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如何察言观色,看透人心?]

【知识讲解】

你懂得察言观色吗?

如果你一听完这个问题,就立刻爽快地回答:“当然会啊!”同时将目光移开,并且不自然地改变了坐姿,又用手揉了揉鼻头,那么,你觉得我该如何解读你真正的心思呢?

嗯,想必这会儿你应能理解,为何专家将“察言观色”视为极其重要的职场EQ 能力了。

沟通学者的研究发现,我们在沟通时,有7%的效果来自于说话之内容,38%取决于声音(音量、音调、韵脚等),而有55%取决于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所以,在解读他人心意时,重要的不只是他说了些什么(What he said),更要紧的是他怎么说(How he said it)。

另外,我们也发现,肢体语言往往比口语沟通内容更具可信度。换句话说,要伪装语言符号容易,但伪装身体符号可就困难多了。这也正解释了为何在前面的例子中,一个EQ 高手应该会特别重视身体所透露的信息。

所以,如果你我看不懂他人的脸色,就甭想读得出对方的心声。而在职场的人际互动过程中,这个懂得“看脸色”的能力就更为重要,不论是跟上司要求加薪,或是与客户谈判价钱,你都需要敏锐的观察力来解读对方心意,才能知所进退,而圆满达成任务。

那么,到底该如何才能读透对方情绪呢?

练就“看脸色”的功力

先来聊聊脸部表情吧!你知道吗,心理学家发现,人类至少有六种与生俱来的原¬始面部表情:喜悦、悲伤、厌恶、愤怒、惊讶、恐惧。通常在两岁之前,我们就已经¬能够用相同的脸部表情来表达这些原¬始情绪(即使一个小孩又盲又哑,仍旧会有这些情绪表情,可见这些表情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而你我“看脸色”的功力也是自幼就养成的,在四五岁时,我们就能辨认一半的面部表情,而到了六岁左右,看脸色的正确度就达到了75%,很神奇吧?!

至于辨认表情的诀窍,则在于分析脸部的几个重要线条:

嘴角(上扬或下垂) 嘴型(张开或紧闭) 眉毛(上扬或下垂)

眼角(上扬或下垮) 眼睛(睁大或微眯)

额头(眉毛上扬到额间有横纹,眉头紧蹙则眉间有直纹)

而我们之所以能区别这些情绪,是因为我们知道,某些脸部区域对辨认某些情绪特别重要。例如,以悲伤与恐惧而言,眉毛及额头就特别重要;而厌恶与喜悦的情绪则以嘴巴的表情最有意义。

解读职场中的肢体语言

有趣的是,既然我们很小就已学会“看脸色”,而成年之后这方面功力又是有增无减(就以我在三四百家企业上课时做练习的经¬验而言,大家解读表情的正确率可是高得吓人)。

那为什么对许多人来说,在职场中“察言观色”仍是个颇令人头痛的难题?其原因包括:

✿ 自己不够用心:当你只忙着说,忘了专心看,当然就对他人的表情视而不见了。

✿ 对方很会修饰:万一碰到的职场老鸟修饰情绪功力一流,喜Ŭ不形于色,当然不好参透。

✿ 周遭信息太多:恐怕最重要的,还是因为除了脸部表情,我们还同时接受到从头至脚的其他肢体动作,以及来自环境四周的线索之故。

真正说起来,我们在职场察言观色的工作,通常不是有顺序的细部扫描,而是一眼成形的套装工程。而一个人自头至尾的肢体线索如此之多,要在瞬间解析实在不太容易,所以就出现了人体动作学(Kinesics )来专门研究肢体语言。

要能正确地解读肢体语言,需先了解几个原则:

✿ 肢体语言反映的不一定是常态性的人格特征

肢体语言反映的,通常是一种生理状态(例如背痛)或一时的心智状况(例如沮丧),而不是更常态性的人格特征。因此用肢体语言来判断一个刚见面的人的个性,其实风险很高(他蜷着上身,究竟是因为今天胃痛,还是他很没自信)。

✿ 不能只看单独动作,要从套装行为来判断

同样的肢体动作,其实很可能是许多不同情绪的部分交集。例如对方不看你的眼睛,如此的眼神接触不佳,可能代表着不诚实、无聊、紧张、生气或傲慢。所以,千万别死记每个单独动作的意义,而是要看整体的套装行为来做判断。

✿ “一致性”是解读肢体语言的关键

美国调查局应该够厉害了吧?!而他们在训练调查员时,强调该看的不只是当事人“他做了什么”,

更重要的是“他改变了什么”。如果对方原本一直低着头(也许是沮丧,也许是羞愧,也可能是不屑),此时突然因某个问题而激动抬头,那这个动作的改变,就更值得大大解读(他很在意这个问题,为什么呢?)。 这在职场上也不例外。上司习惯性地交叉着双臂说话,先别急着判断他必定有所不满,很可能这只是他觉得最舒服的一个姿势,但是万一他说着说着打开了双臂,立即握紧了拳头,嗯,这个改变就值得细细思量了(他是不是很不爽呢?)。

✿ 先清楚要找到的特质,就能确定解读信息的方向

读人之前,请先确定你自己想看的究竟为何,是“诚实与否”或是他的“抗压能力”?之后再来收集蛛丝马迹,绝对比漫无目的地分析有效果得多。

【案例回放】

在前不久的一天,店里来了一位顾客,大拖鞋,旧裤子,我感觉他就是来凑热闹的,没抱希望,也就没有主动招呼他。

他在店面里转了一圈,开口问我一款瓷片的价格,我就和他随便讲了一下,看在他是顾客的份上,我给他介绍了我们瓷片的产品特征、价格优势等,并拿了一款产品和其它产品通过试水实际操作来验证。此时他说了声“价格太高”就转身要走,说再到其它店面看看。

我就拿出恭顺的样子给了他一张名片,最后还装腔作势地微笑着向他要电话:“公司有团购活动或其它活动时,我们就可以给您电话或短信了。”我心想,即便他不会买太贵的东西,可也说不准会抓到一个救命稻草呢?

他很配合,留下了电话。

过了几天,公司有个小区活动,我不经意看到了他的电话,要不试试?于是给他发了一条信息。没有想到的是,他还真的来了,还带着他的家人,他拿出来的那张平面图让我傻眼了:那是本市最好地段里的一个楼盘,面积是近400平方,基本上算是一个小工程了。

我有点受宠若惊,于是对空间搭配等方面细心伺候,他的家人显然对我们的产品和价位十分满意,他们最终定下了我们的瓷片和地砖。

要是我当初的轻蔑和不屑真实表现地出来,这个单恐怕早就黄了。

【案例解析】

很显然,案例中这一单交易的成功,不是因为导购的努力促成的,而是因为顾客的特性而成交的,是顾客对产品进行判断的结果(顾客看完我们的产品之后,又对比了其他产品)。如果这位导购能够对进店的顾客提供更加专业服务、诚恳的态度,成功的可能性或许会更大。

从店内交易来说,这位导购在小区推广时给顾客发了个短信,是本次交易的关键。如果这位导购没有发这个短信,而是其他品牌的导购发了短信呢?或许就是另一种结果了。

都说销售人员一定要学会“察言观色”,要能通过顾客的“穿着打扮、举止神态、语言修饰”方面来判断顾客的购买行为特征。这话不错,但要抓住其中三点精髓:

★购买力和购买行为特征不是相同的概念。我们要判断的是顾客的购买特征,而不是购买力。 ★衡量顾客的购买行为特征要和特定的产品联系起来。

★“察言观色”得到的顾客购买行为特征和购买行为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因为每个人的分析不同,得到的结果也有不同。比如仅仅认为穿着随便的顾客一定不是高消费人群,可能得到让人啼笑皆非的结果。所以,以貌取人不可取。

顾客进店多是有目的的,或是顾客,或是购买的参与者,或是信息搜寻者,每一位都值得重视、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