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不尚阅读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近日就全民阅读等有关问题接受了《人民日报》记者的专访。柳斌杰指出,纸质阅读和网络阅读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将会构成现代阅读形态的两大体系。他说,我国政府已经将促进阅读纳入文化发展工作的重要内容。尤其是面对当前全球性的阅读新趋势,我们更应集各方之力,带动全民阅读,提升民族文化

素质,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同时也为出版业的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动力。

一个不尚阅读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记者:什么是阅读力?如何来判断一个国家国民阅读力的高低?阅读力的高低具有怎样的影响?

柳斌杰:阅读是传承文明、更新知识、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途径。许多文明国家都把全民阅读作为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措施,通过国家行为加以推动。国际社会也通过“阅读力”评价各国文化建设。这里就有一个“阅读力”的概念。阅读力就是指国民的阅读能力,即看书学习、更新知识的自觉程度和实际能力。衡量阅读力的关键指标是阅读率,即有经常阅读行为的国民在全体公民中所占的比例。它通过量化指标反映这一个国家的阅读力高低。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汇,是文明进步的阶梯。阅读是人接受教育、发展智力、获得知识信息的最根本途径。一个国家的国民阅读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文明传承和民族兴亡的历史证明,国民阅读力和阅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创造能力和发展潜力。

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他的成长、职业能力和他对社会作用的发挥,一个国家国民阅读率的高低,国民阅读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弱,影响到全社会的总体文明程度和创造能力。当然,阅读人群的大小与阅读率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文化消费水平,特别是新闻业、传播业、出版业、音像业、新媒体的发展规模与速度。应该说,一个不尚阅读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报刊阅读、电子阅读及在线阅读大幅上升,总阅读率提高了将近30%

记者:我国国民阅读力是上升还是下降?表现在哪些方面?

柳斌杰: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当代,国民阅读力更是有大幅提升。但国民阅读的形式确实有变化,即传统的图书阅读率有所下降,而报刊阅读、电子阅读及在线阅读大幅上升。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的数据,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1999年的60.4%、2001年的54.2%、2003年的51.7%、下降到2005年的48.7%,首次不足50%。而期刊的阅读率则从2003年的39.1%上升到2005年的47.9%;作为新兴媒体的互联网的阅读率是在持续迅速上升,从1999年的3.7%增加到2005年的27.8%,6年中增长了6.5倍,每年平均增长率为39.96%。从以上国民阅读率数字的变化可以看出,虽然传统纸质图书的阅读率有所下降,但从整体上看,图书、期刊、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综合阅读率和接触率是在不断上升的,总阅读率提高了将近30%。

阅读载体结构的变化是社会变化的趋势。阅读载体变迁是媒体和技术共同发展的结果。传统纸质阅读和电子、网络等相互替代,只是改变着人们的阅读形式,而不是影响人们的阅读力。

出版技术的变化必然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乃至于人们的生活方式

记者: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电子网络阅读成为主要形式,请问在线阅读具有哪些新的趋势?

柳斌杰:阅读是人类世界特有的文化传播活动。从文字的出现、纸张的发明、印刷技术的不断革新,到今天世界范围内各种介质并用的出版业高速发展,都可以看到阅读使人类文明精神变得丰富多彩、充满魅力。但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人群,阅读的习惯、方式、内容等也有所不同。现在,技术进步和网络的普及,现代人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阅读的新趋势突出的表现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在线阅读方式大规模发展和流行起来,包括网络文学、掌上电子书、数据库搜索、博客图书、按需出版、电子杂志、手机媒体等新兴媒体不断涌现,可供阅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信息量越来越大,阅读载体越来越环保、越经济,同时,交互式阅读、个性化阅读、多媒体阅读等阅读形式和阅读体验也不断有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更加符合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更加吸引读者,也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手段。出版技术的变化,必然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乃至于人们的生活方式。

传统纸质阅读和网络阅读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将会构成现代阅读形态的两大体系

记者:如何正确看待网络阅读?它与纸质阅读有什么区别?

柳斌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人群,阅读的习惯、方式、内容等也会有所不同。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交互式阅读、个性化阅读、多媒体阅读等阅读形式和阅读体验都成为可能。这更加符合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也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手段。

与纸质阅读相比,网络阅读有其优势,一是快捷,无地域限制;二是信息海量;三是环保、经济;四是形式更多样、更丰富;五是更加个性化、互动化,能满足读者多元的阅读需求。因此,从发展趋势看,网络阅读以其拥有的优势,将在阅读中占有越来越高的比例,这是技术发展的趋势。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网络阅读也有其不足,一是网络阅读由于信息海量、缺乏筛选,会给人带来选择的困难,许多家长、教师担心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二是网络文化芜杂,消息多于文化,也容易导致网络阅读呈现出“浅阅读”的特征;三是网络设备不便携带,需要电脑设备和上网等技术支持,因而无法做到随时随地阅读;四是网络阅读呈现“信息爆炸”时期的快捷特征,不像传统出版物那样有利于学术研究和学养的提高。因此,网络阅读既代表着总体趋势,但又在短时间内无法替代传统纸质阅读。

与网络阅读相比,纸质阅读也有其独有的优势,对于深层次的研读、知识品味、深度学术思想交流,纸质的媒体仍然是简便易带、随时可读、老少适合的一种载体,最能够表现、传达细致入微的情感和深刻思想的一种工具,代表着一种阅读的传统和理念。而数字出版的发展并不会完全代替纸质的出版物。两者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将会构成现代阅读形态的两大体系。

一系列活动增强了全民阅读活动的影响力

记者:今年是政府倡导全民阅读的第三年,全民阅读活动有哪些安排?

柳斌杰:2006年4月23日第11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新闻出版总署联合10个部委发出通知,倡议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当年筹划和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在相关媒体开展“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征文活动,增强了全民阅读活动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2007年初,新闻出版总署围绕“同享知识,共创和谐”这一主题,启动并开展了贯穿全年的全民阅读活动。活动进展顺利,亮点持续不断。春节前夕,开展“带一本好书回家”爱心捐赠活动,受到进城务工人员欢迎;4月16日,总署与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倡导全社会以“同享知识,共创和谐”为主题,参与“全民阅读活动”;4月23日前后,统一开展优惠售书、捐书助读活动,帮助改善农村中小学生、城市困难群体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阅读条件;此后,扎实推进农家书屋、“流动图书车”、“我最喜爱的一本书”主题征文等活动。经过两年的努力,阅读风尚大有好转。

为了营造阅读氛围,促进国民阅读,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与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一起,在前两年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008年的全民阅读活动分为三个阶段三大主题。一是春节期间,以开展“带一本好书回家、过文明祥和佳节”活动为主题,丰富节日期间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后,以开展“北京奥运知多少”主题阅读活动为主题,普及奥运知识,增强爱国热情,展示良好风貌。三是国庆节前后,以“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为主题,组织开展“我与改革开放30年”读书征文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

从产业长远发展和持续提高国民素质考虑抓好青少年阅读

记者:我国青少年的阅读情况?如何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柳斌杰: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以读书学习为主业的黄金时段,他们是阅读的主体,在我国,青少年是图书的最主要消费群体。家长最关心的也是子女的读书问题。由于各种原因,近年来我国青少年阅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相当多的青少年缺乏阅读习惯,将阅读视为家长、老师强加的任务,而体会不到读书能改变命运的千古真理和阅读的乐趣。

从国际上看,各个国家都高度重视青少年阅读习惯的培养,重视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培养个人的阅读习惯,把培养青少年阅读作为培养新公民的主要任务,有的国家设了总统读书奖,加以引导。在这方面,我们一方面要改革教育理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而将青少年从为学习而阅读中解放出来,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另一方面,要营造阅读环境,包括开展阅读促进活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等,引导学生阅读,增长知识。

从产业长远发展和持续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大计考虑,抓好青少年阅读是非常重要的。阅读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国民的阅读习惯。要实现这一目标,有效的措施包括建立儿童和青少年阅读体制,把阅读活动及其效果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之中,等等。这也是其他国家成功推广阅读计划的最大特点。包括美国、日本等国家均由政府明确规定,在中小学实行校园课前10~30分钟阅读,制定推广青少年阅读计划。专家指出,一个人只有在儿童时期形成阅读习惯,才能在成年后保持阅读习惯。而在儿童中间,最重要的是引导机制。因此,我们应该在中小学设立校园阅读工程,促进儿童阅读,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必修课。还可以在所有大中专院校都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包括学分制方式,推动在校青少年阅读习惯的养成,也引导社会青少年通过读书丰富自己的人生。

政府已将促进阅读纳入文化发展工作的重要内容

记者:如何才能建设阅读型社会,培育思考型国民?政府相关部门有哪些思路和举措?

柳斌杰: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治书、出书、读书、藏书的传统。在大力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多读书,读好书,对有着悠久诗书传统的当代中国来说,更是十分重要而迫切。我国政府已经将促进阅读纳入文化发展工作的重要内容。尤其是面对当前全球性的阅读新趋势,我们更应集各方之力,带动全民阅读,提升民族文化素质,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同时也为出版业的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动力。政府要做的主要工作是:

1.倡导阅读风尚,引导阅读方向。

倡导阅读要坚持正面引导。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文化交流大大增加,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一些旧的条条框框被打破,一些新思想、新主张不断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要大力倡导阅读,更要积极引导阅读,在保护读者热情的基础上加强正面引导,帮助他们读好书、看好报、上好网。

2.实施重点出版工程,打造更多的阅读精品。

当前,国民阅读的新趋势以及文化产品从不足向“过剩”的转变、读者从“买书难”转向“选书难”,这给出版业提出的最迫切的课题,是如何打造更多更好的品牌出版物,为国民阅读提供高质量的雅俗共赏的文化精品。为此,我们大力推动“十一五”重大出版工程,组织各种力量实施《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做好国家重大出版工程、“三个一百”出版创新工程、中华字库工程、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出版创新工程、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和大型系列爱国主义游戏《中华英雄谱》等重大出版工程的实施,将所有重点工程真正建设成新闻出版业的品牌工程、名牌工程,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阅读产品和平台。

3.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全民阅读扩大到基层。

当前,新闻出版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重点突出三个方面:第一,在广大农村着力推进农家书屋建设以及在中西部地区着力推进各种公共文化服务;第二,加快公益性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第三,着力解决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看书难、看报难的问题。

4.大力推动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出版业转型,满足多层次、多方面、个性化的阅读需求。

针对数字出版和数字阅读的趋向,新闻出版总署大力实施数字出版战略,出台了有效的产业政策,以推动传统出版业的产业升级和革新;建立国家数字出版管理机构,统筹管理、协调和推动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建立国家数字出版实验室,以产学研相结合实现自主创新;推动“中华字库”工程、“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研发工程、“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出版工程,鼓励有条件的出版单位实施跨媒体出版等等,引导出版企业积极参与,大胆利用,研发数字出版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促进出版企业成为技术运用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力推进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

5.加强监管,规范秩序,改善国民阅读环境。

一是加大行政管理力度,规范出版行为和市场秩序;二是深入开展“扫黄打非”行动,以“反盗版天天行动”和网络专项治理行动为突破口,严厉打击非法出版、贩运、销售文化垃圾活动,坚决清除各类淫秽色情出版物,实施文化“环保工程”,进一步净化出版物市场环境;三是依法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做好版权保护工作。尤其是就如何实现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问题,我们将做进一步研究,以优化日益开拓的数字阅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