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阶段剩余收益模型的实证比较研究

三阶段剩余收益模型的实证比较研究

【摘 要】 选取我国资本市场2006年到2012年的有效财务预测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就三阶段剩余收益模型中代表性的两种——RIM-σ2和TSSV-θ模型,基于预测能力进行实证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RIM-σ2模型的预测能力要优于TSSV-θ模型。

【关键词】 三阶段剩余收益模型; RIM-σ2模型; TSSV-θ模型

一、引言

在企业权益价值评估模型体系中,未来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未来股利折现模型以及剩余收益模型是三种基本的评估模型。然而在研究领域,剩余收益模型又是基本、最常用的模型,其原因主要是基于其可以利用历史会计信息,有利于研究者进行实证分析。

许多财务会计及金融界学者在奥尔森剩余收益模型的基础上,基于三阶段剩余收益模型进行了许多拓展性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三阶段股票定价模型(徐婕,2008;记为:TSSV-θ模型)、三阶段剩余收益模型(Dechow ,Hutton 和Sloan ,1999;记为:DHS 模型)以及风险因子调整的三阶段剩余收益模型(王立夏,2012;王立夏、张天西,2012、2013;记为:RIM-σ2模型)。

二、主要的三阶段剩余收益模型及理论比较

(一)一般形式的三阶段剩余收益模型

为了便于理解,以表1的方式对各模型进行理论比较。

从表1明显看出,后两种模型优于前两种模型,同时也较容易进行实证研究。基于此,本文将主要对后两种模型,即TSSV-θ模型和RIM-σ2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及比较分析。

三、实证比较研究

王立夏、张天西(2012)运用中国资本市场1999—2010年截面数据进行实证表明RIM-σ2模型优于TSSV-θ模型。人们知道,中国股市的市场化程度并不高,仍存在大量人为影响因素,属政策市。基于此,本文将采用预测数据而非历史数据进行实证,进而对两模型进行比较分析。

但我国资本市场中的预测数据起步比较晚,分析师在2004年才开始对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进行分析,经过两年的过渡阶段,到2006年才相对成熟。同时考虑到分析师大都对公司未来3年的情况进行预测,故在实证时,两模型的第二阶段n 均选择3年。基于此,选择2006年到2013年的相关预测数据进行实证,扣除3年的折现期,故实证结果只能计算到2010年。