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摘 要: 邓小平教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本文从动态适应论、加快发展论、深化改革论三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 邓小平教育思想 基本特征 动态适应论 加快发展论 深化改革论      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党第二代领导的核心及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总设计师,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出发,针对不同阶段的现实问题,在革命和建设迫切需要理论指导的关键时刻,以马克思主义者的过人胆识和伟大气魄,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理论,开辟了一条成功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邓小平同志在探索和回答如何巩固、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始终把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历史使命的战略问题进行考察,并亲自进行教育工作。他对教育工作作了一系列精辟的论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内涵十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成为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思想武器。概括起来,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动态适应论、加快发展论、深化改革论。      一、动态适应论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      “适应”是一个动态发展概念,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教育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适应,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受制于并促进经济发展,而是具有更为深邃的内涵,即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教育。他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培养训练专门家和后备军……必须预见到远期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要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在当代的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中,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经济竞争的主动权,谁的发展速度就会加快。1988年,邓小平同志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否则,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科技事业的基础在教育。他对教育的基础地位作出了三个方面的指示:一是“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高等院校,应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二是“我国科学研究的希望,在于队伍有来源。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三是“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要求在按照自身运行规律的基础上,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全面功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服务。   从“适应论”出发,邓小平同志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原则。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从学校内部扩大到整个社会经济部门,从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扩展到整个教育事业和国民经济相结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培养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而且是推动整个社会主义经济进步的强有力的杠杆。这不仅纠正了以往在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面的失误,而且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自1979年以来,随着一系列的教育调整和改革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如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与普通教育、劳动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互相渗透,实施“燎原计划”,“农科教”结合,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还指导我们研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如何为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注入新的活力。      二、加快发展论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点      加快发展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客观要求。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多次提出了教育发展问题:“希望大家通力合作。为加快发展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多做实事。”   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全局的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在设计我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的蓝图并付诸实施的过程中,始终强调人才问题的重要地位,强调培养“四有”新人对社会主义千秋大业的极端重要性,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且十分果断地提出宁可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也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他在南巡讲话中谆谆告诫大家: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而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他针对一部分同志对教育缺乏应有重视的状况,大声疾呼: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都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我们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他还说:“我们不是已经实现了全党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吗?这个重点本来就应该包括教育。”这些论述,为我们指出了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所处的特殊位置及其重要作用。   如何扎扎实实地把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落在实处,优先发展呢?邓小平提出三点:一是领导重视。因为教育是一项庞大的、关系到社会主义各方面的育人工作,如果没有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重视,教育战略地位就会落空。二是加大教育投入。因为教育的大政方针确立以后,教育的产出便取决于教育的投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明确规定:“发展教育事业不增加教育投资是不行的。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这“两个增长”的原则在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又得以体现,从而教育经费的增长有了法律保障。三是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因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而且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      三、深化改革论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关键      深入改革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战略选择。因为改革既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又是中国发展教育的必由之路。教育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改革是我国发展教育的驱动力。鉴于我国长达十年“文革”的浩劫等原因,我国教育严重脱离现代化建设,严重地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的需要。针对教育这种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状况,邓小平同志热情鼓励、支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他对北京景山学校的“全面发展打基础,发挥特长育人才”的教改实验,给予极大的关注和热情的鼓励,就是最鲜明、最生动的例证。   邓小平同志1983年10月1日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仅是对景山学校教改的支持和鼓励,而且为我国整个教育今后的改革指明了方向。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深化改革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邓小平始终把教育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条件。他提出:“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的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这一英明论断无疑是正确的。搞好了教育改革,就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大规模地准备了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人才。第二,要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以及“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作出的加强教育工作的许多重大决策,都把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战略地位,为确立“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第三,从教育体制改革入手,深入进行教育改革。为了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更好地发挥它的各种社会功能,邓小平同志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教育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提出了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课题。邓小平同志还从教育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的结合上提出,要把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以发展生产力为主要任务的思想认识落实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大量合格人才的具体规格上。要在现代文明基础上建立一个具有弹性的各级各类教育体系,首先就要依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其次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博大精深的邓小平教育思想,为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指引我们在21世纪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