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徐国年:胡老师,您好!您是德高望重的前辈学者、公认的学术大家,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的采访。我知道半个世纪以来,您不断开拓创新,集美学与文艺学于一炉,创立了文艺美学这样一个被学术界所公认的文艺学独具特色的分支学科,开拓并完成了文艺美学理论和体系的建构,奠定了文艺美学发展的基石。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我们意识到美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性,美育和语文教学有着密切关系。您能以亲身参与的美学美育研究经历给我们介绍一下在我国美育日益受到重视的发展历程吗?  胡经之:好的。我一直渴望我国能把美育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之中。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思想解放运动中,美学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我也积极投入了“美学热”,在北京大学倡导文艺美学,并且北京大学在我国首次设立“文艺美学”的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方向。1980年春在昆明召开中华全国美学的成立大会,选出了朱光潜先生为会长。我们在高校任教的美学教师,又倡议成立了美育研究会,以期在全国推进美育。令人欢欣鼓舞的是,到了1999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全国发布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决定,把美育列入全国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和德、智、体三育处于同等地位,而且阐明了美育具有德、智、体三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样,对美育的重视,提升到了“国家意识”的层面,其意义不可估量。  新世纪以来,美育日益受到重视,不断向前推进。200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全面推进教材建设,在语文课本中增加了审美的内容,朱光潜、宗白华、林庚、李泽厚、袁行霈等谈论艺术和审美的文章被收入高中语文必读课文中。我在《文艺美学》一书中的一节《中国古典诗词虚实相生的取境美》也有幸被收入高中语文必读课文第五册。在这三千字的篇幅中,我从分析李白、杜甫的名篇着手,说明中国古典诗词善于在创作中使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从而显示意境之美,使作品意味无穷。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北大开设“文艺美学”课程,面向的是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现在高中语文选了一小节,说明美学也在尝试走向中学课堂,这确实令人鼓舞。  我对中小学的美育实践并不熟悉,很难对此作具体分析,但这也启发我们,我国的美学应更重视对美育的研究,要为推进美育实践多作贡献,我们的美学著作,应该面向更广泛的群体。朱光潜先生在三十年代就为当时的青年写了十三封谈美的书简,对我们这一辈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今天的美学更应和广大人群进行思想交流。前不久,江苏一位工程师寄来了一本《文艺美学》,要我在扉页上签名留念,中附一信:“拜读《文艺美学》,就如‘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沏一杯淡茶,书卷在手,时有问道解惑,豁然开朗的好心情。常见时下皇皇巨著,正襟危坐,高山仰止,总感有些惶惶然,不知所云,读您的著作,则顿觉心清神爽,获益匪浅,近日重品,遥想您举重若轻的风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不禁妄生冒昧之念,托付鸿雁,奉上尊著,恭请题词,以感谢您所赐那一片可贵的清心天地。”我深深感到,我们的美学应和广大受众多作精神上的交流。  徐国年:那么,您怎么看待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胡经之:关于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我认为,美育不仅能够帮助智育的开发,吸引学生,具有工具价值(但是停留在这一层次还不行),美育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在培养、转化青少年的人格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它能够塑造人格的美的维度。真善美,每个时代都有,当然标准不同。人本身都有真善美的品格,人应该有自己的人生理想、目标。人,第一要活着(生存),仅仅活着没有意义。第二要发展,往哪儿发展,现代经济的发展也暴露了人的很多问题,人的发展要有目标,有大致的方向。第三,人要完善,要向着真善美的大致方向完善。美育对于人格的塑造、人格的完美、人与人的关系的调谐都能起到独特的作用。实际上,人要活得了,活得长,活得好,必须要有精神追求。有的老太太,活得长,觉得没意思,这说明还要活得好,当然活得长比活得短要好。要活得好,就是要精神丰富,要有幸福感,这就需要审美,要有一种审美化的生活,青少年审美人格的培养离不开美育。现在,学术界(也包括教育界)无用的东西太多了,理论与实践没有结合起来,产生很多脱离自己心灵的东西,可是精神世界不是那么回事。人要追求全面自由的发展,心灵要有安顿之处,要有自己永远的期盼。教育要真正提高人的生命素质,要让人生有意义,把人生看得乐观,让人生充满美。每个人的基本需要都得到满足,当然现在还没有做到,在物质尽量增加的情况下,人要转移到精神追求上来,审美作为人的精神追求,可以让人心安理得、自得其乐,这既是人生的方向,也是社会的方向。审美是把人生统一起来的力量!现在,整个教育,脱离价值判断,缺乏价值观的教育,不培养人的价值判断力和审美判断力。所以说,加强青少年的审美教育是一件亟不可待的事情。  徐国年:您刚才讲到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不可替代的作用表现在哪里?  胡经之:教育的目的是在培养符合理想的人,人是目的,依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想法,人类的发展方向应是使人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个体。人受人的奴役,人受物的奴役,都不可能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个体。教育的目的,乃是培育人向全面发展的自由个体这一方面推进。  在中国,较早具有现代教育意识的王国维在1903年发表了《论教育之宗旨》一文,首倡美育。“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那么,什么是完全之人物呢?就是各种能力都能得到协调发展。人有两种能力,在外是身体的能力,在内则是精神的能力,完全之人,身体的能力和精神的能力都应得到全面的发展。而精神的能力,应具有三大部分: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善美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王国维把对人进行真善美的教育,总称之为心育,完全之教育,必需要推进德育、智育、美育三者的协调发展。美育和德育、智育又是什么关系呢?王国维是这样说的:“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在他看来,美育可以促进德育、智育的发展,有助于德育、智育,具有工具价值,但美育又具有独特性,有自己的内在价值,那就是促使人的感情向完美之域发展。所谓“达完美之域”,就是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王国维在后来所写的一系列论艺著述中再三阐明的艺术境界,就是这种精神境界的表现。所以,美育的独特作用,正在于培育人的完美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