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职与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课程体系研究

  摘 要 高职和本科对口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试点,在全国基本推开,高职阶段公共课和专业基础科的设置,关系到以后进入本科阶段继续学习课程理论体系。主要研究两个阶段课程体系如何有效衔接,制定出合理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高职和本科对口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最终培养出合格的、适应现代化要求的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高职与本科教育;贯通培养;课程构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076-03   1 前言   为了满足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教育部和山东省教育厅出台一系类政策,加快和推进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其中主要有《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   〔2013〕3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鲁政发〔2012〕   49号),以及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为贯彻落实鲁政发   〔2012〕49号文件而发布的《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字〔2013〕126号)等文件。其中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打通高职和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通道,可以说这些政策的落实具有很高的实践操作性,对培养出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   2014年,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职业学院共同申报并成功获批高职和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试点,试点专业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也就是学生入学的前三年高职阶段为电气自动化专业,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为主,后两年本科阶段教育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学习为主。这五年的所有课程由齐鲁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和山东职业学院电气系共同合作完成。2014年首次招生,从录取结果可以看出,报考该专业的考生分数比较高,所以录取的学生具有较好的知识结构,学生继续读本科的愿望比较强烈。   但是,由于现有的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培养方案相对独立,要想搞好分段贯通培养,首先必须解决两个阶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课程考核和理论与应用的衔接等问题。因此,两所院校深入研究和探讨了两个阶段培养目标、专业课设置、人才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对接等问题[1]。   2 研究内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的有机结合 高职阶段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塑造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然而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两个阶段培养目标之间有联系,但也有差别。“3+2”分段培养,目标贯通,有机衔接。应用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对接不同层次职业岗位的用人需求,以应用型人才贯通培养为取向,确定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通常是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是培养工程型、高层次技术型复合型人才。   以山东职业学院培养为主的高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相应的技能水平,取得钳工证和电工证(人社局)、高压电工作业操作证(安监局)、高压电工进网许可证(能源局)、接触网工证等相关职业证书;能够胜任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与操作维护,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的运行及维护,接触网、变电所、电力调度与管理等各系统设计、施工、检修、调试与运行方面等岗位[2]。   以齐鲁工业大学培养为主的应用本科阶段,进一步提升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接受更系统的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能够胜任电气工程领域如工业企业、电力工业、科研院所等的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这些是培养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等宽口径、高级复合技术人才的需要[3]。   研究本科和高职贯通阶段分阶段培养模式的有机衔接 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通过研究不同形式高等教育模式,找出其中的优点,制定合适的培养模式。   以专业职业能力进阶为主线,将提升专业技能素养作为重点,不断向“能力进阶、项目导向、素养全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去努力,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要规律,分析各个职业岗位能力发展不同阶段与所需要的专业基础,两所学校与多家企业商讨,为学生规划职业能力阶段递进的专业学习计划,在高职阶段圆满完成相应当于“高级工”的职业能力培养,然后在本科阶段逐步过渡到“助理工程师”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样就能够顺利实现从高级工、技师到工程师的逐步升级进阶。能力进阶示意如图1所示。   根据行业企业发展和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整合各阶段的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整合教学内容,以应用型人才贯通培养为取向,把学生从一个专业领域的新手按能力发展阶段,培养成高职阶段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在此基础上继续接受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成为应用工程师,并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设主题学习,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强化个性化培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将其培养成工程型、高层次技术型以及其他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对高职阶段和本科阶段,即贯通分段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试点专业,总体考虑,首先从山东职业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技能实训模式和考核模式出发,齐鲁工业大学制定出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通过以上比较,寻找出两个层次教育阶段教学内容和知识的延续性和连续性,从而构建出合理的便于实践操作的新的课程体系。这种新的课程体系应该是高职阶段具有一定的技能和理论基础,便于后续本科阶段更高级别的理论和技能的学习。本科阶段教育以研究和设计为主,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最终能够具有相应的设计能力。   在前期企业、专业和专家调研的基础上,明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试点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的工作岗位是电气运行、管理,工程设计、施工,以及电气设备的维护、检修、安装和调试等方面的工作。分析这些岗位所从事的主要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可以分解为专业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两部分,经整合重构,确定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典型岗位职业能力。按照能力进阶的培养模式,重视岗位职业能力的提高,构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本专业技术课程体系、专业模块课程体系和专业选修课课程体系四位一体的课程平台,贯穿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专业基本技能培养、专业专项技能培养与专业综合能力培养。   两个学段的相应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结合,需要彻底打破原有学科体系的局限,实行课程教学设计的项目化教学模式,选取典型的教学项目模块,按照典型任务从简单教学项目逐步过渡到复杂的教学项目,在能力方面的培养遵循从低到高的逐步提高的递进顺序实施教学内容,然后将行业标准、技术规范融入项目教学中,建立完善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不断充实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教学主线是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个性多样化及一定的创新能力的形成。   两个学段的课程按照教学做一体化设计,构建两个学段衔接紧密的课程体系。为了保证课程体系的有机衔接,课程设计时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教学内容,由企业技术人员、学院教师、行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使教学活动与企业需求紧密衔接、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深度融合,保证教学内容安排的先后顺序科学合理,就能使两个学段学到的知识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从而确保两个学段课程体系的高效运行。   3 保障机制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3+2”贯通教育、分段衔接培养模式的实践证明,要不断创新两种教育体制的结合方式。在高职和本科教育课程无缝整合的共同目标下,两所院校的教育资源将充分共享。具体说来,就是高职院校主要是为学生传授必要的职业技能课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今后的能力提升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衔接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效运行,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专业学位,为继续深造提供新的成才途径。   高职、政府和本科院校一定要想方设法,提供足够的经费,不断加强分段贯通培养的经费持续投入,保障贯通培养的顺利进行。要实现上述目标,政府、高职和本科院校三方需要协同努力。高职院校要在经费投入方面与企业共同投资。政府要鼓励高职院校进行课程改革,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自己也要不断完善衔接机制和体制,不断尝试和创新合作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想得到高质量的生源,也应该投入一定资金资源,用于人员培训、学生咨询等方面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海波.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发展与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1(15):133-134.   [2]何静.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的课程衔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93-96.   [3]檀祝平.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街接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3(24):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