不紊,悉有司存,天心有雷,但不专耳。” 《道法会元》卷一二三曰:“元始上帝付授三洞飞仙、五岳丈人,其符玺皆玉为之。黄帝得之,佩印登天。雷公、风后二君得之,相续仙去。许都仙得之,同吴猛、丁义统领邵阳雷公。”

四、北极驱邪院印与唐宋道派

北极驱邪院印的出现,尚可追溯至唐代,并与道教之洞渊派、北帝派之兴盛与传播紧密相联。道教洞渊派起源于晋未金坛道士王纂,入唐而盛极一时,韦善俊、叶法善、尹愔等,皆为洞渊派高道。洞渊派道士受洞渊三昧法箓,其法上辟飞天之魔,中治五气,下绝万妖。该派推重北帝、天蓬之神威,以擅降魔咒鬼之术名重于世。

据杜光庭《太上洞渊神咒经》序载:“西晋之末,中原乱罹,饥馑既臻,瘟疠乃作。金坛马迹山道士王纂,常以阴功济物,仁逮蠢类。值时有毒瘴,殒毙者多,闾里凋荒,死亡枕席。纂于静室飞章告天,三夕之中,继之以泣。”于是感动太上道君,“以《神咒化经》复授于子,按而行之,以拯护万民也。即令侍童披九光之韫,以经及三五大斋之诀,授之于纂。曰:勉而行之,阴功克充,仙阶可翼也。” 王纂“遂按经品斋科,行于江表,生民康乂,疫毒消弭,自晋及今,蒙其福者,不可胜纪。” 今《道藏》中所收《太上洞渊神咒经》二十卷,前十卷即王纂假托太上道君降授之作,后十卷为中晚唐洞渊派道士增补,由之可见该派思想发展之脉胳。

初唐高宗、武则天时,有道士韦善俊习洞渊道法。《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六曰:“年十三岁,长斋,诵《道德》、《度人》、《西升》、《升玄》等经,人有所惠,悉为赈救之用。及壮,谐嵩阳观事黄元赜,参佩道法。又从临汝洞元观道士韩元最,复授秘要。” 年百岁而仙逝。其后叶法善继其洞渊道统,并光大之。

据《唐鸿胪卿越国公灵虚见素真人传》载:叶法善(616—720年)生即灵异,好古学文,十二学礼乐,研究《周易》,耽味老庄,河洛图纬,悉皆详览,志愿修道,栖迟林泉。先后隐遁于卯山、白马山、括苍山、天台山、四明山、金华山、天柱山、天目山、勾曲山、衡山、霍山、赤城山、罗浮山等处,“凡名山胜地,自江汉之南,无不经历”。曾师事豫章万法师,求炼丹辟谷、导引胎息之法。又入西蜀,“于青城赵元阳受遁甲步玄之术。嵩高韦善俊,传八史云蹻之道。后入蒙山,访求隐术。”因其精洁修持,渐显灵应,遂感三神人授以道要秘法。谓其本系“太微紫微左宫仙翁”,偶因失职,谪于人间,宜建立功,济人佐国,“更修功累德,行满之日,当复汝仙位。今汝行三五盟威正一之法,诛斩魑魅妖魔,救护群品,惠施贫乏,代天行理,但以阴德为先,不必别有贡告。”并授以神剑、法印、灵符、罡诀及内外丹道。从此道法大显,降灭妖凶,非所不验。高宗时应诏,多留内庭,问以道法,穷尽源奥,诛狐除祟,屡显灵异。“帝及皇后诸王公主朝士以下,亲受道法,百官子弟、京城及诸州道士,从真人受经法者,前后计数千余人。王公布施塞道盈衢,随其所得,舍入观宇,修饰尊像及救困穷。每日炊米十余硕,以供贫病来者,悉无选择。真人常怀直谏匡保社稷之心。高宗欲登封告成,驾幸中岳,忽疫疾流行,扈从者多病死。奉敕命令治,真人一诵咒诀,疫疠消殄,垂死者并皆得更生。”其祈晴祷雨,运雷呼风,驱龙摄魅,事迹灵显。武则天时征至中都,令其于诸名山投奠龙壁。中宗复位,武三思尚秉国权,法善以频察妖祥,保护中宗、相王及玄宗。迨后平定韦后,立相王睿宗,玄宗承祚继统,法善应召入京,佐佑圣主,凡吉凶动静,必预奏闻,宠信有加。开元八年(720年)五月,真人已年一百零七岁,于西京景龙观中羽化,“京城之人咸见院中有青烟直上,与天相接,终日不灭。” “葬后一年,棺椁自开,但见衣冠剑舄,始知真人不死,实轻举耳。帝缅想仙风,眷慕不已,于观立碑,宠以宸翰,及命太子题额。” 有弟子百余人,惟尹愔、卢齐物、司马仲容为入室。

此外,属于洞渊派的高道尚有黄元赜、韩元最、刘玄元、范仙舟、何子玉、丰去奢等。北宋元妙宗亦承道法,在《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中所收《上清隐书骨髓灵文》三卷,即为叶氏所传。内曰:“《骨髓灵文》,唐叶法善天师所传,出自汉正一天师之遗法也。功验神奇,莫可拟测。旧以九符常用传授,其余隐秘,莫不闻见。臣昔于九符之外,复得十符,谨续本文之次,别成中卷,稍阐元纲,以广妙用也。其余条律,自如旧本,载之于后云耳。”

道教北帝派为中唐道士邓紫阳开创。因其最崇拜北极紫微大帝(北帝),传授“北帝箓”等经箓,以擅长治制“酆都”六天鬼神、辟邪禳祸之事而称着,故后世称之为“北帝派”,或“酆岳派”。

据史籍记载,始祖邓紫阳,名思权,亦名思璞。唐李邕《唐东京福唐观邓天师碣》谓邓氏乃江西临川人,为南阳之望族。数代宗祖,“皆秉哲衣德,参寥洞元,代有人矣。且源派分流,达于江海之内。父子传气,合于天地之初。尊师幼入庐山,中移恒岳,吸沆瀣,漱清冷,精魄冥于太虚,耳目静于穹谷,身枯木,心死灰,固不如也。开元二十三载(735年)皇上下明诏求方士,闻本郡,别行李行伟以尊师应辟焉。帝请问所习,雅重其言。常斋太一宫,集元元教,虑失诸野,思得其人,临遣尊师,俾巡江南六十郡,冥搜元览,欲以张皇大道,开觉下人。明年春二月甲子,复命称旨意,敕度为道士,名曰紫阳。仍赐紫罗法衣一副,绢一百匹,配东京福唐观,兼本郡龙兴观以宠之。议者以尊师心奉于道,身事于君,名师于乡,德扬于国,莫之比也。”其后多次应诏,入宫访以道妙,并奉诏于诸名山建醮祷福,“诣中岳、王屋、函谷、宗圣及诸名山,修功德。其所至也,神兵降于坛上,庆云集于山下,元鹞徘徊于霄汉,丹芝郁馥于原野。”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仙逝于西京太元观。

麻姑山位于江西南城县境内,为汉代仙人王方平、麻姑修道之地。据唐颜真卿《麻姑山仙坛记》曰:“顶有古坛,相传于麻姑于此得道。……源口有神,祈雨辄应。开元中道士邓紫阳于此习道,蒙召入大同殿修功德。” ]宋陈葆光《三洞群仙录》卷四亦曰:“邓紫阳入麻姑山,日夜诵天蓬神咒,感金甲神人与语曰:吾是北方天使者,缘子念诵灵文,帝君已置子之功矣,遂令降墨篆神符真文。上有神仙之术,中有役使鬼神,下有救疗疾病。子宜秘之,后当为王者师。次日果于石室中得其真形符篆,行持有验。”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二曰:“初隐麻姑坛之西北。后因省亲,路获神剑,佩之。性颇刚毅,自负济世之材,每憩溪壑之间,诵天蓬咒不辍,遂感北帝,遗神人授以剑法。远访南岳朱陵,谒青玉、光天二坛,礼邓真人(东晋道士邓郁之),梦有所感。唐明皇开元中蒙召入大同殿,建醮胡藩,封为天师。”

邓紫阳道法精深,并以北帝道法、神授剑术名闻当时。世传他“尝用下元术,使神卒朱兵讨西戎之犯境,若雷霆变化,犬戎大败,时称为神人。” 故在唐时,南岳已建北帝院,专祭北帝诸神。《南岳小录》说:“北帝院,在岳观东北,去观三里。” 《南岳总胜集》说:“北帝院,在铨德观后半里,修竹长松,前后茂密。梁天监末,女冠徐练师居之,修行而得道。” [30]此北帝院当是北帝派最早的专祠。

邓紫阳之后,承其法脉的为其侄子邓德诚,弟子著名者有谭仙岩、史玄洞、左通玄、邹郁华等。唐颜真卿《麻姑山仙坛记》曰:“紫阳侄男曰德诚,继修香火。弟子谭仙岩法录尊严,而史玄洞、左通玄、邹郁华皆清虚服道。” 唐郑畋亦说,邓德成从小便随紫阳学道,出入内禁,“玄宗奇其颖悟,曰:斯子必为教主。因以巾简授之,使居华封观。其交神通灵,除害利人之事,备于先生所撰《家纪》。”

德成之子邓延康,又承其家法。唐德宗贞元初年(785)即随其父“于会稽,受三洞笔录。寻复麻姑山,葆神茹气,澹然与天倪元合。三景五牙、二星八道之秘,云章龙篆斋元醮会之法,神悟灵契,悉臻宗极。屡为廉使郡守请敬师受,排邪救旱,显应非一。”敬宗宝历(825—827年)中,“旧相元公制置江夫人有疾,忽梦神人云:何不求麻姑仙师?元公遽命使祷请,既至而疾果愈。夫人稽首奉录,俱为门人。复以明威上清之道,授邹平公主于广陵,凉公逢吉于夷门,自是藩服大臣,争次迓劳。太和八年(834年)秋,又召至阙下,嘉其道德,籍隶太清宫。……开成初(836年),鸿胪少卿屈突谦妻李氏魅狐得孕,厥害滨死,先生以神篆针砭,即服而诞,则妖雏数首皆毙矣。”得朝野宦民拥载,纷投其门下,“神都威仪与名德道士半出于门人,法教之盛,近未有也。昭肃皇帝(按即唐武宗)幸兴唐观,访先生修真之道,宸旨嘉豫,锡以紫服。后帝受箓于南岳广成师,请先生为监度。上(按即唐宣宗)嗣位,尔时于内殿访其元旨,第以《道德》、《黄庭》、《西升》经旨应对,若丹砂硫黄之事,置而不论。居常惟食元气,微饮旨酒,熊经鸟伸而已。”大中十三年(859年),逝世于兴唐观,享年八十六。其子有三,“长曰道牙,弃舒州太湖丞,授三洞经箓;次曰道石,试协律郎,假职闽越;次曰道苗,袭经符,奉斋戒,以法教之系,驻于龙兴。” 又将邓氏北帝派嗣传于后世。

据五代徐锴《茅山道门威仪邓先生碑》载,紫阳后人邓启霞,“性理和敬,神识宏远”。咸通元年(860年)始诣茅山太平观拜柏道泉为师,六年后披度为道士。“十二年(871年)诣龙虎山十九代天师,参授都功正一法箓。干符三年(876年)诣本观三洞法师何先生元通,进授中盟上清法箓。”“太和四年(932年)岁在壬辰,解化于山门。君所传经箓,昭显于时。” 邓启霞享年八十五,他将上清、正一及北帝派融合为一,并为习道者普遍接受。

概而言之,从紫阳肇开北帝一派,历经德成、延康、道牙、道苗、启霞数代,再加众多弟子谭仙岩、史玄洞、左通玄、邹郁华、何元通、王栖霞、黄洞元、瞿童等人的推衍,并得于唐代皇室如玄宗、德宗、宪宗、武宗、宣宗、懿宗的大力支持,北帝大法便很快在江西、江苏、浙江、河南、陕西、四川等地区传播,并修建了一批北帝、四圣专祠。

如成都玉局治中专设北帝院,“云是天曹库,收贮玉局化所奏钱。” 蜀州唐兴县大通观,“有紫微阁,是开元中道士蔡守冲以敕赐匹帛所造。” 襄州“旧有北帝堂,岁久芜毁”,后楚王赵匡凝镇襄州,得北帝灵验而重加修饰。 这样一来,修习北帝道法成为当时道门的一种风气。如孙元会遇道士教诵天蓬咒,尔后坚持不懈,后临难之时,“忽然照一见空中,天蓬大将军与部众等,护卫己身,于兹脱难。”成都双流县道士王道珂,“行坐常诵天蓬咒”,为民辟邪诛妖,屡见灵异,是知“天蓬将军是北帝上将,制伏一切鬼神。” 泗州人曹载之,于僖宗时遇苏门道士刘大观,授以天蓬神咒,勤而持诵,获正心脱祸之果。有仙官告之曰:“太帝是北斗之中紫微上宫玄卿太帝君也,上理斗极,下统酆都,阴境帝君乃太帝之所部,天蓬上将即太帝之元帅也。”成都人范希越,“得北帝修奉之术,雕天蓬印以行之,祭醮严洁,逾于常法。”

其后,五代杜光庭于天祜三年(906年)在四川酆都道观,得北帝派道书《黑律》。所谓“黑律”,是指北帝所传文籍皆为黑色。“北帝统率神将吏兵,演大魔黑律,行酆都九泉号令符,纠察三界鬼神印。降伏魔群,驱荡妖氛,救护黎庶。” “紫微北极玉虚大帝,上统诸星,中御万法,下治酆都,乃诸天星宿之主也,北极驱邪院是其正掌也。”所谓“正掌”,即是说紫微大帝为北极驱邪院的主神。他主掌该院,考召三界鬼神,“居紫微垣中,为万象宗师,众星所拱,为万法金仙之帝主,上朝金阙,下领酆都。” 此《黑律》又经宋代庐养浩、徐必大、郑知微等注释,编成《黑律收摄邪巫法》、《黑律灵书》、《黑律仪格》,收入《道法会元》之中。

北宋天师张继先亦习北帝道法,并传地祗法于世。《道法会元》卷二五三说:“地祗一司之法,实起教于虚靖天师。”“地祗法诸符,如丙丁生鬼符、急捉符、治病符,皆是虚靖天师所传。”所谓“地祗”,即北帝摩下地祗上将温太保。张氏后以其法传王宗敬,宗敬传吴道显,道显弟子五百余人,其后柳伯奇、钟明相继而为宗师,并衍变为众多法门,“有苏道济派,温州正派,李蓬头派,过曜卿派,玄灵续派,如此等类,数之不尽,千蹊万径,源析支分。” 此外,南宋刘玉即习地祗之法,又师庐养浩、徐必大、盛宫椿、李守道、吕希真等修北帝黑律法诀,同时又得神霄派金火天丁大法,“悉有灵着”,名震当世。又有蜀人廖守真,传北帝天心地司大法于世。后以此法相继传予萧安国、彭元泰、史白云、费文亨、陈一中,陈氏为元代延祜时人,说明该系一直传至元代。

需要说明的是,邓紫阳的北帝派与叶法善的洞渊派,皆系汉晋正一派的衍化。故在元妙宗的手中,是将邓、叶的著述合编于《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中。如“天蓬馘邪真法”、“天蓬救治法”、“天蓬三十六将符口诀”等,皆为邓紫阳所传。内曰:“大唐时麻姑山中有一人,姓邓名紫阳,焚修道典,于此山中,修酆都之术。在此山洞之中,五载矣。”遂得北天六丁使者降赐上帝黑篆神符“天蓬三十六符。” 因此,明天师张宇初称叶法善一支为北帝酆岳派,并将它与灵宝、神霄、清微三宗并列,称为道门四辅,说:“清微、灵宝、神霄、酆岳者,洞辅之品,经箓是也。……酆岳则朱熙民、郑知微、庐养浩、叶法善,倡其宗者,左、郑、潘、李,而派益衍矣。” 如此众多高道的推衍,促使北帝派道法兴盛于唐宋时期。

概而言之,法印为道教最重要的法器之一。它象征包容宇宙万物的道统,载付着三界神真的权威。北极驱邪院印的广泛运用,说明宋元以来北帝派在各地盛行一时的历史情况,并告诉我们其时对紫微大帝(即北帝)的信仰亦达到高峰。它不仅在汉族生活的地区传播,而且受到了西南、东南地区许多少数民族如苗族、羌族、布依族、瑶族、壮族的崇拜。这就是今天在四川、贵州等地区出土发现了许多有关北极驱邪院的法印,且有苗族、羌族巫师所使用者的内在原因与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