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个自信与中国梦

“三个自信”与 “中国梦”

张民仰,刘桂芳

[内容提要]“中国梦”是当前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三个自

信”。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理论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制度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三个自信”三位一体,是实现“中国梦”的鼎力支撑。

[关 键 词]中国梦;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一、 “中国梦”的内涵与精神实质

2012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一经提出,立即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从报纸荧屏到街头巷尾,从专家学者到普通民众,“中国梦”成为激荡神州大地、承载亿万海内外儿女梦想和重托的热门词汇。

什么是“中国梦”?2013年3 月 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中国梦”的内涵,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阐释对“中国梦”的内涵进行了清晰界定。“中国梦”就是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的有机统一。

“中国梦”理论既高度凝练又博大精深,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的精神实质。

1、“中国梦”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奋斗历史的概括与总结,不但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而且体现着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夙愿,是优秀中华儿女的热切期望。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诞生,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担负起民族解放的神圣使命,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确立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文明的传承、对近现代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伟大实践的高度概括。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实现“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当下中国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

“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①“中国梦”是历史的,更是现实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

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①“中国梦”根植于现阶段我国的发展状况,既涵盖经济社会文明发展和全面进步,又包括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和谐幸福,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是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共同理想的表述。“中国梦”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共享梦想成真的机会,共享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梦”是一面精神旗帜,激励了人民的斗志,激发了社会正能量。人民发自内心地拥护实现“中国梦”,因为它是13亿中国人的共同梦想。

3、“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人为自身确立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庄严承诺。

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中国梦”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民族未来发展的态度、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的坚强决心,同时也向全国人民传递了民族复兴一定能实现的坚定信心。习近平指出: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后,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自那时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

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①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美好夙愿,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路径,更为自身树立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定了了执政理念,对中国共产党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国梦”的提出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

二、“三个自信”三位一体,鼎足而立,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支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如何实现这个梦想?靠什么来实现这个梦想?党的十八大报告给出了明确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同时又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三个自信”三位一体,鼎足而立,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道路、理论、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相互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①“三个自信”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所选道路、理论、制度的正确性的确信和对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积极评价,同时也揭示了“三个自信”是中国未来改革发展的可靠保障,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三个自信”相互依存,互为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实践为理论和制度的形成、丰富与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道路自信是基础,只有坚定道路自信,才能坚定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自信。科学化的理论体系论证了道路的科学性与制度的正确性、合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道路选择、制度的建立具有科学的指导性和引领作用。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建立什么样的制度,都取决于我们所秉持的科学理论体系。制度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经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反映,能够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可以保障党和国家正常运转,保障人民有序生活。脱离了中国特色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就失去了现实保证。

“三个自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鲜活的实践经验。在道路探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理论和现实难题,人们通过对这些难题的破解,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对这种规律的科学归纳和提升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的创新和发展,促进了人们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明确了道路的本质规定、价值目标和发展方向,为道路的拓展和制度的发展完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①理论自信使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方向更加明确、不盲从。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有利于巩固已有成果,在现有基础上对道路做进一步探索、在既有框架内对理论进一步完善,确保其不歪曲、不异化,制度自信为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保驾护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是改革开放30多年乃至更长时间以来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不懈追求中所取得的成果、经验与智慧。中国共产党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理解了自己国家的命运,并在这种理解中形成掌握这种命运的自信。“三个自信”三位一体、鼎足而立,彼此依存、互为前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支撑。

三、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 “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

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历经磨难和失败,总结经验与教训,从现实出发选择的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共产党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后做出的正确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历经艰辛与失败,“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 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 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②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开创性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这条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道路自信是指中国共产党对自己所选择发展道路的充分肯定,是对未来所走道路的坚定不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12 年 11 月 8 日。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 ②

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表明,这条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其内涵和指向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是完全一致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的智慧与力量。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是一条和平发展之路,既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又通过争取和平世界环境来发展自己,和平稳定的世界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外部保障。

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已经取得的改革开放成果也会失去,社会主义事业将被葬送,“中国梦”将成为遥不可及的空想。道路是旗帜、是方向,是实现“中国梦”的先决条件。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毫不犹豫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党的十八大强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才能实现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才能在中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通向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途!我们已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走了30多年,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①

四、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实现 “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伟大的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科学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是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的一系列新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的理论武器。

当前情况下,要完成我国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推进中国的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指导。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我们不熟悉、预想不

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牵涉的面很广,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要突破体制、机制性障碍,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分析和解答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南,引领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只有我们深入持久地、富有成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思想、凝聚力量、指导实践,中国的发展进步才有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会充满希望。 理论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确性的充分肯定,体现了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中国梦”的必胜信心。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五、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

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

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

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

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我们党在长期的改革建设过程中

摸索建立起来的。这套制度体系既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又超越

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现行的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

及建立于其上的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等,符合中国国情、世情和民

情,顺应世界局势,顺应时代潮流,有着其他制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在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经历过多

重风险考验,始终保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旺盛生命力和良好的政

治经济发展局面。

我们在道路、理论两个层面的探索成果,最终都要靠制度来落实

和保障。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党的十八

大也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

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

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

型。” 我们只有坚持并不断发展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

11

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等为根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政

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全方位事业的规范性、制度性。只有

坚持以制度监督权力运转、规范利益分配,才能确保党和人民事业的

实现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

制度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正义性

理解与认同,是对这一制度保障体系的正确性信念。坚定不移沿着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方向前进,使我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得出的坚

定结论,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形成的广泛共识。脱离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高度自信就失去了可靠保障,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也失去了可靠保障。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积极借鉴人类有益

的政治文明成果的同时,必须立足国情,绝不能照搬多党轮流执政、

“三权分立”、两院制等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我们必须积极稳妥地推

进自身政治体制改革,自觉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

现“中国梦”保驾护航。

“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

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

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

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①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构成了中华民族实现伟

大复兴的坚实的精神支撑,使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①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

12

心、有能力实现“中国梦”。“三个自信”一定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征程中,引领中国人民的“中国梦”一步步变为现实。

附:作者简介:

张民仰,男,1959年生,法学硕士,现任中共武汉市委党

史研究室巡视员。先后参与编撰党史著作和党史资料书籍16部,

担任主编或副主编。具体组织编撰出版的《武汉十年巨变》、《中

国共产党武汉历史(1949-1978)》、《新四军与武汉》、《武汉制造》

等获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或二等奖。先后在国

内各类期刊、杂志发表多篇党史论文和文章。

刘桂芳,女,1976年生,哲学硕士,现任中共武汉市委党

史研究室主任科员。主要研究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

期武汉地方党史。先后参与编撰《中国共产党武汉历史

(1949-1978)》,《中国共产党湖北省武汉市组织史资料》第四卷、

第五卷,《中国共产党武汉市第一至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概述》等

党史著作和丛书,并在多部党史著作中担任副主编;在国内各类

期刊发表党史论文和文章十余篇。

联系方式:

地 址:湖北武汉江岸区解放公园路53-1号市委党史研究室

邮 编:430010

手 机:张民仰,[1**********] 刘桂芳,[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