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汉水岸星城超高层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

武汉水岸星城超高层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

父兵.矗荚莉傅学怡

摘要:l&Ⅸ水J训11#rrn制¨,#Ⅲ十泣#,^№m}l**《m”rM…j_『.站#J¨f女化啦‘1Ⅱ¨“d-枘fh帖{I悱徙

{Rh.十f』ⅢJ女.构目¨m城/JH…木】W6m畦m.柬川镕*“.构小一1r^#”…r”r#¨”的机成tL№化&LfD以+Ll弹mr|m垃山扣控制”。构n瞧”能山机』二啦mⅢ噬6l女mkHI似l“n☆h《m&Lf抛m参,

*键∞;趔.。^雎址兢.¨f&m&L.¨№mI『h,线弹"仳,E

工程概况

竹j武议『h止吕卜德尔蹄册水JI’艟城超¨崖住£为例饷7}4矬I士落地卿山墙结构,总建筑lI】jB1rf-“定的¨绁∞艘*』。1址州甜r糊

地【fli以Fl』_∞人地r窄,作地F1n段设备川肼,腻舳5m地F审n,W山天底m,地r审以【.材、超商』二缱筑“㈨效粜划见

H1

77000m,l

F-1地Ⅲ咀l}楼53

“,上体结构r∞16245m,麒丁二《¨』,;建筑混凝j.{/.栅技术Ⅲ“》

2、工程地震动参数选取

小T科术T稚场地瞰动卓越川划041秒.场地}。娄。p“轼划场地h建筑场地类圳为IIi类,滢防烈度为6度。醴计^L术地震加速悭00孤,世计地J蔓分组为筇纰,矬范反府【*和场地地一品童个_H_评仙于鹾竹提供(拈寸内数值)的场地反心卅谐参数比较如r表l。

纬试并,安计_f[f:+r提供的场地阱¨算纠,粜较胤范讲大。偏安个,水lF,。抗』&h能化蛙汁墩川安计报

#t1反应谱参数

特i__:』_Ⅻr(s)

01

45【03Ⅲ

s【274]

045『03¨

O45【0381

《m㈨4瞧』r”,/521

50[837】

110_l6371

第二十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2008年

3、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思路和计算假定

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是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它的特点是:对结构设计给出量化的具体指标,计算判断结构是否能满足小震、中震、大震下结构变形、受力性能等的要求,并评估结构。目前,由于性能化设计还有一些问题B1有待深入研究,在工程中还未得到广泛应用。且结构性能化设计主要还是针对结构的整体性能,对结构构件承载力则很少采用性能设计来控制。

目前抗震性能化设计大都采用弹塑性计算方法,即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两种方法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结构的弹塑性,但pushover方法更多的是通过单一加载方式得到的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来反映结构的抗震性能:动力时程分析反映了结构在某一单一时程数据的动力效应,难以覆盖整个建筑物生命历程中可能发生的地震效应。两种计算方法还停留在对结构进行校核阶段,其分析结果的可信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前者主要取决于加载方式,后者主要取决于地震波的合理性,难以真正用于结构的承载力设计。

本工程地处6度抗震设防区域,地震作用较小,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大震作用下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少部分连梁屈服。结构在小、中、大震作用下性能化设计,采用线弹性计算方法是基本可行的。相应结构构件承载能力的控制标准见下文。

为了实现本工程的抗震性能目标,首先要设法将抗震性能用具体的指标加以描述,并将性能目标进行量化,再选择合适的设计参数作为结构分析和设计的控制参数,建立设计参数与抗震性能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通过控制设计参数使结构能达到规定的性能目标。

结构抗震性能化目标

结合我国抗震规范目标性能: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本工程具体采用的抗震性能目标如

下:

构件截面抗震验算:

yGSG+’,E&+y矿y矿S矽≤二y慈

(1)

式中:yG、yE分别为重力荷载、地震、风作用分项系数

&、&分别为重力荷载、地震、风作用标准值效应

R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y矿风荷载组合系数

’,。F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针对不同水准的地震作用采用不同的的性能目标,式(1)中各参数取值如下:

保持弹性:作用分项系数取规范规定值,材料取规范规定设计强度,考虑风组合系数If,矽=O.2,考

虑抗震等级对应的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剪力调整,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y觚=O.75~O.85

不屈服:作用分项系数及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yRE均取1,材料取标准强度,不考虑风组合作用,

不考虑内力调整。

进入屈服基本弹性:作用分项系数及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yRE均取1,不考虑风组合作用,不考虑

内力调整,材料取动力强度,参考《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混凝土、钢筋的材料强度取标准强度提高1.15。

本工程结构抗震性能目标见下表

表2抗震性能目标

地震烈度水准整体结构性能

层间位移

小震

1/1200

中震

l/400

大震

1/200

(规范l/lOOO)(规范1/350)

(规范l/120)

-681.

第二十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2008年

竖向构件

满足规范设计要求

连梁

构件性能

框架梁木

满足规范设计要求

保持弹性满足规范设计要求

保持弹性

楼板

满足规范设计要求

保持弹性

保持弹性

不屈服大部分保持弹性少量进入屈服基本弹性个别构件进入屈服基本弹性

大部分保持弹性少量进入屈服基本弹性

少量进入屈服基本弹性

大部分进入屈服基本弹性

部分进入屈服基本弹性

大部分保持弹性部分进入屈服基本弹性

注:埘旨跨度大、重力荷载效应为主的梁抗震性能化设计采用以下计算模型:

计算模型一材料用设计强度(完全弹性)

考虑小震作用:验算轴压比、剪压比并计算配筋及规格化配筋。计算模型二材料用标准强度(不屈服)

考虑中震作用:复核调整构件截面,调整截面配筋计算模型三材料用动力强度(基本弹性)

考虑大震作用:竖向构件延性控制;复核调整构件截面,调整截面配筋。

不规则超限高层结构中,竖向构件的抗震性能直接影响到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竖向构件具有适宜的延性,避免脆性剪切和压屈破坏,是大震不倒的一项重要根本性措施。故本工程抗震设计除了用上述性能目标控制外,还增加以下大震作用下竖向构件延性控制指标H。。

大震下竖向构件延性控制条件——大偏心受压

控制大震组合效应竖向构件处于大偏压状态,避免小偏压脆性破坏:

善=(ⅣG+M・卢吴)/1.15厶彳≤专6

式中:

(2)

Ⅳ疗重力荷载作用下轴力标准值;ⅣE小震作用下轴力标准值;卢姿大震作用效应增大系数;髻6大小偏压分界值(考6≈o.5);厶混凝土材料受压标准强度A竖向构件截面面积。

竖向构件延性控制条件二:强剪弱弯

控制大震组合效应下竖向构件斜截面极限承载能力的安全度高于其正截面偏心受压极限承载能力的安全度,避免脆性剪力破坏。

大震作用下竖向构件极限承载能力要求满足下列公式:

M。≥Ⅳ大缺

Vu≥V大

同时应满足截面限制条件:

(3)(4)

呋≤o.25工6办o

Ⅳ大大震效应组合轴力P+大震效应组合偏心距

(5)

式中^t.竖向构件大偏心受压状态下按材料标准强度得到的正截面极限承载能力

矿.竖向构件大偏心受压状态下按材料标准强度得到的斜截面极限受剪承载能力y大大震效应组合剪力,

f混凝土抗压设计强度

6‰竖向构件有效受剪面积;h竖向构件截面高度,

竖向构件强剪弱弯,其斜截面极限承载能力的安全度控制满足下式要求:

屹/y,大≥1.2肘u/Ⅳ大e大

.682.

(6)

第二十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2008年

5主要计算分析结果

本工程剪力墙抗震等级一级,轴压比控制在0.5以下,小震作用下绝大部分剪力墙端部所需纵向钢筋面积不大,除顶部几片短墙肢外基本可以由构造配筋控制;计算模型一,小震作用下,只有部分楼层

800衄长小墙肢剪压比大于O.07,最大值达0.096,绝大部分剪力墙只需构造配置水平筋;计算模型二,

中震作用下大部分剪力墙端部所需纵向钢筋面积不大,基本可以由构造配筋控制,其中个别墙端柱(800x700)需计算配筋,配筋率最大值为0.64%;计算模型三,大震作用下剪力墙配筋有所增大,端部所需纵向钢筋最大配筋率达1.79%,但大部分剪力墙仍为构造配筋。墙配筋主要计算结果见表3。综合三种计算模型计算分析结果,大部分墙构造配筋提高20%,少量计算配筋按大震基本弹性计算结果取值。

经计算复核,大震组合作用下剪力墙均处于大偏压状态,同时均满足强剪弱弯,具有较好的延性。

表3构件承载力主要计算结果

层数

构件竖向构件

l~2层

连粱框架梁竖向构件

小震轴压比最大O.40

构造配筋剪压比最大0.14配筋率:0.25 ̄o.67%;配箍率:0.24^扣.8%配筋率:O.3 ̄o.6%轴压比最大0.47

构造配筋剪压比最大O.13

3~10层

连梁

配筋率O.3 ̄o.9%。

个别1.2%

中震构造配筋

大震

大部分构造配筋,少量需计算配筋

设计配筋构造配筋提高20%;计算配筋按大震基本

弹性取值配筋率O.4 ̄1.0%

配筋率:O.3 ̄0.7‰

配箍率:O.4 ̄1.2%配筋率:O.3 ̄o.6%

构造配筋

配筋率:O.钆1.2‰

个别2%配箍率:O.4 ̄1.4%配筋率:O.3 ̄o.8%大部分构造配筋,少量需计算配筋

配箍率:0.乒1.5%

配筋率0.3 ̄0.6%构造配筋提高20%;计算配筋按大震基本

弹性取值

配筋率:0.3 ̄1.1%,

个别1.4%

配筋率:O.缸1.4‰

个别2.4%

配筋率0.轧1.4%

配箍率:0.6 ̄1.5%

配箍率:O.和1.0%

框架粱竖向构件

11~30

配箍率:0.和1.4%配箍率:0.D1.8%

配筋率:O.4 ̄o.8%,

个别O.9%大部分构造配筋,少量需计算配筋

配筋率:0.5 ̄0.9%,

个别1.4%大部分构造配筋,少量需计算配筋配筋率O.8~1.52%

个别2.4%

配筋率:O.4 ̄0.7%,

个别O.9%轴压比最大O.47

构造配筋剪压比最大0.13

配筋率O.4 ̄1.O%构造配筋提高20%;计算配筋按大震基

本弹性取值

连梁

配筋率:O.4 ̄o.7%,

少量l~1.2%

配筋率O.如1.2%,

个别1.5%配箍率:0.扣1.4%配筋率:0.∞扣l%大部分构造配筋,少量需计算配筋配筋率O.舡O.9%,

个别1.4%

配箍率:O.和1.O%

框架梁竖向构件

31—45

配箍率:O.缸1.8%

配筋O.4%一1.1%大部分构造配筋,少量需计算配筋配筋率:o.9也%,

个别2.4%

配筋率0.和1.O%配箍率:O.“1.5%

配筋率0.4 ̄1.%构造配筋提高20%;计算配筋按大震基

本弹性取值配筋率0.4 ̄1.2%

配筋率:O.4・络∞.8%轴压比最大O.41基本构造配筋剪压比最大O.1配筋率:0.4 ̄o.6%,

少量0.7~1%配箍率:O.4^0.9%配筋率:O.4^0.8%轴压比最大0.26基本构造配筋剪压比最大:O.1配筋率:O.4 ̄0.7%,配筋率:0.4 ̄1.2%配筋率:0.4~1.0%配箍率:0.4 ̄1.2%

连梁

配箍率:O.和1.3%配筋率:O.和1.O%

大部分构造配筋,少量需计算配筋配筋率O.4 ̄o.9%,

个别1.4%

配箍率:O.扯1.7%配筋率:O.和1.2%

大部分构造配筋,少量需计算配筋配筋率:O.4 ̄1.8%配筋率O.4 ̄1.4%

配箍率:O.扣1.5%配筋率:O.和1.2%

构造配筋提高20%:计算配筋按大震基本弹性取值配筋率0.4 ̄1.4%

框架梁竖向构件连梁框架梁

跨高比≤2.5的部分高连梁

4D屋

配筋率:O.钆1.2%

配筋率:0.5 ̄1.5%

配筋率O.和1.2%

配筋率:0.5~1.5%

配箍率:O.以1.6%

配筋率:O.乒1.8%配箍率:O.∞2.O%

配箍率:0.争1.8%

第二十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2008年

由表3可以看出,对于以承担重力荷载为主的框架梁,大震作用下配筋增大不多,小震组合作用下规格化设计配筋基本满足要求;对于连梁,中大震作用下梁配筋比小震组合作用下配筋增大相对较多,尤其是中上部连梁,增幅达30~200%,仍未达到超筋。对于跨高比小于2.5的高连梁,大震作用下箍筋增幅较大,仍可满足剪压比要求。

震害分析与研究表明,由于整浇楼板的存在,水平构件与整浇楼板~起实际抵抗地震作用承载能力有较大储备。大震作用下水平构件屈服,有利于实现结构延性目标,因此,本工程连梁正截面设计配筋时,按大震作用下考虑连梁刚度折减等适当降低,承载能力满足小震、中震作用组合效应要求。连梁斜截面设计时,部分高连梁,适当加强配箍,满足大震作用效应要求。

6结论

本工程处6度设防地区,地震力较小,结构布置、配筋大都由重力荷载工况及构造措施控制,大震作用下结构能基本保持弹性状态,小、中、大震均采用线弹性计算模型是可行的,中、大震作用下针对不同构件采用不同的性能目标有效地找到了结构抗震不利部位,针对受力较大的竖向构件和高连梁,配筋、配箍适当加强,顺利通过了湖北省抗震超限审查。

本工程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采用了线弹性计算分析方法,为抗震设防6度区超限高层抗震性能化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l】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徐培福,傅学怡等.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傅学怡.整浇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探究.建筑结构2005.5

_684—

武汉水岸星城超高层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

作者:作者单位:

吴兵, 孟美莉, 傅学怡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618060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 李素贞 两种不同结构型式的超高层建筑抗震性能比较研究 2003

该文以一个实际工程的修改设计为背景,结合振动台试验与有限元计算两种分析方法,对深圳商隆大厦和深圳罗湖商务大厦两个超高层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比较研究.根据相似理论设计制作了两个结构1:25的整体模型,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振动台试验室进行三向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了模型结构的动力特性及遭受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和破坏情况;根据模型结构破坏情况分析结构的薄弱部位和破坏机理,评价结构抗震能力和设计合理性;根据模型结构的试验结果,按相似关系推算原型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原型结构的抗震性能.利用SAP2000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两个结构的有限元模型,采用与振动台试验相同的地震激励对结构进行弹性时程分析,得到结构的动力特性、在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加速度反应和最大位移反应以及结构顶层楼面的加速度、位移反应时程曲线.在对深圳商隆大厦和深圳罗湖商务大厦的结构型式进行深入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试验和计算结果,比较了两者的抗震性能,同时对超高层结构的抗震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最后通过比较深圳罗湖商务大厦的振动台试验研究结果和有限元分析结果,分析了不同方法在超高层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中的作用和优缺点.

2.学位论文 赵书宁 带转换层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2007

近年来在地震区兴建的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逐渐向功能多样、体型复杂、高度突破100米的综合方向发展。城市中大量建造的商住楼,集住宅、商场及停车场等功能于一身,且建筑底部的停车场、商场均需要大跨度规则的结构布置,而上部住宅由于通风、采光以及景观的要求,其竖向结构除核心筒以外,几乎与下部竖向构件完全对应不上。为了满足建筑功能的需要,唯有采用带转换层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这一可能对抗震性能不利的结构形式。但是转换层的设置造成结构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和局部传力情况难以依靠现有结构设计规范精确确定。 本文根据相似理论,针对广州华标涛景湾三期工程这一典型带转换层钢筋混凝土部分框支剪力墙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了1:20的水泥砂浆混合相似模型并进行了振动台试验。试验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新建的国内最大的三相六向振动台上完成。模型高8.16m,自重及底座总重量为59.9t,重力加速度相似比可以降至1.69,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高层结构振动台试验之一,与以往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振动台试验相比,可以更准确预测结构竖向构件抗剪承载能力这一重要结构抗震指标。试验中,输入了3条选定的地震波,进行了59个试验工况,测定了模型结构的加速度、关键构件的应变,观察了裂缝出现和发展情况。分析研究了结构在不同烈度地震作用后的动力特性、自振特性、阻尼比,根据各阶段结构的动力特性,破坏形态和动力反应,分析判断结构和构件的地震反应特征和破坏机理等抗震性能,并对结构设计提出了建议。 经过有限元弹性分析,对模型结构自身静、动力特性和各种地震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模型结构的地震反应特性做出了综合评价,可以认为对模型结构进行有限元弹性动力分析是合理的。 本文采用三维弹塑性动力分析程序EPDA对原型结构进行了弹塑性动力分析,对结构在7度罕遇地震以及更高烈度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结构在弹塑性阶段的破坏形态,加速度、层反应力、整体位移、层位移等地震反应。同时对主要的竖向构件核心剪力墙、钢管混凝土框支柱和型钢混凝土框支梁在非线性阶段的地震反应进行了分析。将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吻合情况较好,在工程应用中,可以用EPDA来进一步模拟混凝土复杂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后的地震反应。

3.会议论文 丁鲲. 周云. 邓雪松 带加强层和粘滞耗能减震层的超高层结构地震反应对比分析 2007

本文以东莞某超高层建筑为例,对带加强层结构和带粘滞耗能减震层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带粘滞耗能减震层结构的地震反应明显小于带加强层结构的地震反应;(2)在地震作用下,带粘滞耗能减震层结构比带加强层结构的内力分布更为均匀,结构内力无明显突变现象;(3)带粘滞耗能减震层结构不会产生应力集中现象.

4.学位论文 徐燕 型钢混凝土柱多层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 2008

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建筑物的高度、跨度不断增加,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建筑的要求。因为高层、超高层建筑结构底部柱子所受的轴向压力很大,如仍采用钢筋混凝土柱,由于受轴压比的限制,导致柱截面尺寸非常大,不仅影响使用功能,而且也可能形成不利于结构抗震的短柱。大量试验表明,型钢混凝土柱由于型钢分担了部分轴力,可以有效减小混凝土部分的轴压比,提高柱的抗震性能。因此,型钢混凝土柱,特别是带梁式转换层的框架结构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原设计为钢筋混凝土带梁式转换层的框架结构,转换为达到同等性能的SRC柱-RC梁的结构。研究不同的结构在7度常遇地震力作用下及采用Pushover分析方法对比结构的振型、层位移、层间位移角、以及能力谱与需求谱的关系,以此分析对比抗震性能及延性。本文的研究内容对SRC-RC混合结构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会议论文 汤启明. 许秀珍. 李玲. 崔鸿超. 戚树英 重庆万豪国际金融中心结构设计 2006

重庆万豪国际金融中心(原工程名为:重庆万豪国际会展大厦)地处重庆市闹市区,三面毗连城市道路.大厦所处地势北高南低.相差5m.大厦地上77层,地下5层,总高度352m,地下27.20m,裙房10层.地下5层为停车库和设备用房以及商业用房,负2层与城市轻轨的出入口连为一体,地上10层裙房为商业用房,11至77层塔楼标准层平面为46×46m,11至38层为办公楼,40至71层为公寓,顶层设置直升机停机坪.在第25层、第39层、第59层、第76层设置避难层.地下室和裙房层高4.5m~5m,公寓层高4.1m,办公楼层高4.3m.建筑用地面积9100m2,总建筑面积217811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79775m2,地下38036m2.该大厦周围有10余栋已建或规划的高层或超高层建筑.本文介绍重庆万豪国际金融中心结构设计,包括,1设计基本条件,2结构主要特点,3抗震设计性能目标,4结构方案,5结构弹性阶段分析,6弹性及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

6.会议论文 胡轶敏. 尉彤华. 徐少华. 袁震 型钢混凝土梁柱刚性节点构造 2007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结构形式,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相比,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充分发挥了钢材与混凝土这两种材料各自的优点,在用钢量相同的条件下,提高了构件的强度,改善了构件的延性,增强了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通过对杭城某超高层建筑物中型钢混凝土结构梁柱节点的构造分析,为相关工程的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

7.学位论文 许喆 高层建筑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方法的研究 2007

型钢混凝土(Steel-reinforced Concrete)结构是将型钢(Steel)埋入钢筋混凝中(Reinforced Concrete)的一种组合结构。它具有抗震性能好、承载力高、耐火性和耐久性好等优点,现广泛用于高层、超高层、大跨度结构等重要建筑中。 大连时代广场属于B级高度高层,为解决高度超限问题,部分使用了型钢混凝土结构。 本文介绍了我国现有的关于型钢混凝土(SRC)结构的两部规程《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YB9082-97)及《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138-2001)的编制背景和依据。 对两部规程中有关型钢混凝土梁、柱的正截面抗弯及斜截面抗剪承载能力计算理论和计算方法进行了重点比较分析,并结合型钢混凝土(SRC)梁、柱计算实例,对两规程的应用方法、计算步骤和计算结果做了比较分析,为合理使用两部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提供参考。 本文介绍了B级高度超限高层结构设计,设计者在结构布置、结构材料、构造措施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善超限结构结构性能的措施,使结构设计达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最后通过结构的整体计算结果说明: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很好的完成了设计目标,达到了设计要求。

8.会议论文 盛平. 徐福江. 柯长华 海控国际广场续建超高层结构设计 2008

概述了海控国际广场的工程概况、结构现状和检测结果,介绍了超高层结构的主要结构体系,给出了计算的主要结果.进行了时程分析和静力弹塑性分析,研究了结构的抗震性能.介绍了结构续建的主要加固方式和主要节点作法.采用三角形斜撑转换形式,使转换构件在大震下保持弹性,改善了结构的抗震性能.

9.学位论文 姜涛 门式超高层结构的静力分析与研究 2006

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建筑形势日趋多样化。连体建筑由于其宏伟的气势、睨代化的气息而被建筑师们所喜爱。连体建筑是指在两个或多个建筑由

设置在一定高度处的连体相连而组成的建筑物。由于连体的存在,使得原来彼此独立的各单体结构分别变成了一个系统中的一部分,其静力特性、受力机理等与单体结构相比均发生了变化,值得进一步研究。连体结构的研究对该类结构形式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首先,针对“东方之门”的工程特点对其进行了弹性阶段的静力分析。考虑连体的位置、层数、连体的刚度等因素进行了整体参数分析。 其次,对“东方之门”进行了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首先介绍了pushover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详细叙述了能力谱方法的基本理论及实现手段。对于本工程,本文进行了两个方向的静力弹塑性分析,得到结构在多遇及罕遇地震下的性能点、结构的倒塌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规范,给出了本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准。 最后,本文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一系列针对本工程的结论及一些针对门式高层结构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结论。这些结论对本工程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对类似结构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0.学位论文 张俊辉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在超高层建筑的设计应用 2005

本文论述了天成大厦采用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的设计思路及细节处理过程,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采用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的原因,第二部分是介绍如何运用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在确定结构体系时,从建筑方案入手,明确建筑师对结构专业的技术要求,先采用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进行初步设计,发现在使用功能及美观方面有不能满足之处。然后,采用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进行初步设计,结果证明,该体系不仅能符合建筑专业的要求,而且能大幅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将两种结构体系进行分析和对比,通过对两者优缺点的比较,从而明确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体系的优越性。当结构体系确定后,对设计内容进行深化,包括明确材料要求、结构整体计算、构件承载力验算、构件的连接与构造处理、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计并提出解决方案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分别采用钢筋混凝土和型钢混凝土结构体系进行计算,采用PKPM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和弹性时程动力分析,比较两者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构件截面尺寸,以及两者的周期、位移、剪重比等动力特性,为进一步了解两种结构体系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安全储备,还采用EPDA程序进行了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2)为了更全面地认识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的特性,将其与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在经济效益、结构性能、施工难度和功能使用等方面进行对比,对该体系的采用提供充分依据; 3)进行施工图设计时,必须了解型钢混凝土结构体系的结构特征才能选用合适的材料,并根据基本计算原理结合构造方法进行构件设计,构件连接方式是该体系的一个重点;

4)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难点提出解决方案。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能够有效缩小结构构件的截面,提供更大的使用空间,同时能大幅提高结构的抗震延性,在地震作用下更有效地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结构形式。 文章结合了国家规范的相关要求、名家著作的经验指导和本人的心得体会,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实际工程的设计方法,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_6811324.aspx

下载时间:2009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