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到于今"中"于"的性质

  中图分类号:H0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1-0167-01   摘要:“于”最初作为介词引进对象,常放在动词之后,后“于”的词义渐渐虚化,因经常与“到”连用,便形成了“到于”的固定词组,“于”演化为词缀。   关键词:于;于今;到于今;到于   引言   《论语・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对于句中“于”的释义和分析,目前尚有所争议。有人认为,“于”是介词;有人认为“于”是“词头”;也有人根据“于”与“到”都是现代汉语“到”的意思,认为“于”是“衍文”。经笔者检索发现,古汉语中“到于”、“到于今”的用法比较频繁。所以,“于”是“衍文”的观点难以成立。那么“于”在其中究竟是什么用法呢?   从分析句子结构角度看,在“民到于今受其赐”这个句子中,“民受赐”是句子的主干,“其”为定语,“到于今”为时间状语。现就“到于今”作具体分析:   一、“于”的用法   “于”有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动词名词、拟声词等用法,最为常见的是其作为介词、引介对象的用法。它可以引进与动作行为相关的人、事、处所、时间、原因、主动者、涉及的对象等。“于”引进时间的用法颇常见,在“民到于今受其赐”一句中,“今”是(时间名词),也是“于”所引进的对象。暂且把“于今”看为一个凝结了的介宾短语,作动词“到”的补语。   二、“到”的用法和“到于今”的连用   “到”从词法角度看,可分为名词、动词和介词;从句法角度看,又可作谓语、补语、状语。当作为动词时,有“抵达、到达,往”等意思。“民到于今受其赐”一句中,“到”明显为动词。这句话被释为:人民到了今天还受着他的恩泽。自然,“到”即是“到、到了”的意思。   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中,“于”被定为“双位前置词”。在这里,“于今”用在了动词“到”之后,与“到”一起组成句子的状语成分。“于今”被凝结成一整体,并与“到”连用之后,“于”就渐渐失去了其作为介词的功能,并无实义。句中“到于今”可作“到了今天”讲。与之用法相似的还有:“九月者,天气之究竟也,物到九月尽欲死。”(《中华五千年》卷四十八)以及“慧船到彼岸,法磐引大千”(《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等,它们都是名词+“到”+名词的结构,同时可以在“九月”、“彼岸”之前添加“于”并保持其原意不变。   另外,“到于今”的连用在古汉语中较频繁(近百次),也比较普遍(从先秦到清代均有出现,并且其频率逐步增大)。该用法出现的文献中涵盖了史书(1)、佛经(2)、文学作品(3)杂记(4)等各方面。其中,《论语・季氏》(5)也有“到于今”的用法;汉(6)、唐(7)、宋(8)、清(9)代各文献中“到于今”连用的情况分别近十次。直至民国初年,“到于今”的连用更为频繁,如白话小说《留东外史》,近二十次(10、11)。   (1)论曰:拯为开封,其政严明,人到于今称之。(《宋史》)   (2)玉唾飞香说指南。直到于今光灿烂。(《佛顶国师语录》)   (3)曾居别乘康吴俗。民到于今歌不足。(张三影《醉垂鞭》)   (4)臣的印剑符章,都是从始到于今日。(《三宝太监西洋记》)   (5)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论语・季氏》)   (6)昔周室既衰,诸侯力到于今称之。(《史记》)   (7)天下之大经,美政教,移风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到于今受其赐。(《旧唐书》)。   (8)于是裂地到于今称之,以遇汤与文王也。(《资治通鉴》)   (9)直到于今,沿而未革。(《清朝秘史》)   (10)直倒霉到于今:跳电车就跌倒,赌博就输钱。(《留东外史》)   (11)练不上半年功夫,便荒废了,直到于今。(《留东外史》)   所以,从两种相同的用法来看,“于今”中“于”的词义已经被虚化了。   三、“到于”形成组块并凝结成词   在最初,“于今”这个表时间的状语作为句子的后景,“今”得不到凸显,但后来通过人们对结构的重新分析,在之前添加了“到”,就使“今”的地位升高,变成了一个支点信息,得到了凸显。但是由于进行了这样的调整和安排,人们又把“到于”看成了一个整体,就把“于……”经常与“到”连用,使得“于”渐渐依附于“到”,并且随着汉语词汇逐渐从单音节词过渡到双音节词。介词“于”就与“到”自然形成双音节的词组,“于”即是“到”的词缀。这种“X于”的固定词组在现代汉语中也非常常见,如:至于、关于、由于、便于、对于等等。在其中,“于”都是词缀。至于“到于”的结构在古汉语中使用的频率也比较高,如:   (12)从帝王到于庶人,俱易其固行。(《太平经》)   (13)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战国策・齐策》)   其中的“于”都是“到”的后缀。另外,“到于今”的用法还类似于“至于今”。   (14)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15)“然而趋舍指凑,日以月悔也,以至于死。”(《淮南子・原道训》)   所以,这表明“民到于今受其赐”中的“于”并不是衍文,而应是“到”的词缀。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王兴才.汉语语法和语法化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3]杨和鸣.古汉语常用字字典[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4]高桥弥守彦.试论“到”的用法[J] .昌吉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