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街头公用电话亭

还记得美剧《神秘博士》里可以穿越时空的“电话亭”吗?如今,街头电话亭也让我们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随着手机和网络的深入普及,曾经风光无限常常要排队的电话亭,正日渐落寞,重庆主城由最多时6000多座还处处排长队,变成现在不足3000座大多无人问津。时光流逝和时代发展都映射在一个小小的电话亭里。

视频编导:

静静伫立街头的公用电话亭,正慢慢淡出人们视线,它除了承载我们的记忆,还见证了通讯业的飞速发展和时代的飞速进步。在很多电话亭面临拆除的今天,一起来聊聊那些年我们都用过的公用电话吧!

主城电话亭少了一半大多零话务

年收入只有10万维修却要200万

“渝北安家咀公交站旁的两个公用电话亭被拆除了。”近日,有网友向华龙网反映,他担心曾经随处可见的公用电话亭会在某一天全部消失。

不少人都和这位网友一样,对公用电话亭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中国电信重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主城公用电话亭最多时有6000多座,随着移动电话的普及,公话业务大幅萎缩,目前已不足3000座。原有生产公话终端厂家基本上都转型不再生产公话设备,部分现有终端损坏后也无法维修。

近年来,公用电话亭使用率极低,大量公话亭都是零话务量,目前主城区的公话亭,全年话务收入不足10万元,而固定支出维护成本却有200多万,相差足足20倍!

加上电话亭功能单一、样式老旧,已经远不能跟上时代发展,该负责人称,根据公司安排,未来,部分利用率低、位置较为偏僻的电话亭也将被拆除。

主城电话亭多成摆设

公用电话亭曾经风光一时,在人们日常的沟通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着每一位市民的生活,而现在它却成为了摆设。

记者走访发现,在主城许多街道上,虽还能看到静静伫立的电话亭,但它们很难再得到市民的侧目。

“现在就连小学生都有了手机,公用电话亭早就没人使用了。”在大坪公交站旁摆摊的小贩指着旁边电话亭说,“我在这几年了,几乎没看到有人用过。”

记者随机采访10名小学生发现,每人都配有手机,而对于公用电话亭,大家都表示没有用过,仅其中一人称曾看见有他人使用。

记者在大坪公交车站周边看到,这里的公用电话亭分布依然比较密集,万友康年酒店外的公交车站处,相隔不到50米就有两个公用电话亭,但这些公用电话亭几乎无人问津。

记者在走访中还发现,一些路段的公用电话亭已无法使用。在江北大庙公交站,有一个电话亭已经很破旧了,记者拿起话筒,里面听不到拨号音;南坪白鹤路上的两个电话亭,看起也有些锈迹斑斑,附近居民称,基本上没看到人用它们打过电话,只是偶尔有娃儿好奇拿起来玩弄。

那些年我们用过的公用电话

记者了解到,从上世纪80年代末,主城区开始有亭式公用电话,到90年代中期,因市场需求,主城区建设了6000多座公话亭,主要分布在商业区、旅游景点、学校、车站、主干道等人流量大的区域。如今,虽然公用电话逐渐淡出市民的生活,但它却承载了市民的不少回忆。

故事一

排队打电话 能熟练拨出长串卡号和密码

2004年上映的电影《天下无贼》中,范伟扮演的抢劫者有一句经典的台词:“IP、IQ、IC卡 ,统统告诉我密码!”这也正是当时公用电话亭火爆的一个侧影。那时,谁没有一张IC卡呢?

家住新牌坊银海北极星的覃先生是名“80后”。他还记得,高中时候用IC卡给家里打电话,每周只打一次,每次十来分钟。每到下课、周末,就有很多人排队打电话,“有的是打给家里问候父母,有的是跟恋人联络感情。”覃先生说,当时为了打一个电话,很多同学甘愿排半小时的队。

“几乎每天都要用卡打电话,很多人拿起电话就能熟练拨出长达近20位数的卡号和密码。”覃先生笑着说,那时201、202等电话卡相当好卖,面值20元、50元一张都有,有的同学一个月就要用两三张卡。

覃先生说,随着手机的慢慢普及,从2006年开始,自己几乎再没用过公用电话,也没买过201、202卡了。

故事二

报刊亭曾每月售出上百张电话卡 如今很少人问津

当年公用电话亭的火爆,也带动了各种IC卡、IP卡、201卡等电话卡销售的火爆。

“现在哪里还有人用201卡哦?”在渝北嘉州路附近经营报摊的罗女士称。上世纪90年代末,她就在渝北松树桥摆报摊,兼卖电话卡。那时公用电话亭还很流行,通话资费也便宜,很多人通讯基本靠它,什么IC卡、IP卡的都很好卖,曾经一月能卖出上百张。

“可随着手机普及,时至今日,IC卡、201电话卡已逐渐被人淡忘。”罗女士说,现在很少有人问津电话卡,一月能卖出三四张就不错了。而这些群体,主要是外来打工者,用电话卡打长途比手机便宜。

巴南区化龙路松竹园的杨欣早已不用IC卡打电话,她甚至不知道在哪买卡,“现在还有卖电话卡的?”对此话题,她很是惊讶。

故事三

一栋楼只有一部电话 私人电话变“公用”

“上世纪80年代末,因做生意需要,我们在家安装了一部座机,那个火爆程度哦,简直不得了。”今年50岁出头的吴先生说,当时他住在渝中区储奇门,那部座机也是他们一栋楼里唯一的电话。

吴先生回忆称,当时外面商铺里摆放的公用电话接听都要收费,3分钟内5角,超时另算。而邻居来借用,他都不好收费,加上在外打公用电话还要排队,因此几乎每天都有人来他家,光顾这部电话。很多邻居也把他家这台电话的号码留给亲友,方便联系。

因为这台电话,吴先生家里也成了传达室。“平时电话响起,一天里有十多个都是找邻居的,我们就楼上楼下的跑去喊。”吴先生说,那时他家的人缘是极好的。

电信部门:将保留部分电话亭 功能升级可无线上网

说起公用电话亭,30岁以上的市民都有自己的回忆。未来真的会全部消失吗?

中国电信重庆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公话亭作为公益设施服务大众20多年,虽然现在使用率逐年降低,但它仍有存在的意义,可以为市民提供免费的紧急电话服务,如119、120等。此外,重庆作为一个逐步迈向国际化的城市,公话亭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还是会对公话亭进行保留。

未来公用电话亭保留下来后又将如何发展?该负责人说,电信公司会考虑将部分核心区域的公话亭改造升级成为WiFi信息亭,现在已经在各大商圈及主干道、广场、火车站等人流密集区域改造了200余座。目前,重庆电信正在与合作方商谈下一步改造计划。改造后的公话亭将具备WiFi无线上网、信息查询、小额支付等信息化功能。

而那些曾见证了历史却慢慢消失的公用电话亭,也将走进重庆电信文史馆,位于北部新区的电信大楼内的电信文史馆由重庆电信修建,专门用于保存和记录重庆电信的发展历史。700平方米的馆内,有西南地区首个无线发话台,以及公用电话亭、电话卡、无线通信所使用的终端等实物350件。

【网友热议】

@不说不懂:在手机尚未普及的时候,公用电话的确发挥了它的作用,方便了市民生活。

@为你而来:记得那个时候,家里安了座机电话的人都很少,手机用户更是奇缺无比,与亲朋好友联系,都要靠公共电话亭。

@抹茶:公共电话亭很抢手的时候,我才十几岁,经常会在街上看到很多人排着长队等电话。

@爱吃芒果:公用电话作为城市基础设施,还是应该保留,但是可以增加上网等功能。这样一来,这些几乎闲置的公用电话亭,又可以提供新的便利。

【话题延伸】

人类通讯方式的发展变迁

古代:

有烽火狼烟、飞鸽传书、驿马邮递等信息传递方式。

近代:

1837年,莫尔斯发明了有线电报机;1876年,贝尔发明了有线电话;1897年马可尼发明了无线收发电报机。

随着这些发明、发现,19世纪中叶以后,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从此,人类的信息传递可以脱离常规的视听觉方式,用电信号作为新的载体,开始了人类通信的新时代。

现代:

改革开放前,经济水平落后,当时最常用的通讯方式就是捎口信和写信,有时需半个月一个月才能收到。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几乎每个单位的收发室里都会有一台摇把子电话,全天候有人接听。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是电报最鼎盛的时候,发电报一字要几毛钱。那时候,谁收到个电报,就是大事了。

1981年,我国开始对普通百姓开放电话安装政策。

1982年,中国第一批投币公用电话出现在北京。

1983年,上海开通国内第一家寻呼台,BP机进入中国。

1987年11月,广州在全国率先开通“大哥大”。大哥大出现,意味着中国步入了移动通信时代。

进入新世纪,各种各样的手机频频亮相,还增加了许多功能,可上网、摄像等。

与此同时,互联网开始迅速发展,QQ、微信等成为大家沟通交流的工具之一。

随着时代发展,手机逐渐走进了百姓的生活,街头电话亭也渐渐远离,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种表现。科技改变生活,让我们生活更加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