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

特定部分,包括领陆、领水、领陆和领水的底层土,以及 领陆和领水上面的空气空间。 土地指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及其以上、以下一定幅度空间范围内的全部环境要素,以及人类社会生产生活 活动作用于空间的某些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2、 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 ②承载功能 ③仓储功能 ④景观功能3、 土地的特性: 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 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 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④土地利用的课持续性 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 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4、 土地利用就是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 5、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 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6、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⑴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相对量小 ⑵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 不均衡 ⑶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 ⑷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①根底质量下降 ②水土流失严重 ③土地沙漠化严重 ⑸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根底面积逐渐减少。数据字典是关于数据库中数据描述信息集中的库,它包含每一数据类型的名字、意义、描述、来源、 职能、格式、用途和其他数据的联系等,因此可称为数据的数据或元数据。平曲线半径:公路在平面拐弯地形成的圆弧称平曲线,圆弧的半径即为平曲线半径。停车视距:为了确保汽车行驶的安全,应是驾驶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 碍物前安全停车止,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称为停车视距。耕地组织形式:实施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轮作制度的耕地利用方式。土地整治: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水资源: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淡水数量,它是一个动态的不可代替的资源。

8、 地租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所得的剩余收入。 土地价格是土地资本化的比率,是用年地租除以利息率之商来加以确定。 极差地租就是利用教好生产条件土地的超额利润。 9、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0、 土地利用规划原则:⑴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 ⑵因地制宜原则 ⑶综合效益原则 ⑷逐级控制 原则 ⑸动态平衡原则11、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1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师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1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 13.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 划类型。 14、 土地利用的总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经营 向集约经营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率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15、 土地利用的具体目标:⑴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和综合整治 ⑵在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 设施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建设用地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⑶土地整理全面展开,未利用土地得以适度开发 ⑷土地生态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 1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⑵土地供给量预测 ⑶土地需求量预测 ⑷确定 规划目标和任务 ⑸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⑹土地利用分区 ⑺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17、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主要经过准备、编制和审批三个阶段。19、 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的依据包括: ①“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②“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 ③本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势和土地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④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制约。 20、 土地质量评价:是指在特定目的的前提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社会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和划分等级的过 程。 21、 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⑴针对性原则 ⑵永续利用原则 ⑶效益原则 ⑷因地制宜原则 ⑸综合性原则 ⑹当前适宜性与潜在适宜性兼顾原则。33、 土地利用结构系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 式的集合。 34、 土地利用结构规划的原则:①切实保护耕地原则 ②统筹兼顾原则 ③因地制宜原则 ④三效益统一原 则 ⑤公众参与原则22、 土地人口承载又称土地承载力或资源承载力,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3、 人口自然估算法:Pt=Pt0(1+K)t- t0+(c-d) pt为规划年人口数,pt0为基期年人口数,t-t0为预测年期,k为自然增长率,c为规划期内迁入人口数,d为规划期内迁出人口数。 与消费的活动以维持其生存。 29、 粮食需求量一般包括口粮、饲料粮、种子用粮、酿造及其他工业用粮等项消费量。36、 大田作物用地的配置要求:①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和水源充足 ②地形坡度条件便于耕作③土地集中连片,外形规整,以便发挥机械作用和便于其内部规划设计。 37、 茶园配置的要求:茶园应选择背风向阳,靠近水源,土层深厚,土壤酸性的南北坡,这种地 形所形成的小气候环境

有利于茶树生长和安全越冬。 38、 居民点用地选址的要求: ⑴组织生产和生活的要求 ⑵建筑要求:地形朝向、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土质条件、安全条件和节约用地条件 ⑶卫生保健要求 ⑷兽医防疫要求 39、 工业用地选址要求:①厂址应选择产品到达消费地的完全计划费用最小的地点 ②在布局和选址时, 必须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③符合生产和建筑的要求④护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56、 耕作田块配置要求①耕作田块的长度 ②耕作田块的宽度 ③耕作田块的规模 ④耕作田块的外形 ⑤ 耕作田块的方向 ⑥耕作田块的质量组成.56.选择田块方向时应考虑哪些要求? 1.要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光照条件; 2.要有利于机械作业和水土保持的要求; 3.要利于降低地下水的要求; 4.要有利于防风要求 5.要有方便的交通条件。 57、 田间灌排渠系配置的一般要求: ① 要与其他有关规划项目紧密配合,要结合田块、林带、道路的配置综合考虑一般应将田间沟、渠沿田块 界线配置,做到田块规整,便于耕作和灌排。 ② 要考虑地形条件和机耕要求,尽量利用田间原有工程设施,以减少工程量和财力消耗。 ③ 布置田间渠时英注意与上一级渠道的水位衔接,以利灌溉和排水。 58、 土地利用信息系统的功能:数据输入和检查、空间数据的处理、 建立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显示和绘图输出、人机交互的友好接口等功能。43、 土地整理的概念: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 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和调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既包括对现有已利用土地的整理,以提高其利用的集约度,也包括未利用地的开发和废弃地的复垦以增加耕地总量,从地域上来看可涵盖城市和农村。43、土地整理的原则:依法整理、规划控制、协调性、公众参与、时序性等原则。44、 农地整理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其特点在于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并提高耕地质量为中心,通过对田、水、路、林、村实施综合整治开发,改善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条件,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46、 土地整理的规划运作程序的五个步骤:①选择土地整理单元 ②编制土地整理规划方案 ③审批土地 整理规划方案 ④组织土地整理实施 ⑤土地整理成果检查验收 47、 城镇化的三层含义:一是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全世界居住在大小城市中的人口占城市总人口 的比例日益增加;二是聚集程度达到称为“城市”的居民点的数目日益增加;三是单个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日益增大。 48、 城镇布局理论: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 门槛理论、 带形城市理论48.居民点是指

居民按照生产生活的需求而形成的集聚定居点,由建筑物、道路网、绿化系统、其它工程设施等物质要素组成的综合体。 2.我国居民点体系由城市-城镇-乡村三层次组成:城市分为特大城市(>100万人)、大城市(50~100万人)、中等城市(20~50万人)和小城市(

时,应把道路设在林带南面、西面或东南面 ④主干道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最小平曲线半径在平原微丘区不应小于50m,山岭。重山区不应小于15m。 ⑤主干道路应远离人口密集的居民点和大型畜牧场,以保证居民区的安静、卫生条件和牧畜的兽医防疫条件。 41、 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场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 得占用的耕地。 42、 基本农田规划的原则:①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 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②综合协调的原则 ③双规并行的原则 ④区划完整性的原则。42、基本农田保护区: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 54、 公路跨河主要有下列三种形式: ⑴在支河(沟)口直跨 ⑵向支河(沟)上游绕进一定距离后跨越 ⑶在S形河湾跨河时,桥位应设在S形河湾的腰部 简答题

2.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这一矛盾。 3. 规划的任务是什么? 1. 土地供需综合平衡; 2.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3. 土地利用宏观布局; 4. 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4. 如何运用区位论来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a. 依据区位理论,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结构,确定各项用地的合理配置点; b. 通过制度合理的级差地价政策,调控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及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7.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内容和特性? 内容: 1.明确规划要解决的问题;

2.分析土地供需基本状况;3.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 特性:全局性、系统性、对策性和指导性。 8.土地质量评价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有什么联系? 1.土地质量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技技术水平下,被平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 2.科学地评价土地质量是编制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 9.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掌握哪些内容? 1.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 3.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 4.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 5.土地利用的效果; 6.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0.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由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和土地利用综合效果三个方面30项指标组成。15.水资源平衡的重要作用。 1.是进行水资源的区域再分配,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依据; 2.是确定水量调节措施,兴修水利工程措施的基本依据; 3.是确定土地利用方式的重要依据。 。19..简述土地了利用规划后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内容:目标评价、效益评价、影响

评价和守法评价。 方法:定性评价法、定量评价法、对比评价法和因素评价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