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探究与应用

作者:陈青云

基础教育 2011年10期

  一、问题中心教学模式内涵解读

  

  (一)问题中心教学模式内涵及特点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的内涵在于:以先进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紧扣课程和教学目标,将问题置于课堂教学的中心,采用激、导、探、整、用、评六个要素(环节),用问题激活学生原有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认知冲突;用问题引导学生质疑反思,合作探究,整合运用,最终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基本特点之一是:教学目标处于整个模式的上位,问题位于整个模式的中心。“激、导、探、整、用、评”六个要素围绕问题形成蜂窝状结构。科学家观察发现蜂窝的六角结构是容量最大,最稳定的一种结构。问题中心教学模式借鉴蜂窝状结构,体现出模式中各个元素间的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灵活开放和自由延展。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基本特点之二是:六个环节可以按照步骤进行,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的不同单独展开。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视为该教学模式的一种要素。六个要素可以根据教学环境、时间、内容、科目的不同进行排列组合。同时这六个要素不仅是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是教学的融合与贯通。教师可以以问题为中心,按照这六个要素实施教学。学生可以以问题为起点,按照这六个要素建构学习。师生可以以问题为中心,按照这六个要素以交往、合作与探讨的形式同步进行教学。

  (二)问题中心教学模式中“问题”的界定

  在问题中心教学模式下,我们将“问题”界定为一种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情境,它源自教学设计者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把握。用“问题”促进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学习活动的激活、维持与深入;“问题”是学生学习的支架,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支架,是教学目标实现的桥梁。

  与广义所言“问题”不同,本模式的“问题”,具备下面四项特质:

  1.能统摄学科知识,贯穿学习全程

  在问题中心教学模式中,“问题”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凭借。所以“问题”设计要关注不同领域的学科特征和方法特点,对于人文学科领域,可以是开放的,可以引起热议的问题,使得学生在对这类问题的探讨当中获得对知识的深入、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对于物理、化学、生物这些自然科学学科领域,可以选取一些来源于学生生活的有深度、有含量的实际问题,引领学生在对问题的深入探究中学习掌握新知识,同时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的结构体系。对于数学学科领域,可以是一系列逻辑性非常强的问题链,用问题引发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层层深入中,在不断的认知冲突中获得知识的建构。但不论是哪一类问题,都要聚焦核心知识(概念),用“问题”引领学生主动探究、理解运用,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2.能促进能力形成,培养学习方法

  在问题中心教学模式中,“问题”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凭借。“问题”设计要关注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方法、学习方式的培养,使学生在面对“问题”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资料的获取、甄别、归纳及使用,学会同伴间的交流、合作和相互促进,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学会学习。

  3.能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中,“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的凭借。“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问题”可以来源于学生熟悉并且很能引起共鸣的事物,可以来源于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事件,可以来源于某个引发学生好奇心的话题,可以是能够激发起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的情景,还可以是对学生而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问题”使学生带着情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情感的体验,思想、价值观念的教育和熏陶。

  4.能培养意志品质,形成质疑精神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中,“问题”还是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养成的凭借。“问题”设计要关注预设,更要关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生成;及时捕捉学生闪现的“问题”火花,培养、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宽学生问题视野,拓展学生问题边界;激发学生不断在否定中超越自我,培养敏锐的思维,敢于质疑,乐于探究的精神品质。

  (三)问题中心教学模式实施原则

  1.目标靶向原则

  教学活动靶标是教学目标。教师设置问题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认知能力与发展需求的整合。教师的提问要抛开随意性,要成为一个问题的“先行组织者”,将问题作为一种引导性材料有组织、有计划地呈现到学生面前,不仅向学生展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向学生展现未知世界的无数种可能性。

  课程实施中,行为取向的目标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导向、控制、激励的功能。生成取向的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生成性。问题中心教学模式自当以行为取向的目标为靶向,但该模式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要更关注生成取向的目标。在过程中,教师心中应对教学目标很清晰,包括教学目标达成度、实现方式多样性的开放度;教师要关注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捕捉课堂中的预设及生成问题,较好地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2.问题中心原则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中,“问题”居于模式的中心位置,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问题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实现目标的凭借,也是教学活动各个环节、各个要素功能实现的凭借。

  3.意识优先原则

  问题意识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是学生在认识活动中,面对问题情境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它驱使个体积极思维,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问题中心模式要充分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将问题意识的培养放在优先地位。

  4.问题丰富原则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中,问题是中心也是核心,其关键是通过问题实现三维的教学目标。显然单一的问题,浅层次的简单问题是不能承担此重任的,要围绕核心概念,针对本原性问题,设计问题系列。逐层深入,多角度展开,精心预设,关注生成。以类型丰富、功能各异、质量优良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引擎,构筑思维的支架。

  5.情境创设原则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道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即存在一定的问题、思维动机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觉察到问题但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即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1]教师在设置问题之前,一定要关注问题设置的环境,包括社会背景、学生情绪、学生认知水平、学科内容以及课程目标。在充分分析各要素的基础上,创设真实或是虚拟的问题情境。这将有助于学习者对其中知识的获取和内化,有助于相关知识的迁移,有助于生成新的问题引发新的思考继而促进有意义的学习。

  (四)问题中心教学模式实施要素与策略

  1.要素一:“激”——用“问题”启源

  

  教学活动的生命力,源自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投入。“激”的过程,就是使学生内在的学习基础与需求和学习目标之间建立有效联系的过程。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用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暴露其已有的相异构想,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激”实施策略:

  策略1:本原性问题策略

  借用哲学中对“本原”的界定,设计“本原性问题”,即能反映某一学习主题中最为原始、朴素、本质的观念、思想和方法的问题,[2]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体验学习内容的本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策略2:认知冲突策略

  认知冲突是指学习者已有知识和经验与当前所学的新的知识产生矛盾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的投入和关注。设计既基于学习者原有的认识基础,又能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的对学生有认知吸引力的问题,是“激”的有效策略。

  策略3:以问促问策略

  隐含问题信息,设计问题障碍,预留思维“空白”,创设问题氛围;让学生疑中生疑,问中生问,培养问题意识,拓展思维空间,激活学生思维。

  策略4:挑战激励策略

  设计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问题,形成具有适度挑战性的问题,设置趣味性问题,巧设鼓励性环节,激发学习者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持续的学习热情。

  2.要素二:“导”——以“问题”领导

  导是教师在问题中心教学模式中的角色定位。

  在问题中心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人。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学生的能力与需求,选择教学的材料,安排教学的进程,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和有效进行。教师又是学生学习活动敏锐的观察者,积极的参与者,优秀的合作者。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智慧火花,要能及时调整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导”实施策略:

  

  策略5:明确清晰策略

  向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形成对学习结果的预期,完成对问题解决的定向。教学问题要和基本概念、法则、原理紧密联系。要表述清晰、具体、明确,易于理解,保证整个教学过程有序、高效。

  策略6:合理优化策略

  精心组织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安排问题序列,按照问题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处理方式。对于重难点问题,教师要做好拆分与问题群的建立,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要有意识地设置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见仁见智。问题的设计与处理要尊重学科的内在逻辑关系,顺应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的重组和扩充。

  策略7:关键问题策略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追求的是层次性、系列化、阶梯状的丰富问题结构。然而在所有的问题中,教师要注重关键问题,用关键问题建立问题与问题的相互联系,引发问题的不断扩展、深化及新的生成,支持重点、难点教学问题的解决。

  策略8:把握时机策略

  教师适时适事的引导,才是最有效的引导。在认知冲突之处,在核心本质关键之处,在学生疑惑之处,在学生争议之处,在思维受阻之处,在思维定势之处,抓住时机精到点拨,对问题的解决,能力的增强是非常重要的。

  3.要素三:“探”——以“问题”建构

  学生的热情投入,深度参与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生命。问题中心教学模式核心就是要使学生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探究、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活动之中。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在对问题的主动探究中实现知识的建构,在师生、生生探讨中实现相互的促进和发展。“探”实施策略:

  

  策略9:自主空间策略

  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防止铺垫过多,提问过细,指导过滥的倾向,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探究的时空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地观察、尝试、类比、推敲、实验、推理,在自主探究中参与知识的再创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自主探究,都有所发现、创造,都有成功的体验。

  策略10:方法指导策略

  结合具体案例对学生进行一些先期的思想、方法培训,使得学生学会聚焦性、反思性的探究,这样就能够保证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的效果和质量。

  策略11:先思后论策略

  任何课堂讨论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学生只有自己先有了想法,才有和小组成员交流和讨论的源泉。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一旦学生经过了酝酿,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道理可讲,讨论时才会深入;同学间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

  策略12:科学严谨策略

  当学生还没有探究的习惯,还没有探讨的意愿时,自主的探究、探讨会流于形式,走向散漫。所以问题要精心设计,由浅入深,从封闭到开放,由良构到劣构。问题要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激发学生探讨的热情和冲动,在探究、探讨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

  4.要素四:“整”——以“问题”深入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是一个灵活的、充满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闪现的教学智慧,及时调整教学的预设,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以问题组织教学,问题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学生最终要通过问题实现教学目标,完成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这就要求在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要将问题与其隐含的知识内容相互联系,与态度方法进行整合。在探索、反思、质疑、辨析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整”实施策略:

  策略13:收敛聚焦策略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的灵活性、互动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其实施方式是多样的,结构特征是发散的。要适时适事地调整与修正,妥善应对,充分利用不断生成的新问题,收敛聚焦,防止目标的漫散和偏离。

  策略14:中观设计策略

  教师要基于一个模块(单元)对教学进行系统设计。站在课程的高度设计问题。要努力使教和学更加系统,更加富有弹性,教师动态地选择教学的内容、方法、策略,兼收并蓄,优化教学效果。

  策略15:总结反思策略

  要及时组织教学的总结和反思,使问题涉及的原理、概念、思想、方法显现出来,使新旧知识、知识与技能、知识与问题得到整合,使学习者获得整体的、全面的知识结构。

  策略16:质疑辨析策略

  要在质疑与辨析中,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全面、深刻、持久的理解,实现通达、通透、融会贯通。

  5.要素五:“用”——以“问题”提升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最终是通过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提升。当学生能运用所学,举一反三地解决问题,必将使学生获得正向增强反馈;当学生能应用所学,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就学会了学习。“用”实施策略:

  策略17:变式问题策略

  巧妙运用多样化的变式问题来促进学习,当一种问题解决的方法被学生接受后,及时向学生提供一组目标一致的变式问题,使相关的知识、技能得到有效迁移、拓展和深化。

  策略18:演绎归纳策略

  培养学生的演绎、归纳能力,面对丰富的问题,“一题带百,百题归一”,举一反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思维的品质。

  策略19:创新问题策略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要精心预设,鼓励生成创新问题,在应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洞察力、想象力、创造力。

  策略20:开放多元策略

  问题的设计尽可能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从良构到劣构,从而引发学生的思维策略、认知方法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中不断发展、提升。

  6.要素六:“评”——以“问题”发展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中,学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及时的评析可以帮助学生认知自身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恰当的评定不但是目标达成的依据,也是对学生的认可,更为关键的是能够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自我认知。“评”实施策略:

  策略21:多元评价策略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的作用发挥,所以应当鼓励从不同的视角——学习者、学伴、教师、家长等视角展开多元评价。

  策略22:面向问题策略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中,要将评价与问题相关联,评析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对问题的态度、问题的意识、问题的解决能力,进而分析其内含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策略23:质性评价策略

  与量化评价相对,质性评价要关注质的分析和把握,以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学习状况的前后比较作为考虑,注重对学生全面、深入的观察,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是否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是否能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参与的热情、情感体验如何;探究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如何,学生是否通过探究问题获取了知识,学习了有关技能和科学研究的方法,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教师要及时反馈,使学生在教师肯定、激励、鼓舞性的评价话语中,得到成功的感受和体验。

  策略24:注重过程策略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的实施必然需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方法,抛弃以标准化测试为主要评价工具的评价行为。强调评价的过程而非结果,关注学生的发展历程而非最终状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问题中心教学模式中,通过收集、保存和分析学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学习资料,可以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认识;依据一定标准对其发展状况给予描述和判断,并由此给出针对性的意见,可以改进问题中心教与学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育才中学实施问题中心教学模式过程中的思考

  (一)源泉:教师认同和积极参与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是一个开放的、灵活的教学模式,它呈现给教师的只是问题中心教学纲领性的原则和指导性的策略。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教师经历对问题的理解和设计,都极具个性。问题中心教学模式从酝酿、提出、开始实施到不断调整完善,始终伴随着先行者不懈的追求和探索。由点到面,从观念到行动,问题中心教学模式本身也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教师的实践智慧,不断提炼、总结和反思中逐步成型。

  当初在我们提出问题中心教学模式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不以为然的,认为现在怎么可能在教学中不问学生问题,自己已经是在用问题组织教学,提出问题中心教学模式纯属多余。我们就组织教师对这种教师自认为是用问题组织的教学进行深入的评析,详细记录、分类整理、共同研讨在课堂上教师所问的问题的类型、层次、效果,再将我们认为比较成熟的能体现问题中心教学模式特征的课拿出来进行比较研究。这使教师切实感受到问题与问题的不同,建立基于课程的问题观念。这时,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设计核心问题,如何形成问题系列,如何提出、使用问题,如何评估问题效果,这些问题才会真正引起教师的关注和思考。这时给予教师的理论指导才有针对性,才能有切实的效果。这时的“经典课例”会成为教师的研修教材,给教师以不同角度的启发。当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和动力被激发起来时,问题中心教学模式就能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问题中心教学模式的效果才会真正体现。问题中心教学模式的灵魂存在于那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

  (二)信念:学生的自主学习是需要且能够被激发的

  当前学生学习的现状是,从小学到高中,学生越来越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学习越来越刻板,越来越被动。学生的问题意识缺乏,普遍缺少质疑精神,自然没有了学习的主体性与能动性。

  在问题中心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我们惊喜地看到了学生的转变。当我们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搭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得到激发,自主学习的意识也能够被唤醒,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会深入持久地学习、思考,他们会学会等待与倾听,能够认识到尊重与互助的重要。学生的这种变化,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进一步转变,使我们的问题中心教学模式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作者介绍:陈青云,上海市育才中学校长(上海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