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牢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主题教育第一专题第三课授课提纲:

请各单位参照本提纲,结合单位建设发展和官兵思想实际,进一步修改充实完善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严禁抄袭,防止雷同,务求高质量,并根据军分区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意见》,按时上报完善后的教案和课件,参加军分区政工网展评,政治部将利用周五交班会的时机进行讲评通报。

牢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编写:生产一营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与继续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明确了努力目标,规划了整体布局,规定了基本任务,对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个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

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前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从1979年到2012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由0.40382万亿元增加到51.93万亿元,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2位,进出口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1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经济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国家发展经济和抵御各种风险的物质技术基础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到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810元,人们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人民的总体健康水平已经超过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日益完善,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正在形成,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一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各种改

革不断深化,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逐步形成。

3、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12月1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贸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7月1日,首部《对外贸易法》颁布。出口商品结构有了很大改善,竞争力显著增强。利用外资为现代化建设开辟广阔的资金来源。截至2012年,我国已经连续20年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这说明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环境仍然很有信心。近1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的贡献是任何其他国家不能比拟的。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许多民主党派人士担任政府职务,基层民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开始形成。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1982年全国人大全面修改宪法后至今,全国人大又通过了4个宪法修正案,制定了200多部现行有效的法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依法治国方略得到深入贯彻,以宪法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逐步完备。

5、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中国政府坚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臶,。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全方位地开展对外工作。中国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在国际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倡新安全观,主张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处理国际事务。中国已经同16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睦邻、安邻、富邻政策指导下,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日益加强。以“一国两制”方针为基础,让香港和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

6、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特别是十八大以后,中央出台一系列反腐政策,教育鞭策广大党员以民为本,执政为民,凸显我党加强拒腐防变能力的决心。

取得这些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反过来修

正理论,我们国家正是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第二个问题,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战略的高度,以创新的视野,概括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与继续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明确了努力目标,规划了整体布局,规定了基本任务,做了科学全面的总体战略部署。

(一)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最大国情,是中国共产党指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路线、战略策略的基本出发点,是现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依据。成功地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认识中国国情实际开始。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成功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道路,说到底,就是始终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最大国情,并以这个实际为总依据,来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的一切问题。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我们党是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工程中,

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各国包括我国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对国情和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作出当代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的。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的论断。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强调,“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系统论述了初级阶段的主要含义、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任何时期都不能离开这个实际、超越阶段,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理论的主要内容。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通过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特征、发展进程、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基本制度、基本纲领的系统论述,全面拓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再次强调,“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

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这些都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不断深化。

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依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我国已是社会主义,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二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考虑一切问题、制定路线政策,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既是对中国国情的清醒认识,为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奠定了前提、依据和出发点,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和重要内容;又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系统科学的回答,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阶段性特征日益明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特征与30年前比较有很大变化,但这并不影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判断。经济实力虽然大大提升,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生产率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还存在着一系列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尽管具体国情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实际,牢牢抓住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定不移,毫不动摇。

(二)总布局是五位一体。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部署,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方向,明确了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工作方针和奋斗目标。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既有明确的指导方针,同时对总体布局的认识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步深化、不断完善。1986年9月,我们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

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明确提出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方针,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提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 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一系列提法的基础上,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论述了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想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提出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到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深化,反映了我们党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科学发展重大战略问题认识的深化,是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大理论创新亮点。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

义物质文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扎扎实实抓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2.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说到底就是发展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实行社会主义法治为基本保障,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3.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坚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必须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4.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文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必须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5.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

—11—

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内涵更加丰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降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须从源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实现中华区民族永续发展。

(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坚定了我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明确了我们努力的方向和承担的历史责任,激励着我们不断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伟大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创中华民族新的辉煌,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以来,中华民族一切有志之士的共同信念

—12—

和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30年的奋斗,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卖出了重要一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农业合作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绩,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问题,也就是说,找到了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并且通过坚定不移地开拓这条道路而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国家面貌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的那样:“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才能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之路、成功之路。加快推进社

—13—

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世界历史进程和发展潮流,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时代要求。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就要回答“中国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在60多年的建设实践中科学解答了这一问题。中国现代化首先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同时又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历史雄辩证明,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从中国自己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照搬“西化”或者其他“模式”都是无法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1956年,毛泽东同志率先提出并初步规划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明确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他还提出国防现代化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还要加上国防现代化。”亲自规划了

—14—

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在如何实现现代化问题上,毛泽东同志强调不能照抄照搬外国经验,要从中国国情出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工农并举的工业化道路。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深化了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关于实现现代化的性质和道路问题,提出要搞社会主义现代化,要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关于中国现代化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方针问题,把实现现代化提高到关系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国家的安全以及为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高度来认识,提出了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的根本指导方针;关于中国现代化的根本任务、政治保证和基本条件问题,强调实现现代化的核心是经济建设,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强大动力是改革开放,政治保证和基本条件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基本路线,保持稳定和谐;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最终目标和运行模式问题,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运行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号召:“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

—15—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为这是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了现代化的实现目标:“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告诫全党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奋斗几十年,要始终保持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思想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只要我们按照党的十八大的总体要求,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三个问题,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

—16—

基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理论自觉的政党。改革开放以来,在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的过程中,我们党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不断作出新概括、提出新要求,党的十八大,又明确提出了八项基本要求。八项基本要求,站在历史和时代高度,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

(一)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党才能始终赢得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和爱戴,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要充分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地位,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

—17—

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二)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在当代中国,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三)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对外开放中,与世界各国互相取长补短,在竞争与合作中加快自己的发展步伐。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

—18—

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四)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正义既是推动各方面改革创新的重要依据,是协调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增强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旗臶。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力。

(五)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能否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决定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成败。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切实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19—

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六)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七)必须坚持和平发展

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条件下,不断通过对外开放促进我国资源优化配臵,实现开放的发展成为历史必然;核扩散、国际恐怖主义、生态环境恶化、能源短缺、流行性疾病传播等全球性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共同面对,实现合作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世界科技进步的突飞猛进,使各国相互依存和互有

—20—

所求不断加深,共同利益日益增多,实现共赢的发展成为现实选择。因此,必须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要进一步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八)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离开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就会落空。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四个问题,部队应如何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做贡献

现阶段,国内面临社会转型期特有矛盾困难和问题,国际范

围的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新科技革命趋势,更是“双刃剑”。作为部队,应当如何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做贡献。

1、必须筑牢军魂意识,坚决听党指挥。我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人民的军队,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根本原则也是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胡主席在建军80周年暨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讲话中指出:“忠诚于党,听党指挥,是党和人民对人民军队的最高政治要求,是人民解放军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人民军队必须具有凝聚军心的神圣军魂。人民解放军的军魂,就是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正式由于高度自觉听党指挥,人民解放军才始终保持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保持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保持了蓬勃旺盛的生机活力。”永远听党的指挥,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就是我军的军魂,我军历来以党的旗臶为旗臶、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要筑牢军魂,就必须抓好理论武装,把党的旗臶高高地举起来;就必须坚定理想信念,把精神支柱牢牢地立起来;就必须抵制错误思潮,把思想防线坚固地筑起来。

2.必须强化战备意识,招之能战,战之能胜。战备是军队

为了应付可能发生的战争和军事突发事件而在平时进行的准备和戒备行动及工作。进一步强化战备意识,做好战备工作,军队的根本任务说到底就是打仗,必须加强官兵战备意识的教育,打牢战备训练基础。“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告诉我们,安居的时候,要随时想到可能发生危难,保持警惕,有所准备,就能避免突然的祸患。和平时期,作为军人更要树立居安思危的思想,做到常备不懈。要坚持用打仗的标准推进军事斗争准备,不断强化

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思想。保持和发展大抓军事训练的良好势头;强化军事训练是部队经常性中心工作,也是最直接的军事斗争准备的思想,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训练实践;强化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的思想。要着力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不断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3.必须强化纪律意识,做到纪律严明作风优良。政治纪律是党和军队纪律的最高层次,是维护全党全军高度集中统一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重要条件。能不能严守政治纪律,是对革命军人忠诚于党最实际的体现和检验。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地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的各项决策指示,决不品头论足、说三道四,发表和散布与中央精神不一致的言论。要坚决防止和杜绝政治上的自由主义,严格落实政治纪律“十不准”的规定,不听不信不传各种小道消息、政治笑话和灰色短信,不浏览国外境外反动网站,不参与集体上访和社会上各种群体性事件,不与非法组织和非法刊物及其政治性问题的人发生联系,不参加任何宗教组织和各种迷信活动,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坚决同各种损害党的形象、诋毁党的领导的错误言行作斗争,以实际行动维护党的权威、巩固和保持部队集中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