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记忆中有块青青的草地

-----写给《无名草》32周年纪念

冉晓玲

往事如烟,许多事都在时间里淡忘,唯有那片青青的草地,在我的记忆里总是那么清新而明朗。因为那里是我启蒙文学的乐园,许多小事都是我难以忘怀。

13岁那年,我到团堡初中就读,一切对我都很新鲜,我决心努力学习,争取用知识来刷新我的美好前程。

记得那天是语文课的课外活动,教语文的黄老师发给我一册油印的作文小集子。上面清晰的“无名草”三个字,接着就是班上学生的作文和一些诗文,也有老师的指导文章。老师平和的对我说:“你语文还不错,争取写几篇我给你登在上面。”

这真是莫大的鼓励,我顿时激动得心里发热,脸也微红起来。“好的,我一定写来!”从此,我就利用作文时间写作散文和诗,以后的“无名草”上,几乎每期都有我的“佳作”和老师的评语。

后来我才知道,我们的“无名草”是我们老师为提高我们语文能力和文学爱好,用创新教学的方式,特意给我们班创办的刊物。我了解到我们的“无名草”创刊于1982年春季,老师不辞艰辛,利用课余和休息时间,自己编辑,独子用油印和钢板给我们刻写蜡纸,又自己挤时间油印出来,每2周一期,每期5-8页,一共出了90期。老师常常熬到半夜,那真是不容易,每页里的字里行间都包含老师的期望和心血。因此我把每期的“无名草”都好好保存,做我的文学向导。

我们全班50多个学生,每个都是这块草地上的“无名草”,渐渐的长高,发芽,开花.....当时,我们班刊物上的优秀作文,经常被外地报刊采用,参加全国竞赛,也有获奖的。一时间真的有了名气。老师坚持把“无名草”寄发给外地名校的文学社交流,如:河南的“百花”,江西的“井冈山”,武汉的“学语文”,北京的“优秀作文”,湖南的“初中生”,辽宁的“学习指导”等。我那时就爱写诗,也得到外地学友的好评,我觉得做文学,很有趣。于是,我就在草地上坚持下来.......

好多在草地上锻炼过的学友都成了语文尖子,如丁道斌,丁春明,丁才荣,鄢社英等等,在高中个个是写作能手,大学毕业后都是科技人才,还有几个出国当教授的。

我们的“无名草”当时很有名气,主编《今古传奇》的李传峰,州文联的主席余有三,王月圣等都来学校视察,还给题词,鼓励我们“有名都从无名来。”“祝愿我们的草长得比树高,比花香。”这些亲切的鼓励,像春风雨露一般,组润着我们的心田,激发着我们的青春。州教研室来团堡初中举行全州校教研大会,由我们老师主讲作文,得到全州好评,团堡初中也因此列入全州38所重点学校之一。不久,我们的《无名草》文学社被评委全国三十家之一,还出有专著。很幸运的是,“无名草”的名字被《利川市志》写入。(见《利川市志456页》).30多年过去,回想起来,当时老师和我们的创作真是绝无仅有的。

《三字经》全文一千一百四十五字,通篇可用三字概括:教、史、学.可见古人已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历史、学习对人生的重要性.“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教不严,师之惰……”其中又对教育方法作了多层提示.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亦对教者作了定义。我觉得,我们的老师虽然没有闪亮发光的“文凭”,但是教学还是很有板眼的....所以直到今日,我都很敬重我的无名草老师。

有语云“名师出高徒".我虽未遇所谓名师,亦不算成高徒,却在未谙世事的懵懂时遇到了点亮文字、塑造人格的黄金山老师,遇到了一块碧绿的草地。老师自己也笔耕不辍,40年来创作近三百万字的小说、散文、诗词屡见于报刊,后各自积结成集。就在其当时,宣恩,恩施,利川等县市中学也常约请老师去讲作文课,老师也必倾心相授。老师正是淡泊虚名浮利的“无名草”。

儿时的世界就如万花筒,老师允许和鼓励我们多角度去观察、领悟、感受、描述,鼓励我们阅读所有能阅读的书刊.成熟的语言来自于成熟的思想,而年少未经世事的我们,阅读必然成为了解世界的捷径.记得同桌的丁道兵同学,酷爱武侠,初中一年级时就屯积了一大木箱金庸、梁羽生、古龙的小说,经过在草地上的训练,如今他早成为了知名网络的作家.。

记得老师教《卖油翁》,要我们理解“无他,但手熟尔。”老师也说,作文无他,阅读加勤写.我们每天一篇日记,可以记叙身边的人和事,可以写动物、植物,可以续写或改编课文,可以尝试针贬时事,可以天马行空写武侠,写一切我们能感知到的,写一切我们能想象到的.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都能对各类文书信手拈来。这些话看似寻常,其实是教导学生作文的真谛。

深受《无名草》影响的我们,全班五十三位同学,每人也每周自办一份八开白纸的报纸,双面写满.没有规定格式,自已设计刊头、版面,文章体裁不限,感悟也好,杂文、小说、诗歌也行,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在长期地练习中,发现我们各自擅长的文体。

老师允许我们随意发挥,但对我们写作立意、语言、布局会时常关注,并适时作出合理引导,他会不定期的给我们命题作文.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是“龙头,凤尾,母猪肚子“,老师认为这是一篇文章须具备的基本格局,随意处开合有度,起承处不着痕迹,发挥时不离中旨.首先结构完整,再要求语言表达方式的完美。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在我们懵懂之时,老师引导我们用中立的眼光正视历史与现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我们那一个班愤青的是几乎不存在的.现在时常聚会,提及工作、家庭、时事,极少听见怨怼之语。

有多少人,有多少事,是让我们念念不忘而能影响我们一生的!《无名草》那片青青的草地,是我不能忘却,带给我永久的回忆和感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适用处于任何时代的我们,有名与无名,自在人心间。

冉晓玲诗选专页

1山居人家

院落,在山之阳

青石阶錾刻着简单的线条

纪录季节有序的更迭

房梁,溢满生命的壮实

岁月的流韵

在奶奶慈祥的笑纹里漾开

落在孩子们轻盈的脚步里

门前那条小溪

流淌祖先远去的音尘

漂洗着青丝和大红嫁衣的温婉

还有那一袭蓝布对襟的粗犷

后山的松涛如爷爷的鼾声

不经意间

就走进了地久  天长

2夹竹桃花开

院子里的夹竹桃又开了

两株,粉红色

从临街的竹蓠笆上怒放了出去

淡淡的香味,顺着狭窄的老街

溢出两端转角的巷口

奶奶坐在阶沿上

一把古旧的藤条圈椅里

瞇缝着月芽儿似的眼睛

在那一簇簇仿佛要漫天飞舞开去的鲜艳里

把甲子里的生肖,又推算了一遍

看着夹竹桃下

伸着脖子张望东边巷口的孙女

心不在焉的扶着那沉甸甸的花枝

奶奶眼前又浮现出小女儿当年

花间俏立的身影

只是那时眼劲儿好

看得见小女儿眼里

盈盈如水粉红的羞涩

奶奶记得

这夹竹桃原是那年春天

老伴儿为儿子迎娶儿媳种下的

老伴儿没看到它们长大,开花

留下奶奶独个儿

在秋凉里

把生肖数了一轮又一轮

2旅行

在一些萎靡的时段

伏下身体,贴近土地

闭上眼睛,不去看土地上附着的表象

用耳朵倾听泥土里的变迁

植物为了枝叶丰茂,且不被风吹覆

根茎避开岩石,艰韧爬行在未知的前方

摄取氮、磷、钾等元素茁壮地面以上的颜色和形态

偶尔有动物笨拙的脚步停留

啃啮枝叶甚至拔扯根茎

泥土会有细微的崩塌声

一些寒凉渗入的时节

死去的果或叶在根部默默腐化

水流占领每一个相对低洼的缝隙

舒展在纵深至火熔岩的表层

让自己沸腾成温泉

在空气里获得幻灭的理由

4旅行(一)

一些生物和景物

还有一些人

形态万千,表情各异

汇集成我无力描摹的旅程

曾经,我只书写童话和爱情

独自沉溺而欣喜

即便它们永不可捉摸

未知和希翼总在前方微笑、诱导

(而我熟知的饥饿、掠夺和冷漠

我把它们归于历史的常态

避而不谈,仅在身体某一个点

苦痛失衡)

颜色和温差

在视觉与触觉里淡去

黑白的底色,无处标注绚烂

暮鼓朝钟

清晰无以遁形的脚印

嘲笑逆行的企图

和轨迹的变更

就着衰老和所谓的练达

在小院竹篱笆的投影里

写写记忆和与爱情无关的思索

也许,沉静和深刻

都可以轻描淡写

在圈点的停顿处,明了

其实,这一场旅行

5旅行(二)

谁的哲思

在黑夜失序  呐喊?

鞭炮声  锣钹声

在子夜的街道

带走又一个抽象灵魂

诞生  存在  与消亡

仅是一条弧线的简单诠释

只是你如何透过虚无

在抛落的高空

让等待的长  短一些

你还要支付疾病  情绪和复制前人的伦常

人生  其实是一场荒诞的旅行

冉晓玲,女,土家族,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湖北利川人.利川市诗歌协会副主席,利川市摄影协会常务理事,恩施州作家协会会员.文字挚爱者,著有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