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成都邓氏来历及排字辈

郫县《邓氏蜀谱》与双斗桅杆

笔者因为研究移民史,对族谱、古民居、宗祠和会馆格外关注。那是在2001年四川客家海外联谊会的新年联欢会上,与众多客家乡亲聚会。其间得悉客家画家邓先鉴先生珍藏有《邓氏蜀谱》,相约不日登门拜访。一周后,笔者在夫君周兴农先生的陪同下专车前往,在成都西郊的郫县城中邓老的画室中,亲睹其收藏的邓氏从广东移民四川后的家族珍品。

珍品《邓氏蜀谱》

《邓氏蜀谱》有赭色的木版护封,木板上镌刻有篆字体的题字,是线装的木刻本,计七册。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邓氏五大房人集资共修,历经三载,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木刻版刊出。邓氏祖先原世居广东惠州府长乐县搭岗村,至第十二世时,其中一支邓锡璋率妻、四个儿子及长媳计7人于清乾隆癸酉十八年(1753年)入蜀,历经险阻半年后方到达成都平原,又经三次择居方定居。

该谱体例较为完备。“蜀谱”是邓氏入蜀后的四修本(前三次——重修、续修分别在清嘉庆、道光和光绪年间)。其体例计有以南阳邓侯曼为鼻祖的“世系源流”,历次修谱的“序”、“跋”、“谱例”、“家约”、“家传行状”、“祠宇田墓”以及锡璋(字廷玉)公名下的“五房总系表”、“五房排行”等。

该蜀谱具有一定的人文史料价值。如从谱中记载可计算出在约百年间的邓氏人口增长率,从清乾隆十八(1753年)邓锡璋等7人上川

(其率妻及四子入蜀,落业后生第五子),五大房人繁衍至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计今九十四年所传五房流派嗣裔四百余人,籍居于二、三邑地,建祠堂立 尝„„(见《璋公祠田序》)。又如生动地反映出邓氏中原不断南迁的漫长历史:从南阳南下至江西抚州,再迁至福建上杭汀洲等地繁衍后代。太乙公为邓氏由闽迁粤的开基祖,至十二世分支入蜀。至今在川两个半世纪,历经“锡”、“振”、“鹏”、“英”四代,自第五代起五房字派为“泰兆自先起,克家必有从„„”今已传至第11代“家”字辈。邓先鉴今年77岁,是“先”字辈的,系入蜀祖的第8代裔孙。再如该谱是邓氏自粤上川后定居创业的生动写照:创业祖(入蜀第二代)长房长子振滉率诸弟艰苦创业十多年,如居于华阳檀木村,其“率诸弟力耕越五年,仅足糊口„„”继迁于石板滩“始学负贩”,继迁成都北门外大湾。五弟兄分工合作,农商并举;长兄“益肆力”做米生意,三弟在赵镇作行商,二、四及幺弟“留耕陇亩”,数年后新置田达千亩。农商起家,效益颇佳,真是“田连阡陌,蓄积饶裕„„”

清代的教育文物双斗桅杆

原来邓老家族的珍品不仅是族谱,还有清代的双斗桅杆。据他说至今还屹立在邓氏“双堰塘”的祠堂前,其址在郫县所辖的安靖镇土地村6组。我们立即前往实地踏访,如其确实,就是空间形态的清代文物!是四川客家科举文物!

这邓氏双斗桅杆祠堂,就座落在成都北门外的三环路外侧,成彭公路上的“金竹娱乐中心”,从其侧边小路走去约800米(新都县大

丰镇与郫县安靖镇交界处),便是竹林盘掩映的小青瓦旧农舍与参半的水泥二层楼房。啊,看见了,高高的桅杆,两个桅杆上都有斗,故谓之“双斗桅杆”。两桅杆相距约30米,我们仰视桅杆,人与其对比合影,桅杆通高约12米(其基座约1.6米),通体红砂石材,连极难安装的斗都是红砂石的。在竹林旁的那个石杆上刻有“道光丙午年”的字样,至今仍清晰在目。经历了一百六十多年的岁月,双斗桅杆还是那样地雄伟坚实。

虽然双堰塘祠堂主体建筑不复存在了,但为邓氏裔孙们引以为荣的“双斗桅杆”、《邓氏蜀谱》保存至今。邓氏是客家人,不仅重视续修

族谱,珍藏族谱,而且重视教育,“耕读传家”。在经历了艰苦创业的历程,人丁兴旺,经济富裕,鼓励后代读书上进,走开科取士求发展之路。入蜀第三代中就出了两个恩赐进士:幺房(振波派)长子鹏远(起凤,字徽久),于道光丙午二十六年(1846年)“进士”折桂,翰林院编修。第四房(振泗派)的第七子鹏?(又名鹏南,字寿山),于同治庚午年九年(1870年)“恩(赐)进士”再折桂,在邓氏祠堂的龙门前相继矗立起,功名荣耀的标志——桅杆,以激励裔孙们效法。至于邓氏家族的禀生、文庠、武庠不计其数,儒学者也代有传人,祠堂规章奖掖学有成者,邓氏家族学风更浓。

邓老的国画新作《云台远荫》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他根据少时的记忆画出的邓氏双斗桅杆祠堂全貌图:三进的四合院宅第,小青瓦屋顶,龙门石鼓外宽敞的坝子里,雄伟的朱砂石有斗桅杆分立两边,

敞坝前左右各有一个堰塘,高大的金桂银桂树,还有长青的大檬紫树排列有序。跨进包有铁皮的木门,左右厢房皆有群板,第二进正房供有祖先的牌位。祖先爱中原爱广东的原乡,更爱四川的新乡„„远山、田亩、坟园、林盘,有着无尽的深情。敬祖爱乡,远荫子子孙孙。邓氏双斗桅杆今尚在,可谓是全川仅存的一对清代中期的教育文物了。在新世纪的第一个马年的春天,笔者专写此文让它亮相,引起社会所重视。

四川郫县邓氏入蜀字辈派行为:

[太乙公为邓氏由闽迁粤的开基祖,至十二世分支入蜀,从清乾隆十八(1753年)邓锡璋上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