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邱 勇

【摘 要】 有效教学的实质是对预期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探索实现地理新课程改革目标的措施中,研究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和实际价值。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全体发展和全面发展;有效教学,倡导教师对教学反思的意识和行动,成为“有效教师”。本文认为实践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是:厘定有效教学目标,设计的地理教学目标体现全面性、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具有可测性;注重开发有效教学资源,努力实现地理“三级课程”资源的融合、着力进行地理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精心设计地理有效教学模式;合理选择地理有效教学媒体;及时开展地理有效教学评价;从地理教学思想、教学行为、教学经验和对教学理论的选择应用等方面进行有效教学反思。

【关键词】 地理学科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实质就是讲求教学的效益。课堂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所以抓好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有效的组织教学,教师首先对讲好课要充满信心、自信。认真扎实的课前准备,是对讲好课充满信心的基础。

一、解读“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

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有效教学的理念经历了从“有效教学规模”、“有效教学模式”、到“有效教学设计”三个阶段(崔允漷,2001)。在不同阶段,人们所赋予有效教学所具有基本内涵是不同的。“实际上,有效教学是人们在特定教学价值观的支配下,依据教学研究的成果所描述下的一种理想的教学愿望”(崔允漷,2001)。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观也必然导致有效教学理念的发展和创新。新课程地理学科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过程更多的是关注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多少。把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数量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标准。地理新课程的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三个维度来表述。并特别强调“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陈澄,2004)。地理新课程的有效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轻视或偏离任何一个维度都不可

能是有效教学,有悖于地理新课程教学的价值追求。

2有效教学目标的应具有可测性

有效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应具有可测性,教学目标应具有引领功能。地理教学

目标所表述的是地理教学过程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结果。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尽可能的要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自己的工资效率。应该科学的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的反应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资表现。

3有效教学应体现效率优先的观念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率,要求教师树立效率优先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率”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率不同于生产效率,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综合考虑。

学生进行地理学习是将地理事物的“客观意义”转化为“地理心理意义”的过程。教学效率优先的观念,就是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进行“有意义学习”(新旧知识间建立起了有机的符合内在逻辑的联系),促进学生将地理事物的“客观意义”转化为“地理心理意义”。它强调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它追求在有限时间内,学生地理学习价值的最大化,还要能帮助学生在后续的地理学习中(也包括学习其他科目时),迁移应用地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形成正确的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有效教学倡导教学反思的意识和行动

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思考 “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的问题。

地理教学系统是由地理教学目标、学生、教师、教学内容(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反馈和教学环境等因素构成。地理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地理教学过程客观上也就具有生成性和不确定性。教师在地理教学实践之后,能对教与学的关系进行反思、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对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对教学理论的迁移应用状况进行反思。这是促进教师成长,实现有效教学可持续的重要途径。

二、实践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理定地理有效教学目标

地理课堂教学总是围绕一定的地理教学目标进行的。地理教学目标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逻辑起点。厘定有效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地理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体现全面性,反映差异性,具有可测性。

(1)地理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新课程初中地理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的;要求学生通过地理学习能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普通高

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2003)。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地理教学目标全面性的基本内涵。设计有效教学目标必须观照“三个维度”,并形成有机整体。

(2)地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

有效教学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师的目的应是为每个(类)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李家清,2004)。地理教师只有认真研究学生差异性,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长期以来,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时,往往是设计出只有一个水平层次,“千人一面”的教学目标,忽视了由于学生之间学习背景不同,原有的学习基础和经验不同,智力尤其是非智力因素存在差异。其结果是导致教师的主观愿望与学生存在差异性、多样性和不同需求明显不符(李家清,2003)。这种教学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或者说,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只有部分学生或少数学生能够实现,对其余学生或大多数学生是不能实现的。如此长期往复,必然导致“边缘学习者”产生。从发展的眼光看,差异的存在使教学活动免于机器加工厂,使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使学生能在与他人的比较和评价中获得自我的概念。有效教学要求在分析学生学习背景、学习需要的基础上,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可运用梯度式或层次性策略,设计出体现差异性的地理教学目标。

梯度式或层次性设计策略就是指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差异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在“保底不封顶”的前提下,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地理教学目标,以促进不同学生的发展。

(3)地理教学目标的可测性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行为结果,是通过地理教学活动后,“学生的内在能力或情感的变化”。有效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具有可测性,能克服由于教学目标模糊,“即使教师按要求做到了,但学生的能力是否发生真正的变化,能否经得起测量的检验”的弊端。制定可测性的地理教学目标,在陈述时要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或说什么)”;要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要“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

地理教学设计实践表明,对于“知识与技能”类结果性目标,要加强行为化,即多采用“行为产生的条件+认知水平行为动词”的陈述;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类体验性目标,要注重情景化,即多采用“情景性、过程性动词+体验水平”的陈述。这种目标设计,所呈现出知能性的学习目标具有可测量性,而情意类的学习培养目标,具有表现性和可观察性,能有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过过程,也能为教学反馈,诊断性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2注重开发地理有效教学资源

(1)努力实现地理“三级课程”资源的融合

地理课程资源是学生“地理成长”的“物资基础”。开发有效的地理教学资源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地理成长”。新课程建构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建议:“积极建设学校地理资源库、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指导。地理“三级课程”资源的融合就是以国家地理课程为基础,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链接地方地理课程和校本地理课程,促进“书本的地理世界”与“身边的地理世界”的联系。通过地理“三级课程”资源的融合,促进学生地理学习的有效成长。

(2)着力进行地理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

一般而言,人类行为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利益和兴趣,而利益对于学生而言是很渺茫的东西,兴趣则是他们学习最直接的动力。因此,教学情感行为的情感性是教师吸引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最重要的手段。富有情感性的教学行为能将情感与理性结合,可把作为客观精神产品的知识恢复其人性化的特征,促使学生产生兴趣,并将“苦学”变为“乐学”。积极开发地理课程人力资源,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有效办法。

相对于地理课程“物资基础”而言,地理课程的人力资源主要是指地理教师的敬业精神、专业素养和学生的学习动机、知识结构,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只有当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智慧、人格魅力、问题与困惑、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课程人力资源真实地进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才可能实现有效教学的追求”(高慎英,2004)。

地理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一方面要求地理教师要有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教学功底(包括对地理学科知识的精通和教学规律的把握),在课堂教学中能感染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地理教学过程;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开发学生课程资源,开发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经验,促进对新的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实践表明,通过创设生动的地理情景所引发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和相互启发的教学过程是开发地理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

3精心设计地理有效教学模式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把人类掌握知识的表征形式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指能被陈述和描述、是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的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相对应的是程序性知识。它是关于人怎样做事的知识,也包括如何认知的策略性知识。根据这一研究,地理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数据、地理景观、地理演变等地理事实性知识。这些地理知识也是地理的感性知识,是需要学生记忆、了解的地理知识。地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是

地理的理性知识包括地理原理性知识,包括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知识。地理策略性知识是指学生如何学习地理的方法性知识。

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出发点;提供和创造适宜的条件,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地理知识的分类为设计有效教学模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对于地理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启发式讲授——有意义接受模式最便捷有效。在教师启发讲授时,要注意配合相关地图、图片或实物、地理模型的展示。“提供丰富的地理表象,是帮助学生掌握地理陈述性知识的有效策略”(李家清,2004)。对于地理程序性知识中地理概念知识的教学,设计时应尽可能地采用“启发式指导——有意义发现”模式,并以“启发式讲授——有意义接受”模式与其衔接,通过总结性讲授,帮 助学生加深对地理概念完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关于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地理原理性知识的教学,设计时在考虑时间容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创设情景条件,采取“启发式指导——有意义发现”模式,使学生经过“发现—获得”,从而加深对地理程序性知识“体验”。“体验”是促进学生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最有效的途径。“对于地理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时应尽可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的几率,创造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的条件,通过帮助学生掌握学会的过程,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元认知能力,促进学生会学”(李家清,2004)。

4合理选择地理有效教学媒体

地理教学媒体是储存和传递地理教学信息的工具。由于媒体介质的不同,地理教学媒体之间的教学特性在表现力、再现力、传播面、参与性和受控性等方面具有差异。因此,只有根据需要选择地理教学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媒体的整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媒体的效能。在教学中,对于地理事实(包括地理景观、地理分布、地理过程)、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技能和地理问题解决,不同的地理教学媒体在储存和传递地理教学信息方面的效能是不同的。地理教学实践表明,计算机媒体在揭示地理过程、解释地理原理、引导地理问题解决、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等方面具有高效能(发挥人机交换作用,还能为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差异性教学提供条件)。而对地理景观、地理分布的教学信息传递的效果次之;运用黑板作为教学媒体,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方面,具有高效能,但在地理景观、地理分布、地理过程、引导地理问题解决、地理技能方面的效能一般;模型、图片和幻灯作为地理教学媒体,在地理景观、地理分布方面具有高效能,但在储存和传递地理过程、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技能和地理问题解决方面地理教学信息的效能较差。

事实上,人类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是有差异的。研究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五官获得知识的比率有很大差别:视觉83%;听觉11%;嗅觉3.5%;触觉1.5%;

味觉1.0%。这说明人的五官中视觉的比率效果最好。应用这一成果能为教学媒体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在地理教学中,注意将视觉媒体与听觉媒体结合运用,能更好地发挥地理教学媒体的功能。

5及时开展地理有效教学评价

有效评价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有效激励”是有效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及时开展有效评价不仅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导向功能、诊断功能、调节功能、激励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及时开展地理有效教学评价,首先要建立主体取向的评价观,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评价中师生成为“医患”关系的状况,建构起平等的互信关系(李家清,2004)。

其次,应体现教师与学生处在民主参与、共同协商、相互理解的互动氛围,教师能尊重学生差异,允许价值多元。例如高中地理教学中评价学生对客观存在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地域差异的理解,有的学生在地域差异形成的原因和规律方面做过较好的探讨,有的学生则关注从地域差异及其规律的角度,联系家乡的实际,其兴奋点是努力寻求指导生产和生活方面的策略和方法,有的学生可能二者兼而有之,在地理原理和规律知识的学习和联系实际的迁移应用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素养。地理教师在评价中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发展,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

第三,地理教学评价设计,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促进学生尽可能地提高“反省意识与能力”,以增强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因为“体现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做出评价,而是要让学生认同评价,并根据结果做出改进,获得发展”。 第四,有效评价要体现整体性。在有效评价过程中,要关注评价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合理的评价链,体现地理评价内容的整体性。

此外,应努力实现有效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综合评价学生的地理学力。在保留一定量次的纸笔测验的基础上,还可运用观察法、交谈法和情景测验法等多种方法,把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即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特点的评价)结合起来。有效评价要凸现表现性评价,不仅要了解学生地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还要通过对学生表现性的观察分析,评价学生在地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地理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6积极践行地理有效教学反思

地理教学具有无限的创造性。新课程要求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思想者,自身必须首先是思想者;教师要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自身必须是一个研究者。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保障要依赖于不断学习的有效教师。地理教师只有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学进程中不断地“跟

进”,革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素养,增长教学智慧,才能成为有效教师。倡导有效教学反思和积极进行反思教学是地理教师“跟近”的基本途径。反思教学不只是有效教学的一个环节,它将成为有效教学的寄托(高慎英,2004)。

地理课堂教学是复杂的、动态的,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有效教学反思意味着教师要回眸自己所采取的每一行为的教学意义,思考自己在课堂中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所产生的后果。 要对地理教学关系进行反思,课堂教学中是否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真正调动起来了;要对地理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地理教学的“人地关系律、空间联系律、图文结合律、事理结合律等基本规律”是否遵循了。学生在掌握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同时,是否掌握了与其相对应的策略性知识。因为“方法”也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更重要的知识,它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会学”;要对地理教学结果进行反思,学生的“行为”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是否发生了变化;要对地理教学经验和理论进行反思。地理教学经验的可贵之处是教师的实践体验,成功做法。它能娴熟地应对课堂“教学事件”,表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但要注意克服教学经验的局限性。对地理教学经验进行反思,有利于“修正”、总结和升华。地理教学理论是对无数地理教学现象的“鸟瞰”,它是对地理教学规律的揭示和阐述,具有指导性。对地理教学理论的反思,主要是对地理教学理论的选择依据和应用范围的反思。这既是对地理教学理论指导的实践认同,也是对地理教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促进地理有效教学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李家清.地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设计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11

(4)王丽.地理典型课示例[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李家清.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4.1

(7)李家清.新课程的地理教学评价设计研究[J].地理教学,2004.10

(8)高慎英.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