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三章 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第三章 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是运动训练理论中两个至为重要的基本概念。一切训练活动都围绕着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而组织进行,所有运动员参加比赛都力求创造理想的运动成绩。作为各项工作直接的期望目标,提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对于整个运动训练及比赛活动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对训练和比赛效果进行科学诊断的客观标准,也是对训练和比赛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重要依据。

第一节 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 一、运动成绩释义

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一) 竞技水平

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作竞技水平。不同项目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比赛结果的评价方法也不相同。田径、自行车、游泳、速度滑冰、举重、射箭及射击等项目,可运用标定的计量工具予以客观的测量,通过对时间、距离、重量和环数的准确测定评价其竞技水平的高低;体操、艺术体操、技巧和跳水等项目,由裁判员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运动员所完成的动作给予评分来确定该次比赛中各个选手竞技水平的高低;各种球类运动及摔跤、柔道、拳击等双方同场直接对抗性项目,则需要通过对与该专项主导竞技能力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指标参数的综合评定来反映运动员(队) 竞技水平的高低。 (二) 比赛名次

比赛名次是运动成绩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不论哪一个运动项目,比赛结果都必须要分出名次。在许多情况下,比赛名次的意义甚至超过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的价值。在世界性大赛中,人们追求的首先是金牌,是胜负和名次。例如:球锦标赛决赛的结果是5:3还是3:2并不是最重要的,人们最关心的是谁是比赛的胜利者;自1972年第20届奥运会至1980年第22届奥运会,三届大赛中男子1500米决赛冠军所表现的竞技水平都不高,徘徊在3分36秒~3分39秒17之间(而同期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已从3分32秒1提高到3分31秒36) ,但这却丝毫无损于奥运会冠军的声誉。 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任何一个竞技项目比赛的运动成绩都是由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以及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这三方面因素所决定的。其中,运动员自身与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都决定于他们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及在比赛中的发挥程度;而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则包含着竞赛规则、评定手段及裁判员的道德与业务水平三个方面(图3一1) 。 (一) 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

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的竞技水平是影响运动成绩的内因,是最根本的和最重要的原因。如前所述,对不同项群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的竞技水平有着不同的评定方法。其中,可测量类和评分类项目运动员所表现的竞技水平基本上是个人竞技能力的表现,通常较少受对手竞技表现的影响,而分属得分类和命中类的各种球类项目以及制胜类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表现则受着对手竞技表现很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二) 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

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胜负状况或所取得的名次,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竞赛对手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同时也受着裁判员行为的影响。在对抗性的竞赛项目中,同一名运动员在某一轮淘汰赛中与强劲的对手较量时,如果他的对手比他最好的表现还要强的话,尽管他能

够表现出比前几轮更高的竞技水平,也很可能遭到失败而被淘汰。这一事实说明了一个简单而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的道理,即作为比赛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赛的胜负或名次不仅仅取决于运动员自己的竞技水平,还取决于对手的竞技水平以及比赛的评定行为。国内外不少学者在分析运动成绩的影响因素时,仍然只单方面地考虑决定运 动员个人竞技水平高低的素质、技术、战术、心理等因素。这实际上是将运动成绩和个人竞技能力二者的决定因素混淆在一起了。

(三) 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竞赛评定行为是影响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这里包括裁判员的道德及业务水平、成绩的评定手段和竞赛规则这样三个因素。

竞赛规则的改变,能带来运动成绩的显著变化。例如1984年,民主德国运动员霍恩创造了男子标枪104.80米的世界纪录后,国际田联决定将标枪的重心前移4厘米,用这种标枪第一次参加比赛的优秀选手们的成绩还不到80米。在篮球比赛中,在离篮筐6.25米距离外投篮得3分这一规则的制定,对远投技术的发展、对运动员在场上的活动和比赛的结果产生了重大影响。 评定手段对运动成绩起作用的最突出的例子是,近二十几年来电动计时装置的出现,消除了手计时中计时员的视觉、反应及空间判断等因素的干扰,大大提高了计时成绩的准确性。

裁判员的道德和业务水平对运动成绩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关键时刻,裁判员有意无意的一个错判,往往会决定着整个比赛结果。足球比赛中误判一次点球,体操比赛中有意抬高0.05分,都会对金牌的归属产生重要影响。在许多重大比赛中,贿赂裁判的事件屡有发生,对此,国内外许多体育组织都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

第二节 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 一、 竞技能力的释义 (一)竞技能力的定义

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在竞技活动中,运动员的体能水平集中表现于力量、速度、耐力三种基本运动素质,以及三者之间的各种组合性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人体的形态及技能状态是决定其运动素质水平的基础条件。运动员技术水平的高低可从技术的合理性及稳定性两方面予以判定。战术能力则表现为力求出色地发挥自身的体能、技能和心理能力,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干扰对手竞技能力的发挥,以及对于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施加合法的影响这样三部分。高度发展的协调能力是运动员掌握合理的运动技术的重要先决条件;而除了技术基础之外,运动员智力状况及一般的和专业的知识水平则对其战术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运动员的的心理能力涉及广泛的领域,在竞赛中则集中地表现于运动员的参赛情绪及竞技意志。威力成功地参加比赛,首先必须以积极的手段激励参赛选手,有效地动员选手的生理和心理系统,积极地参与竞技活动,而同时又要把运动员的情绪激励水平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运动员自觉主动、充满信心地参与竞技,以及在比赛中遇到困难时能够坚持不懈并顽强地、灵活地寻找竞技取胜的途径。运动员保持高昂而湿度的参赛情绪和顽强意志的重要基础条件是强烈的参赛动机和良好的性格特征。

(二)竞技能力与两个相似概念含义的异同 竞技能力的相似概念有运动能力和训练水平。这两个概念与竞技能力的内涵及外延都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1、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含义的异同

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即称为运动能力,在竞技运动中的运动能力则称为竞技能力。因此可以说,运动能力的涵盖面比竞技能力更广,而竞技能力只是运动能力诸多表现中的一种。

2、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含义的异同

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做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但在训练实践中,训练水平这一概念也常用于表达教练员组织训练工作的能力,可以说,训练水平是一个多义词,竞技能力的含义则专一而明确。当训练水平被用于表达运动员的训练状态时,则比竞技能力这一概念更为具体地表达所达到的程度。

二、 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

(一)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依据运动员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的具体特征与功能建立的反映竞技能力构成共性的模型,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概括、归纳和抽象。反映着竞技能力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本质特征。

每名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结构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但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又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建立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即可科学地概括并准确地描述这些共性特征,以便为运动员确定竞技能力训练目标提供标准的参照系。同时又对运动员早期选材和基础训练祈祷远程导向的作用。建立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通常需要收集一定数量的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指标体系中各构成因素的指标值,经统计处理而建立定量的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结构模型。随着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发展,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也应随之进行相应的修订。

(二)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 每名运动员在参照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确定自己的训练目标并安排自己的训练计划时,应考虑个体特点,注意保持和发扬个人的优势能力。

刘大庆、田麦久(1997)的研究表明,相对于运用统计方法建立的能够反映优秀运动员总体共同特征的远东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而言,每一名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的各个构成因素的发展大都呈不均衡状态,这种非衡状态是普遍存在的。比较1980-1996年我国在不同年度获得男子体操世界冠军称号的8名选手竞技能力的特长点和薄弱点,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这种普遍窜在的非衡现象(表3—1)。

表3—1 我国不同年度男子体操世界冠军竞技能力特征

(引自刘大庆、田麦久《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补偿理论》,1997)

但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补偿效应。上述8名体操选手尽管各自有自己的特长点和薄弱点,但最终都成为世界男子体操冠军,其中,优势能力对薄弱能力的补偿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 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分别标识着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的起点和终点,是训练阶段的划分、训练内容的确定、训练方法与手段的选择、恢复措施的选用及检查评定的设计等重要内容的基本依据。运动成绩和竞技能力则是训练状态和训练目标的核心组成部分。

一、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1、为运动训练过程确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

运动员的现实状态,是运动训练过程的出发点。运动员处于一种什么内状态,决定其总体竞技能力状态的各个因素的发展水平如何,运动员的发育状况如何,导致这一状态的成因又是什么等等问题,都对运动员训练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中肯分析和准确判断,是有效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依据之一。可以说,整个运动蓄念过程都是以对运动员先生状态的分析和判断为出发点而展开的。只有建立在科学诊断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作出为实现指标所必需而有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

如果教练员不对运动员的现实状态作出具体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或在不准确的诊断基础上去组织一个训练过程,就如何同一个裁缝不知道穿衣人的体型特点去做衣服,必然做不出合身的服装一样,使训练不可能取得成功。 2、对训练工作效率及时的检查评价 通过科学的诊断,可以使教练员和运动员及时掌握训练过程的进展情况及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变化状况,从而对训练指标的指定、训练周期的划分、阶段任务的确定、训练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以及训练负荷的安排是否适宜作出准确的判断。 训练过程中的状态诊断与检查评定

训练过程中的状态诊断与检查评定这两个环节,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个大的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的检查评定,正是一个较小的运动训练过程开始时对运动员起始状态的诊断,而每一个独立的运动训练过程开始时对运动员起始状态的诊断,也都可以看作是噎嗝更大的运动训练过程的阶段性的检查评定。多年训练过程也都处于这样一种 。这样,运动训练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环节,即对运动员现实状态的诊断和对运动训练计划实施结果的检查评定,便紧密地联系起来。 3、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通过多学科的综合诊断,可以发现训练过程中不同环节存在的问题,判定现实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离差的大小,进而为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据,并据此调整训练指标,修订训练计划、加强训练组织,以求实现运动训练过程的最佳化,最终完成实现状态目标的任务。可以说,没有科学的诊断,对运动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 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1、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去精神

目标的建立能够激励人们在自己的事业中作出更多的努力,付出更多的代价去实现预定的目标。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立志要夺取世界冠军的中国女排,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奋斗, 终于在80年代初实现了这一宿愿。许多运动员为了达到自己的终极目标,都在日复一日地进行着艰苦的训练,尽管他们中间只有级少数人可能获得世界冠军称号或在世界记录史册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而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取得较高的运动成就,但他们仍然在每一次训练中,尽一切努力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这里,所设立的训练目标正是这种高度的训练责任感和进去精神的动力源泉之一。

2、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训练目标向训练参与者描绘出了运动训练过程的目标状态,全部训练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终极目标状态服务的。这一终极目标的确定,使得训练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次训练活动和比赛都围绕着目标状态的实现而全面进行和展开,从而为在训练过程中居于重要位置的训练计划和比赛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依据。如在1986年举行的第13届世界杯足球赛中,联邦德国队在小组比赛中有意输给丹麦队,以便在1/8复赛时避开强劲对手西班牙队,而去碰较弱的摩洛哥队,德国队根据比赛的最终目标而制定的这一战略计划果然取得了成功,使本队顺利进入了1/4复赛。

训练活动的终极目的便是实现预定的目标,所以应经常把运动训练的效果与训练目标及目标的阶段性要求进行比较。若与目标相符,便表明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符合于训练任务的基本要求;如果运动员现实状态的动态变化与训练目标的要求不相符合,则需要把检查评定结果与目标状态相比较的情况反馈给训练过程的相应环节,以便及时地对各相应环节的状态进行调节和修正,从而完成对整个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

二、 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 (一)训练状态与训练目标的构成 运动员训练状态的构成要素,并不受时间因素的影响,因此,无论是起始状态还是目标状态,都应该而且可以依相同的结构模式给予描述。 对运动员训练状态进行描述,首先当然是运动成绩,它集中地反映着运动员所具备的能力以及训练工作的成就。但运动成绩却不应该是运动员训练状态惟一的内容,我们还必须对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运动成绩作出前因性的解释,即运动员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在状态诊断中,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的描述,是对运动员为什么能够表现出这样的成绩的回答;而在目标

状态中,则是对于运动员怎样才可能创造训练目标所期望的运动成绩的一种说明。

在给出了与运动成绩相对应的竞技能力模型之后,还应该进一步描述运动员的训练负荷状态。在起始状态诊断中,上一个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以及运动成绩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而在目标状态中,对未来训练负荷的规划则表明运动员应该作出怎样的努力去实现其竞技能力目标和运动成绩目标。

综上所述,一个完整的起始状态诊断,应该包含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及训练负荷诊断;而一个完整的训练目标,也应该相应地包含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及训练负荷指标(图3—2)。

图3—2 训练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构成的完整体系 (引自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过程》,1988)

(二)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 1、 运动成绩诊断

作为对运动员在一个新的训练过程的起始状态中运动成绩的诊断,应该运动员在比赛中所取得的名次,也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的竞技水平;既包括运动员在上一个训练过程中最好的一次比赛成绩,也包括运动员在多次比赛中所表现的平均水平。在最重要的比赛中,如奥运会上的运动成绩无疑是最重要的,但平均水平则可客观地、全面地反映运动员上一个训练过程的比赛结果。 2、竞技能力诊断

对不同专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进行诊断时,必须考虑不同专项竞技能力结构的不同特点。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各决定因素的作用各有不同(表3—2),因此,在诊断中要首先抓住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因素,予以科学的诊断,并作为其竞技能力总体诊断的主要依据。 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实施诊断,常常要把测定的结果与标准值进行比较,这一标准值就是运用科学方法建立起来的特征模型。为此,必须首先建立不同项目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包括单因素特征模型、几个因素的组合特征模型以及全面的总体特征模型。这些模型也同样广泛地被应用于指定训练指标。

表3—2 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各决定因素作用的等级判别

(引自田麦久等《项群训练理论及其应用》,1990)

按获得途径的不同,可把竞技能力分为先天性的和后天性的。如著名篮球运动员穆铁柱2.28米的身高,主要是通过遗传效应得来的,属于先天性的竞技能力。而运动员受环境的影响,引起的生物变异所获得的竞技能力是后天性的竞技能力。其中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影响称为生活效应,通过运动训练活动所产生的生物适应就叫训练效应。

3、训练负荷诊断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变化主要是在训练负荷的影响下产生的。运动员所取得的运动成绩以及竞技能力的变化,都与其所承受的训练负荷的质与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于运动员在上个训练过程(或单元)多承受的训练负荷的状态作出一个准确的描述,即是对其竞技能力状态、进而对其运动成绩状态所作出的关键析因。

教练员对运动员上一个训练过程进行总结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训练负荷量度的统计。负荷的量度是由负荷的量和负荷的强度所组成的,分别反映着负荷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特征。而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又可分别通过若干指标予以测量。

负荷的量可以通过练习次数(整个练习的次数或某个练习重复的次数),或训练时间,或练习距离、负荷重量等特征表现出来。负荷的强度可以通过联系速度、单次负荷重量、练习密度以及难度表现出来。譬如,所有竞速运动项目都可用位移距离作为负荷量的一个有代表性的指标;体操运动员可用单个动作的数量或成套动作的数量来作为代表负荷量的指标;举重运动员可以用负重总量或负重练习的组数来反映整个负荷量的大小;球类运动员往往多以练习时间作为衡量负荷量大小的指标。

负荷强度的指标可以通过速度、难美、负重量或密度来反映,更多的是以完成一定强度要求的负荷的数量来反映负荷强度的情况。如竞速项目中用专项负荷量的比重、体操等项目中的成套练习占整个练习的比重等指标来看负荷强度的大小。至于一堂课负荷强度的大小,可以看这一堂课中完成高强度练习与整个练习的比例,或者所占时间的比例。每个项目都应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研究和确定本专项复核的度量方法。

(三)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 1、 运动成绩指标

提高运动成绩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首要目的,也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终极目标。如前所述,运动成绩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和比赛名次两个方面。因此,运动成绩指标也可分成竞技水平指标和名次指标两个子目标。

对可测量的体能主导类项群(田径、游泳、举重、自行车、速滑等)及技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群(射箭、射击、体操、艺术体操、花样滑冰、跳水、技巧、武术套路等)的运动员,可以提出定量的竞技水平指标(如撑杆跳高5.50米、男子100米爬泳51秒2、男子56公斤级挺

举150公斤、女子双向飞碟195中、男子双轮50米射箭620环、单人冰上自由滑的艺术分5.6分和完成分5.7分、女子高低杠自选动作9.8分等);而对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则可提出若干较为模糊的竞技水平指标,如排球比赛前教练员指定总的竞赛方针时,期望本队能在比赛中发挥自己防守能力强的特长,遏制住对方的一攻,并通过快速多变的反攻得分,为此,要求运动员在比赛中后排防守起球率应在30%~35%之间,接发球到位率应达到70%以上。 比赛名次指标涉及到对手在比赛中的竞技水平、比赛条件和裁判员的倾向性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对教练员来说基本上都属于非可控的因素。有关决策的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只能对受可控因素影响的事物的未来发展进行有效的预测,而对不可控因素影响的事物是无法准确预测的。虽然,教练员可以力求在较大程度上控制运动员的训练过程和比赛行为,但却无法控制比赛对手的训练过程,对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也只能施以有限的影响(在对抗性项目中有可能加大这种影响)。因此,在制定比赛名次指标时必须持慎重态度,而且应以一个区间作为比赛的名次目标,任何硬性规定的名次指标往往是难以准确实现的。

2、竞技能力指标

对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分析表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决定运动成绩的最重要的因素。构成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各个因素水平及它们的组合方式与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在运动训练中可以建立运动员竞技水平决定因素的特征模型。这样,就可以把云训练的竞技水平指标分解为分别反映运动员各种能力特征而又彼此紧密联系的一组具体指标,使我们能够更有没,目的地、有秩序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并可在训练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对运动员各方面的发展作出准确的评价,从而对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 根据模型中所包含因素的多少,可以将运动员竞技水平决定因素的特征模型,分为但因素特征模型、多因素组合特征模型和全面的总体特征模型三种类型。

(1)单因素特征模型

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某个决定因素所建立的特征模型,称为单因素特征模型。研究者们普遍采用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建立多元回归方程。例如:

①张丽茹为95名17岁以上的女子排球运动员的助跑弹跳高度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在我国女子排球运动员的弹跳力训练中运用模式训练的初步尝试》,1981)为: Y=39.161—2.749X1+9.51X2+0.167X3+0.409X4 其中:X1为30米跑的时间 X2为负重全蹲的质量 X3为原地纵跳高度

X4为连续5次原地纵跳的平均高度

②董志权以我国男子篮球甲级队队员87人为测试对象,建立的基础技术训练水平的特征模型(《我国男子篮球甲级队运动员基础技术训练水平的检查与评定》,1981)为: Y=55.897+0.316X1+0.795X2+1.777X3—2.409X4—1.305X5 其中:Y 为根据测验成绩预报的运动技术水平 X1为双脚起跳摸高高度

X2为10点20次起跳投篮命中次数

X3为对墙3米双手胸前传接球20次的速度 X4为综合运球速度 X5“Z ”字形跑的速度

③张雄根据对727名不同级别游泳运动员状态的研究,建立了反映各种泳式运动员配合游成

绩与同距离打腿速度及划臂速度的关系的特征模型(《游泳打腿、划臂速度和配合游成绩对应水平表的研制》,1981)如下:

男子 回归方程 标准估计误差 100米蝶泳 Y=10.854.+0.132X1+0.5479X2 ±2.0 100米仰泳 Y=12.3455.+0.1349X1+0.5521X2 ±1.7 100米蛙泳 Y=20.1719.+0.4193X1+0.1637X2 ±1.6 100米爬泳 Y=8.4158+0.0465X1+0.690X2 ±1.6 200米蝶泳 Y=15.2451+0.6572X1+0.8928X2 ±5.0 200米仰泳 Y=28.7538+0.3104X1+1.14171X2 ±3.2 200米蛙泳 Y=58.7313+0.8682X1+0.2453X2 ±4.0 200米爬泳 Y=26.3847+0.0627X1+1.4637X2 ±3.8

女子 回归方程 标准估计误差 100米蝶泳 Y=26.8296+0.1476X1+0.369X2 ±2.0 100米仰泳 Y=17.9015+0.2255X1+0.3952X2 ±1.7 100米蛙泳 Y=32.6551+0.3899X1+0.0951X2 ±1.6 100米爬泳 Y=12.1855+0.1456X1+0.5188X2 ±1.6 200米蝶泳 Y=53.7737+0.1987X1+1.0488X2 ±5.0 200米仰泳 Y=57.4667+0.3337X1+0.79731X2 ±3.2 200米蛙泳 Y=72.7883+0.3337X1+0.7973X2 ±4.0 200米爬泳 Y=28.6010+0.0314X1+1.4967X2 ±3.8

其中;Y 为配合游成绩

X1为打腿速度 X3为划臂速度

④冯敦寿通过对男(187人)、女(203人)少年运动员60米跑成绩与步幅、步频关系的研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快跑速度、步频、步幅对田径速度性项目选材的意义及评价》,1982)如下:

男少年(11~18岁):Y=24.928—7.576X1—1.251X2 女少年(10~17岁):Y=26.466—8.142.X1—1.397X2 其中:Y 为60米跑成绩

X1为步幅身高指数(步幅/身高) X2为步频身高指数(步频*身高)

(2)多因素组合特征模型

即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某些决定因素所建立的组合模型。在竞技能力各决定因素中,形态、素质和机能状态的测定比较易于定量,因此,有关的研究、报道也比较多。如1982年,国家体委选材研究组对我国优秀女排选手组合特征模型的研究(表3—3);谭修德、何桂麟等对我国优秀男子体操运动员竞技能力某些决定因素特征模型的研究等。

(3)总体特征模型

即对运动员竞技能力决定因素所作出的全面分析及所建立的相应的特征模型。曾多次获得世

界冠军称号并多年担任中国男子乒乓球队总教练的李富荣,1983年对优秀乒乓球选手竞技

(根据国家体委选材研究组1982年材料编制)

中国射击协会教练员委员会在1986年制定了分别以26000环和2650环为目标的优秀男女射箭运动员竞技能力模型(表3—5),依此组织我国优秀选手的训练。次年,女选手马湘君为我国获得第一个射击世界冠军。

著名短跑道速度滑冰教练员辛庆山对女子3000米世界记录创造者李金艳1987~1988年的竞技能力状态诊断为基础,指定1988~1989年竞技能力目标(表3—6),为其训练工作提供了

重要的科学依据。

(依中国射箭协会教练员委员会,1986)

表3—6 短跑道速滑冰3000米世界记录创造者李金艳状态诊断及目标模型

为我国优秀赛艇运动员所建立的竞技能力结构模型,对培养高水平的赛艇选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表3—7所示是一个可资仿效的典型范例。

(引自钟添发、田麦久、王路德〈运动员竞技能力模型与选材标准〉,1994)

3、训练负荷指标

对应于训练负荷诊断,训练负荷指标也是目标状态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荷指标的实现正是运动员实现其竞技能力指标,进而实现运动成绩指标的基本保证。训练符合指标反映着教练员和运动员准备用什么样的决心、付出何等的努力去实现所建立的竞技能力与运动成绩指标。从另一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把所建立的运动成绩指标和竞技能力指标进一步分解到各种具体手段的练习负荷中去,落实到一次次的练习之中。

周明于1986年为女子百米游泳选手庄泳指定的三年训练计划中确定了各年的训练负荷指标(表3—8)。庄泳多年训练获得了众所周知的成功,在1992年奥运会上夺得了女子100米自由泳的金牌。

(依周明1990年教材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