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秦朝的统治_教案

秦朝的统治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秦统一的历史条件,秦王嬴政统一全国,秦朝的疆域;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巨鹿之战,秦朝的灭亡。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指导学生评价秦始皇,培养学生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进行“材料解析”的练习,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大一统思想从此深入人心。

2.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3.秦朝的暴政,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农民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迫使后来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 教学重点

一、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与历史意义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

三、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难点

全面掌握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并具体分析其历史作用与影响。 教具准备

一、投影仪

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之一:导人语例示

(教师讲述)经历了在动荡中发展的春秋战国之后,中国终于迎来了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秦汉。秦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它对以后2000年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汉是中国封建统一国家形成时期,后来封建大一统是秦汉时期奠定的基础。秦的统一及其统一后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是中国古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此后的2000年,尽管出现过许多分裂时期,但统一一直起着主导作用,统一国家不断扩大,直到现在,中国地大物博和统一是分不开的。秦汉是中国专制集权制度确立时期。秦汉专制集权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大规模农民起义开始发生的时期。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以及专制制度的日益强化,封建专制主义的残暴统治和地主阶级的剥削压榨,引起了农民的不断反抗。这些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起了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秦汉是中国汉民族形成和多民族国家开始出现的时期。后来以汉族为主体的国家不断发展。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如秦统一文字,司马迁开创、班固继承并发展的纪传体通史、断代史著作,汉赋,蔡伦造纸术,张衡的天文学等,都是中国古代的珍贵文化遗产,对后世产生过很大影响。西汉董仲舒提倡的新儒学,最终成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秦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秦汉时期建立的许多制度直接影响着以后各朝,秦汉时期灿烂辉煌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中国开始成为一个伟大的统一国家,屹立于世界东方。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这一章,首先来看“第一节秦朝的统治”。

之二:提问式导入

(教师提问)通过对春秋战国这段历史的学习,我们看到了历史在动荡中前进,而人民为了推动历史的进步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中有明显的三条主线,请同学们思考以后再回答。

(学生讨论后回答)第一个趋势是从分裂走向统一;第二个趋势是各民族的不断融合;第三是从奴隶制转变到封建制。

(教师总结)过渡很好。这三条主线的发展相互交织在一起,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其发展的结果就是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了。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秦汉这段历史。 (板书)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一节秦朝的统治

一、秦朝的统一

(教师提问)战国七雄分裂割据,封建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到了后期,秦国的实力已远远超过了东方六国。因而,统一中国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秦国的肩上。那么,秦国是否具备了完成统一的历史条件呢?如果具备的话,

这些条件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战国后期的秦国具备了完成统一的条件。首先,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地区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其次,当时人民苦于战乱,渴望统一;第三、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实力最强,具备了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

(教师总结)秦国之所以能够完成统一大业,是具备了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的。

(板书)1.统一的条件

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

(教师讲述)从客观方面看,首先,在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战国时期,各国通过改革,社会经济都发展较快,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可是,这种发展趋势与当时的政治上的分裂局面发生了严重的矛盾。各国诸侯割据,相互之间壁垒森严,关卡林立,交通受阻,货币不一,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战争时期的情况更加严重。因此,消除封建割据,结束混战状态,实现国家的大一统,既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其次,由秦国来实现统一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最彻底的,这种彻底表现在对奴隶制度的摧毁上,表现在对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上。经过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相比之下,东方六国谁都不如秦国强盛,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实力远不如秦国,因而谁也没有力量来完成统一大业。

(板书)历史的必然秦国的强大

(教师提问)在分析了完成统一的客观条件后,让我们再来思考一下统一的主观条件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秦王嬴政搜罗任用外来人才、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担负起了统一全国的重任。

(板书)秦王嬴政为完成统一采取积极策略

(教师讲述)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自己的杰出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战国后期,统一成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于是,秦王嬴政应运而生,担负起了统一全国的历史重任。嬴政13岁即位,22岁亲理政务,他对内进一步巩固统治,对外破坏六国的联合,积极做好灭六国的准备。虽然统一的功劳不能完全归在嬴政的身上,但与他当时所制定的内外政策、善于用人和敢于决策是分不开的。下面我们来简单地看一看统一的过程。

(板书)2.统一的过程

兼并战争灭六国

(教师讲述)在时机成熟之后,秦国从公元前230年开始了直接消灭六国的兼并战争,到公元前221年齐国灭亡,至此秦统一了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战国时代。

(教师过渡)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的军事行动虽已结束,但在边疆,秦国的军队仍在继续进行着战斗。当时南有越族,北有匈奴,对秦王朝造成一定的威胁。秦始皇对这些地区用兵,是巩固和扩大统一成果的必要步骤。

(板书)南征越族(凿灵渠)

北击匈奴(筑长城)

(教师讲述)越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生活在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对发展江南的经济和文化,做出过贡献。秦为统一岭南,派屠睢率50万大军向岭南进军,遭到当地越人的反抗。由于交通不便,为解决运输困难,前214年秦始皇派史禄开凿灵渠。灵渠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全长三十多公里,沟通湘水和漓水,连接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采用梯级船闸的设计方法,使水位逐段抬升或降下,船只节节前进,又利灌溉,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至今尚能灌溉四万多亩土地。灵渠的设计方法比美国所修的巴拿马梯级运河早两千多年,它充分说明了灵渠设计者的匠心和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才能。秦统一了岭南广大地区,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迁移50万人与越人杂居,加速了岭南地区的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教师提问)大家在初中时曾经学习过秦与匈奴的关系。请同学们来讲讲看。

(学生回答)在战国时期,生活在北方草原S6匈奴族利用中原地区的战乱局面,不断南下扰掠,使北方的生产遭到破坏。为了防御匈奴,当时秦、赵、燕三国都修筑了长城。秦灭六国之后,为了解除匈奴对秦朝的威胁,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大军北伐匈奴,夺回了河套地区,迁民居住,并把原来的长城连贯为一,补缀扩建成驰名中外的万里长城。

(教师提问)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辛勤劳动的结果,它的修筑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学生回答)虽然长城的修建,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但是对抵御游牧民族骑兵的进攻,保护中原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教师过渡)在完成了灭六国、北击匈奴、南征越族之后,秦朝终于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大帝国,人口达到二千万,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请大家看书上的《秦朝疆域图》,用笔把秦朝疆域的四至在图上划出来。

(板书)3.秦朝的疆域(四至)

4.统一的意义

(教师提问)秦的统一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呢?

(学生回答)首先,秦的统一结束了数百年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为经济的恢复发展,为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和交往,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秦的统一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

(教师过渡)秦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完成了统一。但是还有更艰巨的任务摆在统治者的面前,那就是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巩固统一、巩固自己的统治。为此,秦王嬴政在吸取历史教训,废除分封,防止诸侯割据的基础上,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下面就让我们仔细地来学习这一内容。

(板书)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

(教师讲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以咸阳为都城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并颁布了一系列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课文,对这些措施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板书)a.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确立皇帝制

中央:三公九卿制

地方:郡县制

颁布秦律

(教师讲述)在西周、春秋和战国前期,只有天子称“王”,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至战国中期以后,周天子的权威已极度衰落,各诸侯也相继称王。在消灭六国,统一中国,诸侯争战的局面结束之后,天下安定,秦王嬴政自认为功劳高于古代所有的帝王,不应再仅仅称王,经过一番讨论之后,秦王嬴政决定取古代“三皇”之“皇”和“五帝”之“帝”,合而为一,称为“皇帝”。从此,“皇帝”一词就成为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的尊号,还规定称他为“始皇帝”,他的子孙和后人继皇位者,依次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这就是“秦始皇”一名的由来。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或意志办事。军权也集中到皇帝手中,必须有皇帝的允许才准调动,否则就是违法。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这里的“专制”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专制”就是指君主专权,皇帝独裁,大小事情都由皇帝一人裁决,皇权拥有绝对权威。

(教师讲述)这一皇帝制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自秦开始至清末,延续了二千一百多年。秦朝在皇帝之下,设中央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

并处理政事。当时中央机构采用“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执掌奏章,兼理监察事务。在三公以下设“九卿”,分管政务。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皇帝任免。他们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使西周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被郡县制所代替,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这是中国地方政区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教师过渡)统治一个大国,还需要全国统一而又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为此,秦始皇制订颁布了通行全国的秦律。

(教师讲述)秦统一六国后,对商鞅变法以来的法律令加以补充和修订,颁布全国,对六国原有的法律令,除吸收有用的条文外,其余都予废除。1975年,在湖北云梦出土的秦律竹简中,虽远非秦律的全部,却可以看出从农业到手工业,从徭役到交换,从经济到政治等多方面的内容。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极为广泛地使用刑罚手段对劳动人民进行压榨,秦律是加在农民身上的沉重的枷锁。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秦的统一,认识到了秦的统一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的,是符合广大人民愿望的进步行为。在秦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个以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制度,对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秦以后的封建朝代,其政治制度的具体组织形式虽有不同,但基本上是秦朝所建立的这套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之一:导入语例示

(教师讲述)秦统一六国后,在秦国原来政权机构的基础上,调整和完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创建起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的统治机构和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地建立,是从政治上巩固了统一。但战国以来,各国文字、货币、度量衡各不相同,相当混乱,这不仅对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造成极大不便,还影响到国家政治上统一的巩固。为此,秦始皇还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制订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以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之二:提问式导入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朝的统一以及统一以后,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统一。请大家回忆一下,这套严密的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确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在地

方实行郡县制,并且颁布了通行全国的秦律以加强统治。

(教师提问)单凭政治上一系列的措施能否有效地维护秦朝的强大政权、维护秦朝的统一局面呢?

(学生回答)不能。

(教师提问)为什么?

(学生回答)近一点的看商鞅变法,远一点的看明治维新,秦国之所以在七国中脱颖而出、日本之所以迅速崛起,成为东亚强国,他们的改革措施都是全面而有效的,单从政治方面人手是不可能取得这种地位的。

(教师讲述)回答得很好。上一节课,我已经讲过,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割据,相互之间壁垒森严,关卡林立,交通受阻,货币不一,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这种局面在秦朝建立之初依然存在,同样也不利于秦的统治;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景象是在当时的政治局面下出现的,而如今统一的秦朝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专制统治,必定不能允许这种局面的存在。所以,秦朝必定要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同样也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维护和巩固政治上的统治。这节课就让我们首先来看看这方面的内容。

(板书)b.经济方面

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

统一度量衡

统一货币

统一车轨、驰道

(教师提问)黑板上罗列了秦朝在经济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这些措施呢?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地主阶级统治的经济基础。土地私有这种现象什么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呢?

(学生回答)春秋时期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现象就已出现;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陆续承认了土地私有制。秦统一以后,下令“使黔首自实田”。什么意思呢?“黔首”指的是老百姓。就是要人民向政府据实登记所有田地,按亩纳税。这个法令的推行,表明了什么呢?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学生回答)表明国家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封建政权保护土地私有制,有利于社会生产的组织,有助于促进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就能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从而巩固其统治。 (教师讲述)请大家看一下书上有一张《铜权》图,“权”就是秤锤,是用来计算重量的。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差异很大,名称复杂,单位和进位极不一致。例如齐以釜、钟为单位,四进位;秦以升、斗、桶(斛)为单位,十进位。秦始皇废除六国的旧度量衡,以秦国原来商鞅制订的度量衡为基础,制定了新的制度准行全国。新的度和量,都是十进位,计算方便。秦律中还规定了量器误差限度,超过限度要处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

次度量衡制度的统一。统一度量衡的目的在于保证封建王朝的赋税收入,但它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也起了重要作用。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国都铸造货币,币制极其复杂,甚至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货币也不一致。基本币制是四大类(可以以投影显示各国货币图)。流通燕、赵、齐等国的是各种“刀币”;流通魏、赵、韩等国的是形状像铲的各种“布币”;流通楚的是铜贝,也叫“蚁鼻钱”“鬼脸钱”;流通秦、周等地的是“圆钱”,也叫“环钱”。秦统一后如果不改革这种货币制度,就不能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更不利于统一以后实施的赋税制度。秦始皇下令废除了各国的旧货币,以秦币为基础,推行新的统一的货币制度。新制度分为两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二十两)为单位;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重如其文,质量要求很高。在我们的课本上就有“秦半两钱”的图片,大家可以了解一下。货币的统一就克服了流通、换算的困难,促进了全国各地的商品交换。秦统一货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币制改革。

(教师提问)秦始皇在统一度量衡的同时,还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并统一了全国车轨的轨距,有所谓“车同轨”之说,当时规定大车两轮之间宽6尺(秦朝l尺相当于今25厘米,6尺等于1.5米)。这些措施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学生回答)可以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还有利于政令的通达,军队的调遣,可以从政治、军事上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教师总结)通过秦统一度量衡、货币等措施,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做法不仅对秦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还对政治统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其中更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作为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的许多措施都具有开创性,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

(教师提问)除了经济上的措施以外,秦在文化方面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学生回答)书同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板书)c.文化方面

“书同文”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教师提问)“书同文”即统一文字。秦统一后文字不统一会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回答)会妨碍政令的推行,还会影响着文化的发展。

(教师讲述)秦始皇命李斯等人进行文字整理,把原来的大篆简化为小篆,后来又简化字体,采用狱吏程邈把小篆圆转笔画变成方折的字体,便于书写,这就是“隶书”。秦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用于官方文书法令,以隶书作为日用文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现在的楷书,就是从隶书演化而来的。到西汉时,隶书便成了通行全国的文字。文字的统一,是华夏文化的重大

发展。它对于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对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教师过渡)在秦始皇完成统一后不久,出现了两起重大历史事件,就是“焚书”和“坑儒”。有关焚书坑儒的情况,大家在初中时已经学过,我在这里只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中举行盛大宴会时。博士淳于越主张效法西周分封制,并攻击郡县制。当时受到丞相李斯的驳斥,李斯提出了“焚书”的建议,得到秦始皇的认可。当时所焚之书包括两部分:一是统一前的列国史记,二是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至于秦国的史书、博士所藏的图书和百姓家藏的医药、卜筮、种植的书不在内。所标书籍都必须在30天内上交地方官府焚毁。为此,还制订了一系列法律,如: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凡要学习的一律以吏为师。为什么要“坑儒”?焚书的第二年,几个替秦始皇求仙药的方士儒生,认为秦始皇刚愎自用,专任狱吏,以刑杀为威,贪于权势,不可替他求仙药。于是,两人就逃跑了。秦始皇大怒,下令追究方士、儒生的罪行。结果,四百六十多名儒生被活埋。这就是“坑儒”事件。

(教师提问)“焚书坑儒”是史书有记载的,但这桩公案竞争论了两千多年。那么大家如何来评价“焚书坑儒”呢?

(学生回答)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

(教师讲述)对于“焚书坑儒”我们要作历史的分析,要把它放到当时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在政治上镇压反对派的举动。那些人思想保守,向往过去的旧制度,心怀不满,反对秦朝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秦始皇对他们采取制裁措施是必然的,不制裁他们就难以推行政令和影响到封建国家的统一。虽然秦始皇并不是坑掉所有的儒生,也不是烧掉所有的书,但是,他采取的这种焚烧和屠杀的行动,带有野蛮性和残酷性,对于中国的古代文化是一种摧残。“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实行文化专制而采取的一种暴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为许多封建帝王所效法,大搞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

(教师过渡)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同样是实施文化专制的组成部分。以法为教,就规定了教学的内容是政府的法令;以吏为师,就是规定了教师的资格是当时的官吏,秦朝只许官府办学,严禁私学,从而阻碍了当时教育事业的发展,他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巩固统治。

(教师提问)秦始皇在王朝之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究竟对秦朝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是否真的使秦朝长治久安了呢?

(板书)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作用

(学生讨论后,回答)秦朝的这些措施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积极作用表现在: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国家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还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消极作用主要是皇权的加强,使统治力量大大加强了,也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容易造成阶级矛盾的尖锐和激化,最终会使秦朝出现统治危机。

(板书)积极作用

消极影响

(教师总结、过渡)回答得很好。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专制主义集权制度以及巩固这一制度的许多措施,对于促进全国大统一,加强地主阶级统治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制度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潮流的。这种上层建筑对于巩固经济基础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当时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大家还应该认识到这套制度是地主阶级用来统治、镇压广大劳动人民的,秦始皇采用的是极其粗暴野蛮的手段来维护他那至高无上的权威。各方面的专制措施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也必然会激起人民的反抗。秦朝存在了十多年,至二世而亡,与这些专制措施有很大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导致秦朝灭亡的秦末农民战争。

(板书)三、秦末农民战争

1.爆发的原因

(教师讲述)总的来说,秦末农民战争爆发是由于秦朝的暴政。秦始皇及其继任者秦二世统治时都非常残暴,导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最终激化导致大规模的农民战争。课本上介绍了战争爆发的具体原因,这些原因同时也是暴政的具体表现。

(板书)根本原因:秦朝的暴政

具体原因:繁役、酷法、重税、土地兼并严重(也是暴政的表现) (教师讲述)在这里举几个简单的事例以加深大家对暴政的印象。秦朝政府规定:成年男子每年服徭役一个月,一生要在本郡服兵役一年,到京城或边疆戍守一年。这是最基本的。而秦始皇的大兴土木、四处征讨使用的人力、物力大大超过了当时社会经济所能负担的极限,其典型是建造阿房宫和骊山陵。繁重的徭役、兵役,致使很多人被折磨而死,造成大量的农民长期脱离生产,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秦朝的刑法十分严酷,一人犯死罪,亲族都要处死,叫“族诛”,一家犯法,邻里都要受牵连,叫“连坐”。仅死刑就有十多种,如:腰斩、车裂、砍头、活埋等。肉刑也有斩脚、割鼻。名目繁多的各种酷刑,将广大人民置于残暴奴役之下。为了保证大量的军需或后勤供应,为了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秦朝的地租从原定为十税一,增加到占农民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农民自然不堪重负。秦始皇的残暴统治,激发了社会各种矛盾的加剧。在统一后的10余年

中,他先后五次巡行全国,到各地耀武扬威,以图加强对全国的控制。然而就在秦始皇巡行过程中,反秦烈火却越烧越旺,他自己最后亦病死在巡行的途中。残忍昏暴的秦二世,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压榨更加残酷,使原来就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民彻底断绝了生路,造成了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灾难超乎寻常的加剧的局面,阶级矛盾已空前激化,广大农民在秦王朝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下。,无法生活下去。大量的农民“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进行反抗斗争。可以说秦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已为自己的政权的迅速崩溃准备好了条件。

(板书)2.经过(前209~前207)

(教师提问)对于秦末农民战争开始的标志事件,大家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了,那就是:

(学生回答)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教师提问)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的烈火在大泽乡点燃了,起义军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这一口号是针对什么制度提出的呢?

(学生回答)王位世袭制。

(教师讲述)大泽乡起义后不多久,起义队伍就在现在的河南淮阳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政权,政权的建立使起义军的政治影响迅速扩大。在吴广、陈胜先后被杀害以后,刘邦和项羽扛起反秦大旗继续战斗,终于在公元前207年,推翻了秦朝的统治。轰轰烈烈的秦末农民战争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呢?

(板书)3.历史意义

(教师提问)在我们的课本上对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有了一个非常简要而明确的表述。请同学根据这些内容再作一个概括。

(学生回答)第一,秦末农民战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并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第二,对后来西汉初期的统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师讲述很好。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它的意义。

(板书)地位、结果、对后世的影响

(教师讲述)在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农民阶级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制度,但可以通过沉重打击封建地主阶级,显示自己的力量,使新政权的统治者认识到农民的力量和重要性,从而调整统治政策,调整生产关系,使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封建社会也得以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中的农民战争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教师提问)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值得后来的统治者思考的,而在这段历史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秦始皇,更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正确认识的历史人物。千秋功过,后人评说。在秦始皇身后,毁誉纷纷。赞颂者称其为“千

古一帝”,否定者称之为“暴秦”。当今史学界对他的评价也有不同的观点。在大家学习了这段历史过后,是否能够给秦始皇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呢?希望大家能够思考并讨论一下,来谈谈秦始皇的功与过。

(学生甲回答)秦始皇通过发动统一战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纷争的局面,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这是他的功。

(学生乙回答)为了巩固胜利成果,巩固统一局面,防止旧势力的反抗,秦始皇围绕着加强中央集权和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发展,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制定了许多措施,既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也是他的功。

(学生丙回答)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对古代文化的一种摧残,这种文化专制措施,不仅在当时,还对后世产生了恶劣的影响。这是他的过。

(学生丁回答)秦始皇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制,形成了独尊独裁的地位,要求官员绝对服从他的意志,对待人民过苛过严,又大兴土木,享受过度,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他的过。

(教师总结)如何客观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他放到他所处的那个阶级和时代去分析。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他是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他的所作所为是反映了这个阶级的愿望和要求的,而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他的身上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奴隶社会的烙印。根据刚才同学们所讲,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秦始皇适应了人民的愿望、时代的要求,他才能建立一系列文治武功,成为一个富有雄才大略、开拓进取的封建皇帝。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为维护和巩固这一局面制定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措施,其中许多措施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作为一个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的秦始皇,是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应该说,他的历史功绩是主要的。但是也要看到秦始皇的另一面,就是他的过。秦始皇毕竟是一个封建皇帝,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他实行严刑峻法、暴力政治、文化专制,对人民的镇压和剥削都是十分残酷的。他刚愎自用,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不断征伐,超越了人民的承受能力,最终导致二世而亡。

(课堂总结)通过最近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对秦朝应该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并且可以得出这么几个结论:第一,秦朝的统一具备客观条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二,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开创的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第三,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加上徭役赋税繁重,法律的严酷等,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秦朝由此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