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怎样读懂诗歌

  学生在做诗歌鉴赏题时,有两个难点:一是读不懂诗歌,二是读懂了诗歌却不知如何组织答案,所以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要抓好两点:第一,掌握方法,读懂诗歌;第二,审清题干,规范答题。下面仅谈第一点,即怎样读懂诗歌。      1 知人论世      鲁迅先生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这也就是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如果对诗人的经历、思想、创作风格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很熟悉,鉴赏诗歌时就会较容易地把握住诗歌的主旨。如张籍的《节妇吟》: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豕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亭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本诗背景介绍:唐中后期,藩镇割据,许多节度使以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以增强自己实力。当时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东平节度使、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师道其势炙手可热,拥兵自重,独霸一方,为了削弱朝廷,增强自己的实力,提高自己的威望,四处罗致文人学士,便向在新乐府运动中颇有建树并蜚声文坛的韩愈的大弟子张籍媚眼乱飞,而张籍是和他老师韩愈一样反对藩镇割据的,所以就抵住了诱惑,以此诗婉言谢绝了李师道的邀请。   如果不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就很容易认为诗歌是在写男女情事,写一位不愿红杏出墙而又不愿得罪第三者的富于感情楚楚动人的少妇对丈夫的忠贞。其实联系写作背景就不难发现这是一首政治达意诗,诗人以节妇自喻,表明自己忠于唐朝中央而不依附藩镇的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寓意深婉,机智巧妙。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对教材上的诗人作深入的了解,以便鉴赏诗歌时能知人论世,准确理解诗歌。      2 透视标题(包括副标题)。品读小序,结合注解,审清题干      (1)标题又称题目,标题即诗文之眼睛也。所以透视标题,有时就能知道诗歌的内容,甚至洞察诗词的主旨。如:《山居秋暝》告诉我们本诗是写秋天傍晚的山居景象的,《京口北同亭怀古》告诉我们本诗是一首借古抒怀的怀古诗……有时不看标题只看正文是很难看出诗歌的真意的,而一看标题就豁然开朗了。如宋代朱赢的《观书有感》诗二首:    (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两首诗只看正文,好像是谈“半亩方塘”和“蒙冲巨舰”,但一联系标题《观书有感》应该谈看书的体会和感受呀,所以这里诗人是采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第一首是以“方塘”、“活水”等形象来说明一个道理:人只有不断学习,汲取新知,才能使自己永远不浅薄、不陈腐,才能使自己永远学识渊博、思想澄明。第二首诗是以“巨舰”、“春水”等形象来说明一个道理:无论读书或做事,都要遵循规律,讲究方法,否则,即使发挥了冲天干劲,也是白费。   (2)副标题一般是对正标题作以补充说明的,对理解诗歌也很有帮助。如郭沫若的《炉中煤》,乍一看是一首炽烈的爱情诗,但一看副标题――眷恋祖国的情绪――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是一首向祖国倾诉“爱情”的爱国主义诗篇。   (3)小序,有的诗词前面有小序,做题时要细细品读。小序中往往交代了作诗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背景,有时甚至暗示了诗词的主旨。如学过的《琵琶行》、《孔雀东南飞》《扬州慢》等,以《扬州慢》为例,我们看,小序中除了交代作词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背景之外,还暗示了本词的主旨,即“有《黍离》之悲”,也就是本词抒发的是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4)注解,不少诗歌鉴赏题中都有注解,或诗词作者介绍。或写作背景交代。或生僻字词典故解释。要坚信:任何一个注解均是一种暗示。如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南注解可知,桃花源中人是“避秦时乱”才人桃花源,而诗人当为避元朝征召才“寻得桃源”隐居起来。《桃花源记》中渔郎不守信用,归途中处处做标记,报告太守,引人来寻,所以“怕有渔郎米问津”表达了诗人隐居绝仕之意。   (5)题干中有时也提供一些信息,以利于解读诗歌,如2005年湖北卷,“16,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这个题干对我们理解汉元帝的思想感情(伤心离别、痛感孤独)很有帮助。审清题干对我们做题也至关重要,因为题干中往往暗示了命题意图,揭示了破题方向,提示了答题范围,提供了答案信息。      3 读懂意象,体会意境      (1)意象是诗词作者表情达意的一个重要手段,古人讲“立象以尽意”,也就是借助意象来抒情言志说理。鉴赏时只要我们抓住主要意象,领会其意,一般就能读懂诗歌。所以读懂意象是鉴赏诗歌的一把金钥匙。如2004年全国卷晏几道《鹧鸪天》: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袋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睛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注:①翠微:青翠的山色,此处指青山。②取次:随意。   这里“杜鹃”这一意象对理解整首诗的感情很关键。杜鹃,又名子规、杜宇、蜀鸟,是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传说蜀王杜宇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它的叫声被人模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中的杜鹃也就常常用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理解了“杜鹃”这一意象,也就理解了本词的主旨――游子思乡。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以至产生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在漫长的诗歌创作过程中,许多“象”被人们赋予了固定的“意”,如“长亭”象征“送别”,“梅花”象征“高洁的人格”,“红豆”象征“相思”。多读诗歌,积累意象,对我们读懂诗歌大有裨益。   (2)意境。“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创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诗歌的主题通常借助意境来表达,体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

的“此情”是什么。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是用白描式的手法简单地勾画出一幅冷寂萧条的意境的,烘托了“断肠人”在天涯的羁旅之愁思。又如《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写的是一幅欢快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图景,表达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   理解诗歌的意境,重要的是脑海中能想象出作品中所叙之事,所绘之景,然后设身处地地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把握作者所写之景的感情基调,是明快高亢,还是阴暗低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深层含义。      4 读懂典故      古诗词中往往引用一些典故,用典的好处是能以少数文字表达比较丰富的含义,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不过用典加大了欣赏的难度,所以读懂典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诗词的内容。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同亭怀古》中就用了五六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刘义隆、霍去病、佛狸即拓跋焘、廉颇),写孙权和刘裕是表达自己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渴望,写宋文帝刘义隆是告诫南宋统治者要做好北伐的充分准备,不要草率出兵重蹈刘义隆的覆辙,写廉颇是表达为国效力的心愿及不被重用的感慨。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诗词中的典故是反其意而用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引用的即《楚辞・招隐士》中的典故,原诗句是“王孙兮归米,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王维化用时反其原意,表达了自己过隐居生活的愿望。      5 捕捉关键词,尤其是主观色彩较浓的词语      诗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语,如“孤”、“独”、“悲”、“愁”、“自”、“空”、“寒”、“凉”、“闲”、“枯”、“老”、“瘦”等,这些词一般用来修饰意象,抓住这些词去思考就较容易体会“象”中之“意”,如2005年全国I卷李华的《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蹄。   诗中“自”、“空”两个字很关键,我们在《蜀相》里就接触过,本诗用此二字表现了安史之乱后宜阳城附近花开无人欣赏、鸟鸣无人聆听的荒凉破败,表达了诗人的伤春、凄凉的感情。   有的词语甚至是“诗眼”或“词眼”,捕捉住了这个词也就理解了诗词的主旨。如《雨霖铃》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中的“伤离别”一词就是理解全词的关键,也是全词的主旨所在。又如陶渊明《饮酒》诗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栗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诗的诗眼是“心远”,因为“心远”所以“无车马喧”“地自偏”,将“心远”与各组合的意象印证,本诗的主旨也就理解了――表达了退隐后对尘世超脱的心境。      6 读懂议论抒情等关键句      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每一首诗都有关键句,这些句子往往透出作者的感情、感悟、观点、态度等,读懂了这些句子也就较容易理解诗词的主旨,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揭示了本诗的主旨,又如《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表达了诗人的沦落天涯之恨。《兵车行》中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概括了本诗的主旨。   古诗词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一般是上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议论抒情,虽然“一切景语皆情语”,分析景语可以体会诗意,但议论抒情句多为直抒胸臆,明白直露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所以更应重视对议论抒情句的分析。      7 读懂表达技巧      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诗人往往要借助恰当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三个方面:(1)修辞格,如比喻、拟人、对偶、通感、借代、夸张、对比、象征、双关、反问、设问等。(2)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细描等。(3)表现手法,如赋、比、兴、欲扬先抑、象征联想、借古讽今等。如果看不出诗歌运用的表达技巧就难解诗的真意。如怀古诗、咏史诗多用借古讽今手法,目的是讽今伤世:咏物诗多用托物言志手法,目的是抒写志趣:一般写景诗多用借景抒情手法,写景的目的是抒发某种特定的情感,   当然,没有鉴赏实践,再好的方法也无济于事,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运用以上方法多读,多练,持之以恒,功到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