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物价上涨的原因及对策

物价上涨的原因及对策

2010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同比上涨3.2%,其中11月份涨幅达到5.1%,创下2008年8月以来的新高。食品类的粮食、蔬果价格大幅上涨对CPI上行的拉动作用最为显著,两项合计占CPI涨幅的60%左右。

影响当前CPI上涨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需求增长和部分农产品供给紧张拉动CPI上行

供求关系是决定价格变化的基础性因素。从总量上看,CPI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的长期趋势正相关,即随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的中长期发展趋势的提高,CPI的中长期发展趋势也不断提高。然而,两者的波动并不同步。一般情况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的中长期波动领先于CPI的波动约23个月左右,据此判断,2010年以来CPI的周期性上涨是2008年以后消费需求进入快速增长状态的必然结果。

从结构上看,2010年我国许多地区遭遇干旱、低温、暴雨洪灾等异常气候和自然灾害,蔬果产量、生猪出栏量、禽蛋产量明显减少,市场有效供给出现短期不足。国家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收购主体增多导致的抬价争抢粮源也都对食品价格上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与此同时,房价较快上涨迫使部分住房需求转移到租房市场,另外,在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的背景下,新增就业的增加扩大了租房需求,使得租房价格呈上涨态势,一定程度上也抬升了居住价格。

(二)生产资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对CPI上涨形成推力

一方面,2010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止跌回升,持续上扬。1 11月累计同比上涨2.6%,涨幅比上年同期扩大4.9个百分点,由此造成农业种植养殖成本增加,最终传导至食品价格。1 11月农业生产资料涨价推动食品价格上涨1.14个百分点,进而推动CPI上涨0.37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随着大量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导致农业人工成本上升。更重要的是,农业比较效益长期偏低,务农的机会成本持续上升。以粮食生产为例,2005 2009年劳动力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重变化幅度不大,约为40%左右,而单位劳动力机会成本则由28.3元/日大幅提高到52.6元/日。加之各地上调最低工资和社保标准,都对价格上行构成长期压力。 除此之外,频发的灾害性天气客观上增加了交通运输成本,使得我国农产品流通成本偏高问题更加突显出来。产销中间环节偏多、物流损耗过大、批发市场摊位费较高等是导致鲜活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重要原因。

(三)流动性过剩的滞后影响及通胀预期强化加剧了CPI上涨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发挥重要作用

的同时,也累积着流动性过剩的风险。

从历史数据来看,我国“狭义货币供给量”M1的变动领先于CPI波动7个月左右。2009年下半年货币信贷投放增长过快对2010年CPI的滞后影响逐渐显现,造成物价上行压力趋于增强。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以及国内实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背景下,绿豆、大蒜等因灾减产的小宗农产品成为投机者关注的对象。虽然其价格暴涨对CPI直接影响有限,但心理层面的传导效应和影响却非常显著,致使通胀预期升温。在通胀预期的推动下,居民和企业存款活期化倾向明显,货币流通速度有所加快,对价格上涨产生较大影响。

(四)国际市场价格较大波动对国内价格产生输入性影响

2010年,世界经济开始缓慢、曲折地复苏,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较快增长拉动了国际大宗商品需求,促使价格逐步回升。然而受到欧洲接连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和美国再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美元汇率先升后降,国际油价避免了单边上扬或直线下挫,而是在2009年的基础上振荡趋高。国际油价升高直接带动了国内原油价格和成品油价格上调预期,由此推高了水电燃料价格进而影响到居住价格。

受欧美一些农产品主要出口国严重旱涝、森林大火等自然灾害及国际投机资本炒作等因素影响,2010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小麦价格急剧上涨,并带动玉米、大米价格也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尽管国内外粮食价格关联度不高,但国际大宗农产品期货价格的上涨在国内市场产生明显的从动效应。

2010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同比上涨3.2%,其中11月份涨幅达到5.1%,创下2008年8月以来的新高。食品类的粮食、蔬果价格大幅上涨对CPI上行的拉动作用最为显著,两项合计占CPI涨幅的60%左右。

影响当前CPI上涨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需求增长和部分农产品供给紧张拉动CPI上行

供求关系是决定价格变化的基础性因素。从总量上看,CPI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的长期趋势正相关,即随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的中长期发展趋势的提高,CPI的中长期发展趋势也不断提高。然而,两者的波动并不同步。一般情况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的中长期波动领先于CPI的波动约23个月左右,据此判断,2010年以来CPI的周期性上涨是2008年以后消费需求进入快速增长状态的必然结果。

从结构上看,2010年我国许多地区遭遇干旱、低温、暴雨洪灾等异常气候和自然灾害,蔬果产量、生猪出栏量、禽蛋产量明显减少,市场有效供给出现短期不足。国家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收购主体增多导致的

抬价争抢粮源也都对食品价格上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与此同时,房价较快上

涨迫使部分住房需求转移到租房市场,另外,在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的背景下,新增就业的增加扩大了租房需求,使得租房价格呈上涨态势,一定程度上也抬升了居住价格。

(二)生产资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对CPI上涨形成推力

一方面,2010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止跌回升,持续上扬。1 11月累计同比上涨2.6%,涨幅比上年同期扩大4.9个百分点,由此造成农业种植养殖成本增加,最终传导至食品价格。1 11月农业生产资料涨价推动食品价格上涨1.14个百分点,进而推动CPI上涨0.37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随着大量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导致农业人工成本上升。更重要的是,农业比较效益长期偏低,务农的机会成本持续上升。以粮食生产为例,2005 2009年劳动力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重变化幅度不大,约为40%左右,而单位劳动力机会成本则由28.3元/日大幅提高到52.6元/日。加之各地上调最低工资和社保标准,都对价格上行构成长期压力。 2011年CPI变动趋势判断及预测

2011年的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将面临复杂的形势,CPI走势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总的来看,2011年CPI涨幅压力明显加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农产品价格稳中有升对CPI上涨构成较大压力

201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了“七年连增”,市场供给形势大为改善,目前国有粮食企业原粮总库存远高于国际公认的安全线水平,有利于稳定国内粮食价格。同时,粮食、油料、蔬菜等秋冬播农作物播种面积均有增加,为了保障2011年农产品市场供应奠定了基础。

但根据模型推算,2011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将呈先升后降态势,预计全年约为8%左右,由此会直接拉动食品价格提高3.5个百分点。而国家宣布将提高2011年小麦最低收购价,对粮价上涨也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2011年的气候因素对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影响还是一个未定因素,目前北方冬麦区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加之连续多次的强降温过程,对冬小麦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通胀预期。

从国际来看,2011年世界谷物产量有所减少,供小于需且库存降幅较大,预计后期国际粮食价格将继续以高位运行为主,其中小麦、玉米等库存均会出现下降态势,供求相对偏紧。这将影响粮食价格保持高位,并有可能继续上涨。

(二)猪肉价格先涨后稳对上半年CPI形成一定压力

2010年以来,在国家连续收储冻肉的政策干预下,生猪及猪

肉价格止跌反弹,呈恢复性上涨态势。然而,生猪存栏量、母猪存栏量与2009年同期相比仍有所下降,降幅分别为2.4%和4.3

%。综合生猪养殖的正常周期以及近期部分地区爆发生猪疫情有可能导致的恐慌性抛售来判断,预计到2011年上半年生猪存栏量不会有大幅回升,对猪肉价格的下调将起到抑制作用。

(三)流动性过剩的滞后效应对CPI短期上行压力犹存

2010年,货币信贷增速虽明显回落,但“狭义货币供给量”M1的增速仍保持在20%以上高位,与以往“狭义货币供给量”M1周期性波动的峰值接近,预计全年新增贷款规模也将超过7.5万亿的预期目标,庞大的流动性对CPI的滞后影响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释放。另外,预计2011年我国出口还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贸易顺差增多意味着以外汇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数量有可能增加,对CPI构成一定的上涨压力。

四)资源价格改革和输入型通胀压力对CPI上涨产生一定影响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任务,国家将适时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逐步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以及污染损失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水、电、油、天然气等价格还将出现一定幅度的提高,影响到水电燃料价格进而居住价格的上涨。

从国际范围来看,2011年世界经济有望继续温和复苏,国际原油供求缺口有所扩大,国际油价将呈上涨趋势。更重要的是,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还将增大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的可能,持续推高包括大宗商品在内的资产价格,加大新兴市场资产泡沫风险,对我国可能形成一定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综合上述分析并依据模型测算,2011年CPI涨幅将呈现“前高后低”态势,上半年上涨压力较大。

建立健全价格调控的政策建议

宏观经济政策应以稳定物价为优先目标,针对结构性物价上涨所反映出的深层次矛盾,着重理顺体制,建立健全保障供求基本平衡和稳定物价的长效机制。我们相信,只要各部门科学地认识物价形成的诸多客观因素,积极行动并通力合作,物价上涨的幅度是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的,对我国总体经济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不会产生严重影响的。

(一)加强价格监测监管,增强通胀预期管理的有效性

进一步完善价格监测预警体系和机制建设,及时防范可能引发价格异常波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完善信息披露机制,科学引导社会公众的通胀预期。同时,建立健全价格调控监管机制,审慎采取价格干预措施,在充分发挥市场平抑价格内在机制的基础上,

加大打击价格违法违规行为的力度。此外,加强政策协调配合,注意把握好政策调控方向、重点和力度,以形成管理通胀预期的合力。

(二)完善农产品供给安

全保障机制,确保市场有效供应

首先,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蔬菜基地建

设,加大对生猪养殖公共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做好生猪疫病防控。其次,健全适应市场变化的农产品综合调控体系。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完善国家粮食储备调控制度,加强对农户、收储、加工、流通各环节的统筹调节,进一步完善猪肉收储政策;积极调剂区域间农产品的供需余缺,尤其要有效保障一季度的市场供应。第三,加强农产品市场化配套服务机制建设。加大对农业种植及养殖户的信贷和风险管理服务,对部分条件成熟的产品,适时考虑设立期货交易,分散农产品市场风险。最后,着力构建满足我国需要的全球粮食资源供应链体系。通过兼并收购、直接投资等方式增强对国际大宗商品生产控制和定价权,减轻输入型通胀压力。

(三)推进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降低流通成本

积极推动主产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经销商直接对接,扶持农业经销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建设。加强“农超对接”,长期实行并逐步完善鲜活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政策。以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培育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为抓手,加快建立主要品种和重点地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不断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四)加强资产市场调控力度,整顿市场秩序

继续加强和改进房地产市场调控,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加大住房保障工作力度。建立健全房屋租赁管理制度,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并通过税收、信贷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逐步形成规模化的房屋租赁市场。与此同时,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管,适时采取总量对冲措施应对入境热钱,减少资本异常流动对实体经济的冲击。

(五)合理控制价格改革节奏和力度,缓解物价上涨压力

根据价格运行的实际情况和变动趋势,合理控制并适度延缓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调价时机,充分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避免因改革措施出台过于集中、力度过大而引发物价水平的过快上涨。

(六)建立健全联动机制,系统解决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

改进和完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适时启动应对物价上涨的动态补贴机制,及时向经济困难家庭发放临时价格补贴。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标准

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确保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不因价格上涨受到明显影响。此外,还应尽快研究建立分收入阶层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统计制度,为完善价格联动机制提供政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